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包允在
亲人的去世,会给家庭中的成员带来哀伤,尤其是对孩子。孩子的心智尚未健全,人格尚未定型,对亲人去世的理解与成人不同,如果解释不当,就可能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甚至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健康成长。
“奶奶死了怎么办,我死了怎么办?”
5岁的童童从小由奶奶带大,所以与奶奶的感情很深,这次奶奶生病住院,童童一直情绪低落,看着奶奶不会说话,不会自己吃饭,只是不停地输着液体,童童很害怕,问妈妈:“奶奶会不会死?”妈妈告诉他,医生阿姨会有办法给奶奶治好病的,奶奶会慢慢恢复健康。
可妈妈的这些话并没有消除童童内心的疑问和恐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童童每天晚上都会从梦中惊醒,哭着喊“害怕害怕”,问怎么回事,他却不说,只说害怕。童童变得不像以前那样开朗了,经常会问妈妈:“奶奶死了怎么办,妈妈死了怎么办,我死了怎么办?”
一次在幼儿园,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老师告诉小朋友“地球绕太阳一圈,大家就会长大一岁”。可童童却躲在墙角哭,老师问他原因,他说:“我不想长大,奶奶长大了会死,我长大也会死的。”老师告诉他:“人长大了不会那么容易死,你看,小动物要长大,小树苗也会长成大树,小孩子总是要长成大人的。但是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小草到冬天就会枯死;冬天树上的树叶是要掉光的。”童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三个星期过去了,童童不太关注奶奶生病这件事了,也不再问有关死亡的事情了。后来奶奶真的去世了,妈妈很伤心,童童却安慰妈妈:“妈妈,别哭了,不用害怕,人死是正常现象。”
这是金拇指幼儿园孙园园老师亲历的一件事情。后来,童童妈告诉园园老师,她现在跟孩子沟通时都把他当作一个大人来沟通,因为有些事情是瞒不住孩子的。
园园老师说,如果孩子经历了亲人的死亡事件,作为家长害怕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可能会有意回避或美化事件,但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要脱离事实,否则很难让孩子相信你,你也很难解开孩子心头的疑云,反而易让孩子产生更多其他的想法。不如正视现实,给孩子以科学合理的解释。
对儿童解释死亡诚实为上策
面对死亡,很多父母喜欢用童话故事来掩盖事实,例如,“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来替代死亡的说法,父母以为用这种应对方式可以将孩子保护在没有伤痛的世界里,但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许慧认为,这不是一种恰当的做法,因为以后孩子很可能较难以去面对人生的真实一面。而且,时间一久孩子会对死者抱怨:怎么去那么久?当然,更不能把死比喻成“睡觉”,“安安静静地睡着了,睡好久好久永远都不起来”。这样的描述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觉这两个事件,可能让孩子害怕睡觉,甚至恐惧一睡就会起不来。
许慧认为,比较恰当的做法就是自然而亲切地给孩子讲述事实的真相,诚实回答孩子的问题,说出你心里的感受,鼓励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发泄情绪,保留对亲人的回忆和亲人留下的纪念品。
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解释
当然,对儿童解释死亡,抚慰哀伤,不能生硬地用成人的方式。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有很大差异,在使用有关死亡概念及哀伤抚慰技巧时,要根据儿童的认知、人格及情绪的发展有所调整。许慧建议:
(一)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这个人或动物不见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明白什么是死亡。可以用打比方的方式对孩子说,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会发生,有些人在这些事情中“不见了”,就像家里养的小狗狗、小兔子,有一天它消失了,不再回到家里来,以后也就见不到它了。
