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94

Joyce@静艳
首页 > 英语培训 > 都江堰英文怎么说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晓布丁2011

已采纳

就叫Dujiang Weir

都江堰英文怎么说

289 评论(12)

秋天里的松鼠

应该就是我们的中文直译:Dujiangyan。参加英语四级考试,但民族自豪感咱一点不能丢哈

191 评论(13)

小乐乐9

如果在四六级考试中出现地名的翻译,那么简直是一个送分题,因为这是非常简单的大家直接采用直译的方式就可以了。 英语四级翻译:都江堰(Dujiangyan)都江堰(Dujiangyan)坐落 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约50公里,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无需用堤坝调控水流。两千多年来,都江堰- -直有效地发挥着防洪与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沃土和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都江堰工程体现了我国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是全世界年代最久、仍在使用、无坝控水的水利工程。 相对于这些地名的翻译词。直接采用直译的方式就好了。除了个别例外。特殊的翻译所有的翻译采用汉语拼音的方式标写就可以了,比如成都就可以翻译成cheng du。但是像北京这种就比较特殊了,他必须翻译成有固定的格式叫perk ing。因为这是约定俗成的一个翻译方式,所以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没有太多的道理可讲。

344 评论(10)

kimiko范范

四川各大旅游景点的英文名字是:

1、龙潭溶洞(Longtan cave):

龙潭溶洞位于攀枝花米易县白马镇,距攀枝花104千米,距米易县城26千米,位于龙肘山下、安宁河滨,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级旅游区。

2、九寨沟(Jiuzhaigou Valley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地处岷山南段弓杆岭的东北侧。距离成都市400多千米,系长江水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江源头的一条大支沟。

3、剑门关(Jianmen Pass Beauty Spot):

剑门关风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中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四川省地质公园。

4、乐山大佛(Leshan Giant Buddha):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5、峨眉山(Mount Emei):

峨眉山位于北纬30°附近,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153 评论(13)

卓木木收藏

都江堰有两个翻译方法: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或Dujiang Weir。

都江堰是世界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中游。又称百大堰、犍尾堰、金堤等。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公元1335年正式命名为都江堰。现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的渠首在灌县境内,包括“鱼嘴”、“金刚堤”、“飞沙堰”和“宝瓶口” 4个主要工程和数以千计的渠道与分堰。

岷江水流至玉垒山下时,被“鱼嘴”工程分成两股,南侧称外江,是岷江正流,以排泄洪水为主,兼有灌溉之利;北侧为内江,又称都江堰,长约160公里,以灌溉农田为主。其下游分汊为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渠系。其中,走马河和柏条河的一部分尾水,在成都以南入府河后,再重返岷江正流。

“鱼嘴”后面是由巨大的鹅卵石筑成的内外“金刚堤”,与“鱼嘴”连成一体,是分水工程的主要部分。“金刚堤”后是“飞沙堰”,以排洪排沙为主,使内江江水保持适当的水量。堰后即为离堆巨崖,崖下就是“宝瓶口”工程。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成都平原上河流走向与等高线相垂直的天然地形条件而建造的。1949年以后,对都江堰灌区工程进行了彻底改造和扩展,使灌区面积由原来的14县市,17.3万多公顷农田,迅速扩大到30县市,57.3万多公顷农田。

130 评论(15)

兜兜有糖sd

稻城亚丁:Daocheng Yading米亚罗:Miyaluo海螺沟:Hailuogou都江堰:Dujiang Weir四姑娘山:Girl four mountain九寨沟:Jiuzhaigou桃坪羌寨:Tao Ping Qiang Zhai新都桥:Xinduqiao泸定桥:Luding Chain Bridge康定跑马山:Kangding Paoma mountain丹巴美人谷:Danba Beauty Valley牟尼沟:the Muni Valley塔公草原:Tower Grassland

302 评论(8)

