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9

理想气体911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为爱情支招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和平海棠

已采纳

心理师谈“情”说“爱”爱情,是人间最复杂,最高级,最神圣,最美好的情感现象。 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我试着从心理学角度,说说爱情。 一,爱情的概念: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为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二,爱情的特点:      1.相异性。 按照自然界同性相排斥异性相吸引的法则,这里所说的爱情是指异性间产生的吸引,同性恋不是其列,虽然不必歧视同性恋者,但从爱情意义上讲,同性相恋,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不具备一般普遍性。更没有对大众的指导意义。所以说,爱情中的主体应该是相异的的男女,当然也不包括不男不女的两性人。因为从易经角度,它不符合阴阳相生相伴的规律。而且从吸引的相互性来说,一定还要符合等级匹配原则。比如,极阳之男匹配极阴之女,中性男女相匹配,两者都较弱者也可相融。狭义的爱情,理想化的爱情,在生活中还会符合对待原则,如极品男人聚极品女人,普通女人嫁给普通男人,次等男人要么娶最差的女人要么就得打光棍了。当然,理想化的爱情,在生活中并不多见,最常见的却是:好汉无好妻,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的现象。这些现象并不是爱情的常态,而是变异形式。      2.成熟性。 从爱情的概念中,可以看出,爱情的主体是生理和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这就说明不是什么人都会产生爱情的,哺乳中的婴儿看见穿着祼露的美女会两眼注视,身体前倾,但那是出于饥饿,不是爱情。同样,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的情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因为他们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成熟的程度,当代社会中的娃娃夫妻中,也很少有真正的爱情,因为他们虽然有了生育功能,但心理还不成熟。初恋时,我们不懂得爱情。这句经典的台词,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初恋只是一种或甜蜜或青涩的回忆而已,不会有什么结果。因为在心理还不够成熟的时候,产生的所谓爱情,最多只是一种爱情萌芽,是一种青春的躁动,是一性本能的低级需求表现。至于爱情会在什么时候发生,要因人而异了,早熟者可在少年时萌动,晚育者进入青年仍不思春心,更有甚者,一辈子都与爱情无缘的,这其实一点都不奇怪。毕竟,爱情不是必需品,对于更多的人来说,爱情是奢侈品,是人生最美丽的瞬间和永恒。      3.高级性。 爱情的高级性,是相对的。不能理解为只有高级的人才会有爱情,它是相对于低级情绪来说的。爱情是神圣和美丽的,它容不得亵渎,不是每一种男女之间的感情都可以称得上为爱情。它必须是最高级的情感活动,原始部落里的男女,生活中贫民窟的男女,不知道有情人节不会向心爱的人送花,但不等于他们没有爱情的体验。而在豪华高雅之室内进行的所在权色钱色交易,无论形式上多么高贵,也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爱情。高级性还体现在境界上,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理解爱情的境界的,既然是高级的,也就是崇高的,神圣的,不可以随意亵渎的,对所爱的对象,从内心上是尊重的,不能当成仅仅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需要的玩物,必须设法让对方也感到尊重感和满足感。      4.生理性。 这和相异性是一致的,所谓生理性,是指异性间强烈的相互吸引,表现在身体上的亲密要求,其中性爱因素是不可或缺的,真正的爱情绝不会拒绝性爱,那种纯精神意义上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都是不可取的。当然性爱不是爱情的全部,但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性爱的基础的爱情是虚伪的,只有性爱的爱情是庸俗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爱情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开放,爱情也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出来。两个精神相恋的人的性爱是神圣的,那是激情的自然绽放,一切都水到渠成,浑然天成。而当爱情没有性的激情时,爱情就会枯萎了,离死亡的时期也不远了。      