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多VS神话
“内卷”原来是一个非常烂的翻译,如今变成了网络流行语。这个词原本并不是真正的中文,而是一个来源于英文的“直译词”。从翻译学的角度来讲,这个翻译是非常糟糕的。有故作高深的“学术排它性”,目的就是为了让外行看不懂。国内最早用“内卷”这个词的专家,是 社会 学的学者,采用这个翻译,有故意采用学术词汇翻译的嫌疑。也许这么翻译的人,他自己也不知道应该要如何翻译这个词,所以随便找了两个直译汉字,作为它的中文翻译。 “内卷”的英文单词是“involution ”他的反义词高中生都懂:“evolution”也就是“进化”,如果把这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Evolution”就是著名的《进化论》。因此,involution作为evolution的反义词,在生物学上的定义是退化。这时也许有人就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个词后来又被翻译成“内卷”了呢? 还是从进化这个词去理解,进化(evolution)的过程,是适者生存。在自然界中的优势个体,像龙卷风一样不断地旋转收割其他弱势群体,壮大自己。内卷(involution)的过程则是进化进入后期阶段的必然产物。相当于自然环境中已经没有弱势群体了。如果我们把弱势群体比作羊,强势群体比作狼。羊已经被吃光了,剩下的狼想要活下来,没有办法去吃羊,那就只能自相残杀,狼吃狼。能够活下来的狼,虽然是强中之强,但是对于狼群种族而言,却是在自我消耗,不断退化。 但是,这个词在翻译的时候,in-作为否定词前缀,被错误翻译成“进入”,volution意思是“漩涡”,于是在中文中就被错误的翻译成了“内卷”。不过在教育上,“内卷”这个词还是比较形象的: 在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早期,每个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来说比较均衡。学校里有天然的强者和天然的弱者,所以,教育选拔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模式。这种模式符合“ 社会 达尔文进化论”,选拔出来的高智商、勤奋努力的个体,组成的 社会 的精英力量。 后来各个地区出现了贫富差距, 社会 精英不断向沿海城市,省会城市,以及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聚集。精英的后代都是“狼”,在这些城市中,羊却很少,教育资源也不够承载那么多的狼崽。这时,在这些大城市,就出现了狼淘汰狼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内卷”的情况。例举一个简单的数据大家都会明白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地方,初中的内卷非常严重,竞争下沉到中考,中考录取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有将近一半的孩子会被淘汰。所以,在这些地区教育表现出来的现象是“内卷”。 与之相反的一个现象叫做“县中塌陷”,在很多县城地区,由于强者都往大城市流动了,留下来的弱者反而竞争不那么激烈,中考录取率在某些县城甚至突破了80%。以前考不上高中的那些人在县城里面能够考得上高中,但是他们的成绩差智商水平达不到高考的要求,所以拖累了县级中学的教学业绩,县级中学就表现为“县中塌陷”,即县级中学教育水平塌陷。那么问题来了,在大城市里,被中考淘汰掉的那50%的学生里面,都是很差的学生吗?并不一定。他们中的前40%实际上是因为这种“内卷”现象被牺牲掉了。以他们的智商和学习能力,如果放在很多县城里,是可以上得了高中的。他们去参加高考,大概率可以考上一个专科院校,甚至是二本院校。中国的基础教育内卷到什么程度?在中国高考中被淘汰掉的学生,放到国外去随便秒杀那些欧美学生,轻轻松松都能够考上大学,毕业以后也会做的那些白人精英才能够做的工作。我举一个例子,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个学弟在初二的时候跟着父母移民到意大利了。我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小县城,教育水平并不高,但是他的学习成绩还是特别的差,年段倒数,按照他的水平根本没有机会考上高中。 结果他到了意大利之后,经过了两年的适应期,混得如鱼得水,不仅在学校里面成绩优异,最后考入了大学,拿到了研究生学历,现在在意大利做金融交易员,相当于进入了意大利的华尔街。如果换做是在国内生活,也许他正在工厂打工,或者是正在街上送外卖。所以,我们中国的孩子在中国的 社会 里面是存在着内耗的,是存在着被浪费的情况的。在中国的中高考被淘汰掉的学生,放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容易成为高端精英。但是,他们在国内有可能只是做着非常简单的体力劳动,因为教育和 社会 的内卷,没有上升的空间。 比起“教育内卷”,中国的“ 社会 内卷”更加的残酷。