安静的芋米

1.工作,这个要看和哪里比。如果和北上广深比,成都行业有局限,种类不算齐全,发展水平一般,格局不大,工资水平也不是多高但性价比还凑合。本地人偏休闲,缺少奋斗精神,当然我接触到的同事大都还是认真做事,但偏执行,压力小,容易满足,缺少进取心和想法。如果和其他二线城市比我觉得差不太多。如果和西部地区比那还是不错的,尤其对于四川省内的吸引效应巨大如果想干大事业进取心强的,那还是去北上广深,成都不太适合。之前在北京也接触过一些成都人到北京发展,就是希望年轻的时候做点事,他们有些还是希望以后能回成都。如果你是为了追求生活工作平衡,那成都还是不错的选择。另外不得不说一句,市民的安逸愿望和政府的发展规划可能会越来越凸显出矛盾。成都现在正为了“新一线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这些加快发展建设,对于普通人来说,你想安于现状可能越来越难了。高新区软件园一代加班也是常态,可能没得一线城市那么夸张,但绝不像传说中的“成都人”天天喝茶打麻将那么夸张,休闲的大都是老年人和一些不用坐班的人,上班族还不是要老老实实忙碌,茶楼人多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商务人士和做生意到那里谈生意,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一句话对比的话:和北上广相比,成都人也忙,只不过买房子轻松的多。======补充=====PS:因为公司里大部分同事都是四川人,说普通话不那么多,跟我都还好,他们之间交流基本都是四川话,还好听懂没问题。而且偶尔他们在用四川话聊的时候突然改口成普通话,我会听的非常别扭:“那什么……你还是跟我说四川话嘛。”2.生活如果没有雾霾和日照不足,单就本地而言,几乎完美。但现在雾霾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不宜居了。。大家考虑来成都之前务必慎重!!!日照不足是因为盆地的自然环境问题,没啥子办法,刚来的时候感觉早中晚天色差不多都阴沉沉的,容易犯困没精神,当然很闲适很适合睡觉。现在也逐渐习惯了,尤其上班的时候都在办公室是不太关注外面的情况的。但我个人感觉成都出太阳的概率还是比我之前预想的大的多,没有那么夸张。但如果受不了经常阴天可能也不适合。成都夏天太阳还是很多的,越到冬天越少。所以不同时间段来这里的人也会有不同感受。雾霾问题复杂,既有地理环境问题也有本地污染问题(比如石化、周围大小工业,机动车400万辆保有量全国第2仅次于帝都,城市建设等等),而且由于媒体关注的重点都在帝都和华北,成都和其他地区容易被忽略,本地人也不是很关心自身健康,戴口罩防护的明显偏少。有不少人分不清阴天和雾霾,或者说习惯了。具体雾霾情况以我半年来的观测,是出现的很频繁,冬季平均每周4天轻度到中度污染是常事。但通常程度比华北地区稍轻,华北地区PM2.5指数动辄300+400+甚至爆表的情况在成都没有遇到过,但成都由于盆地气候稳定,几乎没有大风,也鲜有超级大蓝天。概括一下就是雾霾出现天数不少,轻度到中度污染为主,质量优情况罕见,本地人防护意识不高。2016年12月补充,今年冬天雾霾情况恶化严重,已经出现过连续12天中度到重度污染情况,连我这个吸过北京霾的人都很少见过持续这么久的雾霾天。我现在天天出门戴口罩回家开净化器,但仍然会觉得不舒服。而路上戴口罩的人比之前多了些,但大部分人还是裸着。戴口罩人当中还有很多是戴着棉布或那种医用蓝色薄口罩,根本起不到防护效果的。而且从地图检测上看彭州附近是最严重,把锅都甩给彭州石化一家显然不科学,但你说他没责任谁都不信,或者石化本身大国企各项措施还凑合,但围绕石化展开的上下游很多小的配套产业的监管就很难保证了。而对水质和土壤的污染现在更是无人知晓。最关键这个企业的选址无法让人接受,上风上水离地震带很近,即便环保再到位对空气零污染,一旦出现大的天灾人祸下游就是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啊!这其中涉及到之前石油系和前任官员的操作,有兴趣自己搜。当初力主拉来此项目的人都已落马,但他们的“遗产”仍然“福泽”成都百姓。要我说成都就是好欺负,同样的项目在大连厦门都出现过市民抗议,媒体还有报道,最终政府都有妥协,成都据说08年也有市民到天府广场聚集,但被及时控制,没闹起来,然后就是512,视线被转移,项目开工上马。8年后16年12月,天府广场又成了不可言说的词。这里不是盲目反对石化产业,毕竟我们很多日用品都依靠此产业。但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藏着巨大隐患、环评问题多,且对民意毫不尊重,完全是上层意志。而且雾霾时期官方媒体几乎只字不提,一些相关文章被删,连执勤的警察都戴口罩……如果说这个项目光明正大人畜无害,那何必这么心虚?再说机动车,成都虽然每周1-5每天各有2个尾号机动车限行,但很多家庭不止一辆车,而且拥堵严重时尾气远比畅通时排放的多,加重污染,据说西南地区油品质量本来也不如东部省市。工地建设就更不用说了,从我第一次来成都就没见过这有几条马路是消停的,修完高架修地铁,修了高新区又要搞天府新区,大饼越摊越大。总结一点,成都或者要发展经济,发展工业可以理解,但这里的先天条件盆地气候稳定不利于空气流通,空气潮湿容易形成沉积物。这种情况下一味的搞各种高污染的工业项目,虽然带动就业发展了经济,但牺牲了几代人的健康甚至可能毁了一坐延续千年的美好城市,这种发展无异于自杀。四川和很多西部地区确实经济还是落后,但我们真的要把全国都搞成工厂林立的才是唯一的出路?或者学习欧美,熬上几十年然后转移高污染产业到其他更穷的国家,自己先喝屎尿挣钱,然后让别人喝自己喝过的屎尿,来换取后面的碧水青山(还不一定)?然后管这叫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我只是看到了唯GDP的短视和践踏民意。说好的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呢?何况现在基本都是污染,没怎么见治理。很多人问我是不是后悔来成都,我走到哪雾霾就跟到哪,我只能苦笑。

18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