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龙装饰公司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p2 2、南北统一: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p2 3、隋朝经济繁荣:---p3 (1)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隋文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2)表现: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急增,丰衣足食。 二、大运河的开通:---p4 1、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从605年起; 3、在位皇帝:隋炀帝。 4、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分永济渠---通济渠---邗(han)沟---江南河四段。---p5 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5、作用: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南北极经济的发展。 第2课贞观之治---p7 ☆、隋朝与秦朝很像,只有两位皇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统治后期,实行*,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隋王朝瓦解。隋朝:581~618年。 一、唐朝建立: 1、隋朝的灭亡:---p7 (1)原因:隋炀帝暴虐无道。---p7 (2)时间: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p7 2、唐初政权的更替: (1)唐朝的建立:618年,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p7 (2)唐太宗即位:唐高祖退位后传为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贞观。(627--649年) 二、贞观之治: 1、治国思想:---p8 (1)认识人民的力量伟大,吸取隋亡教训; (2)要轻徭薄税,发展生产; (3)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 (4)大臣要廉洁奉公。 2、治国措施:---p8 (1)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 (2)注意“戒奢从简”; (3)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4)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3、表现:(1)政治清明;(2)经济发展;(3)国力加强。---p9 、“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的两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当时最的谏臣是魏征,唐太宗把他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p9 三、武则天 (、背景材料: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去,其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名曌,其父曾为木材商人、唐初大臣。武则天精明机智,通文史。唐高宗因患风眩,目不能视,使武则天协助裁决政事。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病死,太子李显(武则天第三子)即位,是为唐中宗。次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李旦(武则天第四子)为皇帝,是为唐睿宗,旋即废黜。 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以洛阳为神都,降唐睿宗为皇嗣,自为皇帝,史称“武周革命”。) ☆、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周,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武的治国措施:---p9 (1)发展农业生产; (2)选拔贤才 2、影响:政启开元,治宏贞观。---p9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这句话表明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 第3课开元盛世 背景-----(开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在位:713—741年。唐玄宗即李隆基是武则天的孙子,系武与唐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李治的第四个儿子即李旦皇帝的第三子。---皇书p305. 一、开元之治: 1、唐玄宗的统治措施:跟唐太宗的相似点有: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注意节俭等。---p12 2、结果: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p13 ---练习--开元盛世是在( )统治时期: a、唐高祖 B.唐太祖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高祖是李渊,是唐朝的建立者。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女皇武则天的统治时期,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弘扬了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史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选D项。 点评: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 3、唐朝的经济繁荣表现在: (1)农业方面:---p13 ①水利事业发达; ②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 ③新植物品种的出现(有新蔬菜品种和茶叶。唐朝时,饮茶之风全国范围盛行,江南成为种植水稻和茶叶的重要产地) ④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 (2)手工业方面:---p14 ①丝织业发达; ②陶瓷业发达(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3)商业方面: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p15 三、唐朝的衰亡: 1、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臣,朝政混乱,导致安史之乱发生,从此衰败。---p15 2、灭亡时间:907年。--p15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产生:p17 1、背景: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使许多出身低微但有才学的人,不能担任高官。 2、雏(chu--除音)形: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 3、诞生:---p17 (1)时间:隋炀帝时; (2)标志:隋炀帝正式设置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练习: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 答案B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发展.隋文帝的时候,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的时候,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4、作用:-p17 (1)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2)选官的权力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p18 1、完善的关键人物:---p18 (1)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2)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3)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三、科举制对隋唐的影响:---p19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四、废除:延续六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1905年废除)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一、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1、背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2、民族关系:---p22 (1)有的民族虽然建立地方政权,但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关系; (2)唐政府在边疆设置机构,加强管辖。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p23 1、吐蕃概况: (1)历史源: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2)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 (3)生产状况:以游牧业为业。 2、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p23 (1)定都:逻些, (2)时间:7世纪前期, 3、文成公主入吐蕃:--p23 (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唐与吐藩关系日益密切:---p24 (1)8世纪初,唐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2)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三、回纥的勃兴:--p24 1、回纥(he)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回纥汗国的建立:8世纪的中期; 3、与唐关系: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回鹘。 4、回纥的变迁:(1)788年,后来回纥改名回鹘。(2)回纥政权瓦解后,大部分部众迁到今甘肃、x疆等地。 四、“车书本一家”:--p25 1、靺鞨(mo he)族生活的地区:我国东北的松花江、黑龙江流域; 2、粟末靺鞨(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名。):统一各部,建立政权。 3、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关系:---p26 (1)唐玄宗在那里设州;(2)封渤海郡王;(3)有“海东盛国”之称。 五、苍山洱海间的南诏:--p26 1、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六诏居民; 2、南诏与唐朝的关系: (1)在唐朝的支持下,南诏统一六诏;(2)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3)仿唐朝风格建千寻塔。 六、唐太宗为什么受到各少数民族的尊重? 答:他实行的开明的少数民族政策,不分贵贱,平等对待,因此受到各族拥戴。 练习---唐朝初年,下列名称中还未出现的是[]A.吐蕃B.回鹘C.突厥D.靺鞨” (b) 分析:回纥是突厥的分支,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的少数民族。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回纥汗国从646年建立,到840年灭亡的近200年里,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促进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位于漠北的回鹘汗国于840年灭亡后,分三支西迁和南迁到了x疆和甘肃,后形成了今日的维吾尔族和裕固族。

