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8

文武大叔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于连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aoqiao945

已采纳

比利时于连雕像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中心广场附近的“埃杜弗”街口,有一座引人注目的 “撒尿小童”(Manneken Pis)铜雕像[1]。这个小孩蓬松的头发,翘翘的鼻子,光着身子,笑眯眯地站在一个约2米高的大理石雕花台座上,旁若无人地在撒尿。他的“尿”像涓涓细流,长年不息地浇注在下面的水池里,他那天真活泼的姿态,栩栩如生的神采,十分逼真,惹人喜爱!这就是被比利时人民称誉为“布鲁塞尔第一市民”的小于连(Juliaant)。据传说,14世纪时外国侵略军准备炸毁布鲁塞尔这座城市,小于连急中生智,用一泡尿浇灭了正在燃烧的导火线,从而挽救了布鲁塞尔古城,使全城百姓幸免于难。比利时人民将小于连引为自豪,盛赞他那勇敢机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另一个传说中他是布莱邦特(Brabant)公爵高德福莱德二世(Godfried II)。1142年,这个两岁领主的部队与格利姆伯根(Grimbergen)领主博施奥茨(Berthouts)的部队作战。他的部队把这个婴儿领主放在篮子里吊在一棵树上以激励己方战士。在这个篮子中,小领主向着敌人撒尿。战斗以敌军的失败告终。编辑本段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人物于连于连(Julien)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辛苦地奋斗着,其间不乏种种不光彩的手段。正当他自以为踏上了飞黄腾达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之时,社会却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于连出生于小城维埃尔的一个木匠家庭,父亲是一个自私的木材厂老板,两个哥哥都是粗俗之辈。瘦小清秀的于连崇拜拿破仑,但是他看到拿破仑的时代已经终结,为了尽快飞黄腾达他只得从事神职工作。凭着超常的记忆力,他被市长雷纳尔选作家庭教师,但他却与雷纳尔夫人产生了感情。后来为免事情败露,他不得不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受人推荐,他来到德拉穆尔府任秘书,得到了拉穆尔小姐的爱情。正当他以为自己将要获得成功时,雷纳尔太太的来信告发了他。愤怒的于连疯狂地在教堂打伤了雷纳尔太太,也因此被判死刑,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编辑本段于连的命运是其性格的悲剧在小说《红与黑》第四节“父与子”中有一段对于连的肖像描写:他的两颊红红的,低头看着地。小伙子有十八九岁,外表相当文弱。五官不算端正,却很清秀;鼻子挺尖,两只眼睛又大又黑,沉静的时候,显得好学深思,热情似火,此刻却是一副怨愤幽深的表情。这段描写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暗示了于连性格的悲剧,首先,这个年轻人长得十分清秀,这对他以后的命运有很大的影响。于连相貌清秀,身体瘦弱,但出生在木匠家庭,他身体不够强壮不能出色的干活,所以得不到父亲的喜爱反而得到的是父亲粗暴的拳脚;他拥有美貌,这成为跻身贵族及上流社会并于两位贵族女性发生恋情的资本,但同时也是铸就他命运悲剧的一个潜在因素。另外,他喜欢深思,探寻问题。他最爱读的书有两本:卢梭的《忏悔录》,从这本书里他领悟到人应该是有尊严的,但出生的低微又使他往往得不到尊严,他因之而痛苦着。另一本是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这本书是于连狂热崇拜拿破仑,觉得拿破仑给自己开辟了一条路,:出生低微的年轻人也可以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打拼出一番事业。可惜于连出生时,拿破仑的时代已经过去,于连不得不放弃穿上拿破仑军队红军装的理想,而改穿上教士的黑道袍,“红”与“黑”象征着当时年轻人的两条路。这段描写还写他在一转瞬间目光里常常显出一种仇恨的表情。于连是生不逢时的,内心有着仇恨,但在波旁王朝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他必须掩盖住自己的仇恨,在表面上表现出很虔诚的笃信基督的样子,把他的聪明才智用于背诵拉丁文的《圣经》。这也是小说名字的另一种解释,“红”是于连性格中善良真诚的一面,“黑”是于连性格中伪善愤恨的那一部分,“红”与“黑”的交战,住在他的思想与行动,“红”与“黑”的抗争,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命运。