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米jiang
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模式服务分析
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发展性需求,使养老机构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理上的护理,还能够满足心理上的保护和发展。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介入机构养老模式服务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机构养老的必然性研究
(一)老龄人口的剧增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伴随着社会保障机制和福利制度的逐步完善,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在逐渐扩大、医疗保障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在逐年上升,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总人口的 。老龄人口的急速增加则使得老年人的抚养问题日益突出,穆光宗(2012)认为“人口急剧变迁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量逐步增大”,黎民(2009)表示“我国在经济尚不发达背景下的人口迅速老龄化,使‘老有所养’的问题日益凸显”,无论是历史的原因导致的人口老龄化加速还是经济原因造成的我国对于沉重养老负担的无力,机构养老都是解决现阶段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法宝。
(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主要以联合家庭为主,子代对年老父辈的赡养和承欢膝下被认为是“孝”的表现,父辈主要由儿子和媳妇赡养,主要以家庭养老解决老年人的日常照料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几千年来的传统模式,家庭结构也逐渐以核心家庭为主流,家庭的养老功能被弱化,子代对于老年人的赡养主要停留在经济层面。老年人的空巢化趋势导致无人照料的老年人面临生活危机和自理困境。机构养老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背景下,在满足老年人照料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养老的压力。
(三)成本――效益的驱使
养老机构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公办和民办的,而各自又包含两种运营方式: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民办民营。将老年人送到养老机构一般是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比起与老人同住每天照顾三餐、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和让老人独自居住每天担忧其安危来说,养老机构所能够提供的一条龙式的服务体系更贴近一般人所期望的老年人照料模式,在付出一定成本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大的效益。
二、老年人需求探究
(一)老年人生理需求
老年群体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年龄的增长,而伴随着生理上的衰老化、伤病化,导致老年人有时难以自理,产生照料的需求。老年人的生理功能衰退和机能弱化,老年人自身防御能力和康复能力都较之年轻的时候要弱许多,产生护理和康复训练的需求。当老年人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健康的生理需求后就会追求发展性的生理需求,如运动健身获得强壮的体魄、如追求更高质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资料。现阶段养老机构普遍只能够实现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护理需求和一些简单的娱乐需求,但对于有康复需求的老人来说,养老机构一般是让老年人卧床实行全护理的方式取代康复性训练,削弱了老年人完全康复的可能性和康复的信心。养老机构中传统的老年社会工作只局限于“老有所养”这一层面,忽视了老年人之间的互助与老年人自身潜能的发展,缺乏促进其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动力。
(二)老年人心理需求
老年人需要支持和关怀以及认可,同时也需要缓解其对死亡的恐惧。老年人的支持系统一般由配偶、伴侣、家人和照顾者组成,是社会工作者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对于了解老年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当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他的支持系统就会发生改变,家人与老年人之间的距离变远,照顾者变成了养老机构的护工,在养老机构中的社交网络一般是以同一房间的成员所组成的小团体为基础的,同质性群体的聚集能够为老年人之间的交往产生更多的相似性,使得老年人之间能够自主互助。老年人对于死亡会产生恐惧,家属也会不能够接受老年人的离去,由此老年人及其家属所产生的焦虑、畏惧的心理无法排解,对死亡的认识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理解,临终关怀能够让老年人对于死亡和自己走过的人生有新的认识并且能够充分地肯定自己。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除了需要满足“老有所养”的需求,还应重视老年人的发展性需求,增强老年人增值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实现老年人的自助与互助,减弱“老年人”这一标签所标志着的被照顾、无作为的角色给老年人本身带来的压力和孤单。
三、社会工作的介入与实践权的获得的必要性研究
(一)理论框架概述
1、实践权
实践权是指行动者经过他人同意或强行进入后者主导的空间开展活动的能力。社会工作是实现助人自助的实践过程,而实践权的获得是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工作方式和技巧在工作的领域和对象中获得接纳和信任的过程。由于我国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建设较为迟缓,还不太成熟,在养老机构中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技能的最大优势的效益必须重视实践权的获得,不单单是介入,还要让案主和相关机构承认社会工作的劳动成果,支持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进行。获得实践权的过程是与社会工作的进行同步的,在社会工作的开展中不断地争取权利、完善方案、创新与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实践权与社会工作介入的融合。 2、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认为,个人之所以被弱势化、边缘化,是因为:①个人内在体验到全面性的无力感,以致无法与环境交流;②周围环境中存在着直接与间接的障碍、压迫和限制,使个人无法参与社会,实现自我。在养老机构中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必须要注重增能的作用和影响,社会工作者以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老年人打破“老年人”标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协助他们增强自身的权利感,全面认识自己,提高老年人自助互助的能力,重建自我价值,增强对自身发展的信心。
