达宝利姜广丛
话中有话(一)【写在前面】听脱口秀突然受启发,将自己这几年在网上摘录的有心得的东西整理出来,同时也写点自己的感悟,权当加深记忆和消化理解。否则,那些东西就都是死的,白耽误工夫。找时间,干起来! 1.一个人只有与他自己相处的时候才是单纯和真实的。如果一个人和其他人相处,无论怎样他都会失去大部分的自我,他必须压抑自己的真实感觉去迎合别人。所以,社会交往是人虚伪的开端。 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的确是这样。这些年养成了一个习惯,也不知好不好: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总要对一些特别的话语进行一些分析,比如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目的,或者我这样说这样做别人会怎么想,等等,不管想没想明白,都给自己增添了诸多的疲累,也在无形中给自己套上了面具。这也是基于我对人的行为背后都有一定目的的认识吧。都说,人际交往能力是人生的第一大能力,而我总是愿意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给自足,那样呆着舒坦。2.书籍和电视的区别—— 其一,书籍中存在着一个用文字记载的传统,阅读使人得以进入这个传统;电视以现时为中心,追求信息的当下性,看电视使人只活在当下。 其二,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必须同时也是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结论:书籍使人成为文明人,电视使人成为野蛮人。 有时候读书读到懒,也乐于看看电视剧电影,或者一些综艺节目、新闻综述什么的,觉得那样既放松了神经,也没太浪费时间,似乎也有所得。也许是自我追求的目标没有那么大吧,在筛选出的一些影视类节目当中也会得到一些成长。我觉得。3.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要领略读书的快乐,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有从容的心境。 读书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和自己呆着的方式,不用考虑太多,只需在文字间和作者进行对话,一切的交流都在默默无声中进行,既不打扰别人,也不搅乱自己,喜欢就多读几页多读几遍,不喜欢就随手扔一边,不用看脸色,不用猜心思,为所欲为,无需任何顾虑。没有功利心,没有读尽天下好书的宏大志愿,所以不急,一切随心,随意;所以舒心,自在。4.聪明与智商是两回事,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后天修炼。要变聪明,首先要控制情绪。许多原本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事情,可能因为你情绪失控状态下的几句重话,使它走向了坏的方向。——艾小羊 不是个智商高的人,也并非一个聪明人。其实很多事情表明,许多时候都是因为坏脾气把好好的局面搞砸了。情绪这东西真是叫人头疼!智商就这样了,可是在控制情绪这方面,还是可以努力做得好一些。努力吧!5.群体性游戏对孩子内心有非常好的疗伤作用,它是老天给孩子的一味药;群体性游戏能够帮助孩子遗忘压力、健全人格。一个在群体里乱发火的孩子、一个不遵守规则的孩子,没人跟他玩。所以孩子玩的过程,是进入社会的演习,他们自己商量着制定规则,然后遵守执行。——心理咨询师,陈默 人长大了,就忘了小时候。只记得对于友情,那时候信奉“友谊地久天长”,如今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至于为什么那么看重朋友情,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所以如今看到女儿与明显不是一类人的同学做好朋友,我就很不理解,且时常为一些小事生和她怄气:“怎么就不能一个人待着”?也许这段话道出了真相,我得理解。6.学校是什么地方?学校是一个同龄人给你养分的地方,是一个不断训练人的思维的地方。可是很多家长和老师,给孩子们构建了一个错误的认知,让孩子把学校当作一个竞技场,一个证明自己比同龄人优秀的地方。——心理咨询师,陈默 现在的孩子不会合作,为什么?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合作。在我们的教育中,一方面强调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一方面又强调必须勇于竞争。小小的脑袋被搞晕了:到底是集体的荣誉更重要,还是我自己赢更光彩?太早让孩子进入到激烈的竞争中去,去品尝胜王败寇、你死我活的滋味,而不是爱自己爱别人,是不是对幼小心灵的一种摧残?7.所谓成熟是指适应社会现成准则的能力。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过于专注于精神世界里的探索,就会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去琢磨如何使自己适应社会。 年轻人总是想挑战权威,挑现有制度的刺儿。挑战权威、挑刺儿不是不对也不是不必要,但是要考虑做事情的成本。所谓“胳膊总是拧不过大腿”,不是说不能“拧大腿”,而是要考虑好作为“胳膊”所要付出的代价。只要心甘情愿,那么怎么都可以。