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7

L趣多多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能上厕所吗小孩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斗真山下

已采纳

孩子在学习上不专心,不听话,家长烦懆总想打孩子,但打后又心疼孩子,这是很多父母都闹心的事情,做父母的望子成龙成凤心切,孩子一点不随父母意就打,这样的教育方式有些急躁,孩子正是贪玩时期,还不理解父母的心意,也不知道自己将来干什么,所以不配合父母,好像孩子不听话,其实做父母的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观察孩子喜欢什么,特长什么,随着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学习,时常的鼓励孩子,使孩子爱你,亲近,喜欢听你的话,这样逐步的按着你的思路来培养孩子认识学习的重要,树立学习的目标,发展孩子的特长,孩子在成长,他的思维和认识也在成熟,这时家长不要过多的数啰孩子,让孩子能自觉的去学习,孩子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和自觉性,学习就有了信心,也行成了习惯,家长也就轻松了。

谢谢。在我们老家有个歇后语叫:下雨打孩子一一趁空!看来你是不下雨也打孩子,看着孩子不认真学习就想打!别说,还真不好办!

孩子的性格有所不同,有抗打的孩子,有不抗打的孩子,有听话的孩子,也有不听话的孩子,有内向型的孩子,还有外向型的孩子,有记仇的孩子,还有挨打不当事的孩子等等。

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要和孩子交朋友,细心观察孩子是什么类型的。如果ta是抗打的孩子,就得打!不打不成才!在小区近邻,就有一位研究生常聊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他风趣的说:我这个研究生是梁头上挂岀来的,小时因逃学调皮,父亲被逼得没办法,经常用挂梁头的刑法教训我,后来我懂事了,才真正明白父亲的苦心,他是真想让我成才!

对不抗打的孩子,家长无论气到什么程度,都一定要忍住不能打ta!因为这样的孩子,大多是内向型的,小性子,脸皮薄,还好记仇!家长一定要记住,孩子从5一6岁起,也就是稍懂事起,千万不要要死的打ta!特别是刚才说的小性的孩子,否则,ta会记恨你一辈子……

总之,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因孩施教,切不可动不动就打。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越是体罚学生大喊大叫的老师,越是最无能的老师!家长也一样,君不想:我们大人还不都是从孩子上过来的?当年的我们有没有调皮?理解了这一点,就不要居高临下大喊大叫的去教训孩子!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它既考验家长的耐心,同时也考验家长的智慧,我们要和孩子交朋友,抚今追昔,想想自己的过去,尊重孩子的人格,以启发鼓励为主,尽可能避免体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孩子的潜力!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再成为空想!

对小孩教育是一种斗智斗勇的体验,不能以为简单打骂就是教育,对孩子要有耐心,和细心,想像你小时候,如果经常被打是不是一不开心。每个小孩贪玩是天性,都好动,不愿意学习,要想让小孩用心学习,就是大人陪孩子一起看书,写字会好一些!要经常和他比赛学习,才能陪养他学习的性趣!记住一点,孩子学习时别他面前玩手机,看电视。希望以后少打孩子,多交朋友!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 社会 需要的人!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大家都是讲的一套一套的大道理。回答的怎么样?没毛病,完全正确。但是细想一下,大道理谁不懂,有几个人能安静地听你的大道理呢?

回到楼主的问题之中,我觉得他打孩子这样的举动真的是病,是轻度的抑郁症。怎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后来真的发展成了抑郁症。现在经过治疗,已完全康复,现在从没有打过孩子。

(图片与内容无关)

大概七八年前,女儿上小学一二年级,每次辅导孩子,失去耐心时就打孩子,过时候又非常后悔,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惭愧。不过我打孩子没那么重,就拍过几巴掌。其实在孩子没上学之前我从没有打过孩子,那后来怎么开始打孩子了呢?这是有原因的。

那一年春天,母亲突发急病,入院治疗短短的一周时间就离我们而去,这突然的打击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每天回到家里,以泪洗面。我是父母最小的孩子,从小和父母没有分开过,即使我结婚后还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经历,为我的抑郁症埋下了隐患。每天下班回到家里,就想着这件事情,整天沉浸在失去母亲的悲痛之中,久久难以自拔。那段时间辅导孩子时,往往失去理智,有打孩子的冲动,打了孩子后又非常后悔。结果到了年底,差点做出傻事,才被父亲和妻子发觉,把我送到医院治疗,治疗了一段时间,慢慢就好了。

(图片与内容无关)

现在回忆那段时间,仍然觉得不堪回首。面对亲人离世,每个人都会悲痛欲绝,但这种悲痛,只能伤害到自己,没有一点意义。

曾经听说邻村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身体 健康 ,平时性格开朗。但是他的儿子在工地打工不幸出了事故,这位老人整天郁郁寡欢,结果没过半年,他也无疾而终。这样的事例很多,举不胜举。亲人去世,给人的打击因人而异。有的人心胸开阔,慢慢就能走出来,有的人,一时接受不了,憋在心里,慢慢就成了疾病。

(图片与内容无关)

因此,以我个人的经历来判断,你的这种情况是病,具体情况还要以医院大夫的诊断为准,我的看法仅供参考!也许你的情况和我不一样,具体情况还应去医院检查,以权威机构给出的结论为准。以上我的看法仅供参考!谢谢!