编辑本段于连既柔弱又残暴小说中索黑尔父子相互敌视的紧张关系令人莫名其妙,比如书中开始便写到老索黑尔和于连的冲突,由于老索黑尔叫了于连两三声没有得到回答,他就扑上去给了于连一拳一巴掌,直打得于连晕头转向、鲜血直流。即使到后来于连被判死刑关在监狱里,老索黑尔不但不悲伤,而且还要向于连收取“预付给他的膳食费和教育费”。从这些可以看出,索黑尔父子之间的人伦之情已丧失殆尽。按照荣格的“阿尼玛”理论,人类的心灵是双重的,不过异性的心理特征通常在人们身上不易被察觉到,它处在潜意识状态,只表露在梦中或投射到周围的某个人身上,(通常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投射到女性身上,女性身上的男性心理特征投射到男人身上)但是从小就生长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没有女人的温柔的环境里的于连,他身上羞怯、腼腆、柔弱等特点,并随着条件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一旦遇到合适的理想中的女性,就会把内心中的女性心理形象投射出来,从而在他身上的男性心里会迅速升居主要地位,因而那种勇敢、冷酷、残暴等充满征服欲和占有欲的男性心理特征就会突现出来。因此,极端的温柔和极端的残酷的两极性格,就会统一在于连一人身上。编辑本段俄狄浦斯情结其实,荣格的这一观点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就是我们熟知的“俄狄浦斯情结”。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投射是以其母亲的形象为原型的。而德·瑞那夫人也始终在感觉上把于连当成她的孩子。尽管二者在事实上并非有血缘关系,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存在着“俄狄浦斯情结”,从而导致“乱伦”的恐惧。尤其是当德·瑞那夫人的孩子突然病倒时,两人顿感乱伦必遭惩罚的恐惧。为了避免导致“娶母”的结局,于连只得处处逃避,向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王一样,为了逃避神示的应验而逃亡异乡。正当于连和玛蒂尔德的恋情将要达到“高潮”时,德·瑞那夫人便出面干预了。虽然她对于连母子式的恋情难以实现,但嫉妒之心决不允许她把于连推到别的女人的怀抱里,于是她便采取了最为卑鄙的手段,写信告发了于连,使于连功败垂成。于连感到异常恼怒,表面上看是德·瑞那夫人的出现破坏了他即将到手的锦秀前程,实际上于连前程的断送意味着他将重新回到德·瑞那夫人身边。当于连认识到“娶母”的结局将无可挽回时,他只得采取枪杀德·瑞那夫人的办法。对德·瑞那夫人刺杀的不成功宣告了于连逃避的失败,也宣告了他对玛蒂尔德小姐的最终抛弃。但于连实际上又怕德·瑞那夫人真的死掉。他处在既爱又怕的矛盾交织中。当他得知德·瑞那夫人没有死时,他先是惊喜于他所爱的人并没有死,随之担心的娶母结局将最终难免,于是,于连考虑到既然不能把德·瑞那夫人杀死,那就只好把自己杀死。所以当法庭判他死刑时,他拒绝任何可能生存的要求,甚至承认法庭的判决是“公正的”。编辑本段于连的最后逃避我不抱有任何幻想,死亡在等待着我,它是公正的。我竟然会企图杀害最值得我尊敬和钦佩的女人。德·瑞那夫人曾经像慈母一样对待我。我的罪行是残酷的,而且是有预谋的。……在结束以前,于连又回过头来谈他的预谋,谈他的悔恨,谈他在那些比较幸福的日子里对德·瑞那夫人怀有的尊敬和儿子般的无限爱……这是于连对德·瑞那夫人恋情的真正告白。于连所认为的判决的公正性,已不再是法律的,而是道德的。并且于连只能选择死,这是他对乱伦的最后逃避。编辑本段于连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他的理想仔细比较司汤达的生平与于连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司汤达不幸的童年、军旅生涯、政治生活,都和于连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实际上就是司汤达本人,通过于连这一形象,不但表达了作者童年被压抑的欲望,而且还体现了他一生屡受政治挫折的坎坷经历;通过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的优美爱情抒发了他的恋母情结;通过于连壮烈的死,完成了他对死亡的好奇和体验。至于于连最后在法庭上精彩的演讲,则更是作者一生中遭受政治迫害的直接表现,于连的全部人生阅历不过是读了卢梭和拿破仑的两本书而已,于连对社会的认识是幼稚和肤浅的(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肤浅的),这样富有政治见解的精彩讲演与其说演讲者是于连,不如说是司汤达本人。可以说,整部作品就是作者全部内心世界升华的结果。编辑本段于连性格中的来复线小说中,德·瑞那市长要聘请于连去他家里做家庭教师,于连的父亲老索黑尔在薪水、吃、穿、住等一系列问题上与市长讨价还价,老索黑尔关心的只有一样东西――金钱,而于连关心的是他和谁一起吃饭,是和主人还是仆人。也就是说如果和主人一起吃饭,他就可以去。他的这种自尊心背后掩盖着相当严重的自卑。