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100886
《小丑》之所以给人带来愉悦,是因为它是在各方面都非常“准”的电影。 这个“准”,是指从导演开始,到表演,到摄影,到音乐,到服化道,都准确地贯彻一个统一的意图:让小丑这个角色从漫画走向现实。
士多啤梨cake
琼瑶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她的作品却成为了一个个经典。比如《梅花三弄》、《青青河边草》、《一帘幽梦》,《还珠格格》。写至此,感觉这是一个暴露年龄的问题。话不多说,送上我心目中的经典回忆:
一、白娘子西湖施雨
“西湖美景,三月天呐,春雨如酒,柳如烟呐,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相信好多小伙伴在听到此段旋律时,都会忍不住跟着唱。没错,拍在我心目中第一位的就是《新白娘子传奇》。
现在看来,依然经典。儿时看到这部电视剧,还不懂得什么是爱情。现在回忆,发现白娘子才是恋爱专家。她为了报恩,为了能够和许仙在一起,她会借助法力,来实现共撑一把伴的机会,共渡一江水的机会。
二、铡美案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但凡能够传唱的歌曲一般都会成为经典,这一首《老鼠爱上猫》也是如此。
小时候,只知道包青天是位好官,不畏权势,为民作主。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包大人在执行死刑时特别有讲究,什么人用什么类的铡刀。草民一般是狗头铡,贵族皇权便是虎头铡。
陈世美为了功名利禄,赶京赴考,结果一举高中状元。然而,他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衣锦还乡。而是为了前途,抛弃了妻子,成为了公主的驸马。原本这也不是死罪,可他怕事情败露,想要除掉自己的妻、子。
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铡美案。
Jingelababy今
除了《情深深雨蒙蒙》能戳中我的记忆,曾经我最在意的片子还有《流星花园》,《流星花园》是打开我记忆中情感的闸门,那时我们家才刚刚有电视没多久,正好就在播放大S版的杉菜,言承旭版的道明寺,那是我第一次看F4的人是怎么样甩酷,喜欢道明寺的霸道,他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嘛,这么多年我记忆非常清晰。
还记得乖乖仔杉菜,总是非常的温柔的形象,有点酷,但是其实性格特别温良。那时的《流星花园》直到现在我都印象非常深刻,或许是里面有太多女生向往的爱情桥段。
比如霸道总裁爱上平凡姑娘的故事,杉菜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人,但是她的性格倔强,这点不好惹或许也是吸引很多人观看的原因,而杉菜的性格本身就与现实中的大S很相似。看似温柔的大S其实自己在访谈中透露自己非常像一匹狼,非常的不好惹,但是很强大。我想这就是或许大S能红这么多年的原因。
她是懂得人性的,也是懂得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舍得对自己下狠功夫,曾经有一段时间要减肥过一段时间身材就恢复正常了,如果没有超强的毅力根本无法实现,但是大S做到了,这是我最欣赏的地方。
我觉得杉菜演绎灰姑娘逆袭的故事告诉我们,从来没有哪个灰姑娘能够随便逆袭,而能够逆袭的一定是本身就够狠。
我是唐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愿和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小xiao贱
《情深深雨蒙蒙》这部剧很经典,但我的记忆中更经典的电视剧还是有很多的。
1、《西游记》。我知道这部剧很多人都留下深刻记忆,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孙悟空就是我的偶像,七十二变,出神入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西游记》每一集的内容,只要看一个镜头,我就能说出个大概,一些经典的片段,连台词都会背出来。对《西游记》的喜爱,已经深入骨髓。
2、《红楼梦》。红楼梦这部电视剧播出的时候,我还小,很多意思都不能理解。只是觉得这部剧中人物都很美,服装也很好看,台词非常古典。现在回头看看,和现在的网红脸相比,这部剧中的女孩子真的是天然美女,一个个特别灵动,各有千秋,美的有味道。
3、《雪山飞狐》。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武侠剧,我认为也是非常经典的一部剧。这部剧的男主角孟斐,虽然后来几乎没有怎么拍戏,但是这部戏还是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剧中的主题歌和插曲也非常好听,故事情节也属于当时非常好看的。
4、《老友记》。第一部美剧,非常有趣的一部连续剧,这部剧打开了对美国世界的第一印象,随后还看过了很多美国家庭剧,还有描写医患关系的《实习医生格蕾》以及描写情感的《欲望都市》,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实习医生格蕾》,看过了太多的疑难杂症,几乎可以说改变了我对疾病的恐惧,反而可以以一种更科学、客观的态度看待疾病,感觉自己也快变成半个医生了。
一个人淋着雨
如果说的社会是指成为混混,那么我想说,这种社会青年群体,在初高中生这个年龄段中,一直是存在的,现在的问题的问题并不是他们变得社会了,而是他们社会得越来越低龄化。这对于社会是有很大负面影响的。
如果你曾经不知道这些“社会人”的存在,而现在过了这个年龄段开始怀疑社会变化,那只能说你很幸运,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一群思想不健康的未成年,对现在的社会现象感到匪夷所思。
在我没成年的那个时代,也不远,大概十年前?怀孕打胎和校霸谈恋爱是高中生会做的事,打群架也是高中生以学校为单位的矛盾。有所耳闻却没有亲眼见过。但是现在新闻能见到初中生霸凌,怀孕,打胎?
