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i若闻
学生背景
L同学,14岁初二男孩,入学扶禾心理教育6个月。
经家长入学时陈述以及入学后为期15天时间的测试与观察,该同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学生性格
对自己的行为和状态不愿意去探索,觉得没有意义。表现为退缩、淡漠,动力缺失,有焦虑但会主动性屏蔽压力。
归因方式
倾向于 外归因 (该生自省反思能力较弱,根据对外界情境反应评估)。对环境的体验偏负面,被动适应。
时间的横向(人际关系)
和父亲的关系(心理距离)较亲密,但在语言表达和行为上表现上偏回避。 这也反应在与老师建立关系的能力稍有欠缺,行为上偏向回避(或自我封闭),对老师的印象较为平淡。
朋辈关系也有明显回避 ,与弟弟关系比较平淡,同时也体现在同学关系能力偏被动,亲密感偏弱。倾向于用行动表达(比如打架)。
从安全感、信任感、亲密感的维度初步评估,L同学明显不足。 几乎没有亲密的朋友,这也反映了L同学同学关系能力明显不足,但是一旦形成亲密关系,忠诚度会很高。或许为了让自己不体验到背叛,所以拒绝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没有亲密关系,就意味着背判不会发生。在行为上的表现退缩、回避、拒绝。
与妈妈关系一般 ,认为妈妈爱唠叨,倾向于以回避、沉默表达不满。
时间的纵向(成长经历)
家庭结构完整,父母关系尚可。
上初一后,感觉不被老师和同学尊重,有强烈的受挫感、焦虑感。感到学习困难,压力大。曾找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咨询过,没有效果。
初二下学期沉迷游戏,休学。
与跟父母沟通严重不足,感觉就是说了也没用,有自我放弃甚至自我封闭的倾向。
防御机制
压抑,反向形成,诉诸行动,退行。
对自我的认知:自我认同度明显缺损
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比较稳定 ,但明显低落,主动性也偏弱;
遇到情感冲突时 ,不去应对,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降低焦虑。
人际模式
回避或拒绝特征明显 ,一定程度上会被体验为偏执、倔强,不愿意表露情感,内向,这也会掩盖L同学同学善良,有同情心的一面。
02
分析与对策
原因分析
妈妈或许有自身的焦虑,习惯性“唠叨”,一定程度上会触发青春期的叛逆。
推测在婴儿期, 妈妈有焦虑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建立安全感。
孩子的缄默、矛盾且回避的人际互动模式有可能是一种反向形成。
父亲理性、自信,孩子对于父亲的认同,也会用“理性思维”,这一定程度上也压制了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所以孩子会“诉诸行动”,用行动表达情感。
表现为用点头表示同意,用沉默表达反对,在学校打架表达愤怒,不和人有正面眼神接触表达害怕或讨厌。
过于退缩的人格特征,情绪低落,动力不足,兴趣下降等都限制了其正常生活学习。
此判断依据:
调整方向
首先通过心理咨询辅导 ,帮助学生理解其行为模式,了解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组织过程和结构;系统性的理解家庭的核心关系;认知层面上,帮助学生理解日常应对方式及产生结果,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内在逻辑和对周围的认知,更新学生认知水平。
其次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平时和文化课老师的教学互动 ,使学生重燃对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的节奏。
再次通过一对一文化课补习 ,增强其学习的自信,为能够正常回学校生活和学习做准备,最终落脚点还是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最后,行为训练贯穿始终 ,让身体体能增强,有一个精气神。日常生活习惯的训练和走路说话等细节调整,拥有一个精神饱满的风貌传达内在力量。
03
心理咨询
咨询目标
1、核心问题
人际关系困惑、退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缺乏整体的自我认知是其主要问题。
2、咨询目标
3、咨询策略
行为训练的方式先解决体能等适应能力问题。(CBT)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叙事治疗,合理情绪认知,放松训练,正念练习。
咨询方向
首先,与学生做初始访谈,了解心理结构和心理组织过程。评估自尊水平、自我感知、适应能力、认知能力,确定整体咨询目标。
其次, 提升情绪管理能力。鉴于学生肢体接触敏感和感受能力不足,进行正念练习,关注当下;增强情感表达能力,减少行为表达,增加语言表达,整合表情表达、肢体动作表达和语言表达。