5.利他性。 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在事情”这个指标来衡量。这就是爱情的利他性。所谓快乐着你的快乐,痛苦着你的痛苦,就是从对方心理需求作为出发点,爱他,就是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帮助他实现价值。极端的自私和贪婪的人都不会得到爱情,因为他们做任何事都是从自身作为出发点和标尺的。符合自己要求的就去爱,不符合自己要求的,就不爱。这样的感情也不是真正的爱情。 三,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很多人认为爱情与喜欢是分不清的,把爱情当成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还有人认为,喜欢是爱情的前提,爱情是喜欢的最高层次,喜欢就是淡淡的爱,爱就是深深地喜欢等。但社会心理学家鲁宾经地系统的研究发现,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生活中我喜欢他,但不爱他的现象经常发生。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有三个方面: 1.依恋。 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去寻求对方来伴同和宽慰,而喜欢的对象不会有同样的作用。这就是近在咫尺的两个人也会对对方说:我想你。远在天涯时也会希望对方能立刻出现在自己的身旁。每时每刻都会想着对方在做什么,打不完的电话,发不完的信息,有说不完的话,总感到在一起时时间过的太快。而仅仅是喜欢的人,只是在一起时有些兴奋,不在一起时,这种感觉也就消失了。 2.亲密。 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地需求,不在一起时,渴望在一起,在一起时除了会说些甜蜜的话语外,还会自然而然地对视,拉手,拥抱和亲吻,开始是男方会主动,但之后,女方在身体接触方面的要求会持久些,女人更需要心爱之人的拥抱和亲吻,那是她千年的等候与期盼。如果爱她,就大大方方地去拥抱她吧,那是她最幸福的时刻。 3.利他。 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高度的宽容。就连最自我中心,最自私自利的人,在热恋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理解,宽容和无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恋爱中的女人都是弱智,恋爱者中的男人都是瞎子,一旦结婚后,对方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就格外显露出来了。如果双方感情基础比较坚实,他们彼此就能够接受双方的缺点和不足,爱屋及乌,爱一个人,就要连同她身上的不足也要一起爱,不能只爱她可爱的一面。 四,爱情的发展阶段 社会交换论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利益和幸福的人做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利益和价值两者都既有物质的,经济的因素,也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因素。 1.取样与评估。 男女 双方在某一群体中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交往的收益与成本及其相抵消后的盈余。如果收益及盈余超过自己的期待值,则对主成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2.互惠。 在些阶段,双方尽可能交换收益,既为对方提供收益,也从对方获益,同时力求降低成本。如一起聊天,互赠礼品,共同讨论有兴趣的话题等,但避免进入对方的私密性领域。在交换中,双方互惠,两个人亲密感随之增强。 3.承诺。 双方认为得到的收益大于从其他异性那里得到 的,因此停止与其他异性的交往,双方关系相对固定,开始一对一的频繁交往。 4.制度化。 随着亲密感的不断加强,双方都觉得离不开对方,又担心对方离开自己,希望能通过契约形式将双方关系制度化,如订婚,办理结婚手续等,契约使双方的关系具有排他性,彼此忠诚。 以上这种专业术语式的表达,确实让人觉得生硬。不妨用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来说明这个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五,爱情的三角理论 斯坦伯格认为,爱情是由亲密、激情、和承诺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三个因素点和三条边的三角形内共有七种类型的爱情。分别是:   1.喜欢爱(只有亲密)   2.浪漫爱(亲密+激情)   3迷恋爱(只有激情)   4.愚蠢爱(激情+承诺)   5.空洞爱(只有承诺)   6.伙伴爱(亲密+承诺)   7.完美爱情(亲密+激情+承诺) 六,爱情的变异形式 1.浪漫式 2.朋友式 3.游戏式 4.占有式 5.实用式 6.利他式

