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潇若之苏苏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个绝对是颠覆的。也看过很多的书确实是颠覆了价值观或者是让我觉得特别残忍,但是这个本书是把我对自己是个正常人的认知给颠覆了。
其实书皮就能看到这本书是有颠覆性质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的脸放在一起,一边温文尔雅,一边笑的怪异,脑中有个梯子,连接到了没有尽头的地方。看过了书之后发现,这个封面实在太好了,很贴切。
作者让我觉得特别温馨的地方就是,在封面就告诉读者,不要对号入座!
最初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不屑的。因为看书就是要对号入座的,那样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啊,投入了才真实啊。如果一直是局外人的态度再读一本书,读完了也就是读完了,很多需要用心感受的东西是感受不到的。但是,就算是对号入座了无数次,我也没有什么改变啊。
直到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这书真的是,鬼魅。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写小说的男人的。我就完全的对号入座了。对号入座的后果是,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无懈可击,没毛病。与之对应的就是,我要怀疑我所存在的这个世界了。如果读到了这可以及时让自己走出来的话,还好。这个故事是从个人到全体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世界的。只要在某个点,你从他的思维中出来了,那么就不会再沉浸了。
后面看了一个故事让我至今都记得,并且无意间总是会想起。
简单的描述就是,讲述者说,你看到一种东西是因为这个东西可见,你就觉得它是存在的。但是很多东西是不可视的,比如信号,但是信号是存在的。这就说明,我们看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有差距的。那么你是怎么知道,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世界呢。也可能这个世界就是不存在的一个世界,只是因为我们看见了,就觉得是存在的了。
看过太久了,具体的不是很记得了,总之就是在挑战固有的认知。看完之后我的表情就是这样的大写的茫然。我看了看自己的手,摸了摸自己的脸。嗯,我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吧。。。
好想买本新的送给XXX。一言不合就让你和我一起怀疑世界。
不蓉错失927
相见恨晚的一本书!
前段时间,我在工作上不是很顺心,遇到了一些麻烦。那时候的情绪很低落,感到很迷茫很彷徨,像个折了船帆的小船,不知道能驶向何方。
从小到大,我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去找书看。一来是为了排遣一下内心的苦闷(也有逃避的意味,千万别学我),二来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启示或者指导。
人在碰到困境的时候,总喜欢去寻找“救命稻草”。于是,我开始到处留意有没有合眼缘的书。当我在封面看到“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的字眼时,我毫不犹疑的向读书群的土豆老师约读这本书——《成功心理学》。这本书才看到一半,就已经刷新了我自己很多认知,不仅扫除了我内心的烦躁,还给予了我信心和力量。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著名作家与管理专家、励志演说家丹尼斯·韦特利。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以成功为题材的心理学教材,出版至今,已经再版5次了,长销不衰。书中共有九个章节,分别是心理学与成功、自我意识、目标和障碍、自尊、积极思考、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资源管理和沟通与人际关系。以此,作者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告诉我们什么是成功,要成功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也许有人看到“成功”这两个字会反感,觉得这本书应该也是陈安之式的成功学。断然不是,如果你这么想,恐怕你就要错过这本好书了。陈安之的成功学定义的成功是迎合世俗急功近利的成功,就是获得大量的财富或者名声。而丹尼斯·韦特利则告诉我们,“成功是一生的成就,它来自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换言之,陈安之所指的成功是一个终点,只要获得财富与名声即可;而《成功心理学》所指的成功是贯穿于我们一生的成就感和意义感。你觉得哪个定义更让你踏实呢?
