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中西方思想文化对比论文写作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3

h19512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西方思想文化对比论文写作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529156943

已采纳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 一、中西方小说的发展史 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 中国的小说是到唐代才脱离历史记录而成为文学创作的。唐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文人的思想也更加开阔,这时传奇应运而生,李朝威的《柳毅传》、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造而成的。唐代小说多为虚构想象而讲求文采,不仅仅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小说也并没停止。传奇小说到宋代就逐渐衰落了,随之而兴起的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这类小说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再创作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有明显的说书人的语言风格。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而不再加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开辟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是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后的《红楼梦》更是把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推到了顶峰。“五四”以后,中国小说家开始借鉴西方小说的写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条新路。 西方小说,则是在“文艺复兴”后快速的发展、成熟起来的。中世纪的西方小说发展近乎停滞,14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推翻了教会对文学的控制后,15世纪末西方出现了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描写现实生活和刻画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小说,这类小说是为配合当时欧洲反封建而产生的,同时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说以记叙凡人凡事为主的基调。意大利 伽丘的《十日谈》,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随之出现是古典主义小说,其主张用典雅的民族规范语言去写作,这种小说在17世纪的法国发展得最完备。代表作为注 高乃依的《熙德》,古典主义小说的的兴起使西方小说语言得到了一次大幅的提高。18世纪开始流行以宣传科学知识,启蒙大众意识为目的的启蒙主义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德国歌德的《浮士德》,英国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这类小说的出现是为了给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大造舆论。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交替占据小说领域的主导地位。浪漫主义小说如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富于想象、构思奇特、语言奔放、感情炽烈。现实小说则着力反映生活的本质,描绘典型人物和典型生活现象,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都德为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家。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着力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深刻批判现实的罪恶,法国巴尔扎克和莫泊桑,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俄国的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美国的马克·吐温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时值今日,这三类小说仍是西方文坛最主要的三类小说。 东西方小说发展史就大致如此。 二、中西方小说的特点 除了小说的基本特点外,中西方小说还具有如下各自的特点: 1、中国传统小说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性格单一,少变化,缺乏主体感。西方小说则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强调挖掘人物内心的潜意识,善于写出丰满、变化、主体感强的人物性格。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只有通过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引出矛盾冲突,但安娜·卡列尼娜卧轨前的一系列矛盾却只用他的心理描写就能够表达清楚;林黛玉在吟诗作对中表现她的才气,而保尔用内心独白表明他的理想;张飞只具有忠勇这一性格特点,但简·爱的性格却是由勇敢、坚强、热情、善良等许多性格揉和而成的。总之,在人物描写方面中西方各有特色。 2、中国小说较之西方小说情节更加曲折,故事更为完整。情节曲折、故事完整是中国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就具有曲折生动的特点。唐传奇中许多名篇的布局,异常宏伟,严谨而巧妙,故事情节发展富于戏剧性。明清的长篇小说内容参差错落,波澜起伏,错落有致,结构缜密,浑然一体。如《红楼梦》,处处设伏,回回转折,写尽贾府故事。西方于情节方面出众的作品虽也不少,但终不能与中国小说相比较。 3、中国小说语言简练生动,西方小说内容丰富翔实。中国小说吸收了民间艺人语言,同时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常常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事件、人物。西方小说中包含着作者广博知识,涉及社会许多方面,因而内容丰富翔实,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领域的知识。恩格斯就曾说过他在巴尔扎克小说中获得有关的19世纪法国国内的状况比他从任何报告中获得的都多。中西方小说有这样不同的特点,也与中西方的美学观念不同有一定关系。 4、中西方小说都曾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封建文化使得中国小说发展极为艰难,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法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封建文化使得西方小说在几乎整个中世纪中发展极端缓慢,许多有才华文学家被迫为教会服务,写一些宗教性质的枯燥空洞的文章。 三、中西方小说未来的发展前景 清朝末年,中西方已开始系统的认识对方,中西方小说的优点也不断地被对方借鉴。当然,由于历史原因,中方借鉴的多一些。直到今天,中西方的小说家们仍不懈的努力研究者两方小说中的艺术魅力,虽然语言的不同对相互的艺术鉴赏有一定的影响,但美是相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西方小说艺术最终会取长补短,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到达新的艺术高峰