由于自己出身比较低微,所以他的这种自卑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在他生活中看到这样一个来复线,就是瞬间的自卑马上激起自尊的反抗,这种反抗如果得到了某种胜利的满足,这个来复线周期就完毕了。但接着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感到瞬间的的自卑,他又会激起一个自尊的反抗,然后再获得一种胜利的满足:瞬间的自卑――自尊的反抗――胜利的满足――瞬间的自卑……编辑本段爱情降临时比如有一天在花园喝茶的时候,傍晚天色有点黑了,于连不小心碰了一下德·瑞那夫人的手,夫人立刻把手抽回去。对于一个贵妇人,这是修养使然。但于连马上产生一个念头:德·瑞那夫人瞧不起我,我的手一碰到她,她一下子就抽回去了。这样一种自卑的意识变成自尊的反抗,他想:“无论如何我要抓住她的手。”经过很激烈的痛苦的思想斗争,他下了很大的决心,把德·瑞那夫人的手抓住了。由此开始两人的爱情。当天晚上德·瑞那夫人非常兴奋,觉得自己的生活揭开了新的一页,甜美的爱情降临了。而于连只是感到一种胜利,感到一种胜利的满足,因为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所以那天晚上他睡得很香,和德·瑞那夫人完全不同。编辑本段疑虑和矛盾中的于连无疑,《红与黑》是一部充满着魅力的作品。西方关于研究司汤达的作品数量足以与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红学"等量齐观。的确,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红与黑》中对于19世纪上半期法国风起云涌的各方斗争和矛盾都展现得颇为深远,贵族、大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一个个的粉墨登场,潜伏在表象下的实力的交战刻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朽和虚伪。而在我看来,《红与黑》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都绝不仅仅在于该作品所体现出的政治和社会意义。记得蓝棣之老师曾经说过,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大大不同于记录社会的高级文件,文学的意义也绝不仅在于记录,我想,是《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充满着无限矛盾与反差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更足以让每位读者看得目瞪口呆却又如痴如醉,足以让每一位研究者分析成千次上万次。编辑本段于连的性格我们随便从中挑一段来读,便很容易看出于连的极端细腻和敏感。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于连已经通过出色地背诵拉丁文《圣约》赢得了德·瑞纳一家上下刮目相看,更凭着他清秀的长相、少年的自尊打动了德·瑞纳夫人的芳心。而于连却出于一种奇怪的自尊和一定要证明点什么的心理,望着她,仿佛她是个仇敌,他正要上前和她决斗交锋……就是这样,这个怪异的于连牢牢抓住了读者们的心。于连的敏感和细腻、倔强是天生的,他还拥有着超群的记忆力,而他的高傲和自尊、崇拜权势则是后天环境的赋予。于连确实是十分自我的,在他的心目中,尊严被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可以放弃轻而易举就能到手的钱财,因为他需要的是别人的尊重。但他对于"自尊"的理想和追求又最终把他引向了歧途。编辑本段于连的观念于连虽然有着民主的思想和英雄主义的热情,但当他得到了拉莫尔公爵的赏识时,他却逐步地向贵族势力妥协了,这时的于连仿佛只知道为拉莫尔公爵的一场政治阴谋走足报信。在他的个人奋斗历程中,他经历着一次次的反抗和妥协。他是机智聪明的,然而在很多方面,我们只能说他是天真而无知的,比起整个社会中精心钻营的人们来,他是无力的,也是无助的。左拉在《论司汤达》中是这样写的:"他(司汤达)停留在一种抽象的意愿里,他要人这种生物不包括在自然里,而是靠在一边站着,然后宣告只有心灵是高贵的"。左拉觉得于连是"完全装配好的智慧和情感的机器","纯粹在思辩中产生的创造物",他"专在推理上下功夫",主张自然主义的左拉认为司汤达在创作中带有观念学者和逻辑学者的身份,于连似乎只是永远在心理活动,外界的事务,哪管它春夏与秋冬,能对于连产生震动的永远都只是他的想像中别人对他的轻蔑与尊重。这不也正说明了作者对于连心理上入木三分的刻画吗?编辑本段于连的结局最后我们来看看于连的结局,于连死了,他也只能这样选择。他的悲剧是一场典型的性格悲剧,无论他性格中近乎于女性的柔弱、腼腆与男性的暴戾、野心之间的瞬间转化,还他前半生颠沛辛苦的追求和生命最后一刻对于死亡的平静向往,都是他性格的极端和偏执造成的必然结果。生命原本是平衡的,当生命的一种状态达到巅峰乃至于近乎崩溃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不会是平和与安宁,而是另一个极端。于连必然走向死亡,他的命运里包含着伟大的自然法则。参考资料1. 世界十大名著 .扩展阅读:1世界十大名著 《红与黑》希望对你有帮助 , 望采纳!