我很喜欢这本书,感觉相见恨晚。如果我能够早点读到这本书,也许我早早的想明白不少事情。它就像一个咨询师,逻辑清晰,循序渐进的给你分析问题;又像一个教授,向你阐述各种各样的概念、理论与实践办法,不仅告诉你“是什么”,还告诉你“为什么”“怎么做”;更像一位有温度的老朋友,亲切的和你交流。
书中有非常多的概念和练习,读起来很费脑力,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消化和做练习,所以我现在才读到一半,不过也是好事。在读过的章节里面,我最喜欢“目标与障碍”、“自尊”这两章。
谈到“目标”,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设置合理目标的SMART法则,即合理目标的五个要素。
在我看到这个实用的设置目标法则的时候,我突然恍然大悟,发现其实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这个法则,那就是我们的课程表!
我们在学校的每一个学期都会有学习目标,就是把该学期的课本学完,并且通过测验检核。然后我们的学习目标就被学校安排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的课程安排中。只要我们按照课程表上课就可以学好一门学科了。而且这样的课程设置是符合合理目标的设置的:具体(每天每节课都知道上什么课,上什么内容);可衡量性(每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都是老师备好的);可实现性(每节课的学习内容都是可以按照进度完成的);现实性;时间相关性(在什么时间要学完什么都是老师备好的)。
所以我们从上学就开始使用这个方法设置目标,只是这个目标是学校给我们安排和设置的。正因为我们从小就被人安排着学习,以至于一到大学或者社会后,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样去设置自己的目标,只会喊口号。这里给我们一个启示,当我们要学习一个技能或学科时,应该参考这个法则以及上学时的课程表来设置目标,再找一些同伴一起学习一起监督就好。
另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自尊”的主题。丹尼斯·韦特利认为,自尊就是“信任并尊重你自己”。自尊的高低影响着一个人的长远发展。
读到这一章的时候,我感触特别深,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低自尊的人。
因为家庭的缘故,从小到大低自尊的我无法做到接纳自己,在面对外界人和事的时候,总会怀着一种妄自菲薄的感觉。
我记得,有一次和女友去看电影,有一对情侣坐了我们的位置。然后我告知他们,在他们挪身后,我竟然带着歉意的口吻对他们说:“不好意思。”我们坐下后,女友就嗔怪我:“你干嘛跟他们说不好意思,这是我们的位置。”我听后也觉得很尴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现在看来,其实就是低自尊的表现。
书中给我提出了很实用的提升自尊的方法,比如说提升自我期望,回忆过去的成就,并设置和完成一系列有挑战性的目标;还有把消极对话转化为积极对话。这些都是在后期需要好好学习的部分。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未来感到彷徨,对目标设置没有清晰可行的方法,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话,不妨来读读这本《成功心理学》吧!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就是因为它颠覆了我不少认知!
喵喵咩咩喔喔
1《猫》 《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伊德"韦伯的撼世杰作,该剧无与伦比地囊括了1983年百老汇的七项托尼奖,并包揽了伦敦纽约所有戏剧大奖。该剧曾被授予“世纪音乐剧”的称号,自1981年伦敦首演以来,其间在美、日、法、德等国公演,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往往一票难求,至今仍是纽约百老汇及伦敦最卖座的音乐剧。源于此剧的经典情歌《回忆》( M emory)早已家喻户晓,堪称音乐剧史上的一部不朽名曲 2〈歌剧魅影〉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国著名音乐剧作曲家。1994年韦伯名列《戏剧周刊》杂志编写的美国戏剧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榜首。在美国和英国以及全世界,任何一个时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几个巡回演出团在各大城市演出韦伯的音乐剧。 