中西方思想文化对比论文写作

242 评论(15)

ggyy534

在思维方式方面上,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几乎大部分人都会辩论;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价值取向方面上,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在伦理道德方面上,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在行为规范方面上,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中西方文化的感性与理性趋向差异很有趣。西方文化发展的感性趋向,造就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外在领域—娱乐业和竞赛也的不断发达;西方文化发展的理性趋向,推动了现代文化的内在领域—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文化中的感性和理性两极都不像西方那样发达,缺少感性冲动和理性追索,因而会造成传统的体育与科学发育不良。缺少感性冲动的文化,就很难有文化理性的突破与发展。在感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不为人先、不耻人后的观念。在理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有一种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这种只注重过去的实践经验而忽视未来的发展变化的思维传统,有助于防止我们的民族陷入各种精神误区,但却同时限制了我们知识想象的自由空间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扩展资料:中国文化下的民主与人权:一、中国不是没有民主,而是,它的“立体民主”与西方不一样。何况,在朝廷之内,有诸如祖制与御史对皇权的实际约束,以及皇帝通常必须有臣子之奏折方有机会批示以表达皇室“谕旨”之传统惯例,这等于是现代政治学中的一种横面之分权与牵制。而这种种形式上的差异,正好是由于文化与历史背景不同所致。而其民主实质与精神,不应因形式有异而否定它的存在。二、同样,中国不是不注重人权,而是将人权概括于民族权之中。在这点上与西方人权相比,我们不妨将民族权称之为“宏观的人权”。这个与西方的差异,也是出于文化与历史差异所致。这不但是意义上的差异,而且是在形式上的表现不同。三、西方人将他们微观的人权以及横面的民主政治定为“普世价值”,至少在中国的民族权(即宏观的人权)以及“立体民主”的对照下,他们的普世性出了严重问题。我们必须对他们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的来踪去路严加审视,以鉴别它们是否可以移植到另一文化而具有同样的意义以及同样的表现方式。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西文化相对比较之启示
105 评论(15)

