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mi麻麻
掌握2—3千个汉字,就可以读书看报。而没有掌握2-3万个英语单词别想读书看报。普通使用汉语的人用2千个字就可以描绘世界,而用英语的人至少需要8万单词,据美国联邦教育委员会调查,美国中学毕业生七成看不懂纽约时报。2.在英语世界里每种新事物都会产生一个新单词,目前已发展到几百万个单词。人的一生都在学习新单词,由于人的记忆力有限,学了新单词又忘了旧单词。而汉语只要学一次受用终身。在汉语领域,一个高中毕业生,只要掌握了3000常用汉字和次常用汉字(我可能也就掌握这么多汉字——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增加的汉字很有限),大概生活中99%的文章内容他都能阅读,只要不是特别专业的领域,他都能至少大概理解,少量不能大概理解的,他也能有一些概念。他能阅读从头到尾阅读人民日报、新京报、青年文摘、新浪网,他能阅读电器说明书,他能阅读几百年前写作的《红楼梦》,甚至几百年前用浅显的文言文写的《三国演义》,甚至一千多年前用标准文言写的《资治通鉴》(知其大意),二千年前写的《史记》(知其大意),——至少我高中毕业时都能做到。但英语我的词汇量(一万多)约有汉字量(3500)的三倍,但离开我的领域,不借助于字典,我是无法完整从头到尾读下来例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上一篇文章的。总会有单词我是完全没有概念的,不借助词典对这个单词不能有哪怕一个粗略的概念。
吃吃喝喝小蚊子
中英文思维从technical的角度上来说,本质的区别是语境文化的不同。
中文是高语境文化,英文是低语境文化,相比起英文,中文在沟通时非常依赖文化背景,而且沟通的信息经常需要意会。
“我就是意思意思”
“太不好意思了”这两句话中,“意思”在不同语境下表达了不一样的意思(好多“意思”啊)。
记得以前在国外留学的时间,过中秋节那天拉几个老外去赏月。有点想家情到深处说了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们问我什么意思,我做了一个rough translation:“I start to miss my hometown when I’m looking at the moon.”他们一致的反应是“what?” 后来解释了圆月在中文中象征的含义,以及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他们才大概能get到我内心的思乡之情。
中文中“闲人免进”对应的英文是“stuff only”。前者是说“闲人不要进来(你怎么界定闲人给了你一定的诠释空间)”。而后者直接说了“只有员工可以进(你不是员工就不可以,直截了当)”。可以看到,除了文化背景的不同之外,中英文表达中不同的出发角度和逻辑都造成了中英文思维方式有明显的差异。了解了中英文思维方式的差异,读不懂英文文章是不是就很正常了。
栗子酱89
1、标点符号
中文的文章讲究一个整体性,在一个意群里,只要你说的都是一件事,可以一直用逗号。在英语中只要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就必须用句号,除非是从句或者有关联词的并列句在会用逗号隔一下。
比如:他是一名警察,今年30岁了。
这两句话说的是同一个人,中文用逗号隔开。
英文表达是:He is a policeman. He is 30 years old.
虽然描述的是一个人,但因为是两句话,所以用句号。
2、重点的位置
英文表达中先讲what,也就是发生了什么,然后才讲具体的when ,where, how, why ,补充这些细节。中文一般先来一些铺垫,先渲染氛围再开始讲重点。
3、否定表达
英语思维是根据事实的,中文思维是根据问题的。
比如:He didn't go home last night, did he? 他昨晚没回家是吗?
No. 是的,他没回家。
You have been to Shanghai, haven't you? 你去过上海不是吗?
Yes. 是的,我去过。
4、表达侧重点
汉语重直观,英语重本质。
汉语在表达一个事物的时候倾向用身体可以感受到的动作或表象来直接描述,而英语则倾向通过现象描述本质的东西。
比如:Help me up, let me see if i can bear weight.扶我一把,看我还能不能站起来了。
这句话发生的情境是说话的人脚拌伤了,需要别人帮忙把她搀起来。汉语用的是“站”这个最直观的词语,不管是不是因为受伤想站起来还是坐久了想站起来,都是站。
但在英语中则明确表达了她是想验证自己伤得重不重,自己的脚是不是还能支撑身体的重量,和一般的“站起来”是不同的,所以用了“bear weight”,意思更加明确。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