(二)社会工作介入与实践权获得的必要性
1、社会工作的发展性作用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自助的发展性的专业,在养老机构中有着其特殊而且必不可少的地位。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更新换代中由于年龄的因素被替代、被淘汰,而子女无暇照顾、避免代际冲突、身体不适和生活不便、寂寞感和孤独感是老年人选择进入养老机构的主要因素。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发展性需求,使养老机构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理上的护理,还能够满足心理上的保护和发展。
2、实践权的推动作用
实践权的获得是社会工作介入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缺乏实践权,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机构中永远只能是一个第三方的存在,没有影响力和推动力,被边缘化和漠视,社会工作的策划与方案只能被看做是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的休闲娱乐项目,无法发挥其治疗性和专业性和效用,社会工作不能获得权威的认可和承认,就难以在工作领域和范围内起主导作用。实践权的获得是组织和成员对于社会工作的认同和肯定,能够推动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加切合老年人的需求,以实现社会工作自身的价值。
3、老年人的增能需求
角色理论认为,当老年人能够从过去一套角色过渡到与年龄规范匹配的角色时,就能有成功的老年,从活跃贡献的社会成员转变为传统观念中无所作为的“老年人”角色,许多老年人心中都会存在一定的落差,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机构中协助老年人增能,能够将老年人内心的无助感和无能感心态转变为拥有自信和自尊,使老年人能够重拾信心去参与社会活动,而不仅仅将步伐局限在养老机构那一方小小的天地,并且积极地接触社会,同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态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
四、社会工作介入的问题与困境
(一)社会工作的边缘化
社会工作作为舶来的专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一直处于边缘化、被忽视的地位,尽管近年来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养老机构对于社会工作的重视还是有待增强。养老机构中设立社会工作者一职的仅占少数,而大部分机构中的社会工作者是以兼职的形式存在,主要以志愿者和义工的身份对老年人进行帮助,没有完善的工作体系和价值体系,而老年人群体对于社会工作者普遍比较陌生,不了解社会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养老机构和老年人对社会工作双重漠视使得社会工作的介入困难重重。
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机构主要扮演辅导者、使能者、咨询者、协调者的角色,在个案工作的进行时运用怀旧和生命回顾的技巧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并帮助老人解决现时的困境,在进行小组工作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关心每一个组员的感受及行为,让每个组员都参与其中,引导组员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养老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数量不足,个案工作无法兼顾每个老年人,小组工作也只能停留在娱乐和交流层面的活动,无法深入地建立支持性小组、治疗性小组、动机激发小组等能够增进老年人能力和自信的更专业的服务。
(二)老年社会工作实施的困境
1、移情现象
在老年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容易对老年人产生移情,过度地同情案主或对案主产生超出工作关系以外的感情,影响社会工作的实际实施效用,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现状的判断造成偏差。
2、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局限了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社工服务的开展被束缚,只能停留在较低层面养老服务,也无法提供给老年人更多的援助性或发展性的资源。经济支持的局限性使得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速度缓慢。
五、结语
银色浪潮的席卷一定程度上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年龄结构带来了影响,但更多地是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向前发展。机构养老作为现阶段我国必不可少的一种养老方式,为了能够兼顾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增能是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培养老年人的发展动力,促进老年人自身的不断完善与进步,对于解决现时的老龄化问题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凯瑟琳・麦金尼斯―迪特里克.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张福娟.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3.
[3]王思斌.社会工作实践权的获得与发展――以地震救灾学校社会工作的展开为例[J].学海,2012.
[4]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6(6).
[5]Erikson,E.(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M].New York:Norton.
