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9

  • 浏览数

    206

醇香麦芽糖
首页 > 考试培训 > 中医脉诊培训

9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美食家Kitty

已采纳

词目:脉象拼音:maì xìang基本解释[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详细解释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 晋 王叔和 《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 明 李时珍 《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 明 李中梓 《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基本简介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 ,且肺主气 ,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相关记载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关分类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迟脉迟脉迟脉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1]正常脉象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2]脉象辨识脉象辨识病脉时,还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1)象多兼见:脉诊时单一脉象较少见,多为几种脉象如“浮数”、“沉迟”、“沉细弦”,“沉细迟涩”等混合并见。这些兼见脉象,必须结合其它诊察资料,才能对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盛衰作出判断。(2)有关脉与证的取舍问题:当脉象与证候不相符合时,可考虑“舍脉从证”(即舍去脉的假象而以真实的证候为诊断依据)或“舍证从脉”(即舍去证候的假象反映而以真实的脉象作为诊断依据)。例如,心腹急痛,脉见沉伏(见于疼痛性休克时),当舍脉从证;胃腹胀满,脉象微弱(因脾不健运而有虚胀),当舍证从脉。一般情况下,应是脉证相符;在特殊情况下,则须全面考虑,去伪存真。(3)四诊合参:诊断不能单靠切脉,而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切不可不问病情,单凭切脉就主观臆断。(4)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对待两手寸、关、尺(共六部)分主脏腑的规定,而应全面地从脉象主病出发,参考其它三诊,对病证作出正确的诊断。

中医脉诊培训

264 评论(15)

木雨大大雯

中医脉诊是中医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问诊和脉诊等手段来诊断疾病。脉诊是指触诊病人的脉搏,通过判断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变化来判断病情和病位。中医开方的依据包括了脉诊、舌诊、面部诊、问诊等多个方面。推荐一些中医脉诊方面的专业书籍和文献,供您参考:1.《中医脉学》(李春梅、陈超主编)该书全面介绍了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方法和应用,详细讲解了各种脉象的含义和诊断意义。2.《中医脉诊大全》(王福明著)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医脉诊的各种方法、脉象的判断标准、脉诊的临床应用等内容,是一本很实用的脉诊指南。3.《中医脉象诊断学》(王传田著)该书从中医经络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个方面解析了脉象的形成和变化机理,详细介绍了各种常见脉象的诊断意义和临床应用。4.《中国中医脉学》(李杰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脉诊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脉象的形成、脉诊的技巧和方法、脉象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5.《中医脉诊学》(钱仁华主编)该书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医脉诊学的教材,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脉诊的理论、脉象、脉诊方法和诊断等方面的内容,适合中医学生和临床医生参考。以上是一些中医脉诊方面的专业书籍和文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352 评论(13)

花大本事

知其理,多实践,多总结,多验证。建议最好跟名医老师学习。在大众中去实践。洞察毫厘,总结辩证,再回到实践中去。

178 评论(14)

隔壁老袁无敌

中域就挺好的,里面的老师都是临床经验很多年的

108 评论(11)

再遇见67

中医通过脉诊开方的依据是通过观察和判断脉搏的变化,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方。中医理论认为,脉搏是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反映,通过观察脉搏的强弱、频率、规律和节律等指标,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脏腑功能、病情和预后等情况。关于脉诊的知识,以下是一些中医学术专业书籍的推荐:1.《中医脉学》(丁香医生图书馆):这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中医脉诊理论和实践的经典著作,包含了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以及脉象的分类和诊断方法等。2.《脉诊学》(王英杰、丁奎生著):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脉诊的理论、方法、技巧和应用,包括脉诊的基本概念、脉搏的解剖生理、脉象的分类和诊断等内容。3.《中医脉诊实用指南》(杨正平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脉诊的实践应用技巧和方法,包括如何判断脉象、如何与病情相结合、如何制定治疗方案等内容,是一本实用性强的中医学术专业书籍。4.《脉诊诊断学》(熊剑平著):这本书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脉诊的诊断思路和方法,包括脉诊的诊断价值、脉象的分类和诊断、不同病症的脉象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的内容。总的来说,这些书籍都是较为专业和系统的中医脉诊学术专业书籍,可以帮助对脉诊有兴趣的人深入了解中医脉诊理论和实践。

225 评论(11)