心理咨询师为爱情支招

257 评论(12)

dianpingyao

为了你,我也有走向光明的热望,世界不会于我太寂寞。——朱生豪 1 没有统一答案的爱情 谈起爱情,一个中国人可能会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个英国人可能会联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然后可能两人都会联想到泰坦尼克号,心里面响起一句:you jump i jump! 世上存在许多爱情相关素材,爱情电视剧/电影、爱情音乐/歌曲、爱情小说/漫画、爱情诗词、爱情真实故事、(各种科学非科学的)爱情研究。 虽然存在于世的爱情素材如此之多,但是对于爱情的定义,我们是没有统一答案的。 在心理学领域,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提出著名的了 爱情三元 论,认为爱情有3个成分: 激情、亲密与承诺。 依据这3个成分可以区分出8种爱情状态: ①3种成分都没有 = 无爱 ②只有亲密,缺乏激情与承诺 = 喜欢之爱 ③只有激情,缺乏亲密与承诺 = 迷恋之爱 ④只有承诺,缺乏激情与亲密 = 空洞之爱 ⑤激情 + 亲密,缺乏承诺 = 浪漫之爱。 ⑥激情 + 承诺,缺乏亲密 = 愚昧之爱 ⑦亲密 + 承诺,缺乏激情 = 相伴之爱 ⑧激情 + 亲密 + 承诺 = 圆满之爱 爱情三元论是心理学领域关于爱情的主流理论之一,不过总归只是斯腾伯格的一家之言,不见得每个人都认可,更不算是爱情的唯一答案。 实际上,斯滕伯格之前爱情就存在,东方的《诗经》里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西方的莎士比亚说“爱情是叹息吹起的一阵烟,恋人眼中有它净化了的火星,恋人的眼泪是它激起的波涛,它是最聪明的疯狂,哽喉的苦味,沁舌的蜜糖”。 斯滕伯格之后也有爱情,世上知道爱情三元论的人少,品味爱情的人多,爱情是人类的全民游戏。知乎上有“爱情是什么”的问题,下面有1978个答案。爱情定义莫衷一是。 2 始于幻想的爱情 爱情的定义莫衷一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人化的爱情定义。 哪怕大家头脑上知道这一点,每个人对爱情的期待/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在现实中,爱情不是两个人坐下来,沟通一下彼此对于爱情的看法/定义,经过友好沟通/协商,谈清楚之后开始恋爱。 爱情往往开始于“感觉”,有时候也叫来电、有feel、看对眼了……或者文艺一点说,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丘比特的箭就落在了我的心头~ 如果我们更细致地去探索这个“感觉”,就会发现,其实这个让爱情开始的“感觉”,是内心的幻想。当一个人说ta爱上某一个人的时候,几乎可以等同于在说ta爱上了自己心中幻想的伴侣幻象。 Ta看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刚好跟ta心中的伴侣幻象对应得上,于是ta的内心自动地把这个幻象套到这个人身上,进而爱上了这个“真人”。 爱情始于幻想其实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常态,所有人都是这样的。这也是爱情的必经之路,毕竟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ta是不可能彻底地了解/理解另一个人的,所以必须依靠着幻想提供的力量进入一段关系当中。 3 幻想制造公司:家庭/父母 每个人心中的幻想是各具特色的,就跟人的面容一般,虽然都有五官,但是各具特色。我们的面容遗传自父母,心中的幻想其实也是在家庭中生产出来的。 心理学不相信有冥冥中的缘分在安排每个人的亲密关系,更相信亲密关系是“命中注定”的。家庭就是一个人亲密关系的命运,不完全决定,但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人一出生,就处于一种必须被照顾才能存活的状态,弱小可怜又无助,所以必须保持跟父母/照顾者的紧密关系。在这种紧密关系中,人一定会被父母所塑造,或者说,新生儿,对比之下更弱小的一方,必须去适应父母(如果父母不愿意适应那个宝宝的话)。 所以我们常常提倡父母接受新生儿的天性,用适应新生儿天性的方式来养育ta,爱其如其所是。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哪怕知道一些心理学知识,也不可能给新生儿提供完美的养育,更不要说现阶段大多数父母缺乏足够的心理学知识,行伤害之养育却自感正常的大有人在。 年龄越小,越是弱小无力反抗,更多是接受/适应。