以“内卷”最为严重的北京和上海为例,很多985、211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在其他小城市可能会有非常好的工作,能够拥有自己的家庭。但是,在北京和上海,买不起房子,拿不到户口,最终甚至连配偶都不会有,“ 社会 内卷”剥夺了他们的生殖权利。没有后代,他们的人生就被 社会 化内卷消耗掉了。内卷就像大家都在影剧院里面看电影,前排的人站起来了,后排的人看不见了,就只好跟着站起来,最后一个接一个的,大家全部都站起来看电影了。看的还是同样的电影,可是每个人却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从原来舒舒服服地坐着,变成辛辛苦苦地站着。 承受内卷的痛苦都是选择的结果,如果要避免内卷对自己产生伤害,只有两种方式:要么选择逃离北上广,到自己的能力更具备优势的中小城市中去生活。要么就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在 社会 内卷化的竞争之中,努力生存下来。 明明所有人坐着看电影很舒服,偏偏有人站起来,然后站起来看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大家都不得已只能站起来看电影! 无法向上突破,被迫向下兼容 如同你这个问题刚刚提出来,许多高人都进行了解答而且是那样精准,竟然令我连补充的机会都没有 这就是内卷[我想静静] 网上公布“葵花宝典”秘籍,你不自宫别人练了就灭你,人人自宫练秘籍以求自保,最终人们又回到一个起跑线,而且没有男人了。 以上就是内卷的奥义。 去过某游乐园玩的人都知道的,门票200元,来进场玩的人很多,大家都需要排队,导致玩一个项目要排队很久,一天下来玩不了几个项目,然后园方推出了一种快速手环,150元每个,凭借此手环不用排队可以走快速绿色通道,刚开始,多花钱购买手环的人确实得到了实惠,后来越来越多的人都多花钱购买了手环,结果还是要老老实实的排队,当此情况发生后,大家又觉得购买手环不划算,都数人都不购买了,但是少数购买的手环的人又获利了,于是大家有一窝蜂的去购买手环,如此反复,而园方赚的盘满钵满。至于园方为什么不直接推出不用排队450元的票和需要排队200元的票?一是人为制造出阶层,体现出某一群体的优越感,二是怕穷人躺平不来玩 游戏 ! 内卷,就是形容一个事儿发展到头了,就是你用十倍的努力才能换来以前的一分收获,就是内部竞争太激烈,导致谁也得不到好!!简单来说,就是你越是努力工作,你老板的马子就越靓。 而你忘记了,这些增值是你们劳动得来的啊,为什么连个普通女朋友都找不到。 原来老板投资100万开了家小工厂,有四个员工,每周五天,每天6个小时工作,公司净利润50万,四员工一人5万,老板30万。 有一天老板为了“奖励勤劳的员工”,设立了一个五万年终奖,四个小年轻也没家庭负担,精力也足,身体也好,为了收入翻番,有人开始每天7小时,然后有人8个小时... 最终人均996,甚至频繁加班。结果现在每个人的工作时间都快翻了一番,收入不知道怎么样,公司利润倒是被你们翻了番成了100万,老板只花了5万成本就净挣多了45万,他不用增加资本,收入从30万变成了75万,立马把5系换成了7系,说“小伙子们好好干,996是你们的福报!” 甚至呢,原本年纪大了,只挣5万也挺满足的“人才”们,反手就被被输送给了 社会 。 还有呢,因为你们的产品大幅降价,导致越来越多的公司工厂老板开始对员工要求:“不努力工作的不是我的兄弟。”于是乎,这个行业进入了内卷时代,工资没涨,但工作强度可能已经翻番了。 资本家呢?只花了五万,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大发展。 不过客观点说,这样也才使得我们中国工厂的产品有了强大的竞争力,国内经济能够两位数高速平稳地发展了好长时间。 国人的勤奋和上进是优点,但却产生了坏的一面,被资本利用了。 说句不好听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文明发展的阶段逃不过扩张,不论什么形式,你以为别人美国 真的会相信这只笑眯眯的兔子不会吃人?而我们现在的产业扩张说的好听叫和平发展,市场下自由竞争,可实际上不就是在抢老美的饭碗和地位么?因为美国人相对懒,而且人均小资情调,你不给加班费我就不加班,再逼就SORRY I QUIT,所以真的放开市场下自由竞争美国资本家根本没得赢,这也就是我们过去40年发展的外因。但美国毕竟保持了大幅的技术和地位,话语权领先,美国人必定要打好这张牌,维持差距,看他们对华为是怎么做的就明白了,华为是国内产业升级的开拓者,也是发展的里程碑,我们大概率要经历 历史 。 说白了就是:一个活计,甲说我300能干好,乙说我280就行,丙说:老板,他们都是想骗你,我只要100就行! 老板说:我C,你们这帮穷鳖孙,原来以前都是骗我钱,我TM现在就出50! 恶意无序窝里斗的短视竞争。明知不对,均无力扭转。 两个字:内耗。 三个字:窝里斗。 四个字:僧多粥少。 例一:做手机。市场就那么大,生产商要赢得市场竞争就必须不断加大投入,可市场消费能力没有增长,最终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加大的投入就这样消耗掉了。 例二:教育。一所学校只有100个学位,却有1000个学生报考,如果这1000个学生都只是接受学校教育倒也没什么问题,架不住有的学生为了赢得竞争就补课,其他学生见了也不甘示弱,最终大家都成倍地增加了教育投入。然而,只有100个学生进入了这所学校,追加的教育投入基本上就是消耗、浪费掉了。 内卷就是供求失衡, 社会 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恶性竞争,资源近乎无意义地消耗掉了。