总是忍不住打孩子怎么办?看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1.为什么总是忍不住打孩子?是孩子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2.忍不住打了孩子是需要孩子原谅自己还是自己需要寻求一种心理控制欲?

孩子在做不同的事情的时候都会多多少少出现一些情绪,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的这些情绪表示认同,并能有效耐心引导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那么也就不会出现动手打孩子的问题了。如果父母还是控制不住自己,那么可以自己想办法找个出气口,不要针对孩子,摆正自己的心态,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那么我们为什么总是要打孩子呢?是孩子作业写的不够好?还是打碎了碗?还是饭不好好吃?还是对于我们父母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叛逆不听话?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都要 从根源出发,先听听孩子的解说,这个中间一定不要打断孩子的诉说,不然孩子很容易关闭自己的心灵,当孩子关闭自己的心灵时就很难再和我们沟通了,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假如是因为作业问题,那么在选择恰当的时候和孩子一起聊聊学习上的事,千万记住是以朋友的身份不是家长监工的身份,这样你们的亲子关系不仅被增进,还避免因为情绪冲动而让孩子受罚挨打。

作为家长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情绪问题去迁怒于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过后又后悔不已……其实是我们作为家长过于主观,总是喋喋不休,把自己的情绪变化迁怒于孩子,久而久之会让孩子更反感自己,从而导致孩子叛逆。

在生活中,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去成长,我们要尊重孩子,放下我们家长的权威,和孩子做朋友,找到属于我们家长的出气口,这样慢慢的就不会总想着用武力来解决孩子的问题了。

以上仅是作为俩宝妈的个人见解,希望能帮到你。

你表面上打的是孩子,但实际打的是自己,表达的是对自己的愤怒。

怎么说呢?

你对孩子是有期待的,希望他认真学习,听你的话,希望他的生活和学习按你计划和想象的来,这样一切在你的控制里有条不紊地方式,你会觉得是安全的,可控的,自己才会踏实,也才会感觉自己的努力有成果。

但孩子恰恰没有按你的预设来,他有自己的轨道了。于是,你处于失控状态。你生气孩子的不听话,更深层次其实是生气自己的无能和无力。所以你打完孩子之后会后悔,自责,因为你的潜意识里知道这不应该全怪孩子,是自己有不安或是焦虑。

怎么办呢?

你可以觉察一下孩子这样的表现和行为给你带来的是什么样的不安,具体都是什么?能看到这些不安背后的恐惧又是什么呢?是有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还是担心自己不够好?

觉察到这部分是需要花一点时间和功夫的,也是关键点,如果有专业的帮助会容易一些。觉察之后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担心或是焦虑,你和孩子的关系会很不同,这会给你的生活品质以及孩子的成长都带来很大提升。

#心理咨询师说# #亲子教育#

没想到看到这样的问题,作为一个妈妈竟然打孩子上瘾控制不住,你的人性不在了吗?

首先你自己都忍不住要打孩子,试问你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有自我管理能力 ,能够自我控制的人吗?父母是孩子的模板,天然的老师,孩子见样学样,你的一些行为逻辑他很容易使用。

其次,你没有教育能力和方法,孩子学习分心,不听话,你有没有好好跟他沟通,问问他有什么困难,分析他为什么这样,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样问题也就解决了,你们的关系也会很融洽。可是你不是这样做的,你不问青红皂白,看到不好就打,他的问题没解决,以后还会犯,所以出现不断打,不断犯。

作为妈妈要想教育孩子没有方法就要学学怎么教育孩子,那么多好方法学个一两样就比你只用打的方法好,你既然不去学,只用打的方法,那还不如不去管他,让他自我发展,总比你不停地打好,这样下去你不疯掉他也病了,太可怕了。

总是想动手打孩子,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缺点。

小孩子犯错是难免的,大人应正确引导,耐心说服教育为主,哪有不犯错的孩子,如果犯错就打,你舍得其反,会起反作用。

经常打孩子,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给孩子造成伤害,更加叛逆,久而久之,给孩子心灵造成不可泥补的创伤。

孩子做错了事情,大人们要控制好心情,自己尽量忍住,想法子怎么解决,孩子做错了事,把利害关系讲给孩孑听,给孩子留下改正的机会,以教育为主,千万不要动手打孩子。

想起来我自己唯一一次打孩子。

孩子已经学会自己上厕所大便了,那天他玩的太开心,忘记去厕所,也没有跟我说,就拉裤子里了,还弄的到处都是。

我看到这样的场景,就气愤极了,上手就打了孩子一下。

打完我也后悔了。

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快速收拾战场,同时用语言安慰孩子。等孩子安静以后,郑重的跟孩子道歉,说妈妈不对,不应该打你,是妈妈的错,宝宝没有做错,妈妈爱你。

晚上的时候,我反思,我什么我会打孩子呢?