所以父母的养育,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影响越大。随着成长,个人的力量开始增长,可以选择和反抗的空间的增多。 话虽如此,孩子毕竟是很难正面赢过父母的,所以总体来说,只要还在跟父母生活,彼此之间有互动,都会持续地受到父母的影响。 跟除了父母以外的其它人的互动,比如老师、同学、朋友、其它亲戚,也会提供一些新的经验,会让我们能够超越父母所提供的限制。不过父母始终是影响力最大的。 一方面,人在跟其父母的关系当中被塑造。父母就是他心中对于他人的模板。 父母是否让孩子觉得安全可以依赖,直接影响了孩子对于他人是否安全可以依赖的判断。 同时也会影响孩子对于自己的看法,如果父母是爱ta的,爱其如其所是,那ta可能也会认为自己是可爱的,值得被爱的,不需要特别做一些什么去证明这一点,反之亦然。 另一方面,父母彼此的互动,也就是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会影响一个人内在的对于亲密关系的幻想。 班杜拉称之为 观察学习 ,不需要亲身经历,看别人的经历也能成为一个人的经验。假如一个人在成长中总是看到一个出轨的父亲,一个因此哀伤却不离婚甚至在若干年后接纳父亲回归的母亲,那ta成长为一个认为出轨没什么,忍一忍就过去的人就没什么值得奇怪的了。 虽然一再强调父母的影响,但不希望有为人父母的看到之后在养育时束手束脚,所以补充几句。 1. 只要尽力尊重理解孩子,爱其如其所是,基本就可以了。完美的养育时无法提供的,一些小的挫折/创伤,孩子是可以自己修复的。 2. 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会影响孩子,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如果希望孩子以后的亲密关系幸福,自己首先成为一个观察学习的好榜样。 4 必经幻灭的爱情 人们是带着幻想,在幻想的推动下开始一段关系的。这个幻象来自于那个人自己的家庭与人生经历,是ta在人生的无数经验中总结得出的,所以对ta而言,就是真实,就如同“太阳会升起,然后落下”一样真实。 但是幻想必将迎来它的结局——破灭。随着关系的持续,日久见人心,一个人一定能够发现ta的伴侣跟ta幻想的伴侣幻象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人的母亲是会无微不至地关心ta 的,让ta认为无微不至的关心就是爱,当ta进入了跟伴侣的关系中时,伴侣没有给ta提供这样的关心,ta就经历了幻灭:这个真实的伴侣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这个时候,ta就会痛苦,心底里可能出现这样的声音:嗯?你怎么不按套路出牌了? 不管一个人心中关于爱情的幻想是如何的,只要幻灭,都会感觉痛苦。 假设一个人的幻想是不好的,ta认为“根本没有爱情这回事,人就是不可信任,谁信谁受伤”。 ta遇到了一个值得信任的伴侣,这个伴侣非常忠诚,不欺骗ta,非常地爱ta。 这在现实上是一件好事,但那个人可能会“逃避”这件好事——从好的关系中离开。因为对ta来说,人是不可信任的,这种情况才是熟悉的,就像太阳升起落下一样熟悉。别人是可以信任的反而是不熟悉的,尝试变化是需要冒险的,与其冒险不如离开。 5 幻灭后的大改造工程 幻想注定破灭,幻灭之后,人往往面临着一个选择,我是爱其如其所是,还是,改变ta?这个选择多么的熟悉,跟ta的父母当年面对的一模一样。 但我们都知道爱其如其所是是理想/诗和远方,现实/眼前的苟且往往是改变ta,这也是更多人的第一选择。 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彼此改造过程,这个改造过程的核心目标是把伴侣,真实的不理想伴侣改造成理想伴侣。 你为什么总是把拖鞋到处乱放 你能不能少打一点游戏,多陪陪我 你能不能少看一点脑残偶像剧,花些时间搞卫生 你能不能多体谅我一些,体谅我父母一些 你能不能不要总是加班?我希望你陪陪孩子 你能不能更浪漫一些,多给我一些惊喜…… 嗯,漫长的改造过程,彼此相互改造。这个时候说是幻灭,其实也不太合适,应该说是幻想破灭之后,人会希望幻想不要破灭,致力于把现实改造成跟幻想一致,因此就有了这个伴侣大改造工程。 我们都知道人要改变是不容易的,自己改变都不容易,遑论改变他人。所以这个大改造过程是经年累月的。 改变自己是艰难的,改变他人自己以为容易但实际上更艰难的,因为对方可能会拒绝改变。因此就会出现冲突。 你为什么总是把拖鞋到处乱放 - 拖鞋放这里有什么问题。 你能不能少打一点游戏,多陪陪我 - 我不能放松一下吗? 你能不能少看一点脑残偶像剧,花些时间搞卫生 - 你怎么不说说你自己打游戏的事情? 你能不能多体谅我一些体谅我父母一些 - 天天你父母,你怎么不体谅一下我? 