(二)对于3~6岁的儿童:一般会明白死亡的`后果,家长可以用植物来做比喻,花草通常会在春天、夏天的时候生长,到了秋冬时却会一一凋谢,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样,会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等时期。应尽量避免使用恐怖的语句和神情,最好用温和的语调、简单的词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对“死亡”理智且平和的态度。因为有时孩子并不是被“死亡”吓着了,而是被成年人对“死亡”的反应吓着了。成人要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要表现得比较平静、自然,切不可悲痛欲绝,甚至歇斯底里,以免使孩子觉得死是可怕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也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一面,而非充满着死亡和疾病。这样,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三)对于小学生:可以讲一些具体的死亡概念。家长可以告诉他们,“这个人死了,生命没有了,心脏不跳了,也不呼吸了。”鼓励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焦虑以及问题,孩子会用简单的词句描述情绪反应,例如,伤心、害怕等。家长不要用“惊骇的”极端词语,这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悲痛。为确保你能理解孩子,你需要认真倾听,并和孩子建立友情。
(四)对于中学生:该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明白什么是死亡。以成人的方式和他们交谈,传达你的信息,表明你很关心他的感受。
孩子出现不良反应要接纳他并解释事实
如果孩子在亲人去世后出现了一些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家长应妥善处理,郑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二级心理咨询师岳晓亮建议:
1、如果出现哭泣、伤心等情绪时,千万不要说“别哭了!哭有什么用!”等诸如此类的话,不要责怪他暂时的哭闹,而要让孩子适当地发泄,允许一些幼稚表现,接纳他的任何反应。
2、有些年幼的孩子往往会产生归罪自己的倾向,特别是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的孩子,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乖、做错了事,才使亲人离开了他,这时一定要向孩子做出澄清和解释。
3、不要让孩子总是接触关于灾难和伤害等信息。在家里,家长最好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如果家庭整天总是处于灾难和死亡的极度悲伤情绪中,对孩子必然会有影响,尤其会让孩子感觉到没有安全感。而安全感的丧失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4、可以用一些具体行为来缓和孩子内心的伤痛,例如,和孩子一起种一棵树来表达怀念,也可以让孩子画一幅画,或写一封信表达他对亲人或小动物的爱和悲伤。此外,还要注意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更小的时候的行为和语言,如吮吸大拇指、小题大做、抱着大人不放等。要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可用“团体减压”的方式,即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最好是和有过同样经历的人在一起,共同讨论发生的事,通过相互倾听别人的经历来调整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亲人去世安慰人的话
1、不要太难过,他老人家可看着我们呢。我们幸福了,他才能安心,这是他老人家最大的愿望,不是吗?
2、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爷爷虽然离开他了,但是爷爷留下了许多东西,永远活在他的心中。
3、节哀顺变,我们现在应该对去世者的真诚祝愿,祝他老人家一路走好,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4、人生都要经历这一刻,我为你母亲的离去感到悲痛,作为朋友我祝福你的母亲在天国得到永生和幸福。
5、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去世是她最终的规宿,不必太伤心。
6、天有不测风云,这些事是谁会愿意谁能想到的呢?失去了那个曾经我们天天一起快乐生活的人,这怎能不让人难过,可是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我想要是他在天堂看到你们不吃饭,他也会难过的。
7、人死不能复生,我知道你伤心,难过,但是日子还是要照样过,现实生活不会因为你失去一个人,时间就停止,想哭就哭出来,我的肩膀借你靠,哭完以后请坚强,好好过日子,别让他走的不放心。
8、人死不能复生,别那么难过,应该用你的表现来安慰他在天之灵,虽然他离开了,但是我们活着的人依然要好好活下去。
9、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要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10、别太难过了,我接下来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振作起来,一切都挽回不了了,我们还要继续生活下去,为自己,好好活下去!
11、生者幸福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安慰,为了老人家的希望你一定要努力让自己快乐起来!