他为其父写的"安魂曲"和他的"变奏曲"合起来制成的专辑成为销量最大的专辑,以及后来的"首演集"专辑成为三倍白金辑(即销量超过六万百万套)。韦伯的第二个妻子萨拉-布莱特曼演唱的"安魂曲"中的流行单曲,进入英国前10名排行榜。1996年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创作会歌"生命之友"。韦伯是改写音乐剧历史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附:韦伯经典音乐剧:《猫》、《艾薇塔》、《歌剧魅影》 剧情简介: 《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韦伯的经典之作,四大音乐剧之首,被奉为音乐剧的代表。改编于法国作家卡斯顿·勒胡(Gaston Leroux)的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它在当时其实并不是很有名的小说,但是在二十年代,它却成为无声电影和早期恐怖电影的宠儿。即使是中国,解放前也有一部《夜半歌声》是根据此书改编的,可见其影响力之大。本来是一个可怕的故事,韦伯却把Phantom写成了一个有知识有灵魂的,优秀的建筑师、作曲家、魔术师,他的悲剧是爱上了美丽的Christine。与之前的导演相比,韦伯笔下的Phantom多情、邪气、才华横溢又专一,生活在黑暗的另一个世界。 在音乐剧里的Christine既深爱着Raoul,但也被才华横溢的Phantom,以及他所代表的黑暗与神秘,所吸引。这样华丽刺激的恋情,也许是所有女人的幻想。古老的巴黎歌剧院下面,深得不知多少尺的地底,漆黑水面上的小船,船头上站着的黑披风白面具的神秘客,恐惧和渴望,刺激又浪漫. 《Phantom of the Opera》这首歌了。莎拉.布莱曼的高音和克劳福德华美的中音完美结合,歌者激情澎湃,听者波涛汹涌,营造了阴森紧张气氛。另一首是男声独唱《the music of the night》也很经典,克劳福德用低缓的声音慢慢地倾诉着恋爱时心理改变,温柔细腻,伤感期待。 3〈悲惨世界〉 改编自雨果同名文学巨著的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始作俑者—法国人阿兰·鲍伯利和米歇尔·勋伯格,都曾是音乐剧的狂热歌迷。1971年,两人在纽约观看了韦伯的音乐剧《万世巨星》,由此萌发出创作一部史诗风格的音乐剧的想法。两人从韦伯的经典音乐剧《万世巨星》和《艾维塔》中汲取了相当多的灵感,令其既有史诗般的壮丽,又不乏流行文化的精华。1978年,鲍伯利和勋伯格在巴黎“奇迹般地”完成了这项宏伟的工程。 1980年秋,长达两个小时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在巴黎体育馆首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竟然被硬插在了拳击和马戏表演之间,并在上演后的第十六周便被迫收场。哀叹之余,曾经把《猫》成功包装上音乐剧舞台的英国著名演出制作人麦金托什找到了鲍伯利和勋伯格,下决心要把《悲惨世界》搬到“世界歌舞之都”—百老汇。三人一拍即合,6年后,重新包装后的《悲惨世界》落户百老汇,并正式踏上了国际舞台。 作为一部大型音乐剧,《悲惨世界》聘用的演员总数为421人,幕后的员工更高达1633人。该剧之所以能连演16年而不衰,除了故事和主题的历久弥新、真切感人外,演员的专业、音乐的动人以及场景的变换等,也都是引人入胜的原因。例如主角冉·阿让在大战前夕祈祷上苍保佑养女珂赛特的爱人马吕斯的独唱《让我死,让他活》,其神情之恳切、旋律之优美,令人过耳难忘;再者,《悲惨世界》的编导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转台,将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战壕”逼真地呈现出来,加上慷慨赴沙场的激昂军乐和充满火药味的枪声、爆炸声,令观众如身历其境,达到了比电影还要真实的震撼体验。 4〈西贡小姐〉 1989年制作的类似《蝴蝶夫人》故事的音乐剧。故事发生在越南战争中,讲述了一个美国兵和痴情的越南舞女的恋情故事。 曲作家 Claude-Michel Schonberg 和词作家 Alain Boublil 在是看到一张照片之后得到的灵感。照片上是一个越南女孩正要登上从胡志明市飞往美国的飞机,去见她从未谋面的曾经在越南当兵的父亲。女孩的母亲握着她的手,知道她一去就再也见不到她了。Schonberg 和 Boublil 觉得母亲的沉默和女孩的泪水表现了由战争摧毁的相爱的人们的生。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到您,欢迎您登陆我们的网站,查询全国各大城市最新、热门演出信息具体请点击: ^_^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