于连心理咨询师

133 评论(15)

wangyan0223

谈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有这样两个年轻人:他们地位卑微,却不屈从命运的安排;他们一方面迷恋新的优越的环境,渴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却又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挤和压制;他们的性格是复杂多元的,既有对社会抗争的进取精神,又有世俗的自私自利的功利思想;他们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却又最终不得不服从社会的判决。他们就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他们都是风云突变的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产物。他们因不满足自己卑微的地位和令人沮丧的境遇,而开始寻找他们的人生出路,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理想。 于连和拉斯蒂涅在性格和行为以及人生境遇上虽然都有一些相似之处,然而两个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首先谈谈于连,于连生活在新旧交替的复辟社会里,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观念同时影响着人们,资产阶级大革命随着拿破仑的步伐深入人心,作为极其崇拜拿破仑的于连,他的目标就是像拿破仑一样成为一位大人物,他想出人头地,从小人物变成受人瞩目的大人物。但是作为一个锯木厂老板的儿子,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足够的金钱。于是不甘贫贱的他便开始走上了一条复杂的人生道路。在于连的性格里充满了强烈的反抗意识,时代压抑着他,他反抗;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他反抗。“反抗”可以说是于连的第一性格特征。然而处于那样的复杂的适社会,于连的性格里又充满了虚伪,他崇拜拿破仑,想成为拿破仑一样的大人物,但是,他又公开批判拿破仑。虽为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他表里不一,性格中充满了矛盾。总的说来,于连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性,他反抗,是因为环境的不利,当他处在顺境中时,他就妥协了。于连虽然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但是,他的这种个人主义并没有发展成利己主义,所以,他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野心家。最终,于连自愿地走上了断头台,结束了他的一生。因为,他明白了,在一个大资产阶级当政的社会里,是不允许他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登上上流社会舞台的,他不希望自己再与这个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所以他走上了断头台,用死捍卫了他最后人格的清白。于连的一生是可悲的,他的悲剧性结局是注定的,他的反抗,他的抱负和野心,他的愤世嫉俗,他的孤军奋战,他的绝望都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他的悲剧是这个时期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命运的概括! 和于连一样,拉斯蒂涅也是复辟时期野心勃勃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作为一个从外省到巴黎求学的小贵族知识分子,拉斯蒂涅带着从农村来城市的大学生的风貌,指望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然而外省与巴黎的贫富差距以及上流社会与社会底层贫民生活的尖锐对立,给拉斯蒂涅以巨大的心理刺激,上流社会挥金如土,繁华似锦的生活深深刺激了拉斯蒂涅,改变了他的心路历程,他认识到仅仅依靠打拼,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在巴黎站稳脚跟就必须努力学习巴黎的生活艺术,通过观察他发现借助于贵妇人的石榴裙是他发家致富,取得人生成功的捷径。在他亲眼目睹伏脱冷被捕,包赛昂夫人被逐,高老头惨死,经历了这人生三课,他终于完成了他走向野心家的心里蜕变。 拉斯蒂涅这一形象极其深刻地反映复辟时期一代青年的历史命运,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现实是如何在人们头脑里清除掉法国资本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种种虚假的观念和见解,代之以冷静务实的世界观的,暴露出资本主义金钱势力是怎样决定着人的一切的,又怎样在人们心灵深处败坏人的道德的这一社会现实。