陈果果122
内卷(Involution)最初是以内卷化这个词汇的形式,出现在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一书中,根据吉尔茨老先生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上世纪中叶,美国一人类学者在印尼爪哇岛做田野调查时发现,当地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农民在耕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可精耕细作,并未能让水稻大幅度增产。 这位人类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作“农业内卷现象”。这是一个封闭的农业系统,生产方式始终没有改进,新的农业技术未被引进,增加产量的唯一方法就是增加人力投入,可是随着产量达到一定值之后,增加人力投入,对提高产量的作用甚微。 中国农村也是如此。由于普遍的人多地少,人均几分田。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农民起早贪黑,施肥灌溉,精耕细作。但是达到了一定的产量后,即便再投入多少辛劳,也难以持续提高亩产量,一年辛苦下来,仍然只够维持温饱,略有盈余。此时,最好的选择是,把原来那种较为原始的农业模式转化为新模式,改进生产方式,引进和运用新技术。可当地封闭的农业系统,未能获得此转化,一直徘徊在低效、高人力投入、低收益的固有模式中。 所以,内卷本是一个学术名词,它的含义中有“封闭、低效、高人力投入、低收益”等关键词。在大会场上,几千个茶杯,横看竖看侧看皆成行,蔚为壮观、令人惊叹!那是多少个工作人员、花费多少时间用绳子一点一点校量出来的, 这就叫内卷。这种美只能保持瞬间,因为一开会一喝茶全都乱了。 看电影,为了获得更好的视野,一个人先站起来看了,被他挡住的人不得不也站起来,最后大家都不得不站起来看电影,只有第一排的人坐着,而且有愈演愈烈的现象,最终大家都坐不下了。 玩游戏,为了更好地娱乐,一个人先充钱吊打别人去了,被他虐的人不得不也充钱,最后所有的人要么使劲充钱要么被吊打。追女生,为了更好地表示心意,一个男人钻石恒永远一颗永流传了,其他人不得不跟着钻石永久传,所有人都花了更多的钱。抢火车票,一个人先用抢票软件,逼得其他人也用抢票软件,因为票没有变多,最后大家都回到了起跑线,但是开发抢票软件的赚了。其他人看到有人加班,为了不落后,也同样加班划水,慢慢的就成了一种氛围和所谓的文化。最终,工作产出没有提升,大家也都加班了。 比较通俗简单的解释是,在一个封闭、资源有限的环境内,群体越付出努力,越加剧竞争,同时收益并没有提高,甚至会减少。简而言之,“内卷”就是无秩序、无意义、没价值而又混乱的竞争。这种竞争功利性极强,给参与的人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压力。 什 么是“教育内卷”?有媒体指出: “教育内卷”指的是教育体系内部不断增加教学的劳动投入来获得成绩增长,但教学的效率和结果都没有明显的提高。 网上有一个比喻,江湖中有一本葵花宝典,大家都想得到它,谁得到它就可以独步天下,但是如果有一天葵花宝典被公开了,人人都有机会练。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一个人拥有时,练不练在于自己。大家都拥有了,练不练就不是自己能决定了。如果你不练,你的仇家就会练成然后来杀你,所以逼得你也得练。 最终,江湖上所有的人都会练葵花宝典,都可以天下无敌,但因为人人都练会了,也就没有什么天下无敌了。相反欲练此功必先自宫,所有的江湖人士都成了太监,这是一个全输的结局。 同样的,培训机构就像公开的葵花宝典,你要是不学,别的孩子学了成绩就会比你好。甚至有的培训机构打出了这样的标语“你要不上,那么我们就会培养你的竞争对手”!任谁看到这样的口号都是毛骨悚然的。但是上大学的名额没有变,其实并没有人从中受益,只是所有参与的人都被迫上各种培训班损失了童年的快乐。教育内卷就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培训班来提高成绩,看似教育平等实则是内耗严重。 前段时间我没看到一个清华学霸边骑车边电脑写论文,用功到此程度,不拿第一谁拿第一。受学霸的影响,其他同学只好竞相效仿,以谋求一席立足之地。当用功比拼突破一定程度之后,变成比谁更拼命,比不要命,便成为了无谓的内耗,有益的竞争变得无益,乃至有害。 这种“教育内卷”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各种层次的教育体系中,并且日益低龄化和过度化。所有的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被无情卷入这样的竞争中。 