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05

浮生若梦762
首页 > 英语培训 > 英语怎样能学好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刘聪1988

已采纳

多听 听英语时需要注意别人说话时的语调,加以模仿,才能使自己的英语说的流利好听多读跟读是学英语的必要方法,只有多读才能提高口语,不能成为一个英语哑巴。只要加以时日多练习,和外国人简单的交流是不成问题的多看可以去书店购买英语读物,一开始可能看不懂,许多单词都需要查字典,不过只要耐心,多看多读以后,渐渐地,你会发现英语阅读已经成为小kiss了

英语怎样能学好

113 评论(14)

Cathy傻丫头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如何才能学好英语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英语水平。

如何才能学好英语

无数学生因为学英语这件事情搞得自己很难受,甚至觉得英语成为了自己的敌人或者克星。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一些建议。

学习这个事情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神秘的内涵。其实,学会任何事情只靠三种因素:时间、方法、天分。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算出学习效果:学习效果=时间投入x方法的有效度x天份。

关于天份

天份这个东西是有点影响,但一般大家会把它的作用严重夸大。其实,天份的影响远远没有时间和方法大。

我们能够控制的变数只有时间和方法,所以天分就不用考虑了,毕竟它的影响最小嘛。请大家切勿拿“我没有天分”作为借口。

关于时间

时间的投入非常关键,我们再有天分,用再有效的方法,如果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我们也不会有明显的学习效果。反过来讲,就算没有用最有效的方法,只要时间的投入多,也会有学习效果。

那么,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学会英语呢?首先我们要对“学会”做出一个定义。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所谈的“学会”就是指“Functional Fluency",也就是能够很顺利地运用英语,就算碰到听不懂的、看不懂的、说不出的、写不出的东西也能比较轻松地解决。

那么,按照这个定义,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呢?我认为大概需要2000个小时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学习*。当然,这不是一个绝对的说法,但是只要使用正确的方法,这是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

----

如果每天花半个小时学习英语,可能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学会。

如果每天花一个小时学习英语,大概需要6年的时间

如果每天花一个半小时学习英语,大概需要4-5年的时间

如果每天花两个小时学习英语,大概需要3-4年的时间

如果每天花3个小时学习英语,大概需要2-3年的时间

如果每天花4个小时学习英语,大概需要将近两年的时间

如果每天花5个小时学习英语,大概需要一年多的时间

----

这些预测都是按照零基础算的,如果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减掉一些时间。

关于方法

方法的有效度是指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具体的学习方式,第二是不同方法的时间分配。学英语没有所谓“最好的方法”,因为学会一门语言需要多种方法的搭配。如果只用任何一种方法,如光朗读文章或光听广播,英语学习的效果会很不全面,很不理想。

学习英语的具体方法

其实,学习英语的方法真的很多,有效的学习计划要包含以下的各种具体方法。

口语

口语的练习主要有三种:模仿、朗读、交流。

模仿就是根据所听的内容自己跟着说。比如听一句,说一句,或者一边听,一边说。模仿的资料跟听力资料基本相似,但是往往也包括专门练语音语调的音频资料。模仿的关键是一定要投入,一定要要求自己跟所模仿的内容一模一样。一开始肯定做不到一模一样,但是一定要有这样的要求和精神。

朗读就是读文字,资料和阅读资料基本一致。朗读不一定非得要很大声地读,但是一定要读得很清楚,读出声来。

交流就是用英语和别人说话。这种练习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它的话,口语水平最终很难提高。交流对象可以包括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也可以包括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大家不要怕和别的中国人练习英语,因为大家都还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完全正确的英语,所以接触对方的错误并不会太影响自己的语言,而这种交流练习的意义非常大。

值得说明的是,自己跟自己说话,或者给自己一些命题演讲的练习,也有一定的用处,可以作为口语练习的一部分,但是也要保证有跟别人真正交流的练习。

阅读

阅读练习包括"精读"和"泛读"。所谓泛读即不追求看懂每一个词,主要追求看懂大概内容,一般只看一遍。泛读材料往往包括小说,其他书籍及较长的杂志和报纸文章。

所谓精读即不仅追求看懂内容的大意,而且追求看懂每一个词。在学习初期,精读资料以英语教材为主,因为教材一般会配单词表,不需要查词典,但是后期应该增加更多的原版材料,通过查词典达到精读要求。