拉斯蒂涅和于连同样作为个人奋斗者形象,由于在奋斗过程中人生目标、思想性格、使用手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命运和结局。他们的过程是相似的,是在典型环境中突现出来的的典型形象,他们恰恰也是当时社会上的两种极端性格。 巴黎的现实是情感和荣誉可以互相买卖,青年人通过女人向上爬,女人则通过老头向上爬。一个人只要年轻漂亮就有了往上爬的资本。就是在这样一个个性封闭的时代,以于连的出生是很难挤身上流的。他愤世既俗的本性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碰撞造就了于连复杂多变,既坚强又软弱的性格。也因此早已注定其不能像拉斯蒂涅那样,只要在别人的“教导”之下就能以自身的才智轻松地进入上流。他的悲剧决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平民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他也由此成为那个时代同类人的阶级符号。 拉斯蒂涅既是当时法国青年野心家的一个典型,也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他的堕落过程,反映了金钱对青年的腐蚀和贵族阶级必然衰亡的历史趋势。他有突出的个性,也有很深的社会基础。作者对其欲望表示同情,对其堕落深感惋惜。在其他小说里,拉斯蒂涅变成了一个寡廉鲜耻、彻头彻尾的政客,当上了政府的部长。至此他完全沦为了资产阶级的野心家! 奋斗者?还是野心家?——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19世纪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期,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都走上了资本家的发家之路。无论是下层的农民,还是小资产阶级,他们都在努力的奋斗,希望跻身于资本主义的上层社会。于连和拉斯蒂涅虽为小说中的人物,却同为这个时代的青年,不可避免的接受了当时社会主流意识,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现实,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他们一直在与他们周围的这个不正常的社会奋斗着。 于连和拉斯蒂涅分别出自于19世纪二三年代法国两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和巴尔扎克之手。这两个法国青年在两位作家的笔下,表现出了他们许多的不同,却更有许多的相同。总体来看,于连更倾向于一个小资产阶级奋斗者的形象,而拉斯蒂涅却更是一个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形象。从表面上看,两个人的地位,生活际遇,人生理想,都极为的相似,都是刚刚涉世的有志青年,为积极进取向上,奋斗之人,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迥异的,拉斯蒂涅上去了,于连却失败了。为什么于连和拉斯蒂涅这两个地方相同,人生理想相似,最求理想放方法想似的两个年轻人,却最终换来的结果不同呢? 首先,从个人人生理想来讲。于连和拉斯蒂涅作为有理想的立志青年,他们的人生了理想从表面上看,都是想进入上层社会,出人头地。做为社会底层的他们,都渴望被人尊敬,被人敬仰,受到社会的肯定。但是,通过细致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他们的人生理想有着截然不同的目标,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而这就确定了他们的人生道路是不一样的。 于连的人生目标是梦想着成为拿破仑一样的风云人物,向往军功,渴望尊重,自由,平等,和强烈的反抗意识。当父亲将他正在看的《圣赫勒拿岛回忆录》打翻在溪流中时,他清秀的脸庞上流露出一种“刻骨铭心的仇恨”;他父亲让他到市长的家当家庭教师时,他回答:“我不愿当奴仆”,“要我和奴仆一起吃饭,我宁肯死掉”;于连不堪忍受父兄的大骂,几次想离家出走;于连和雷纳尔夫人发生恋情,最初也是处于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要求着平等对他;他起初为了报复市长而占有市长夫人以及后来要征服马蒂尔德的行动也体现了报复和反抗意识。而于连的理想也就仅限于此,一种对过程的需求。 拉斯蒂涅的人生理想是真正的踏入上流社会的大门,重视的是一个不惜一切代价所换来的结果。在初入巴黎之时,也曾想靠自己的奋斗有所作为,但是当看清了社会的现象时,认识到要跻身于上流社会,就必须征服上流贵妇时,他立刻改变了一个人打拼的念头。这正说明了,他和于连是不一样的,他是个为了最终目标而奋斗的人,不会去计较那些虚伪的自尊。 