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侦探01
Mayday是国际通用的无线电通话遇难求救信号。“Mayday”一字原为“救我”的法语“m’aider”,以英语发音变成了“Mayday”。
发出Mayday时必须连续呼叫三次(“Mayday, Mayday, Mayday”),以免误听,或被噪音盖过。“Mayday”作为呼救信号,表示“帮帮我,救命”,很适合用于杂音较大的远距离无线电传播中。因其声音便于识别,显得更容易“脱颖而出”。在民航界中,飞行员大喊三声“Mayday”之后,说明机组已经遇到了十分危急的情况。所以在某架飞机呼喊了“Mayday”之后,其他所有飞机都会按要求进行避让。
当飞机、船只遇上严重危难,威胁人命安全,无法自救,需要立即救援时,方可发出Mayday求救信号。例如船只正在沉没,遇上大火、爆炸等,都可使用。
Mayday求救通过无线电通话发出。飞机或船只在任何频道发出Mayday信号都可被听懂。航空使用的是121.5兆赫及243.0兆赫;海事救援使用的是中频2182千赫及海事甚高频(VHF)第十六频道。
发出Mayday信号时,先呼叫三次(Mayday, Mayday, Mayday);然后说出飞机/船只代号,描述自己位置,所遇上的险状,飞机上/船上的人数,将作何打算,以及需要哪种协助。说完一遍后应重复一次,然后等待回复。两分钟后若没有收到回复应再次重复。
黄某某007luffy
cry for help;ask sb. to come to the rescue;seek help
翻译例句:
1、机组人员没有发出任何求救信号。The crew did not send out any distress signals.
2、他儿子找到了他,然后向人求救。His son found him and sent for help.
3、他们发射了3次遇难求救信号。They fired three distress signals.
4、他们情绪激动地恳求救助。They made an emotional appeal for help.
5、你起码还能意识到要求救。At least you had the wit to ask for help.
6、该船用无线电广播发出求救的信号。The ship sent a message for help by radio.
7、这艘船发出无线电求救信号。The ship radioed for help.
淡蓝喵喵喵
据航旅纵横介绍,首先,Mayday作为国际通用的无线电通话遇难求救信号,Mayday是法语单词M’aider的音译,在法语中表示「救救我、帮助我」,英语发音变成「Mayday」。其中,M代表我,aider代表救助意思。
Mayday是在1923年,由当时英国伦敦克里登机场的无线通讯高级军官Frederick Stanley Mockford选择使用的。
Mayday是飞行员最高级别的求救信号,在无法自救时会呼叫三次。连续呼叫三次主要是为了防止噪音干扰、误听或混淆等情况。
民航界对这一信号的普遍看法是:飞行员大喊三声「Mayday」之后,能幸存的基本上都是奇迹。
因此面对发出这一信号的飞机,附近其它所有飞机都会按管制员要求进行避让。
同时在航海途中船员遇到危机性命的紧急状态(如正在沉没,意外大火或爆炸)时,也可以用这一信号求助。
孙家员外
国际求救信号:SOSSave Our Souls(救救我们); SOS小史 船舶在浩瀚的大洋中航行,由于浓雾、风暴、冰山、暗礁、机器失灵、与其它船只相撞等等,往往会发生意外的事故。当死神向人们逼近时,“SOS”的遇难信号便飞向海空,传往四面八方。一收到遇难信号,附近船只便急速驶往出事地点,搭救遇难者。 许多人都认为“SOS”是三个英文词的缩写。但究竟是哪三个英文词呢?有人认为是“Save Our Souls”(救救我们);有人解释为“Save Our Ship”(救救我们的船)有人推测是“Send Our Succour”(速来援助);还有人理解为“Suving Of Soul”(救命)……。真是众说纷纭。其实,“SOS”的原制定者本没有这些意思。 事情还要追溯到本世纪初。1903年第一届国际无线电报会议在柏林召开,有八个海洋大国参加了会议。考虑到航海业的迅速发展和海上事故的日益增多,会议提出要确定专门的船舶遇难无线电信号。有人建议用三个“S”和三个“D”字母组成的“SSSDDD”作为遇难信号,但会议对此没有作出正式决定。 会后不久,英国马可尼无线电公司宣布,用“CQD”作为船舶遇难信号。其实这只是在当时欧洲铁路无线电通讯的一般呼号“CQ”后边加上一个字母“D”而已。海员们则把“CQD”解释为“Come quick, danger”(速来,危险)。因为“CQD”信号只是在安装有马可尼公司无线电设备的船舶上使用,所以这一信号仍然不能算作是国际统一的遇难信号。况且,“CQD”与一般呼号“CQ”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 1906年,第二届国际无线电会议又在柏林召开。会议决定要用一种更清楚、更准确的信号来代替“CQD”。美国代表提出用国际两旗信号简语的缩写“NC”作为遇难信号。这个方案未被采纳。德国代表斯利亚比-阿尔科无线公司的一位专家建议用“SOE”作遇难信号。讨论中,有人指出这一信号有一重大缺点:字母“E”在莫尔斯电码中是一个点,即整个信号“SOE”是“···— — —·”,在远距离拍发和接收时很容易被误解,甚至完全不能理解。虽然这一方案仍未获通过,但它却为与会者开阔了思路。接着,有人提出再用一个“S”来代替“SOE”中的“E”,即成为“SOS”。在莫尔斯电码中,“SOS”是“···— — —···”。它简短、准确、连续而有节奏,易于拍发和阅读,也很易懂。 在宣布“SOS”为国际统一的遇难信号的同时,废除了其他信号,其中包括当时普遍使用的“CQD”。但“SOS”并没有马上被使用,电报员们仍然偏爱于“CQD”,因为他们大多数过去是在铁路系统工作的,习惯使用“CQD”。 1909年8月,美国轮船“阿拉普豪伊”号由于尾轴破裂,无法航行,就向邻近海岸和过往船只拍发了“SOS”信号。这是第一次使用这个信号。直到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之后,“SOS”才得到广泛使用。 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SOS这三个字母无论是从上面看还是倒过来看都是SOS,当遭遇海难,需要在孤岛上摆上大大的“SOS”等待救援的时候,头顶上路过的飞机无论从哪个方向飞来都能立刻辨认出来。其实,S.O.S.是国际莫尔斯电码救难信号,并非任何单词的缩写。鉴于当时海难事件频繁发生,往往由于不能及时发出求救信号和最快组织施救,结果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际无线电报公约组织于1908年正式将它确定为国际通用海难求救信号。这三个字母组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因为它的电码 ...---...(三个圆点,三个破折号,然后再加三个圆点)在电报中是发报方最容易发出,接报方最容易辨识的电码。 在1908年之前,国际公海海难求救信号为C.Q.D.。这三个字母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尽管很多人认为它是Come Quickly, Danger.(快来,危险!)的首字母缩写。虽然1908年国际无线电报公约组织已经明确规定应用S.O.S.作为海难求救信号,但C.Q.D.仍然有人使用。泰坦尼克海难发生初期,其他船只和救助组织之所以没有能够及时组织施救,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船上发报员开始发出的过时的C.Q.D.求救信号。直到整个船只都快没入大海才发出了S.O.S.求救信号,但到了此时谁可能还有如此的回天之力,拯救那些无辜的即将永远葬身海底的灵魂呢?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