12、亲的亲人了,相信我,我一定负起责任让你幸福的,一定让你感受到家的温暖。
13、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无法去体会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只能在心里为死去的人默默祈祷,希望他们在另一个天堂也活过的很好。
14、生老病死是最寻常不过的事,人死不能复生,活着都人就应该好好活着,不然老人也不会安息。
15、去的已经去了,但他一定不希望我们活着的人过得痛苦。他一定希望我们在表达了适度的悲哀之后,应该照样会好好地活着。他会在另一个世界为我们祝福的。
16、我们开始老了,慢慢就要不断面对这样的离去,你没有办法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你做的只有接受,你能做的,就是在可把握的时光,处理好和亲人的感情,请节哀,哀换不回逝去的爱。
17、人死不能复生,生者的坚强是对死者最好的安慰。我们已经长大,亲人不可能陪伴我们一生,我们终究要面对这一天,发生这样的事我也很难过,希望你坚强起来。
18、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都是有自然规划的,人年轻大了,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也许你爷爷很爱你,所以你才会很伤心,但是更加你爷爷不希望你这么伤心,振作起来吧。
19、节哀顺便,不要太难过了。照顾好身体。
20、你一定不能这么软弱,要你承担的责任还很多。逝去的已经不在了,但他一定不希望我们活着的人过得痛苦。他一定希望我们在表达了适度的悲哀之后,应该照样会好好地活着。他会在另一个世界为我们祝福的!
21、亲人会在天上注视着你。陪伴着你。亲人一直都会在你身边。只是你看不到他了。
22、别太难过了,我接下来最应该做的就是振作起来,一切都挽回不了了,我们还要继续生活下去,不知是为自己,也为你哥哥,好好活下去!尤其是你,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替你哥哥照顾好你爸妈,你都这样,那你爸妈还有什么活下去的动力呢,你一定不能这么软弱,要你承担的责任还很多。
23、大家都不要伤心了,人生总归是要面对一死的,只要我们好好活着,他的在天之灵也好受些,伤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想应该行吧!节哀顺变!
24、他是到另一个地方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应该祝福他。因为他在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天天开心是最好的。
25、她老人家是解脱了,去享福了,人死不能复生,奶奶在天之灵肯定不希望儿孙如此伤心的。
26、节哀吧,走的人不希望你不快乐。
27、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28、人总有天走会走,如果他走的开心,那他也没什么放心不下的了。
29、不要让他们挂念就好了,你也不要伤心,毕竟人死不能复生,加油吧!
30、亲人以乘黄鹤去,人去音存楼不空。但以笑颜慰慈恩,从来此恨最无穷。
31、当现实不能改变,我们只能学会坚强,花开花落,世间万物都有始有终,属于自然规律,请不要伤心,生活还要继续。
32、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看到你,他们不希望因为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要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坚强的人,不会让他们失望的。
33、人都是要去的,活着或者是死都不是你可以决定的,他老人家了去了另外一个地方生活比在人间幸福,节哀顺变。
34、每个人都有这一次,其实每个人都会面对,也许对老人来说离开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而他们将会留在我们的心里。
35、确实失去,就要越坚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无法挽回过去。就让我们坚强起来,失去了一个人,至少还有其他人,不会让我们觉得寂寞的!
36、逝者已登仙界,生者节哀顺变。请记得,他的教诲和疼爱会永远陪伴在你身边,你的脑海里还会经常浮现出他微笑的慈颜;请为了关心你的亲朋更加积极而快乐地活着,让他在天堂里为你自豪地笑眯了亲切和蔼的双眼!
37、逝者已登仙界,生者节哀顺变。
38、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要太伤悲,你的孝心他会感应得到的!
39、死去的人安息了,活着的人要鼓起勇气重新面对生活,我会在你身边陪着你,支持你的!节哀顺变!
