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双鱼儿
2018年社会工作者考试答题技巧
客观题:
熟悉填答题目的过程(答题卡),所有选择题的回答都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对答题卡填写不熟悉的考生应特别注意,在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考试答题习惯,尽量使用答题卡来做练习题和全真模拟题。
“卡壳”情况的处理。由于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全部为客观题,考题覆盖的考点分布在各个章节,且每道考题都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即前面的题目和后面的题目没有内在逻辑性和依赖性。因此,考生在考场遇到难题“卡壳”时,不必担心后面的题目会因为此题的回答而受影响,此时可在试卷上做个标记(注意:不是答题卡),跳过此题,先完成后面题目的回答,等回过头来再答“卡壳”的题。
细心检查很重要。考生应检查答题卡填涂的位置、姓名、准考证号是否正确无误,尤其是填涂题目的顺序不可错行!
由于考分的分布为单选题60分,多选题40分,并且单选题比多选题更容易选对,所以应尽量保证单选题全对,考试时单选题正确率要达到80%以上,通过考试的几率就比较大。多选题全部选对的可能性极低,所以建议考生采取保守的答题策略,即只选自己肯定有把握的选项。因为根据阅卷评分规则,在没有选错误选项的前提下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可得分,此种策略有助于考生拿到零碎的小分,在单选得到48分以上的水平上,多选题只需再得12分,这样考过60分及格线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主观题: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考试则为主观题,要求考生结合给出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方案设计
寻找案例分析题出题点
回顾历年考题,结合教材知识点,以下案例分析题的出题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根据给出的案例分析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此类题目在历年试题中出现率最高,回答此类试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充分运用案例信息。回答问题前一定要仔细阅读题目中给出的案例,看完提出的问题后,再次反复阅读案例,把案例中关于服务对象需要的描述充分地摘要出来,并进行梳理做答。
②认真分析题目要求。有时题目会要求考生依据一定的理论框架做答,通常可依据的理论框架包括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系统理论或生态系统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是要求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或系统理论为框架分析,考生可从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需要角度,以及需要的环境支持角度归纳案例给出的信息;如果是要求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分析,则要注意“栖息地”和“生活空间”等概念;如果要求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框架,考生应按照马斯洛对人类需要划分的五个层次从案例描述中进行摘要做答。
如果没有具体的框架要求,考生就应注意案例中涉及的特定服务对象,例如,如果是儿童案例,就应该以儿童社会工作一章中关于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社会化四种需要为框架做答;如果案例涉及的服务对象是青少年,就要特别关注青少年的自我统一性需要及其个体发展的九个方面;如果是老人案例,就应该以老年社会工作一章中“健康维护”等八个方面的需要为框架;如果服务对象是妇女,要特别敏感社会性别概念,除了“生命保障、生殖健康、权益和发展保障”三大需要外,要特别关注妇女的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和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
③ 注意“问题”概念。 “问题”的概念在这里有几个含义:第一,问题是指服务对象具有的心理或行为偏差,例如青少年的偷盗行为、老年人的精神抑郁等,这些问题也可以从需要的视角看待:青少年有修正行为的需要、老年人有精神治疗的需要等;第二,问题是指环境造成的对服务对象需要满足的阻碍和伤害,例如,青少年的偷盗行为是因为家庭暴力致使孩子离家流浪所致,老年人精神抑郁是儿女虐待造成的;第三,教材中有的章节列出了关于服务对象问题的内容,有的章节没有,回答时要注意参考教材的内容,例如,老年社会工作一章中就有“老年人的问题”内容,包括“疾病与医疗问题、家庭照顾问题、宜居环境问题、代际隔阂问题、社会隔离问题”。
另外,要注意关于服务对象需要的试题有变换提问的可能,例如根据案例分析服务对象的哪些基本权利被剥夺,这样的提问常见于针对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等服务对象。
2根据给出的案例分析服务对象的社会处境
此类题目主要参考《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二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第二节预估的内容,可以提出的问题包括要求考生做服务对象的社会历史报告、画出家庭结构图和社会生态系统图、分析社会网络等。回顾历年考题,曾经出过画家庭结构图的考题,其他三种方法都没有出过,笔者认为,此处有出题的可能。因此,考生要熟悉并学会运用教材中预估的四种方法,学习的技巧是,可以尝试用这四种方法对自己做出预估。
3根据给出的案例分析评价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方案
此类问题给出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介入案例,要求考生对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进行评析。此类是比较高级的题目,回答此类问题可以从服务方案的价值理念、依据的理论、实施的程序及运用的方法和技巧等层次回答。有可能试题会有具体的指引,例如要求考生从价值理念、依据理论、实施程序或运用的方法及技巧等角度回答问题的具体要求。