再次,从认知和行为矫正方面,探讨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调整不良认知,增强现实检验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慢慢的增强自信心。
最后,针对创伤,结合学生喜欢独自想象的特征,初步决定采用情绪稳定化训练,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时机进行宣泄和揭露。
矫治方法:
04
文化课辅导
1、学习态度和目标:
找到L同学感兴趣或以后想做的事情,让这些事情和学习在L同学心中发生牢固联系,帮助L同学找到积极的学习态度。
2、学习兴趣:
及时肯定鼓励L同学在学习中进步,培养他在学习上的成就感,帮助L同学找到学习的乐趣。
3、学习习惯:
共同制定规则,并共同接受规则限制,承担活动结果。及时给予赞赏,或未达成的原因分析。
4、学习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做到最大限度让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
5、学习计划:
共同制订切实、可行、有效的学习计划,将知识点强化、细化、条理化,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与整体水平。
6、学习效率:
细化每日时间表,鼓励L同学自主学习,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05
行为习惯训练
1、生活技能的习惯养成:
采取行为主义疗法,包括阳性强化和负性强化等方法,强化和塑造良性行为,如对时间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
2、作息饮食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会让孩子的一天张弛有度,节奏有序,做事和思绪稳定。
3、遵守规则:
树立独立意识,自我管理生活,遵守学校作息时间,按时起床、出操、上课、养成良好遵纪习惯。
4、人际训练:
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友爱同学,学会同学间的相互尊重与帮助,在学习和生活上和同学相互照顾、相互帮助。
5、体育锻炼:
可以调节情绪,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投入学习当中。
6、公益精神:
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7、团结精神:
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兴趣爱好培养
培养兴趣爱好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1、未来有更多的选择
培养孩子不应仅仅满足于课内的学习,还要参加课外的各种活动,培养独特的兴趣,这样孩子未来才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2、更热爱生活
健康的兴趣使人变得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充分感受到生活充实和世间的美好。
有了兴趣爱好,时间就变得珍贵无比,人会变得忙而充实起来,不再空虚、无聊,没有时间胡思乱想。
3、提高智力及创新能力
在孩子们发展兴趣爱好的同时,会形成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智力。
而且,在兴趣培养过程中,孩子们会受到感染,展开丰富的现象,提升创新能力。
4、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心。
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5、思维更严谨
从培养孩子的思维上面讲,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形成严谨的思维,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会认真探索、钻研、寻找答案直至解决问题。
而长时间的锻炼,可以让孩子们的大脑保持左右脑发育平衡,还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记忆力。
6、增强意志力
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孩子在生活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沿着自己的目标坚强地走下去。
06
后期反馈
学生反馈
离校时L同学表示觉得自己变化较多,学习进步了,身体素质也有所提升,和同学之间可以相处和睦,有很多人愿意跟自己一起玩,现在也有自己的目标,想要上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觉得自己在各方面做的都进步了很多。
家长反馈
离校一个月后父母反馈,孩子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做决定,不会像以前总说不知道。