40、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在失去一些东西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东西。人人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41、你的亲人去世了,不要太伤心难过,在天国,他不会喜欢你这样消沉的,打起精神,努力吧,为了你的亲人。
42、生老病死,一切都是自然现象;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常活我心中。
43、生老病死本来就是应该的啊,所有人都会经历死亡,所以不要太伤心的,他/她也不希望看到你这样的。
44、逝者安息,生者奋发。
45、家人会在那边过的很好。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太难过。
爱美柯净水器
《与孩子一起成长》简介
《与孩子一起成长》定位于满足5~16岁中小学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亲子关系教育。《与孩子一起成长》简介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与孩子一起成长:亲子关系中的心理学智慧
作者:葛操 ,申景玉 编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07
ISBN:9787302320487
外文:Growing Up with Our Children: Wisdom of Psychology in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平装:16开/451页本
定价:¥
作者简介
葛操,心理学博士,郑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省级重点学科心理学第一学术带头人,郑州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人社部首批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师,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心理咨询师考试鉴定专家。世界医学最高认证中心(WMECC)和国际整体与翻然医学学会(IHNMA)认证的国际催眠治疗师、完形治疗师。研究专长: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亲子关系、认知与学习、心理测量。
申景玉,女,北京市示范高中大峪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政教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世界医学最高认证中心(WMECC)和国际整体与自然医学学会(IHNMA)认证的国际催眠治疗师。擅长青少年心理辅导、亲子心理辅导。
部分目录
绪论 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
第一章 陪孩子慢慢成长
第一节 孩子的健康成长高于一切
一、把握亲子心理规律,拒绝拔苗助长
二、与孩子一起成长关注的成长问题
第二节 亲子关系是一种心理依恋关系
一、亲子依恋是一种心理的满足
二、亲子心理重在“共情”
三、亲子心理渴望家长的平常心
四、亲子心理需要家长的宽容心
第三节 在孩子成长中播种期望和自信
一、神奇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让自信的'种子在孩子心中发芽
三、营造和谐的亲子教育环境
第二章 孩子成长中的潜能开发
第一节 成长发展的“关键期”
一、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二、让孩子赢在成长的关键期
蓝Luckyclover
我必须先说两点,希望没有冒犯您。1、孩子还小,注意力不集中等都是正常的。说厌学过了~2、即使你觉得他这样不好,那也不是老师的错。即使给了老师好处,他也不可能每个孩子都照顾到。3、如果您一定要找一个人担责任,那一定是孩子父母。现在很多父母觉得把孩子交到学校,孩子不好就是老师的错。寒假在家每天都带着大伯家的4个孩子。发现只要方法对了,孩子好听话。针对您的描述:1、对学习没兴趣。有几个孩子对学习有兴趣的,别人家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也觉得学习比电视剧动画片枯燥乏味多。兴趣是培养的,不要急着灌输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什么乱七八糟的观念,而是带着孩子一起去发现书中的乐趣。举个例子:书上花花绿绿的插图也可以吸引孩子,平时生活指着花教他说:“这是什么呀?”,“花”,”花是什么颜色的?“……自由延伸。。。2、上课不注意听讲。小孩子的注意力维持时间很短,不可能一节课全集中注意力。这个的弥补方法就只有让他对上课内容有兴趣。鼓励为主!每天都问问他学到了什么,只要他说出来一点儿,就使劲的夸。尤其是对于那些没被父母关注过而后夸奖过的孩子来说,他的学习动力就变成了回答得更好,得到更多的夸奖。3、写字不工整。我倒是觉得一年级不工整太正常了,才会写字啊~~~4、最严重的是他胆怯!!!先天遗传什么的就不管了,管也管不了。但是,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孩子的性格,如果家里没有人和他互动的话,他只会越来越胆怯。互动真的很重要!!!你要常常摸他的头,常常对他笑,常常带着他跑,看着他运动,鼓励他多说话,他不是看电视吗?就和他聊电视剧里放了些什么呗,让他去表述,家长作为倾听者,肢体动作要跟上,常点头什么的,还要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5、周末在家看12小时的电视连台都不转。我瞬间觉得好伤感,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邀请同龄的孩子和他一起玩吧,可能是因为他性格的关系,都不一定主动找人玩。小孩子在这个时候就是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和很多的陪伴的。哪怕两个孩子在一起因为抢玩具打架都比一个人呆着好~讲一点自己小时候的学习经历。(可以忽略不计)我一直觉得读书这种事情存在一个开窍的关键点。我5岁的时候才开口说话。刚说话就上学了,所以我在学校几乎不讲话,因为不会讲。一年级拼音一塌糊涂,相当于没学。因此我初中还专门买了aoe字母本自学。真心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孩子,他们有什么错呢~孩子都是最美的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