1、最近一段时间自己有点焦虑;

2、认为孩子拉裤子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孩子怎么倒退了;

3、怕麻烦,嫌脏。

归根结底,我之所打他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

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我们不是想着帮助孩子怎么克服这个困难,反而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而把自己的情绪发泄给他。

1、先观察孩子,孩子为什么不学习,为什么学习分心,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

不要看表现,找找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真正原因。

2、找到原因后,开始一步步的帮助孩子改正。

这个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我们不要求快。

3、刚孩子约定一个口令,如果自己下一次再控制不住要打孩子,让孩子说出口令。

或者当发现自己想要打孩子,请迅速离开,去一个独自的地方,让自己安静下来。

4、自己学习一些关于情绪管理方面的书籍。

5、如果自己压力大,有抑郁倾向,可以向家人伴侣求助,共同解决问题。

孩子天生活泼可爱调皮,你身为家长,凭啥有何能耐动用武力方式来镇压?证明你荒唐?无能的体现,给孩子成长留下遗憾?不值?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平等相待,笑纳相处,创造温謦,是你使命!

心理咨询师能上厕所吗小孩

237 评论(10)

super船长

怎么报名考心理咨询师对于考心理咨询师费用相对比较不唯一,因为心理咨询师会受到报考地区的、报考类别的影响(心理咨询师可以分为心理咨询师三级和二级),导致收费标准也是存在差异的,一般这种不会超过1000元左右,如果需要补课的也就到月几十到几百块钱不能的价格.还有一点就是专业是否对口,如果你之前学过心理相关知识,直接通过机构交报考费用即可,如果不是可能通过平台机构进行报名学习,这样可能想多比较高,大约三四千左右不等。报考心理咨询师需要什么条件:心理咨询师报考不限于一定是心理学相关的专业,非心理学专业满足条件者依旧可以报考。(满足其中一条即可)1、专业不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2、医疗、心理等相关的专业专科学历,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3、医疗、心理等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心理咨询师考试时间每年的3,6,9,12月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理论部分:1、普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3、发展心理学4、异常心理学5、健康心理学6、心理测量学7、咨询心理学技能操作部分

242 评论(14)

请叫我开森果

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

一位妈妈在线吐槽儿子: 都10岁了,还不肯分床睡。

视频里的小男孩抱着被子,站在妈妈的床边,可怜巴巴地望着妈妈,妈妈再三催促他回自己房间睡,他还是赖着不肯走。

这位妈妈很苦恼,儿子经常半夜过来蹭被窝,有时会跑好几次,所以她睡觉时,得随时留意房间里的动静,只要听到脚步声,发现儿子来了,就得一次又一次地把儿子赶回自己房间。

有的说: 享受这种幸福吧,再过几年,你儿子可能说话都懒得理你了。

有的说: 孩子都10岁了,儿大要避母,再不分床,孩子会早熟,可能还会出现心理问题。

儿大避母的说法,由来已久。

但说儿子跟母亲太亲密,就会导致孩子早熟,出现心理问题,其实根本没有科学依据。

具体还要看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

0-3岁 亲密时光

李玫瑾教授一再强调,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最好陪孩子睡。

李教授身边有很多朋友是博士后,生完孩子请月嫂,一请请两个,一个管白天,一个管晚上,说这样不用半夜起来喂奶,可以睡个整觉。

她对此特别不能理解,一般会建议朋友:把晚上的月嫂辞掉,你自己带着孩子睡,让孩子能记住你的气味,跟你建立起亲密关系。

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能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而安全感是孩子发展独立性、适应新环境的基础。

3-6岁 尝试独立

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第一次离开妈妈,学着独自入睡。

一般来说,能适应幼儿园,并且能正常入睡的孩子,安全感是足够的。

这种孩子,在6岁前后就能自动地与妈妈完成分离,分床是自然而然的。

但还是建议分床不分房。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还不是很好,有的孩子还不如迅速、熟练地穿脱衣服,或是睡觉的时候喜欢踢被子,尤其是在季节转换,或是寒冷的冬季,很容易感冒生病。