这种内在的无秩序的竞争造成“学校要成绩排名----教师布置题海战术---家长承担部分教学任务“批改部分作业----学生学习压力增大----成绩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学校要求加码、教师变本加厉布置作业、家长烦恼,学生受罪---学生成绩退步的恶性循环。进入了深度的内卷化,所有人能够认识到内卷的问题,但是所有人都没法挣扎出这个圈子。 内卷化之后,这种教育系统会带来若干弊病。如投入太高,学业挤占了学生们的太多时间,裹挟在学习中的童年成了梦魇。然而,效率低下,人的精力有限,能力有限,学习时间增加到了一定程度后,对学习效果的提升帮助不大,此为“边际递减效应”。另外,出现了填鸭式传授、揠苗助长,学生被超前要求接受越来越广博和深奥的知识,以形成对别人的竞争力,别人亦作如是打算,于是学业负担便呈螺旋式上升。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凤”,超越别人,学校不给补课就到校外培训班去补,并且不断增加经济投入和辅导班的个数,乃至出现了“8岁小学生暑假里上了11个辅导班”之类的新闻。 同时我们的学校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升学在不断地加剧这种竞争。教学的精致化,时间的网格化,管理的精细化,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为了升学竞争,采取加班加点,补课辅导,题海战术,大量时间投入,重复机械训练等等方式。初期可能非常有效,但在到达一定的边界之后,则边际效益递减,难以持续有效,反而会带来负面的后果,其可能的危害是损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所以,在很多时候,人们采取这种野蛮训练的方式,往往只是买了一个心安,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觉得我们尽力了。而并没有深究这种方式的边界,没有研究这种方式的效率、效益、效果和可能的负作用。当这种方式超过一定的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课堂上不浪费一分钟,没有一时一刻不在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件精细的工作中,再也没有比这种做法更为有害的了。”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其潜在的负面后果是长远的。 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教育的内卷化表现为系统内部的不良竞争,其负面效果也显而易见。在教育供给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内部竞争并不能带来学生总体收益的提高,反而会形成剧场效应,有一个人站起来看戏,后面的人也都被迫跟着站起来,而总体观看效果反而更差。 这种内卷化导致集体非理性,最终损害的是这个区域的总体教育生态。 教育的内卷化没有出路,必将不可持续。 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反教育内卷化。内卷的英文是Involution,与之相对应的英文单词有evolution(进化), revolution(变革))。 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变革与创新正是教育反内卷之路。永远不要企望用现有系统去改变现实,想要改变,就要创造新模式。 汽车替代马车是一种变革与创新,马车的速度和舒适度是有边界的,如果只研究如何提高马车的速度,那只能指望有一匹更快的马,也就不会有汽车的发明;自动冲洗马桶是卫生纸的迭代,如果只考虑如何改进卫生纸的质量,就不会有自动冲洗的创新。 教育也必须用迭代和创新来抵抗内卷。在学校层面上,从目前可观察的教育创新来看,反内卷的路径正次第展开,渐趋清晰: 从注重教学转变为注重学习。以教为主的边际效益已到极限,而学习所蕴藏的能量正待开发。我们要从教学设计转向自主学习的设计,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教的红利是有限度的,而学习力的动能是无穷的。 从外在管控转变为内动力力激发。让学生在学习的兴趣、挑战和意义中启动自我系统,这才是永恒的发动机。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要撬动油门而不是推轮子。外在的力量只能是压力或推力,内在的力量才是动力。 从统一管理转向弹性教学组织形式。从类别化走向个别化,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提供弹性的教学时空和可选择的课程,适度打破内部边界,在自由中培养自律,从自律走向自主。 从分流淘汰走向全纳教育。办一所不完美的学校,培养一批有缺点的学生,以包容式成长消解和对冲功利性的逐层选拔和淘汰。
优质英语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