生活习惯从回来之后也一直保持得很好,写作业不会拖拉,就连学校的班主任也说这个孩子,聪明机灵反应快,回来上学之后上课积极,学习态度端正,孩子改变很大。
后续家庭教育建议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有独立的需要和必要,所谓独立,就是不依靠他人。
孩子在婴儿时期与母亲有一次生理上的断乳,进入青春期之后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开始有自己做决定的需求,如果此时没有给予孩子机会成长,锻炼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始终是父母帮助做决定,那么孩子就没有办法进行独立的思考以及独自做决定的能力,始终需要依赖父母,我们称这一过程为心理断乳。
这一阶段的断乳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需要孩子自己的成长,降低对父母的依赖,也需要成人父母放松对孩子的管控,放手让孩子去成长。
尤其在个体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阶段,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孩子学习的管理
建议家长在对孩子学习的管理上,采取对结果严管理,对过程松管理的方法。
比如,和孩子商量,在几点之前完成作业,达到什么标准,达到标准可以玩什么,达不到标准对什么是不允许的(协商的过程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予以考虑,并修正家长单方面的不尽合理的想法)。
在写作业期间不予干预,对结果严格把关,L同学成功时多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增强其自信,为下次良好表现提供动力;
不成功时表示同情、难过,不给责难,而是和L同学一起细致分析这个过程,帮助其在下一次挑战中获得成功。
2、设立特定的时间陪伴孩子
孩子在旁边玩不算--要和孩子一起玩。
尤其是玩带有规则设置的游戏,帮助孩子强化规则意识,让孩子从玩耍中习得严格遵守规则条件下,通过自己扎实用心和努力获得胜利的充实喜悦感,同时减少或消除侥幸心理,变得踏实。
在孩子取得进步(或胜利)时,真诚给予赞赏,在他表现不佳时一起分析原因,为下一次取得胜利提供动力,增强其抗挫心理承受力。
在家庭教育方面,需要家长特别注意的是,给予孩子一定独立做决定的空间,不论他是否可以做好,请给他们成长的机会;
3、言传身教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的影响。
孩子的性格与个性形成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样的,孩子就像家的镜子,孩子的行为是对父母行为的再现,是对父母行为的模仿与认同。
如果觉得孩子什么地方做的不好,家长一定要及时反思,是不是自己有做这样的表率,让孩子形成了相应的认知;
4、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对于孩子认知的形成存在重要影响,不一致或不稳定的教育模式,会让孩子产生混乱感,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
其中,这里所讲的一致性既包括父母双方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也包括教育时间上前后的一致性。
风火轮妹妹123
面对内向的孩子,你们的处理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呢?强迫孩子与人沟通?其实你可以这样做,一起来文章中看看吧!
1、无奈的姥姥
昨天,姥姥去幼儿园接小优放学。到家时,孩子低着头不说话,姥姥也面带不悦。
我问怎么了,姥姥说:“还能咋了,我说了小优几句呗。这孩子也真是的,路上碰见熟人也不主动打招呼,明明就是顺嘴的一句话,从她嘴里说出来咋这么难呢?别的孩子整天叽叽喳喳的,多欢气!再看咱家这位小祖宗,跟个闷葫芦似的。从小这么内向怎么行,将来连个好婆家都摊不上……”
没等姥姥嘟囔完,我就笑着打断她:“行了,妈。你以前还老这么说我呢,一直念叨我太内向不好找工作、不好处对象,可是现在哪样也没耽误了呀!孩子内向不见得是坏事,将来一样有出息。那些大科学家,十有八九都是内向的人。”
“好好好,您是心理咨询师,您有理行了吧,自己闺女自己好好教吧!”姥姥无奈地走开了……
其实,姥姥的心情,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大多数家长都喜欢活跃外向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在陌生场合中落落大方、侃侃而谈,Hold住场面。与此同时,我们对内向的孩子也是充满了偏见,认为内向的孩子性格孤僻、不善言谈、人际交往能力差,将来也会没出息。
但是,绝大多数父母不知道的是:内向,只是正常性格的一种,不是缺陷也不是病。只要正确对待和引导,性格内向的孩子将来也会很有出息,甚至比外向的孩子做得更好!