大学时候因为做家教加了一两个初中生,就是属于不学无术的类型,我就看着她的QQ空间里,隔一段时间秀的男朋友都不一样,评论清一色的祝福。她读还是我们省会城市的市区里最好的初中???当时我其实惊呆了……但是想想也理解了,可能现在网络发达,更好玩了,更容易获取信息的年代,她们更容易获得自己想要的成熟。
我曾经问她,你为什么谈恋爱,她说因为长得好看所以要谈个男朋友……
我能理解你长得好看所以要有个男朋友证明自己好看,反正这样过家家的不超过一个月的恋爱谈多少次也没关系,无非就是人变社会了,学不会走心了,小小年纪觉得累感不爱,成年以后再接着看咪蒙。
这没什么,我们改变不了这群叛逆的孩子,但是单纯的那些小孩儿每个年代都还是有的,只是他们的平静生活不会被谁写在网上,所以我们才有错觉罢了。
以上
小黑鬼佐二
浮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现有目标的专注度不够,学习心不在焉的。 2.对现有目标的耐心度不足,不能耐着性子完整地做完一-件事 : 3.对现有的目标不切实际,成天脱离实际幻想着以后怎么怎么样。关键是目前的事都没办法处理好,怎么好意思去想以后呢?所以“虽然仰望星空但也不要忘了脚踏实地”。 克服方法 1、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否则就无法去比,从而得出的结论就会是虚假的。有了这一条,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2.要有务实精神。
鵼鵼小舞
《情深深雨蒙蒙》自2001年首播,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的时间。转眼间,我也从当年的天天追剧的无忧无虑的青春时代已一去不回,不管多么不情愿,都无法挡住时光前进的脚步,所以也不得不跨入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山大的中年时代。
当年一直沉浸在情深深雨蒙蒙的浪漫情怀中不能自拔,但是当时的电视频道很少,想要追剧也别无选择,只能跟着央视的热播剧走。后来又看了蒋雯丽和张国立主演的《金婚》,虽然当时青春飞扬,还无法体会到生活的沧桑,但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婚》讲述了从1956年文丽与佟志这对新婚燕尔的小夫妻,共同磕磕绊绊地走过了50年的婚姻生活,最后走进金婚的故事。在这50年中,夫妻二人的生活有幸福浪漫,也有争执吵闹,有阳光雨露,也有狂风暴雨,他们的经历也反映了人的一生所要经历的各种坎坷变故,人情冷暖。他们从婚前的相识相知、相爱热恋再到婚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交响曲,以及养儿育女,赡养老人,每一段经历,都能让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
青年时,两人性格迥异,生活习惯格格不入,衣食住行,子女教育,婆媳关系甚至是夫妻生活,他们的生活处处矛盾,经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又打又闹到天翻地覆,但转眼又和好如初,因为他们一直深爱着对方。
中年时,他们的婚姻进入疲惫期,甚至也差点出现婚外恋,夫妻二人闹得不可开交,再加上中年危机的巨大压力,没有了年轻时的争吵打闹,却多了冷漠与冷战,婚姻的小船差点搁浅。后来妻子在家庭面临巨大危机的时候,忍辱负重,奋力支撑,终于度过了危机,还唤回了两人曾经的爱。
老年时,两人的婚姻进入牢固期,开始相濡与沫,但妻子却疾病缠身,挣扎在生死线上;女儿们婚姻不幸,他们最疼爱的唯一的儿子也撒手人寰,他们又白发人送黑发人。但两人之间的深爱和亲情帮助他们在生活和精神上相互扶持,最终牵手走进金婚,最后的画面就定格在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牵手蹒跚而行的背影上……
当时看完这部电视剧的感觉就是人生怎么就这么短呢?一眨眼就过完了!现在经历了将近20年以后再回想起来,更是颇有感触:感觉自己还没来得及年轻就要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是香草珠儿,
心理成长,心灵提升,我们一路同行!