大V呀大V

中医通过脉诊开方的依据是根据脉搏的变化,判断人体脏腑经络的状况,从而确定个体的病理情况和治疗方案。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脉搏的不同变化,来判断患者的体质、气血状况、病因病机等。中医通过脉诊开方的依据包括了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度、形态等多个方面,从而判断出患者的状况。例如,脉搏频率过快可能表示阳虚阴亢,脉搏弦细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脉搏滑数可能表示湿热内蕴等等。通过对脉搏的分析,中医医生可以对病情作出判断,并开出相应的中药方剂。关于中医脉诊的专业书籍,以下几本书是比较经典的:1. 《中医脉诊大全》 王志强著2. 《中医脉学》 郭东著3. 《脉诊全书》 温际明著4. 《中医脉诊基础与临床》 吕宝玲、孙小莉著5. 《脉象学》 陈伟林著以上这些书籍都是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中医脉诊书籍,对于学习中医脉诊有很大的帮助。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101 评论(11)

FACE家具和设计

青岛中域教育集团的张震号脉课程,零基础也可以学习,采用面授+视频相结合的授课模式。老师手把手教学,小班制授课,免费复训,真正的传授实际应用的号脉技术

81 评论(12)

廖小可可

你好,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很多人都有这疑问,其他并不难的,建议如下:1,去优酷等视频网站上去看诊脉的视频,先弄清楚如何放手指,如何摸等具体的方法,教学视频还是很好的。2。如果自己身体健壮,那就摸自己的脉,否则找个健壮身体好的人常去摸他的脉。这就是最基本的脉,以后任何和这脉不同的,你一对照就能出来的。3,主要掌握脉的如下几个性质,临床就够用了,并不神奇的:浮和沉 急数和缓慢 弦和弛 强和弱 细和粗 瑟和滑 小和大等。一般手指上基本有这样的感觉,临床就够用了。因为临床诊断脉就是为了来判断病势,不是为了搞理论研究越复杂越玄虚越显的牛叉,我们临床需要的就是纲举目张。

344 评论(15)

万有引莉

可以到上海明和中医培训学校,他们是专业做中医方面的培训的,中医类的课程全都都有,课程是中医理论加上实操相结合的,实操课有老师手把手带教,老师也都是科班出身,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的。上海明和中医培训学校是一家专门针对于中医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培训中心。明和中医培训应《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星火相传,发展传统中医文化要求开始从事祖国中医文化推广经验。承办国家卫生计生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协会的相关培训工作,汇集了明和基金会、中华特色技能中心,中华医药科学院亚健康基础研究学院、华夏健康产业集团等顶级医疗资源,拥有了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学骨干来班授课,是国内保健养生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目前开设中医推拿班,针灸班,正骨班,康复理疗班,小儿推拿班等等多种班型,除了在课程量上尽量满足不同学员的需求之外,学校还增设了许多教材教学大纲之外的课程内容,既弥补了单一职业种类课程的片面性,也照顾了一些中医基础薄弱或者是有更高课程需求的学员。确保每位学员听得懂,学得会,学会就能用,能用就见效,见效就产生经济效益。稳定的就业保障,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明和中医教育 目前拥有上海、宁波、武汉等等多家校区。中医推拿课程+中医康复理疗理论内容:课程一 《中医基础理论》:系统的学习阴阳五行学,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神学,中医体质学,病机病因学,药膳食疗学等。 课程二 《中医诊断学》:系统的学习中医望闻问切(舌诊,面诊,脉诊,手诊,背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淫辩证等。 课程三 《经络腧穴学》系统的学习十二经络、奇经八脉、腧穴的体表准确位置,分布规律以及经走路线;熟练掌握人体全部腧穴的定位、络属脏腑,以及各经络腧穴的主治作用和阿是穴、特定穴的实际运用。 课程四 推拿理论课:推拿原理,推拿注意事项,推拿介质,推拿禁忌等。 课程五 养生理疗课:温阳艾灸,养生拔罐,保健刮痧,中药热熨等注意事项和禁忌。 实践操作:课程一 单式如滚,按,提,拨,拿,揉,摩,拍,点,颤,搓等基础手法练习。 课程二 套路手法如头面部推拿,肩颈部推拿,腰部推拿,腹部推拿,胸部推拿,四肢部推拿,背部推拿综合手法练习。 课程三 特色推拿手法一指禅手法,原始点手法,点穴手法,推拿减肥手法等。 课程四 常见症状如肩周炎辩证调理,颈椎病辩证调理,腰肌劳损辩证调理,落枕辩证调理,常见妇科疾病辩证调理,椎间盘突出辩证调理等。 课程五 悬灸,隔物灸,长蛇灸,闪罐,走罐,留罐,挤痧,拧痧,扯痧,滚熨,摩熨,挤熨等理疗技能手法练习。

118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