否则一切的事后抱怨和“输不起”都是不成熟。8.困难的本质是一种停顿状态。因了某种阻遏,停止在中途。只要你向前走,也许“难”还在,但“困”就已经解除了。 陷于困境中,不是等想好了对策再做,而是马上去做。所谓“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行动力是第一位的。9.教育家怀特说:“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 目前的教育,或者说基础教育,就是为了谋生。为了今后幸福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当下的幸福就不重要了吗?10.沉默可以让混乱的心变得清澈,沉默是最后的清高,也是最后的自由。 当不知该说什么好,当情绪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沉默着,也许是最好的方法。不说,不会更好,但一定不会更坏吧。2017-01
tingting2171
4岁的女孩为何行为怪异
一个只有4岁的女孩,由家长陪着走进心理咨询室。她的父母双双毕业于上海的顶尖高校,但对于女儿的严重怪异行为却束手无策,只好带她求助心理医生。小女孩的家长痛苦地诉说,孩子每天都会有一段时间不停地抚摸自己的生殖部位,专注到旁若无人,沉迷到大汗淋漓,家长想尽办法也难以阻止。
经过对女孩家庭详细了解,心理咨询师陈默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女孩拥有一个“完美母亲”。女孩的爸爸说,妻子自小学习成绩一流,如今事业上也发展顺利,而在处理家庭事务时,也奉行近乎苛刻的高标准:家里整理得乾乾净净,有条不紊,每样东西都有绝对固定的位置,谁都不能乱动。只要妻子在家,就会给女儿安排详细的学习计画,精确到分钟,执行起来一丝不苟。他自己也承认,对老婆有点“吃不大消”。
女孩天资聪颖,倒也听话地完成了母亲布置的各项任务。但有一件事却始终让妈妈不满意——大小便后自己擦不干净。母亲本身就有洁癖,对女儿的这个“坏习惯”每次都要“光火”指责。女孩毕竟年龄太小,搞不懂“尿尿的地方”有啥不对劲,于是经常看看摸摸。外婆为了阻止又故意吓她:“这里不能摸噢,谁摸警察就来捉谁!”女孩受惊吓之余更加迷茫,反而对自己的生殖部位更感“兴趣”了,无法克制地把手伸过去……
“这么小的孩子,拉屎尿尿把衣裤弄脏再正常不过了。但‘完美母亲’内心容不得一粒沙子,表现在嘴上,就是无休止地责备自己的孩子,哪怕语气较和缓,同一件事情反反复覆说也会给孩子造成莫大的压力,造成孩子心理失常,行为怪异。”陈默分析说。
特殊国情“完美母亲”增多
上文或许只是关于“完美母亲”的一个极端化的例子。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家长会对孩子如此严苛,但也不可否认,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培养孩子,在学龄前就给孩子布置多项学习任务,在当代白领妈妈身上甚为普遍。
这一类“强势母亲”多半自己文化程度较高,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影子”,总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至少也要有和自己一样的学习成绩。一旦孩子达不到期望,她们就会备感失落,迁怒于小孩。“其实,孩子的个性和条件是千差万别的,家长首先要尊重他们,而不是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培养’他们。”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吴国宏博士则用“焦虑”这个词来形容“70、80后”白领家长的普遍心理状态。他认为,现代社会中的白领“小爸小妈”存在着两大特征:一是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巨大,于是下定决心要好好培养孩子,以增强下一代的竞争力;二是白领家长在有了小孩后依然会把重心放在职场上,使自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主要照料者”,大部分时间都把孩子扔给长辈或保姆,这样一来,回到家后反而会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过度“过敏”。焦虑情绪由此而来。
“国际上的研究表明,当妈妈生到第三胎时,便不会再焦虑了。或者说,没有精力再焦虑了。”吴国宏说,“所谓的‘完美母亲’,多半出现在一胎母亲身上。中国的特殊国情,也造成‘完美母亲’出现较多。”
不过度控制让孩子自我慢慢成长
既然“完美母亲”是一剂毒药,那么,该怎样做一个真正好的母亲呢?
“六个字——大气、自然、轻松。”这是陈默眼中的“完美”母亲标准,“大气,是指要有眼界,与孩子谈话要大气,不要局限在零零碎碎的家庭琐事上;自然是对孩子发展顺其自然,不要提出诸如‘要考前5名’之类的过分要求;轻松则是自己要能控制情绪,乐观而不焦虑,天天让孩子感到轻风拂面。”
国内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则强调母亲要与她的孩子建立一种没有过度控制的关系,让孩子自我慢慢成长。“真正的完美应该是再学一点心理学知识。为了孩子,同时也为了自己。”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