凯利的心窝
毕淑敏作品精选》序----王蒙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而且她说她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她的数学与语文是同样地好(总算找到了一个喜欢也学得好数学的同行了,王蒙大悦焉!),她的开始写作源于她父亲的建议,而她的戒骄戒躁是由于儿时的母亲的教导,为了写作她在完成了医学学业以后又去上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学系并以“优”的成绩毕业,继而读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有几个作家老老实实地这样学过文学?),再说,她同时是或者更加是一个医术精良的内科医生,她对此充满自信与自豪……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我本来以为新涌现出来的作家都可能是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刺头反骨、不敬父母(而且还要审父)、不服师长、不屑学业、嘲笑文凭。突破颠覆、艰深费解、与世难谐、大话爆破、呻吟颤抖、充满了智慧的痛苦天才的孤独哲人的憔悴冲锋队员的血性暴烈或者定医院住院病人的忧郁兼躁狂的伟人枣怪物。毕淑敏则不是这样。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所以就更显得毕淑敏的正常、善意、祥和、冷静乃至循规蹈矩的难能可贵。即使她写了像《昆仑殇》这样严峻的、撼人心魄的事件,她仍然保持着对于每一个当事人与责任者的善意与公平。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地时刻踉随着毕淑敏的笔端。惟其冷静才能公正,惟其公正才能好心,惟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希望,而不至于使自己使读者使国家使社会陷于万劫不复的恶性循环里,也许她缺少了应有的批评与憎恨,但至少无愧于、其实是远远优于那些缺少应有的爱心与好意的志士。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如《紫色人形》《预约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 她是要她的读者更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她宁愿意忏悔“我”的多疑与戒备大过,歌颂普通人性(《翻浆》,而与泛恶论的诅咒与煽动迎迥异其趣。至于她的散文就更加明澈见底了。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医生的身份与心术,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觉,使她成为文学圈内的一个新起的、别有特色的、新谐与健康的因子。而另外的多得多的天才作家的另一面,实在是文学界的病友。我尊敬与同情我的病友,我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有病,他们太痛苦了,他们因痛苦而益发伟大了。但同时我也赞美与感谢大夫,为了全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我祝愿在大夫与病友的比例上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失调。有病人也有医生,这才是世界,这才有各种写不完的故事。不知道这是我的幸还是不幸,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被误解与被攻击的原因之一,我既觉得病人之可哀可叹,又觉得医生之可亲可信,特别是当我给一个比我年轻的作家作序写评的时候,我承认每一片树叶的价值。当然,我宁愿多称赞一点祥和与理性,我也许又发放了太多的苦口的良药,真对不起。附2:文学的白衣天使---柴福善“文学的白衣天使”,是王蒙专门说给毕淑敏的。毕淑敏一方面文学,一方面大夫,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这几个字便太贴切不过地概括了。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不满17岁的毕淑敏,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戍边了。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前不久,我陪她考察京东丫髻山森林公园,毕竟是春天,天格外地蓝,阳光格外地暖,空气格外地清新,她深吸一口,仿佛要把这蓝天这阳光这空气,全吸进去,而后慨叹一声:藏北哪有啊,空气稀薄,缺氧使人简直难以生存。她不明白,那么高的山上,阳光照着,觉不出暖和。当时与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那个部队从来没有女兵,破天荒了。及至今天,军区首长告诉她:现在也没有,她们是唯一的,后无来者了。三年后,她去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原本要去军医大的,因受林彪事件影响,重灾区的军医大迟迟未招生,又不能再等,只有先走为上。在校成绩优异,院方要她留校,想把她培养成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如果真的留校了,一心于救死扶伤的事业,或许真的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一名教授专家,那么是否还会有今天一位几乎家喻户晓的出色的女作家,一位国家一级作家?她真心地感谢母校对她的厚爱与挽留,她对我说:部队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她不回去,以后所在的部队就没有名额了。她毅然回到阿里那个地方,谁料女兵们都调了,报道时干部科长翻出过去的名单,查出有个毕淑敏,性别中写的却是男性,因为这几年里部队已无女兵了。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做医务所长、主治医师,1991年成为专业作家,前后行医22年,对医生职业,她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尤其有几条生命就是在死亡边缘,她一把手拉回的。看到一个个生命的复活与重新焕发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体味。她父亲也是一位军人,官至师级,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好的天赋,只是由于那一代人所处的环境,老人家一生戎马,始终未能从事文学。一天,父亲突然对她说:我看你是可以写一点东西的。她也确实想把藏北的军旅生活表现出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悄然动笔了,一周内就完成处女作《昆仑殇》。这是1986年,她34岁时。