尤其到后期,阅读资料应该以自己感兴趣的原版读物为主,那样的话学习起来就不会觉得那么枯燥。

听力

听力的练习也可以分为“精听”和“泛听”。所谓精听即反复的听一段内容,要求自己每个音都能听懂。一般精听材料初期为教材的录音,后期应增加更多的原版资料。

所谓泛听即听时间更长的内容,不一定要求每个字都能听懂,主要争取听懂大概的意思。泛听资料往往包括广播、电视剧、电影不等。

请注意,泛听也要很认真地做,要全身心地争取全部都听懂。一边做别的事情,一边挂着耳机放英语听力资料,虽然并无坏处,也不能算学习时间。

写作

写作练习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记日记。这种练习可以从一开始的时候就做,不管水平的高低。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用记日记的时间简单地根据所学的内容“造句”,水平高了一点之后可以开始简单地描述自己的所做所为,到了后期可以写更多自己的想法和对事情的评价。记日记的时间并不需要太长,每天花五分钟的时间也有用。

除了写日记,一定要练习写不同文体的命题作文,比如写信,写散文,写议论文等。这些不同的文体在初期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到后期如果想提高写作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开始可以根据范文写,但不是简单地抄,而是先看范文,再把范文放到一边,再自己尝试写类似的文本。

写作练习的成果也要争取得到别人的反馈,最好是英语老师。尽管没有这样的反馈也会有提高,但是反馈会让自己的练习更有用。

关于背单词

单词要不断地积累,但是如果主要目标为学好英语,中国学生传统背单词的方法(与单词书有长期的亲密接触)不需要作为学习的主要方法。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和单词书待在一起,不如在平时的听说读写的练习中达到积累单词的目标(当然,教材的单词表会对我们单词的积累起到很大的做用)。

当然,为了一些特殊的学习目标,如准备某些考试,专门背单词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即便是这样,也一定要把听说读写的练习融进背单词的过程,以多种方式接触单词(如读单词或例句、抄单词或例句、听单词书的录音等),这样背单词的效果会好很多,这样也可以算学习时间。如果光坐在那儿傻傻地瞪着单词书,是不能算学习时间的。

关于课程

以上的估计可以含有效的上课时间,但是该课程必须提供具体的学习方式的机会(如听说读写的任何一种),而不能完全是被动听课。

关于听说读写练习的时间分配

因为每个人的基础、每个人的学习目的和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听说读写的时间分配要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这篇文章给你的是学习计划的组成部分,最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拼“出自己的学习计划。

另外,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学习时间。如果每天练三个小时不现实,就做个现实点的计划。因为很多英语学习者为大学生,而每天花一个小时的话基本上可以在大学四年学好英语,我们就按照每天一个小时做一个样板的计划:

学习计划样本(每天1小时)

周一10分钟朗读(如纽约时报的文章)

10分钟模仿(如语音语调的教程)

30分钟泛听(如1集自己喜欢的连续剧)

10分钟写日记

周二10分钟朗读

10分钟模仿

30分钟泛读(如自己喜欢的英语小说或漫画)

10分钟写日记

周三10分钟朗读

10分钟模仿

30分钟精听(如教科书的磁带或VOA/BBC的一段新闻)

10分钟写日记

周四10分钟朗读

10分钟模仿

30分钟精读(如一篇某新闻周刊的文章)

10分钟写日记

周五10分钟朗读

10分钟模仿

30分钟口语交流(如跟同学约好时间和话题或去英语角)

10分钟写日记

周六10分钟朗读

10分钟模仿

30分钟命题写作(如考试作文题)

10分钟写日记

269 评论(15)

半半童学

怎么样才能学好英语的方法?学好英语的方法就是要首先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下再整理一下笔记,复习一下所学的内容

126 评论(12)

下雨不流泪

一般来说,同样是一对一,有的一个课时只要几百块,而有的则要上千。但是根据我的亲身体验,并不是贵的就是好课程,真正能带你快速学会英语的往往是那些价格便宜、老师负责、课程针对性高的一对一私教课。这里有一份388元外教一对一课程不知道你处于怎样的英语水平?不确定能不能适应在线课堂?点击蓝字即能获得阿卡索免费赠送的:1份英语水平测试报告+288元欧美外教课程+20G英语启蒙教材!关于选课报班的一些问题,小A在这里分享几点建议:第一:千万别找那种人机对话模式的机构,那种机构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不利于你的长期学习,时间久了会感到枯燥的。第二:千万别盲目跟风,要看自己适不适合,别冲着一些所谓大机构的名气过去,结果发现这个机构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自己。第三:千万别抱着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心态。教育培训不是实体行业,机构的好坏优劣全都是要看教师水平的,那些收费贵的培训机构也不是所有老师水平都很高,里面也有一些水平差的,再加上现在英语培训行业的师资资源紧缺,良莠不齐的现象更是不可避免,所以不能光看价格去判定一个机构的好坏优劣。第四:多听试听课,建议能多去试听一下那些机构的试听课,然后进行对比,从各方面来分析这个机构到底适不适合自己,才能选择到正确的机构。第五:量力而行,不可否认那些大品牌机构的教学实力确实要比其他机构要好一些,但是大多数大品牌机构的收费并不便宜,应该量力而行,别抱着要买就买贵的这种心态,最后做出了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选择,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不必要的沉重负担。