其次,是两人的人生际遇。于连长期处于被排挤的家庭环境中,于连渐渐产生了自卑和仇恨的心理。父兄的大骂,成了其来自家庭内部的原因。而老军医的教育成了其接受拿破仑思想的来自家庭外部的原因。两者的相互促进,使其把拿破仑的思想根植于内心深处,和骨子里。而这一切都不利于他进入上流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因此可以说于连在个人奋斗的道路上没有遇到一个真正能助他一臂之力的人,在阴谋与圈套中,于连走上了不归之路。 相比之下,拉斯蒂涅则幸运的多了,他遇到了他人生转折中三种重要人物,鲍赛昂夫人,伏脱冷,高老头。鲍赛昂夫人,教会了拉斯蒂涅利己主义哲学,“放弃真情,驾驭女人才能成功”。伏脱冷教会了拉斯蒂涅抢道主义哲学,“拥有财富便是美德,财富可以掩盖一切恶行”。高老头则教会了拉斯蒂涅金钱关系,“伦理亲情在金钱面前微不足道”。如果说,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成为了拉斯蒂涅的启蒙老师,高老头的死亡,就完全地促成了拉斯蒂涅性格上向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完全转变,成为了其人生转折的最后以为导师。“人生三课”的彻底转变了拉斯蒂涅的人生,成为了拉斯蒂涅走向上流社会的人生真谛,并最终帮助他实现了梦想。 最后,就是两人不同的性格了。人物的性格是促成其行动的主要原因,因此人物的性格与他们的人生有着必然的联系。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和双重精神的人物,他自尊勇敢而又自卑怯弱,是敏感,多虑,虚伪的矛盾统一体。其人生最大的目标是像拿破仑一样的辉煌,或者说是像拿破仑一样凭借自己的实力去打拼。这就是其理想个行动带有拿破仑式的影子。 拉斯蒂涅的性格,起初和于连很是相似,但是,经过人生三课的教育,他的性格是随着社会环境和接触的人物而改变的,他的性格使他变的八面玲珑。这正是资产阶级野心家走向成功所必要的特点。 可见,于连既是一个为了腾达可以做一切的人,但是为了自尊,他也可以不去做一切的人,于连是矛盾的。但不管怎么样,都是为了自己不低人一等,他具有平民意识,所以他要想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地位。而拉斯蒂涅从一个善良奋进的法国青年大学生,在经过这人生三课之后,已经完全被资本主义所腐蚀,成为了一个充满野心的,没有一丝善良的资本主义野心家。如果说于连心中还有一丝爱,还有一点善良的话,那么到拉斯蒂涅这里,已经被资本主义上流社会吸收干了,成了一个十足的野心家和阴谋家。 于连和拉斯蒂涅这两个人物有太多的相同,也有太多的不同。于连悲剧性的奋斗,拉斯蒂涅成功式的野心,虽然结局不同,却都深刻的揭示那个丑恶的社会。是反抗者也好,是屈服者也罢,我们无需论好恶,但他们都带给了我们深刻的思考,不仅是他们生活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更是我们的现实世界。我们作为现时的青年,面对社会的诱惑和阴暗面,不也充满了奋斗和野心吗?我们是要像于连那样以虚伪对虚伪吗?还是想拉斯蒂涅那样上个“人生三课”,看透这个社会,和那些不光明的社会为伍呢?我想答案都已经在大家心中了。

304 评论(11)

mujiontheway

于连与拉斯蒂涅都出于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红与黑》和《人间喜剧》。两人都刚涉世,年轻并且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却都处于社会底层,思考问题、待人接物表现出学生时代的稚拙和羞涩。两人有相同的社会背景:金钱逐步取代血统,自由逐步威胁王权,资本家开始压倒贵族。然而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被他想介入的贵族阶层处死了;另一个却跻入社会上层。他们之间的不同点也有很多,首先他们的出身不相同。拉斯蒂涅是外省的贵族子弟。其次于连生活在法国复辟王朝时期,拉斯蒂涅生活在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之间。他们的生活年代不相同。他们两个人向上爬的心态也不同。于连向上爬的手段中包含有反抗的因素,虽然为了向上爬、拉斯蒂涅和于连都不顾一切,但真诚与虚假,自尊与虚荣共同铸成了他的性格。拉斯蒂涅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则没有这种矛盾心态的存在。两个的人的性格不同。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但于连不同。于连的心理矛盾及扭曲是由两个阶级的对立引起的。于连在客观上,出身低贱,倍受虐待与歧视,而主观上他又卓而不凡,有着宏伟的理想,他追求自由,追求平等。尽管他们两个有不相同的地方,但是他们身上的精神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36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