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0

Mr。。伍
首页 > 英语培训 > 热动专业英语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angbabayue

已采纳

热动,全称电厂热能动力设备,主要学习有关电厂热机的知识,属于近机类专业。

热动专业英语

120 评论(15)

weiweivivianweiwei

物质之间反应的开始,是反应中心活跃的带电粒子在介质中聚集的过程,在此期间,由于那些高能量分子所拥有的能量比原来分子中分子键所携带的能量高,致使原来分子的局部结构被破坏。

358 评论(14)

JIE杰高升

物质之间反应的启动是一个进行一段时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以带电粒子形式的活跃反应集中区在环境中积累,而发生这些反应是由于原分子被其他分子部分破坏 这些分子拥有比原分子有更高的原子结合力

340 评论(10)

小小亦儿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动力工程、检测技术、控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动力工程(如热电厂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热工过程检测与计算机控制系统和设备的设计、运行、管理、实验研究,以及开发、营销、安装调试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二、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热物理、动力工程及检测控制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热工设备、检测与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按照“宽专业、厚基础、多模式”的原则,在前三年相同学习 后,第四学年分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制与低温、检测技术与计算机控制四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学、工程热物理、检测技术、控制理论、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4、具有本专业领域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三、主干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四、主要课程和特色课程主要课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热工测量与仪表、自动控制原理特色课程:工业炉窑热工及设计、燃烧原理与设备、制冷原理与低温原理、过程控制仪表与系统五、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六、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 占总学分比例(%) 学时 占总学时比例(%) 公共基础课 必修 67.5 33.7 1160 44.3 选修 12 6.0 192 7.3 学科基础课 必修 45 22.4 776 29.7 选修 11 5.5 176 6.7 专业课 选修 19.5 9.7 312 11.9 集中实践环节 39.5 19.7 41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6 3.0合 计 200.5 2616七、教学进程安排附表 一、二、三、四八、课外活动和设备实践要求及安排附表五附表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进程表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其 中 各学期学分分配 备 注 实验 课外(自学) 上机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内 外 1 2 3 4 5 6 7 8 公共基础课 必 修 21020021 思想道德修养 2.5 51 192.521020011 法律基础 2 34 22210300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 54 63210500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2.5 402.521040031 邓小平理论概论 3.5 70 143.531000011 形势与政策 1√ √ √ √ √ √ √ 课外进行 21040011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36 6218040011 基础英语 16 2564 4 4 429000011 体育 4 1281 1 1 129000021 体育课外测试 1.50.5 0.5 0.5 课外进行 09710011 计算机文化基础 2 4820 40 209710041 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 2.5 6426 52 2.513070011 大学数学I 16 2566 6 414010021 大学物理(II) 7.5 1204 3.514010071 物理实验(II) 1.5 48 481.5选修 全校性选修课至少修读12学分,其中文化素质教育8学分(要求在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艺术体育类中选修),其它4学分任选。 学科基础课 必修 08130021 工程制图 5 8010 3 209710072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2.5 5620 402.512070341 工程力学 4 64 4410010011 流体力学 4 648 12408110041 机械设计基础I 4 64 8409610061 电工技术I 4 64409610031 模拟电子技术II 3 48309610151 数字电子技术II 3 48309610121 电工电子实验(II) 1.5 48 480.5 110010021 传热学(含热交换器) 4 646 10410010031 工程热力学 3 484 10310010411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3 484 8310010051 热工测量与仪表 3 486 12310010061 热工基础实验 2 32 321 1选修 10010522 自动控制原理 4 64410010102 燃烧原理与设备 3 484 8310010422 制冷与低温原理 4 644 124规定选修学分要求:11学分以上 专业课 10010082 能源与环境 2 32210010122 热动专业实验 2 32 32210010132 过程控制仪表与系统 4 648 12410010142 热工数值方法与应用 2 328 12210010152 工业炉窑热工及设计 2 324 8210010162 工业电炉(英语讲授) 2 32210010172 耐火材料 3 48310010182 能源系统工程 2 324 8210010192 泵与风机 2 322 6210010202 锅炉原理 3 484 8310010212 汽轮机原理与故障诊断 3 484 8310010222 内燃机原理与构造 3 486 8310010232 热力发电厂 2 324 8210010242 供热工程与工业锅炉 3 484 8310010442 制冷与空调装置 2 32210010432 空气调节 2 324 8210010272 传热专题(英语讲授) 1 制冷压缩机 2 32210010292 楼宇自动化 2 326 12210010462 计算机仿真技术 2 326 12210010312 计算机控制技术 3 484 8310010452 虚拟仪器网络测控技术 2 32210010332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2 324 8210010472 制冷空调新技术 1 制冷与空调自动化 2 32210010482 建筑通风 2 32210010502 低温装置 2 32210010512 工业控制工程实践 2 322规定选修19.5 必修课合计:学时1936 学分 112.5 学期必修学分小计 20.5 24.5 23 19.5 12.5 11 0.5选修课合计:学时680 学分 42.5 学期选修学分小计 2 2 2 2 9 11 14.5总学时:2616 总学分 155 其中:计划上机学时:184 实验学时:156附表三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编 号 实践教学环节名称 主要内容 学分 周数 其 中 安排学期(学分) 场所 备注 讲课 实验 上机 31000023 军训(含军事理论课) 2.5 3 161 含入学教育 09720013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 1 11 分散进行 09720043 C语言程序课程设计 2 2208140023 制造工程训练Ⅱ 2 2210010343 认识实习 2 24 包括16学时专业导论 08110063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Ⅰ 2 2509610153 电工电子实践Ⅰ 2 2610010353 生产实习 4 4631000033 公益劳动 1 17 以学院为单位安排 09610133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Ⅰ 2 27前10010363 专业课程设计 2 27后10010373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17 毕业教育 0 18 小 计39.5 41附表四双语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安排表学期 *使用双语教学课程名称 学时 学期 计算机教学课程名称 课内机时 课外机时 7 工业电炉 32 1 计算机文化基础 20 40 5 传热学 64 2 C语言程序设计 26 52 6 传热专题 16 2 工程制图 104 工程热力学 48 3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20 404 流体力学 8 125 传热学 6 105 工程热力学 4 106 热工测量及仪表 6 124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4 86 热工数值方法及应用 8 126 燃烧原理与设备 4 86 制冷与低温原理 4 126 过程控制仪表与系统 8 126 热力发电厂 4 86 泵与风机 2 67 工业炉窑热工及设计 4 87 能源系统工程 4 87 锅炉原理 4 87 汽轮机原理与故障诊断 4 87 内燃机原理及构造 6 87 空气调节 4 87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4 87 计算机控制技术 4 87 计算机仿真技术 6 127 楼宇自动化 6 12 合计 112 合计 184 338附表五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要求及安排序号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要求 学分 1 社会实践 提交社会调查报告 获奖 1~3 2 英语及计算机考试 获证书 2~6 3 竞赛、比赛 获奖 1~8 4 论文 公开发表 1~3 5 科研实践 参加科研活动、提交报告 导师确定 1 6 学术讲座 参加学术活动、提交报告 导师确定 1 7 教学实践 改作业、协助老师编教材 导师确定 1 8 实验室建设 参与实验室维护、管理 导师确定 1注意:四年学习期间,除完成课内规定的学分以外, 必须取得至少6学分课外学分,具体参加活动由学生自选。

331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