169 评论(8)

会逃跑的桃子

同学你好~首先,背单词,单词是基础,一定要把单词记熟,背单词。睡前背,早上起来背,效果最好。根据那你的情况,背单词的时候一定要把读音结合上一块背。背名词的时候要结实物背,比如说背杯子,你可以对着你的杯子说cup,这样的方法有趣又有效。词组一定要背。自己准备一个小本子,把你遇到不会的题解决之后记到一个小本子上。其次,要多读,多张嘴,这样可以快速提高语感,在做完型填空的时候就很会很容易得选出答案。做题的时候可以不根据语法也能做对题。然后,一定每天坚持做阅读,阅读在考卷中占得比例特别大,所以一定要多做。要有耐心。印刷体最好练一下。最后,多背一些作文模板,在考试的时候可以把一些亮点的句子用到作文中。加油加油哦~祝你成功~

98 评论(14)

汤包sama

在美学习、生活的几年,既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因中西方文化冲突,长了不少教训。现在贡献出来,与国内的朋友们分享。希望各位今后在和外国人(英语是母语)交往中更富有成效;也使那些为学好英语而苦恼的朋友少走一些弯路,更快、更好的学好、用好英语。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上花的时间最长,效果也最差。这和学习和应用英语方面存在重大误区有关,一是长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使很多人认为学英语是为了考试,其英语实际水平可想而知;二是误认为英语不过是由“发音、语法、句子和词汇”组成的。认为只要学习“发音、语法、句子和词汇”就能学好英语。事实上, 如果以达到有效交流为目的,比英语的发音、语法、句子最重要的部分,但被国内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忽略的是:表达语言所应用的、符合英语文化和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 首先,让我们一同探讨目的问题。没有目标的船只永远在海上漂流。学习英语的目的多种多样,但学口语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能与Native English speakers进行“有效的交流”,即工作中能与Native speakers 建立、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工作关系;或生活中结交几个Native speaker 的朋友,能够彼此交流感情、相互鼓励和帮助。而不是为了和同胞交流,也不是为了能和“老外”说上几句诸如:How are you? I am fine,thanks. My English is poor. Bye-bye. 等幼儿园英语而转身离去,搞的“老外”一头露水,找不着北。(国内很多学英语的朋友,就好像一个苦苦练了10年武功的大侠,“十年磨一剑,双刃未曾试”, 终于有一天有机会面对敌人时,唯一想到的招式就是:逃命!)更不是为了“为了说英语”而浪费时间的、没话找话的和老外闲聊---分手几分钟后,别人就再也不想和你交往、也根本记不住你是何方神圣了。 在中国,可怜的老外们,大多饱经那些被问了上千遍雷同的、无聊的、毫无创意的、有时Chinglish 式的问题的摧残和蹂躏,比如,Are you an American? Do you like China? 之类的。我发现,有的人竟洋洋得意地说:我英语口语就很好啊,好到能和老外聊几句天儿。Come on! Give me a break! 英语学到这程度,那由中国式的、复杂的句子结构、严谨的语法和庞大的词汇构成的英语能力,只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 ,因为那不叫“交流”,也根本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学习英语口语。 新加坡的一个人,前一段时间出了本书,叫“亚洲会思考吗”,说亚洲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在内,除了会模仿,不具有创新(Innovation)的能力,很难真正意义上和欧美竞争。但愿不要被他不幸言中了。我在去美国留学前,自认为英文水平还可以:毕竟学了那么多年,自己也下了许多功夫,且上了不少培训班---从普通的到最高档次的,里里外外花费了上万元。应付各种考试包括留学考试,也算是一路过关斩将。但是,到了美国后,刻骨铭心地学到了一个词 “Chinglish ---中国式的英语”:用英语和自己同胞交流时还可以应付,但是和"英语是母语"的同学、教授和其他人士进行交流时,一涉及到实质问题,双方谁也听不懂谁!至少有半年的时间痛苦异常!霎时间自己失去了交流的能力,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心和信念,像是一下要被摧毁了。 他们What‘s up?What‘s new?的说法到能应付,谈谈天气什么的也没问题。但是,就是觉得很难和他们去沟通,哪怕只是认认真真地谈谈。在国内,我很容易和大多数人成为朋友,自己也一直引以自豪,因为你诚心地对待别人,别人通常也已会真心的待你,否则你下次对他“敬而远之”就是了。可在美国开始的时候,怎么就那么费劲?!诚心不起 作用了?是自己的语音、语调问题吗?不是!如果你有机会领教一下印度人的英语,你或许还会为中国人的发音多少感到自豪呢。