两小酒窝
国际家庭日发展历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家庭数目急增,已达亿个;家庭规模日趋缩小;离婚率普遍上升,美国每2对结婚者中有1对婚变,西欧有三分之一的婚姻以离婚告终;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全世界65岁以上老人已达亿,欧洲60岁以上的老人已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家庭问题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1989年12月8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宣布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InternationalYearoftheFamily),并确定其主题为"家庭:变化世界中的动力与责任",其铭语是"在社会核心建立最小的民主体制"。此后联合国有关机构又确定以屋顶盖心的图案作为"国际家庭年"的标志,昭示人们用生命和爱心去建立温暖的家庭。国际家庭年的宗旨是提高各国政府、决策者和公众对于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各政府机构制定、执行和监督家庭政策。
1993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又作出决定,从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InternationalDayforFamilies)。设立"国际家庭日"旨在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条件,加强在保护和援助家庭方面的国际合作。
国际家庭日设立目的
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旨在提高各国政府和公众对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和进步;促进对有关家庭问题的认识,增加有关社会,经济和人口对家庭影响的知识。
●家庭意义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个体单位。从很早以前起,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有关的专家对家庭在社会的组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家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家庭是应人的需求而出现的。人根据其本能的特征,需要同类的关怀和怜悯,而家庭就是为满足人的这一天性需求,而建立的一个集体。
男女的结合是符合人性的,它不但能加深双方的关系,而且使他们相互完美。并奠定牢固的家庭基石,通过他俩。又可建立起新的亲戚关系,而这一裙带关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在加强社会基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家庭作为对社会最有影响的单位在解决困惑人类社会的危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活动内容
旨在促进家庭内部的性别平等及儿童权利,并强调通过公正的家庭法框架和多种方案干预防止家庭暴力。
5月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国际家庭日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5月15日是第21个国际家庭日,联合国将今年国际家庭日的主题确定为“家庭事关发展目标的实现;国际家庭年20周年”。中国纪念活动的主题是“人人健康,家家幸福”。
通知指出,国家卫生计生委将开展国际家庭日主题宣传活动,召开国际家庭日中国纪念大会;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启动实施“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举办幸福家庭摄影作品展览;启动实施中国家庭儿童安全计划;启用中国家庭发展标识等。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联合国确定今年国际家庭日的主题为:家庭事关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国的主题是:人人健康,家家幸福。5月14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全国老龄办、中国关工委联合主办的国际家庭日中国纪念大会在北京召开。
2013年
2013年5月15日,是联合国确立的第20个“国际家庭日”。“国家家庭日”的主题为“推进社会融合和代际团结”。然而,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压力导致的生育养育问题、少子化和老龄化带来的家庭养老问题以及流动带来的外来家庭多重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上中国很多家庭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
提醒社会大众重视、关爱家人及重视家庭问题;家人能否团结一心、互相扶持与鼓励,已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融合。如儒家倡导“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反映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有着这样凄凉的境况:同样吃饭,父母在说话,子女却在玩手机。不少人归咎于科技进步拉开亲子距离,其实不然。不少父母为口奔驰,难得聚在一起,也很少与子女闲谈;缺少情感交融和沟通,亲情自然越来越淡薄。面对父母,子女反而感到陌生与尴尬,无话可说。换言之,即使没有手机、平板电脑,也会用其他方式排解情感空虚和待际尴尬。
吸毒、烧车、援交、抢劫等青年犯罪案中,不少青年都称自己心灵空虚、寂寞得不到救赎。青年犯罪案件多引起社会指责与标签,“九0后”属“物质至上的一代”、“浮躁的一代”、“没有思想的一代”、“不读书的一代”……然而,社会、家庭又有否反思如何与子女、青年沟通?有否代位思考,了解他们的压力?一面倒的批评与歧视,只会加剧彼此间的厌恶与憎恨。能否推进社会融合和代际团结,在乎沟通与关怀!
专家建议,家庭政策制定应从只面向问题家庭的剩余型家庭政策,转化为面向多数家庭的普惠型家庭政策。社会发展要求现代家庭更加注重家庭教育与父母素质,包括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更加关注生育、养育、培育“三育”服务和全面提升生育、生命、生活“三生”质量,要积极营造尊敬老年人的社会氛围,重视流动人口与居住地城市社区户籍人口的文化融合。
推动婚姻家庭社会化工作,发展婚姻家庭专业社会服务组织,刻不容缓。同时大力培养专业的家庭社会工作者,包括婚姻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婚姻家庭律师、社工师以及高级家政员、家庭护理员等,全面推动家庭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人们家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才能享受真正的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感。
2012年
纪念活动重点是强调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必要性,其目标是帮助世界各地的劳动者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在经济上和情感上支持家庭。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各国政府和雇主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劳动者兼顾家庭创造条件。
