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64

灬筱筱筱灬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怎么指导学生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蓝梦蝶朵丽卡

已采纳

如何对厌学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厌学的学生。我把这类学生统称为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厌学症是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厌学症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而且对社会发展不利,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对民族素质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厌学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刻不容缓。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厌学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一般通过以下几个阶段对其进行辅导。一、建立关系,取得信赖老师和厌学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融洽的人际关系是辅导顺利进行的基础。但大多厌学学生对老师有偏见,甚至有对立情绪,不愿意和老师倾诉自己的内心思想。因此,老师必须以坦诚、信任、鼓励、平等、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并运用人际沟通技巧感染对方,使学生接纳和信任自己。二、了解情况,找出成因详尽了解产生厌学症的原因是做出科学诊断的前提。老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及其家庭风尚;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方法;了解学生过去、现在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师生关系状况;了解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观念;了解学生厌学情绪和行为产生的时间;了解学生现在厌学的程度等等。三、诊断分析,设计方案诊断与方案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关键。在此阶段,应充分运用好助人自助的原则。辅导教师和学生一道,分析产生厌学症的具体原因、判断其发展程度,在和学生充分讨论并取得其同意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矫治方案。四、合理干预,引导调节此阶段是心理辅导的核心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厌学成因,应用心理学理论,选择适当方法予以干预,以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转变。在此过程中,除了要争取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密切配合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引导学生自我意识向积极方向发展。因为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和行为活动的最高调节系统,不良的自我意识是造成学生厌 学的最根本的内在因素。厌学学生总把自己和“失败者、无能者、受忽视、无前途”相联系,辅导老师必须通过合理的干预,变其为“成功者、有潜能、有前途”。五、跟踪强化,彻底矫治跟踪强化是心理辅导的巩固阶段。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易受环境影响,因此,即使在经过多次辅导,使厌学学生的症状有明显好转时,老师应继续寻求家长、亲人、同学的支持和配合,不定期跟踪强化,巩固辅导成果,以期彻底矫治其心理障碍。

心理咨询师怎么指导学生

311 评论(10)

柔情似水9999

首先要缓解学习厌恶的情绪,适当的释放这种压抑。其次要激发他的学习动机。最后要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建立人生理念。可以放松几个月,带他出去玩,丰富他的视野,自然景观,文化历史景观,动力,机械,生活奥秘,都可以。游玩过后要让他体会到没有知识没有学习,什么都不会了解,也体会不要那些事物的意义。而那些美好的事物的背景,发展,机制是充满奥秘,值得探索的。同时可以给他讲伟大的科学家,历史人物是怎么样努力研究达到这些成就,被世人所铭记的,给他心目中树立榜样。帮助他确立伟大的理想,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给与学习功课的困难,进度,体会一定的关注和帮助,不能右手旁观或说我也不知道,必要时候要一起去解决难题,一起探索,在学习成绩当面要奖励好的成绩,对不好的成绩给与一定程度的批评,好好总结,认真改正,尤其是学习方法的改进。暑假时候可以学习点课外兴趣。最后,要特别强调努力因素和强制性因素,努力是很重要的,不管成功与否,努力是他学习参与的最好境界,只要能让他努力,这就等于大部分成功了,其他都好说。关于强制性,因为他那个年龄阶段自控能力缺乏,强制是必要的,必须适度的强制他学习,不允许观看不适宜喝负面的电视节目,并需严格保证按时上课,写作业。强制是必须的!

258 评论(15)

zhijuan0628

首先要指导考生降低对高考的期望值,不要给自己设定高出自己高考成绩的目标院校。其次对考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针对考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性质,有针对性的指导高考考生逐步放松心态 ,缓解紧张或焦虑情绪。

328 评论(15)

冰比冰水冰1025

孩子厌学怎么办?厌学的孩子怎么教育呢?

255 评论(13)

黄紫完美搭配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小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

349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