我有个印度同学叫Abe,直到毕业我才听懂他大部分话的意思! 但是,印度人“可怕的”发音,丝毫不影响他们和美国人流利、有效的交流!是语法和句子的原因吗?也不是!我有幸在美国的大学里,结识了一位来自中国的才华横溢的美国籍教授,年近40岁时因为杰出的数学才能,移民到了的美国。发音就别提了,他讲英文时,你还能轻而易举地挑出很多语法和句子错误,但这丝毫也没阻碍他在美国生活近二十年,用英语给美国人上数学和工商管理课,并且取得成功。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国外生活几年以后,我才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果以达到“有效交流”为目的,英语的发音、语法、句子绝对没有国内的各种人士强调的那么重要,而被国内学英语的人士忽略的、也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表达语言所应用的、符合英语文化和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 语言是其文化和习俗的载体、沉淀,虽然人类的各种文化多少有相通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其特殊的一面。而西方文化有着与中华文化截然相反的一面。例如,她崇尚“积极进取”positive or ambition的态度,和中国人“谦虚、艺术”的处事、说话原则,经常发生“冲突”,构成对有效交流的妨碍。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冲突、差异”。 因此,那种用本国文化和习俗去套用英文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法,加之学了太多得“没用的、很多讲母语的人都不曾用的甚至、不曾听说过的词,和过时的词、句,听不懂真正的英语和不能和“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交流就毫不奇怪了! 我们认为,所有学习英语的策略和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需要你自己安下心来,花费时间去反复记忆 ---记忆那些自己和别人总结、归纳的知识。这部分工作,没有人能替代你,无论是怎样的天才!(因为吃鱼有利于智力和记忆力,有人求教马克…吐温,问吃多 少管用。马克…吐温慨然答道:看来您至少要吃两头鲸鱼!) 但是,如果只是埋头苦学,就能学好英语的话,那中国人的英语水平,理论上应当是顶尖的了,事实却正好相反。(在国外学习,深深感到:大概是因为长期训练的结果,记忆和背诵能力,尤其是记忆、背诵那些不理解的东西,是咱们中国人的强项;但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总体来讲是我们的弱项。) 因此,另一类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有效的运用英语以达到交流目的”的经验和技巧。中国人勇于理论而逊于实践(为读书而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尊”)。因为应用技巧很强,这部分技能被国内学英语的人士长期忽略。或是因为接触Native speakers有限,难以得到“真经”,或是因为学英语追求“高、大、全式”英语的嗜好和国人好面子的心理, 使大多数人乐于采用传统的、也是最安全的的学习方法:对句子、语法和词汇的执著偏爱,甚于使用英语和Native speakers交流。其实,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除非你以此作为职业,否则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用处,如果它不能为“交流目的”而服务的话。 读书和自学对提高英语有帮助。但书的缺点,和自学一样,没有反馈,没有双向的交流。理论上知道的事,实际做起来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语言,遵循“用进废退”的原理。掌握这部分的最有效方法是:创造条件和机会,同英语为母语或在国外生活过的人学习和交流。 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研究表明,人在交谈时,80%的信息来自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语音(intonation)and 语调(tone)。此外,对交流有效性的影响,还包括双方交流的意向、谈话的内容、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有效运用等诸多因素,而绝不仅仅是句子、语法和词汇。 因此,常常能见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只有五、六千词汇的秘书、助理,能用英语同“老外”流利的交流,而一些有号称三、五万词汇量的、手持六级 英语证书的硕士、博士,学了十年、二十几年的英语,面对英语为母语的人,除了最简单的几句不痛不痒的所谓的对话,有多少人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呢?