2011年
2011年主题:面对家庭贫困和社会排斥
大会在A/RES/62/129号决议中注意到1990年代联合国各次主要会议和首脑会议成果中与家庭有关的规定以及这些会议的后续进程继续提供政策指导,指明应如何加强政策和方案中以家庭为中心的要素,作为统筹、综合的发展方针的一部分。
联合国国际家庭日激发了一系列提高认识的活动,包括全国家庭日。在许多国家,那一日旨在强调对家庭有利害关系和重要意义的各种领域的机会。活动包括强调有关主题的讲习班和会议、无线电和电视节目、报纸专论和文艺节目。
2010年
提醒我们注重当今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一项影响全的家庭、大家庭、社区和政府的挑战。艾滋病毒和艾滋病给家庭带来深重的灾难。家中有一人生病或死亡,全体家庭成员都遭受痛苦。伴随这一人类悲剧的还有经济困难。
先是保健费用上涨和收入减少,而后随着疾病的加重,经济上日益捉襟见肘,直至影响家庭的衣食住行和其他基本需要。
艾滋病毒/艾滋病对家庭的影响尤以儿童为甚。女童常被迫辍学去承担照顾家人的重任。父母双亡后,儿童和少女往往就得独撑门户。没有成人的照顾和关怀,许多儿童很轻易遭受歧视、沦为童工或成为其他剥削行为的受害者,进而再感染艾滋病毒。艾滋病还使社区失去向下一代传授价值观、文化规范、耕作技术和应付能力的重要渠道。显然,我们必须尽一切力量帮助家庭顽强地保全自己,因为家庭经常是唯一的安全防线,对决定个人和社区能否很好地对付艾滋病及其后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1年举行的关于艾滋病毒/艾滋病问题的大会非凡会议承认家庭在预防、照顾和支持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呼吁各国政府制订或加强战略、政策和方案,承认家庭为减少艾滋病的伤害和对付疾病的影响。
2009年
母亲关心的婚姻家庭、房屋政策、劳动就业政策、低保政策、老年人权益、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健康保健等问题都应该得到一个合理的咨询渠道,这样才能保证她们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站稳脚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能,扮演好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当前不少女性由于在工作和生活中压力过大,心理和身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疾患,正确处理好事业与健康的关系应该引起家庭、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实,许多女性的心理和身体问题都是在工作生活和家庭教育中日积月累而成的,是可以避免的。
很显然,2009年的国际家庭日主题体现了一个母亲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这个变化世界中的地位与担当,进一步我们可以说,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千千万万母亲的付出。母亲们健康了,才能有力气和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照顾好家庭的老小,我们的社会才能得以正常运转,那么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也并非遥不可及。值此国际家庭日来临之际,除了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和成长,保障家庭成员的基本利益和基本自由,也让我们一起关注母亲的健康吧。
2008年
2008年,联合国将“国际家庭日”的主题定为“父亲与家庭:责任与挑战”,目的就是强调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以及重要职责。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责任重大。《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各国一些研究均证明,在我们的一生中,父亲的影响至关重要,甚至超过母亲。父亲与孩子交流越多,孩子越少暴力倾向。感受到父爱的孩子人格更健全。有心理学家将父亲的影响力比作“粒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持续不断地发生裂变、释放“能量”,帮助孩子形成完备的人格。研究表明,父亲的言行对子女儿童期和青春期的影响最大。因此,作为父亲要时刻注意自身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如在公共场合不吸烟、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对家庭负责、努力工作等,这会让男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男人,让女孩子从中获得安全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007年
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全世界约有亿残疾人,残疾人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2006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2007年,联合国将国际家庭日的主题定为“家庭与残疾人”,其目的就是呼吁国际社会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国际家庭日致辞中说,对许多残疾人来说,家庭就是他们的保护屏障;而对有些残疾人来说,家庭的过分保护也许限制了他们的成长;而对另外一些残疾人来说,家庭因他们而感到耻辱,使他们备受家庭的虐待和忽视。因此,潘基文呼吁,国际社会有责任保护残疾人及其家庭免受歧视,并提供更多的机会,使这些家庭履行职责,确保残疾人充分享受正常人能享受的权利、尊严与社会的繁荣。
2005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医药卫生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防病健身的意识加强了,许多家庭都备有药品,使得一些小毛病能得到及时治疗。但是,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既可治病,又会危害人体健康。所以,应根据家庭人员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准备少量比较安全有效的常用药物,并学会科学合理地使用。家庭大致可贮备如下几种药品。
(1)、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去痛片、消炎痛等。
(2)、治感冒类药:如扑感敏、康泰克、感冒通、强力银翘片、白加黑感冒片等。(3)、止咳化痰药:如必嗽平、咳必清、蛇胆川贝液等。
(4)、抗生素:如氟哌酸、复方新诺明、乙酞螺旋霉素、先霉素等。
(5)、胃肠解痉药:如普鲁本辛、654-2等。
(6)、助消化药:如吗丁啉、多酶片、神曲等。
(7)、通便药:如果导、大黄苏打片、甘油栓、开塞露等。
(8)、止泻药:如易蒙停、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
(9)、抗过敏药:如息斯敏、扑尔敏、苯海拉明等。
(10)、外用消炎消毒药:酒精、碘酒、紫药水、红药水、高锰酸钾等。
(11)、外用止痛药:如风湿膏、红花油等。
(12)、其他:创可贴、风油精、清凉油、消毒棉签、纱布、胶布等。
优质社会工作者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