你能不能不要总是加班?我希望你陪陪孩子 - 我不工作全家吃西北风吗? 你能不能更浪漫一些,多给我一些惊喜 - 你认识我的时候就知道我是这样的啊!…… 嗯,经年累月的冲突。 很多关系就死在了这里,吵累了,不想吵了,心里又不舒服,算了换个人吧…… 也有的关系卡在了这里,吵累了,不想吵了,分开吧又有点割舍不下,那就歇一歇吧,歇了一会心里还是不舒服,再吵一下,循环往复…… 有一些直接卡死了,真的吵累了,经历了太多次失败,但是又因为各种原因不想分开,就过上了嘴上不吵,心中不痛快的生活,美其名曰平平淡淡才是真,心理学上称之为 假性亲密… … 6 爱其,如其所是 相比起经年累月地冲突却吵不出变化,有一些伴侣比较擅长良性冲突。 所谓良性冲突,主要是跟无效冲突对比。无效冲突,吵来吵去,没有变化,或者短暂变化之后问题又复发。 而良性冲突这是在冲突中产生一些变化,最终友好协商达成一致,问题解决。 但是能够通过友好协商达成一致进而改变的部分总归是少数。戈特曼的婚姻研究发现,69%的冲突会一直存在,也就是如果一对伴侣愿意,为拖鞋摆在哪里的冲突可以吵一辈子。 也就是说,最终,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讲,我们需要接受伴侣跟我们期待的那个理想伴侣不一样。 首先是看清楚,也就是看到伴侣真实的样子,区分真实的伴侣跟心中的幻想伴侣的差别,比如: A心中的伴侣应该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应该对自己的需要非常敏感,自己不需要提出来,伴侣也能满足,但真实的伴侣是并没有那么敏感的,需要ta提出需求,明确指引,才能提供ta所需要的的满足; B心中的伴侣不是真心爱自己的,只是贪图自己的金钱、身体或其它价值才继续跟自己在一起,但真实的伴侣是挺爱ta的,哪怕ta没有那么富裕,不能每次都满足伴侣的性需要,也是依然爱ta;…… 看清是第一步,看清之后我们要做出一个选择:接纳还是改变? 如同那句非常著名的话:改变我能改变的,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运用智慧去区分二者。 因为宗教都很少鼓励离婚,所以只有两个选择,改变或者接纳。实际上当然还有至少一个选择,就是离开/放手。 如果一方认为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重要途径,ta选择努力工作,很少对家庭付出,另一方认为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其它一切应该为此让步。 双方沟通过后,充分理解了彼此,但无法达成一致。那或者喜悦放手,祝福对方找到合适的新的人生伴侣是一个恰当的选择。 分开不等于关系的失败,也可以是两个的成长。因为知道自己要什么,意识到对方跟自己确实不适合,于是共同决定相忘于江湖。这也可以称得上良性分手。 如果那些无法改变的分歧没有那么大,双方还是希望在后面的日子同行,那或者就可以走到一段关系的最后一步:爱其如其所是。首先是看到真实的样子,视其如其所是,之后是一个有意识的清醒的选择:爱其如此说是。 爱是一种选择,当一个人已经看清楚伴侣的真实样子之后,依然决定爱ta。当然这个时候跟一开始爱上ta的那种爱已经有了变化,那时候爱的是心中的幻想,现在爱的是真实的ta。 写在最后 爱其如其所是,听起来已经是关系的最终状态。但实际上这不是一种终于来到了人生终点的感觉,并不是一种之后都不会变,王子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童话happy ending。 因为关系是由两个人构成的,而人的一生都在持续地变化当中,所以关系自然也在持续变化。当下走到了爱其如其所是的状态,不代表3年后还是如此。 抱着一定要走到终点的心态,不能说是错误,但只是一个人/双方的期待,未必能够成功。 关系对于个体最重要的意义,是每一个在关系中的当下,充分地品味着关系带给自己的丰富体验。那不管最终关系如何,想必是不会后悔的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梁侨辉

257 评论(12)

汀臭崽儿

怎么说呢,每段爱情,都会有让人称心和让人绝望的地方。跟他,是由于这个事情吵架,跟他人,可能由于那个事情吵架。好好想想就会发现,其实吵架可以由于不同的事情,但可能是相同的缘由。分手与否,选择在于你本人,但是难题假如没有处理,还是会影响你下一段爱情。关键是找到吵架的缘由,去处理它。其实答案在你心中,只是你本人不情愿面对而已。679

153 评论(8)

曼妙樱花

在选择恋爱的时候会看对方有没有担当,看对方的人品,看对方有没有责任感,看对方的家庭状况,看对方的心理状况。

239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