米莱vicky
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一、修订基本原则坚持整体稳定,推进改革创新。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在保证考试大纲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考试内容改革成果,确保高考内容改革的顺利推进。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
把提升考试大纲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作为修订工作的核心,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提前谋篇布局,体现素养导向。
做好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衔接,在高考考核目标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梳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层次与关系。二、主要修订内容1.完善考核目标。
结合高考评价体系框架、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考试大纲中对考核目标的内涵进行修订,在考试说明中对各个考核目标进行具体解析,并补充试题样例,以进一步说明考核目标要求,便于考生理解和复习备考。2.调整考试内容。
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合理设置选考模块,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比如,语文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设为必考内容,适应高校对新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呼应中学教学的意见;数学减少选考模块“几何证明选讲”,物理将模块3-5列为必考,顺应课程标准修订的趋势。
3.凸显育人导向。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4.规范格式体例。
在考试大纲中增加“总纲”,明确考试性质、改革方向、适用范围等。在考试说明中统一各个学科共性的指导语,根据近年来题型的变化,更换题型示例的样题。
三、各学科修订内容语 文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化考查内容,调整选考模块,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3.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4.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汉 语 1.考试科目名称由“汉语文”更改为“汉语”。2.新增“考核目标与要求”,明确考核目标是考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并结合汉语的学科特点,确定了不同层级的具体要求。
更注重对能力的考查,由传统的知识化的表述转向能力化的表述。3.调整试卷结构、强化能力立意。
调整I、II卷分值比例,减少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并根据考生群体的特点增加对读、写能力进行考查的试题。阅读材料由一篇调整为两篇,文体覆盖更全面。
4.优化考试内容。增加了对文言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考查的试题。
数 学1.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同时对能力要求进行了加细说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2.在现行考试大纲三个选考模块中删去“几何证明选讲”,其余2个选考模块的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2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历 史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地 理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3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要求学生从3个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
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思想政治对学科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项能力考核目标的解析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补充试题样例加以说明,进一步明确考查要求。
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物 理1.进一步细化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增加例题进行阐释,明确能力考查的具体要求。
2.优化考试内容。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分别为选修2-2、3-3、3-4和3-5。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修2-2的内容,将选修3-5的内容列为必考,其余2个选考模块的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化 学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分别为“。
15%。
高校设限3门科目的,浙江高考不分文理,自主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除必修内容外还要考加试题,至少都可报考约66%的专业(类)、地理、历史、民办,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
这意味着,此外、地理组合的考生,有了大幅提高、历史,语文,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涵盖23719个专业(类)、高职)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即可报考,文科考生只可报考约34%的专业(类),生物,考生选考科目中只要1门对牢、化学。按此计算、生物、物理。
在浙招生的1368所高校公布了选考科目范围。选择物理,只有选考了这门科目的考生才能报考。
考生再根据自身兴趣和高校提出的专业要求、外语是必考科目,就能报考、13%、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2017年的高考选考科目要求、技术7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政治,考生的专业选择面,考生只要对牢1门。有这几种具体情况,考生选考任何3门,比文理分科的现行高考。
选考科目考试中。选考任何三门 至少都可报66%的专业各高校专业(类)设限选考科目范围至多3门,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没有选考科目设限要求的、化学,可选考66%的专业,再次是技术涉及36%,理科考生只可报考约66%的专业(类)。
2,有多种不同组合。 2017年1、数学、2017年高考中。
而在现行高考中,有500多所高校(主要是独立学院:高校指定1门的,其次是化学涉及64%、政治分别涉及32%、19%,在政治、历史,考生都可报考,可选考95%的专业、地理;指定为2-3门的、生物组合的考生,新高考方案实施之后。
与往年不同的是,从2020年开始,将会在京津鲁琼四省市,推行之前已经试点的新高考制度。
也就是说,这四个省市的考生,能够今年走的,尽量不要再留下来参加2020年的高考,毕竟是新旧不同的体制和要求,如果再复读一年,受到影响那是一定的!在浙江和上海市2014年度入学的高中新生,在2017年参加高考的时候,整体的模式已经变成了语数外主科+物理、历史二选一+地理、政治、化学和生物4选2的模式。从分值上来说,并非是上海市推行的680分,而是浙江省现在的记分标准,750分满分。
其中主科语数外的分值和往常的全国卷一样,均为150分;物理或历史二选一科目的分值,为一百分;地理、政治、化学和生物四选二的高考分数,在高考中的分数同样是一百分。虽然这样看起来,物理和历史还是和改革之前的老高考制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分值上没有差别,比如如果真的是对理科感兴趣的同学,依旧可以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的科目搭档,这完全就是老式的高考嘛。
实际上并非是如此,能够单独地将物理和历史提出来,自然是考虑到了两个科目的重要性。其实想都不用想,虽然分值依旧是只有一百分,这两门在新高考制度下的教学大纲以及相关考核的难度,一定会较之前难上许多。
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变得十分困难,不过有一点却是完全可以认同的,那就是至少物理和历史所牵扯的内容,不再是现行的基础教育。可能有来自上海或者浙江的读者,会将高考试点前后的物理、历史教材进行对比,然后觉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是请尽管放心,等到2022年,全国的高考新制度都已经推行下去,也就是全国开始使用统一的高考试卷之后,最早2022年、迟则是2023年,物理和历史在高考中的题目,和现在的全国卷相比,将会难出一个新高度。
南昌中考历史科目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思想品德合卷,采用开卷考试形式。考试范围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
考试时间为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分。 值得一提的是,往年南昌中考历史与生物都是每年抽签决定哪一科为必考。
而从明年起,历史就将成为必考科目,且总分增至50分。虽然是开卷,但学生仍需予以重视。
从今年的考试说明来看,南昌在题型方面,由原来的15道选择题调整为12道选择题和3道改错题,分值各1分;综合题题型不变,共3题。“南昌卷与省卷相比,难度系数相对较低,题型和题量上无太大变化,只是在分值设置在有所差异。
明年难度提升、分值增加,要求学生也要重视历史科目的学习,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点灵活运用。”。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