2、内向是正常性格,而不是自卑、懦弱
著名的心理学家盖伦,曾把人的气质性格概括为4类: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
这四种特质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因为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其中,多血质和胆汁质,往往对应性格外向的人,优点是: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特别快,充满活力;缺点是: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对很多事物体验不深刻,容易3分钟热度。
粘液质和抑郁质,可以对应为性格内向的人,缺点是:反应迟缓,优柔寡断,不够积极好动;但优点是:沉着稳重,谨小慎微,对事物体验深刻,善于观察细节。
外向和内向的孩子,获取心理满足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外向的孩子,通过与他人交往、展现自己来获得心理满足感,获得生存的动力;而内向的孩子,通过独处时自娱自乐来获得心里的满足,以及生存的动力。
所以,逼外向的孩子整天闭门读书,逼内向的孩子整天人前表现,都会令他们感到极大的焦虑和不适。
3、内向的孩子,很有潜力
内向的孩子,并不是真的不爱说话,他们只是不善于闲谈、不善于在陌生环境中表露而已。一旦遇到自己熟悉的话题,或者身处熟悉的环境,往往口若悬河,说出很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我朋友的儿子,今天初二,就是一个很内向的孩子。平日里去他家,孩子叫完一声“阿姨好”就没了下文。不过,小家伙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特别是明代历史,只要一跟他聊起来,那就闭不上嘴了:明太祖是如何起家的,对XX如何“拨皮萱草”……不管正史还是野史,都讲得头头是道。
一旦聊得高兴了,平日里少言寡语的他还会跟大家开玩笑:“阿姨,你知道吗?朱元璋的.脑袋,像个大芒果!哈哈哈……”
这也太像了吧……
你看,只要我们帮孩子找到适合他的爱好、话题,他自然就有兴趣去表达、展示自己。
其实,很多著名的演讲家、喜剧演员,都是性格内向的人,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在自己领域的成功。周星驰是大家最喜爱的喜剧演员之一,他那无厘头的表演风格、滑稽经典的对白,令无数人捧腹大笑。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周星驰在生活中是个很内向的人,少言寡语,不苟言笑。
其次,比起表达来,内向的孩子更善于倾听,更够理解、体谅他人的感受。这种优秀的特质,使得他们更容易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要知道,在这个纷乱的社会里,喜欢倾诉、吐槽的人多,而愿意倾听、理解的人却很少。
另外,内向的孩子也很容易成为学霸,特别是在初高中学业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内向的孩子因为坐得住、心态稳,成绩往往不错。不过需要警惕的是,在繁重的学业下,内向的孩子往往心理压力比较大,需要家长及时地去沟通疏解。
4、如何去帮助内向的孩子
无论外向性格,还是内向性格,都有其缺点和苦恼,都需要家长的包容和引导。
对于内向孩子来说,最大的难题便是社交,他们在接触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时会感到很不舒服,还会因此陷入焦虑。如果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并给孩子提供帮助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所以,家长们不妨试试下面这些方式:
(1)做好心理准备,克服恐惧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敢当众发言、怕见陌生人,主要就是因为没做好足够的准备,心里没底,怕出丑。
所以,当孩子需要在集体活动中发言时,最好跟孩子一起准备下发言稿,然后给孩子当听众,让孩子演练几遍。
如果家里要来客人,也要提前告诉孩子:什么时候来、该怎么称呼、客人有什么特点、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这样,孩子有了充足的了解和心理准备,自然不会怯场,对客人也不会有排斥。
(2)尊重孩子的爱好,增强孩子的自信
不要只盯着孩子“不爱表达”“害羞”这些缺点,要努力帮孩子建立起其他方面的特长。内向的孩子,往往在不依赖团队配合的活动上很有天赋,比如书法、音乐、绘画等文娱活动,或者羽毛球、游泳等体育活动。
孩子在自己的爱好上不断进步后,自信心会慢慢变强,与其他小伙伴交流起来也更有底气。
(3)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对孩子多点耐心
家长们总是会进入一个教育误区,当孩子不爱交流,不能很好地融入小集体时,我们总会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这孩子内向、害羞!不合群!
孩子本来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但是经常被父母骂为“内向、不合群”后,孩子内心也会对自己充满怀疑和否定:“原来,我是个内向、不合群的孩子呀!”这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是很大的。
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接受孩子的性格,给孩子一些亲身的示范,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
我身边的一位妈妈,每次带孩子出去遇见熟人,都不会强迫孩子打招呼,而是自己模仿小孩子的强调说一声“张阿姨好!”“赵叔叔好!”时间一长,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跟着喊“张阿姨好”“赵叔叔好”。
内向就如同左撇子,既不是病态也不是缺陷,没必要因为大人看着不顺眼就逼迫孩子去改变。接受、鼓励、做榜样,才是对内向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引导!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