对于一个从未写过东西的人来说,起手就中篇,难免没有底数与把握。丈夫芦书坤骑着自行车送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可往往也有例外,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仑》杂志发表,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她从此步入中国文坛。这期间,她边做医生边写作,后来,发觉写作与医生是不可以同时做的。她十分敬重医生的职业,尽管她做基层医生,危在旦夕的病不多,但也要全心全意地做好,不能分心,这是一个务实的世界,不能随意夸张修改延误,更不能有丝毫失误,毕竟人命关天,责任感事业心要她必须这样想这样做。所以,她所在厂的一名下岗职工,恰到她朋友家做保姆,谈起她来,连连称赞好大夫,眉飞色舞地谈了半天,结果连该干的活都没干。她深知写作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虚拟的世界,可以夸张,不满意还可以修改,甚至推倒重来,即使写完了,发表了好,不发表也无所谓,毕竟是自己的事,与人无碍。她成天在这两个世界跳来跳去,总觉处一种两难境地。这时,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慧眼识才,调她去做专业作家,悬壶济世22年,要她从此脱下白大褂,离开医生岗位,内心很痛苦,实在难下决心,况且她已近不惑之年,对以后的创作没有把握。她手里足足攥了两个月的调令,一番痛苦的徘徊思考,最后还是脱下白大褂,放下手术刀,有所取有所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很难样样兼顾,鱼与熊掌全得。她自此一心一意写作了,写作,又深感底气不足,便想方设法弥补,先是自学广播电大中文系课程,而后又拿下文学硕士,现在正攻读心理学博士。王蒙说她“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她就是以这样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到文坛的今天。迄今为止,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其内容归拢来,一是反映藏北军旅生活,二是反映医生方面的生活,作品中始终关注关怀着人的生存状态,除去西藏生活与做医生的特殊经历,还有就是她做女人做母亲的天性使然。故此,几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总会造成文坛轰动,引起社会反响,虽没有大红大紫于一时,作品却可持久地一版再版,如散文集《素面朝天》,多次重印;厚厚地八卷本《毕淑敏文集》,2002年1月发行,2月即告脱销再版,在当今纯文学低迷的境况下,“毕淑敏现象”实在值得研究。她的小说,因是医生,笔下便从没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将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作一种集道德、文学与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及行为方式。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根本是希望人们更好地活下去,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我们的世界更美好。可以说,她的小说携带着高原的严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实以及对死亡的冷静,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灵魂,而冷静理智的叙述,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罕见的磅礴大气。确实,创作不仅需要作家对所写内容的熟悉,更需要作家真正刻骨铭心的体验,应当是她成功的基础。长篇《红处方》、《血玲珑》也好,中篇《昆仑殇》、《生生不已》、《预约死亡》也好,短篇《紫色人形》、《一 厘米》、《女人之约》也好,勿庸置疑,她的小说已风格独具,自成一家。至于她的散文,坦率地说,我更喜欢,倒不是因为我写散文就喜欢散文,她的散文实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对那些矫情造做虚假一类的文章,我向来是不屑一顾的,我读过她的《婚姻鞋》、《素面朝天》、《大雁落脚的地方》等多本散文集,她认为,散文是蕴涵切肤之痛的标本。心的运行是透明的,它的脚印被语言固定下来,就成了散文。小说常常依心情而写,并无章法可言。散文看起来很随意,其实有着戒律,它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感情的追述。于是散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有了史的品格。在小说里,她躲在人物背后窃窃私语。在散文里,她站在浮动的文学面前自言自语。正因为如此,读她的小说,读出的是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形象的演绎。读她的散文,才真正读出一个活脱脱的毕淑敏来,我知道了她17岁生日,是在藏北高原过的,战友们把水果罐头汁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响,向她祝贺,对于每月只有一筒半罐头的她们来说,这是一场盛大的庆典。知道了她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攀越六千多米高山时,心脏仿佛随着急遽的呼吸而迸出胸膛,仰望头上顶峰云雾缭绕,俯视脚下渊薮深不可测,年轻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知道了她给20岁的班长换血染的尸衣,知道了她28岁转业回京,结婚、生子,操持家条,一个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干能干的事情,她都很认真地做了,贤妻良母,好大夫,优秀作家,这是人们众口一致的评价。就创作而言,她是当今文坛最具实力和个性的女作家之一,获海内外文学奖30余次。而她依然很谦虚,无论何时何地,从不张扬自己。这种品格,应该说是来源于母亲。她出生新疆巴岩岱,半岁时母亲抱着她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地来到北京。当年王蒙下放落户新疆,也是巴岩岱,一次她母亲与王蒙相见,大谈巴岩岱,谈得她好感动,以至后来竟陪着母亲,专程赴巴岩岱寻根。这次来京东丫髻山,她母亲虽已72岁高龄,也来了,每遇坡坎,她总上前搀扶,有些地方,母亲去不了,她宁可不去也要陪伴母亲。有时我们光顾说什么了,她以为母亲落在了后边,忙喊着回身去找,不想母亲趁说话之机,先慢慢地到前边石头那儿等着了。看得出,她不但相夫教子,而且极孝顺母亲。贤惠善良,以这种品格与心境立身于世,并进而去创作,作品能不感人能不深受读者喜爱能不经受住时间的检验么?人品与文品毕竟是统一的。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