4根据给出的案例分析界定社会工作的四个系统
此类问题的考点内容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第一章的第三节。试题会有具体的要求,例如,在2013年的考试中曾经出过依据案例列出行动系统的试题。很有可能再次出现依据案例列出目标系统的试题。此类试题答案明确,易于鉴别。
5根据给出的案例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中的资源或积极因素
此类问题出现极可能有“优势视角”的理论框架要求。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回答优势视角的基本观点,然后分别从给出的案例中归纳服务对象个人和环境两方面的积极因素。
6根据给出的案例分析服务对象的问题成因
此类问题往往有理论视角,例如,有可能给出一个青少年案例,案例中的服务对象有一些偏差行为,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是“请用标签理论解释服务对象问题的形成原因”。回答此类问题,一定要先回答该理论的基本观点,然后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因此,对理论的熟悉掌握十分重要。
7根据给出的案例回答关于“目标”“原则”“特点”“方法”“技巧”等问题
此类问题的回答需要对相关的“目标”“原则”“特点”“方法”“技巧”等知识点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陈述或描述。
8根据给出的案例在界定问题及需要的基础上提出介入策略
严格地说此类问题不属于案例分析,而是服务方案设计性质的问题,但在历年的考试中常在案例分析题中出现。回答此类问题,往往需要首先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之后可提出服务的目的与目标,最后提出介入策略。有时试题会有具体的要求,例如,“请用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或“请用系统脱敏法”等针对具体服务对象特别的方法或具体的介入模式要求,那么考生就必须依据具体要求做答。如果试题没有具体要求,那么选择介入策略就可以从直接介入、间接介入和综合介入角度做答。
米米狗狗
考友们都准备好2018年初级社会工作者考试了吗?本文“2018年初级社会工作者实务重点:优抚安置工作方法”,跟着来了解一下吧。要相信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无论考什么都不会害怕!更多资讯动态请关注栏目的更新!
2018年初级社会工作者实务重点:优抚安置工作方法
一、优抚安置社会工作各领域需掌握的共性方法
如何协助服务对象适应角色转变,引导服务对象找到当下生命的意义,介入服务对象面临的严重情境性事件或发展性的声明转折,帮助工作人员进行压力释放和情绪调适,是优抚安置各领域社会工作者面临的共性问题。
(1)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方法——敏感、焦虑、紧张、失落与无奈 认知行为模型的焦点在于重构认知、改变行为,其中比较熟知的是艾利斯(简称REBT)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在REBT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充当着咨询者和教育者的角色,其实质是要引导服务对象树立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①要让服务对象明白,不是个人遭遇的事件而是个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了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以及如何通过认知改变来改善情绪和行为;②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服务对象探查隐藏在情绪困扰后面的“自语”,借此明确问题的所在;③与非理性信念辩论是REBT的核心,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技术帮助服务对象质疑非理性信念和思维,认识其对当前和今后生活的影响,进而产生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的愿望和行动;④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对军队到地方这个环境事件做出适宜的理性的反应,接受组织安排的现实,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积极参与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2)精神问题的解决方法——寻求当下生命的意义按照费希尔在观察和描述精神对于老人的重要性时总结的五个共同主题,社会工作者在为优抚安置对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时,应做到:①要引导服务对象珍惜“现在”的重要性,包括欣赏时间的珍贵,以及真实地活在离开部队后的当下,“学习享受活着”;②要引导服务对象找到往事的意义,以曾经的军旅生涯经历来建构生命的意义,这是人生回顾过程的重要作用;③在人生回顾的过程中,帮助服务对象直面自己的局限;④引导服务对象坦然接受生活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重新激活疏远的关系,寻求与自己、与他人的和解;⑤引导服务对象“拓展个人爱和同情的圈子”,力所能及地关怀他人、服务社会。
(3)危机干预方法——最小的努力产生最大的效果危机是由于个人生活中的紧急或突发事件使个人原有的满意状态有所改变,导致出现不平衡,或者失去稳定的一种状态。优抚安置领域常见的危机情境包括离开部队、突发性伤残、长期的慢性病折磨、面临新的人际关系、艰难的事业选择、缺乏社会支持、相对封闭的环境、失业、死亡等。詹姆斯和吉利兰提出了三种危机干预模型,即:平衡模型,认知模型,心理转折模型。
(4)对工作人员压力问题的处理方法——建立支持性小组 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办工作人员支持小组,给他们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具体的建议,让工作效率更高,更有收获。支持性小组可以围绕特定的主题开展活动,诸如时间管理、冲突化解、满足工作人员谈论工作的努力和磨难方面的需要等。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