如果父母跟孩子同房,可以辅助孩子穿脱衣服或盖被子,最大限度地预防孩子生病。

6岁前后 自我意识萌芽

6岁前后,孩子基本都能生活自理了,穿脱衣服更熟练,睡觉也规矩多了,可以开始让孩子尝试一个人睡。

尤其是等孩子进入小学,他们离开父母的时间变长,跟同学接触的时间更多,自主意识更强。在此情况下,只要父母,尤其是妈妈,愿意跟孩子分离,孩子一般都是能顺利分床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不肯分床,跟妈妈的关系很大。

在一些夫妻关系比较差、或是爸爸长期缺位的家庭,妈妈跟孩子的关系会比较粘稠,妈妈潜意识里希望能跟孩子一直保持亲密关系,这会让孩子离开变得非常困难。

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了一个案例。

她的一位来访者是位妈妈,她的儿子初中毕业后,进入一所职业高中,但到校一个月都没有适应,晚上睡不着觉,就想跟妈妈在一起。

咨询师详细了解才知道,这个妈妈的夫妻关系不太好,丈夫经常外出,平时都是她跟儿子在一起,也一直没有分床,直到后来,她觉得儿子实在太粘人了,想推开,却发现推不掉了。

孩子的成长是有内在规律的,6岁以后,孩子会慢慢走向独立,如果父母错过了孩子独立的时机,以后想要纠正会变得很困难。

而 孩子不与父母分床,就无法在心理上真正走向成熟。

他的内心一直是个小孩子,以后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人际交往上,都会出现问题。

青春期前后 正式分离

青春期的孩子的身体会快速发育,趋于成熟。

此时,尤其母子、父女不宜再同床。

因为孩子已不再是曾经的小男孩、小女孩,而是一个逐渐成熟的男性和女性了。

父母一定要有男女有别的意识。

不仅儿子要避母,女儿也要避父。

如果到这个时候,还不分床,就真的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孩子的 边界感、性别意识和处理异性关系 等方面会出现问题,甚至还会影响未来的婚姻质量。

曾看过一部家庭伦理剧。

剧中有一个特别离谱的情节。

新婚之夜,妻子走进新房,竟看到婆婆穿着睡衣,堂而皇之地躺在小两口的新床上,表示要跟小夫妻俩一起睡。

这个妻子表示他们需要隐私。

婆婆居然理直气壮地说: 儿子从小到大都是跟我一起睡的,这有什么问题吗?

而最奇葩的是,这个丈夫并没觉得母亲跟他们睡有什么问题。

这个剧情实在很雷人,而现实中比这更雷人的事,并不在少数。

有一位网友就说,老公30岁了,还继续让我婆婆帮着搓澡,而且平时洗澡、上厕所,都不关门,母子俩从不相互回避。

她好意提醒婆婆,无奈婆婆回了一句:这是我儿子啊!

想让孩子顺利分床,前提是,孩子要获得满满的爱和安全感。

这个关键期就在0-3岁。

0-3岁的亲子抚养就好比是往银行里存钱。

不同的是,亲子抚养存入的是“爱”和“安全感”,整个过程就像是零存整取,当父母存入的“爱”和“安全感”积攒足够了,就可以一次性取出一种名为“独立”的东西。

获得满满的爱和安全感的孩子,会主动跟父母分离,变得更加独立。

当然,有的孩子,即使你爱他,努力给他安全感,他还是无法分床,那么,也有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

1、有可能是出于恐惧心理。

小孩子有时会害怕一些有阴影的东西,比如,空调、书架的阴影,或是担心衣柜里、床底下会有怪物,他们因为害怕,而不敢独处。

父母平时不要让年幼的孩子看一些恐怖、血腥的电视和书籍。

可以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让孩子带着愉快的心情,安稳地睡着。

孩子睡眠质量好了,自然就不会胡思乱想,害怕一个人睡了。

2、有可能是出于 情感 饥渴。

比如在一些二胎家庭,年长的那个孩子可能会特别粘父母,死活不愿分床,还会因为父母去照顾弟弟妹妹而哭闹,就好像前面提到的那个10岁男孩,他也有一个妹妹。

这类孩子不肯分床,极可能是因为,父母平时跟孩子互动太少,让孩子感觉到被冷落,担心父母不再爱自己了,所以,他们会更加粘父母,以此来确认父母还爱自己。

父母只要增加跟孩子的互动,多陪伴、多鼓励、多拥抱,让孩子感觉到被爱,那么,孩子就不用再通过粘父母来确认父母对自己的爱了。

孩子的问题,解决的关键钥匙往往都在父母身上。找到了那把钥匙,父母改变了,孩子就会很快成长起来,主动与父母分离,走向成熟。

308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