更不用 说用English而非Chinglish表达自己的思想了。 Chinglish则是指: 用汉语文化、思维和习惯等去套用“英语文化”,其结果是所学到的、所谓的“流利的英语”仅限于和同胞交流,和“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交流时,双方因“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体现,无法相互理解和沟通! 不去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在交流、沟通运用上的体现,而只是套用本国的文化和习俗,往往是造成交流障碍的原因。其后果和损害,远远大于因为发音、 语法和句子的缺陷而造成的损害。因为发音、语法和句子暂时不好,每个人都会表示理解,因为毕竟英语不是你的母语,可以慢慢提高。但因为“文化冲突”造成的 人格、品行上的误解,甚至有可能起到和你要达到的目的相反的结果,毁掉了宝贵的发展机会!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里,如果考虑到年龄、职业发展轨迹、客观环境 和条件等因素,人生真正的属于你的机会只有二、三次而已! 举个例子来说明文化冲突:西方人在交谈中讲究“eye contact”,交谈的双方要注视对方的双眼,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两眼直视对方的两眼”的看法多半是:这样"直勾勾地"盯着别人不太礼貌。但西方人士却 认为:说话的一方“两眼直视”表示自己的诚意和坦白的胸怀,听话的一方“两眼直视”表示了自己对话题的兴趣和对于对方的尊重。 再举个例子,同样是“追求财富”,中西方的流行做法和观念截然不同。西方人,尤其是北美人,推崇企业家精神: 那些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裙带关系和屈服于权贵白手起家的人。他们抛弃自己本可能的安逸生活,去冒险、创业、拼搏,并充分运用现代商务运作手段:市场调查、产品研发、广告和营销、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使自己的产品、服务为社会所接受和喜欢,最终双赢。企业家,是西方民众心 目中无可置疑的英雄!可以说,对企业家精神的推崇和追求,是美国能够在开国仅200多年就傲视群雄,硬是把当年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宗主国大英帝国,变成 了今天的跟班小伙计。 中国很多的“混混儿”们则不然,自己吃饱了混天黑,闲暇之余,即羡慕有嫉妒企业家的财富和影响,又不肯脚踏实地的做事情。嘴上却称钱为“铜臭”、称所有的企业家都为奸商---无商不奸,对正当的商业行为,比如合理的广告,都逆反到嗤之以鼻、做不屑一顾状。岂不知民族的兴旺和企业家精神息息相关?美国商界有句名言:好的产品不做广告,就好像你只是躲在黑暗里,向你喜欢的异性眨眼一样。 在西方,企业家精神还是一道“自由社会”的屏障。美国以清教主义(Puritanism)立国。1620年,距李自成先生的百万农民大军,大肆劫掠 北京尚有24年,一批清教徒为免遭宗教迫害,寻求自由,从英国的Southampton乘坐 The Mayflower 号,抵达美国东海岸,被称为Pilgrim Father。清教徒认为:Poverty and Laziness同样是一种罪恶。人应该、也可以通过自我奋斗,取得成功,包括财务上的自由。 因此老美说:“取得自由的唯一手段是辛勤的工作!明智的人,是不会把太多的钱留给子孙的:如果子孙们有本事,自己会挣到的足够的钱的;没本事,留下多少钱也不够挥霍的,反而害了他们。而中国人明知“富不过三代”的道理,还是 情愿把所有的财产和事业,留给子孙! 西方人认为,一个有教养的绅士,有责任和义务,以自己的财富和本领,回馈社会,而不是贪得无厌、无止境地索取。国外有些社区不太欢迎中国人,不是因 为种族歧视,而是因为很多国人缺乏这种“回馈社会”的精神。美国的院校,每年能收到大量的公司和私人捐款。我所在的美国商学院的教学主楼,是一对老夫妇 1998年捐献500万美元建成的。 由此想到,曾几何时,国内视个人主义如洪水猛兽。把Individualism翻译成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作为一个贬义词或禁忌词,一直沿用到现在。事实上,在西方Individualism是个褒义词,而自私自利英文用:selfish一词。在双赢(win-win)理念风靡的西方社会,为追求企业和 个人利益的最大化(Maximum value ),人们认为:自私自利的人都是短视的人,最终伤害的是自己的最大利益。大名鼎鼎的恩龙(Enron),美国企业的一面旗帜,因造假舞弊而失信于公众,导致副总裁自杀,高层主管们被刑诉。庞大帝国,霎时灰飞烟灭,成为天下笑柄!有朋友说,中国也已经从"黑猫、白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时代,进入到"黑鼠、白鼠,只要不被抓住就是好老鼠〃的时代!但愿这不是事实,我的祖国! “大厦千顷,眠七尺之躯;珍馐百味,不过一饱”。人生区区百年,如匆匆过客。一方面要珍惜时光,奋力向前,尽可能感受人世间的酸、甜、 苦、辣和冷暖,不枉活此生;另一方面,认清财富的本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作金钱的主人而非奴隶,善用财富,利人利己!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她特有文化的载体和沉淀,也是她传统的积累。而传统力量是如此的强大,本民族的文化的影响又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到我到美国两年以后,在和老外聊天时,常常几乎忍不住还要问一些早已知道不该问的“禁忌问题”。 比如,How old are you? 在国内多么平常的问题,尤其是熟悉了以后,问问年龄,彼此称兄道弟,或姐妹相称,再自然不过了;喊句“老张、老李”什么的,尽管不老,被喊者心里也高兴。 中华文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怀旧情结,沉迷于过去---或许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太出色、太优秀了、而我们自己太无能的缘故吧。“历史悠久、百年老店”之类的,都是吸引人的亮点。我们崇尚“老”,老,似乎是大智大慧、权威的代名词。 但在北美,却有着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截然相反的理念。新的、年轻的才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symbol),人们崇尚年轻(worship youth);老的、旧的是死亡、落伍的象征。所以,年龄在北美是个非常忌讳(taboo)的问题,即使是朋友之间。如果你想让“英语为母语的人士”讨厌 你,尤其是女士讨厌的,请大胆地问她年龄好了(They say: You are a pain in the neck.)。北美的很多人,特别怕过40岁生日。似乎过了40岁,就到了将要被社会抛弃的年龄。You canno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 She is no spring chicken 是北美常见俚语。 所以,在和“老外”交往中,千万别暗示她/他的年龄,即使你不小心知道了。西方人有句幽默,称“永葆青春的唯一秘诀是:谎报年龄!”(老外提倡幽默,称为Positive thinking、positive attitude 。但用英语和老外开玩笑,一定要小心,毕竟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不过,我自己有一个真实的、美国人的玩笑:美国人的确很自信,我曾被美国乞丐在大街上理直气壮地拦住要钱:One dollar for pizza!声音圆润而洪亮。猛然一听,我还真以为我欠他钱呢!等搬到纽约市后,又有很多次被乞丐拦住问:Do you have five bucks?谁让纽约市的生活费那么昂贵呢?) 。 其实,平心而论,年龄又有什么关系呢?看看我们自己的周围,有多少人,号称活了几十年,不过是庸庸碌碌、苟延残喘、活了一天而重复了几万次的行尸走肉而已?!君不闻:有的人20岁就死了,可到了70岁才被埋藏!年龄真的那么重要吗? 在北美,无论加拿大还是美国,根据其劳动法(Labor Law)规定:雇主在招聘中,不允许问及应聘者的年龄、婚姻状况、性别、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上述原因也不得成为不予雇用的理由,否则就构成违法。轻则失去来自政府的采购合同,重则诉诸法律。 所以,如果别人问你:How old are you?你可以这样回答:I‘m too young to retire, but I‘m old enough to know better than to answer a question like that. 这就是老美所说的:Be tough! 国内的招聘广告上常见:“要求25岁以下,未婚”。诸位恕我愚钝,但我就是弄不明白:除了招聘尼姑、和尚及老道,什么工作和“婚否”有关?又有什么工作非要25、30岁以下不可! 西方的那些真正的好东西,咱们怎么就学不到呢?!很多理念,包括她对个体的尊重、对自由、财富和幸福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你也会发现,这些理念,都会在英语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反映,我们的培训自然也会涉及到这些。 所以,想提高英语的朋友,除了多听原版、多看现代原著,能找个老外练练口语最好,还能交流思想。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否则,上一个好一点的培训班也不错。交流的需要,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只顾一味的自己埋头学,或是永远“苦海无边”,或是学到的只是哑巴英语和 Chinglish。多和Native speakers,或在国外学习生活过的人士交流,对提高英语,尤其是口语帮助很大。否则,你费时、费力和费钱所学到的“屠龙之术”,只是限于用于和同胞 进行“中国式英语”交流。很多中国人学习英语,所付出的冤枉代价和所走的冤枉路,你一定要去重复吗?!

34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