吴佳妙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为地缘关系,其二为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是一个发达的农耕社会,从而发展起与此相适应的思想、伦理、政治、经济、艺术和哲学。农耕社会憧憬安居乐业,与静态特点相关的一切就更容易得到鼓励而蓬勃发展起来。长时期地居住在同一个地方使得家族发展得很快,自然而然地形成家族观念。和为贵、中庸的思想逐渐形成,天下太平是我们一种理想追求。古希腊(现代西方文明的前身)是以航海、商贸为主的社会,发展起来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商贸、航海的条件,促成对个人行为的自决能力的强化,冒险的精神容易被激发、熏陶出来。从而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家庭、家族纽带关系功能的相对松弛,也就不会产生强有力的、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中心概念之一——“孝”的观念。在语言文字方面,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直接表意功能非常强大,无须借助语法系统直接就可以一下明白它要表达的含意。同时这种语言文字容易在我们的大脑当中熏陶出一种象形定势思维,理解事物时,就容易侧重从形象方面去了解它,从宏观整体方面去把握一个事物。而西方欧语系语言文字则是拼音文字,它的文字都是符号化的,跟所表达的实物已经割断了联系,就是它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看起来缺乏有机联系。正是直接表意功能的这一缺陷,导致西方人的表意系统发展了一个庞大的语法系统来弥补,从而发展成为一种精细的语文。如英语就有性、数、格,主、谓、宾、定、状、补和数、形、量、代一大套分类。西方的儿童从小就学习这类语言,容易培养一种条分缕析的思维能力。而中国的语言文字,语法形态比较隐晦。在《马氏文通》出现之前,中国数千年来没有一本语法书。中国人不注重语法教育,所以条分缕析的概念应用不像西方人那么系统,从而影响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综合性强,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析性。由于思维方式和生存环境的不同,进而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长治久安 ,静态的文化,就落实到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上,于是产生宗法制,。流动性的文化,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促使他们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发展得非常的充分。中国人注重原则,西方人注重细节;中国人喜欢在看重一般原则,西方人看重具体问题。在一件事情的“责、权、利”上面,中国人在利益和责任上重集体轻个人,在权力上重个人轻集体,表现为“集权”;西方人在权力上重集体轻个人,在利益和责任上重个人轻集体,表现为“分权”。这种差异在谈判场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西方人表面看来是一两个人出场,但他们身后却往往有一个高效而灵活的智囊群体或决策机构,决策机构赋予谈判者个体以相应的权限,智囊群体辅助其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中方则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中国人有“无讼”思想和“伦理至上”的观念——讼,就是争是非曲直于官府——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不愿面对“是非曲直”的判断,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崇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中国人有“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倾向,“官本位”思想严重,藐视制度和法律,习惯于依靠当官的“后台”来做交易。在情、理、法三者之中,中国人先情、次理、后法,西方人先法、次理、后情。中国人重面子,西方人重利益。在研究学问方面,中西方也有显著差异。中国人形象思维能力强,在特别需要形象思维的领域,非常发达,如写诗,填词。在实践性强的技术方面,中国人超前于西方。如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建造了都江堰、赵州桥。而对抽象思维领域,人们没有多大的热情。庄子与芝诺年代相当,他的著作里面探讨的几个与芝诺悖论相似的问题,没有得到后人的研究与发展。就是在数学领域,中国古代也没有从计数和测量的实用中脱离出来。中国人的学问围绕着人来展开,伦理道德方面的学问非常发达。中国的工艺品、艺术品闻名于世。西方人由于语法体系的原因,造就了他们较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抽象的东西抱有强烈的兴趣。语法体系中的各种分类方法,其实就是现代的科学方法。科学理论就是一种分类的条分缕析的理论体系,一种概念体系。形式逻辑也已经包含在他们的语言成分里面。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有两样东西至关重要,一是分类方法,二是形式逻辑。我们研究事物,不外乎对事物做出新的分类或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以生物学为例,先用“界”作标准进行分类,把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然后用“门”作分类标准,分别把动物、植物进行分类;依次用纲、目、科、属、种对上一级分类结果进行分类,这样构成的一个概念体系,寻找它们的过去、现在、未来,就是生物学。物理学也是这样,宏观、宇观、微观,恒星、行星、卫星,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光子,质量、能量、动量,力、速度、距离等等这些概念,就是把事物用某一标准进行分类,并找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西方语言蕴含着分类方法和形式逻辑这两样东西,科学理论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得到发展。而在我们中国的语文中,分类方法和形式逻辑这两样东西都没有,这大大限制了我们对事物背后的理论的研究,削弱了我们对理论研究的兴趣。因此,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史往往表现出技术超前、理论滞后的现象。四大发明之中,火药,来自于道士炼丹,发现一定比例的木炭、硫磺等东西弄点火就爆炸,然后就把火药应用于制造鞭炮,以及后来简单的大炮。对于这木炭是什么?这硫磺是什么?为什么会爆炸?没有人对此感兴趣。后来西方人研究出因为他们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了大量的能量,从而发生了爆炸。指南针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发现不管怎么样去摆那块磁针,他老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从而发明了指南针,然后它变成了我们用来看风水的工具,但没有人去研究那磁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西方人把这些问题搞明白了,我们才知道磁和电是同时产生的。科学没有产生于文明一系没有中断过的中国,我想这应该是最根本的原因吧。陈寅恪在论中国传统思想时认为:“中国古人,素擅长政治及实践伦理学,与罗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唯重实用,不究虚理,其长处短处均在此。长处,即修齐治平之旨。短处,即实事之利害得失观察过明,而乏精深远大之思。故昔则士子群习八股以得功名富贵,而学德之士终属极少数。今则凡留学生皆学工程、实业,其希慕富贵,不肯用力学问之意则一,而不知实业以科学为根本。不揣其本、而治其末,充其极只或下等之工匠,境遇学理略有变迁,则其技不复能用,所谓最实用者乃适成为最不实用。至若天理人事之学,精深博奥者,亘万古、横九核而不变,凡时凡地均可用之,而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谓形而上之学)为根基。乃吾国留学生不知研究,且鄙弃之。不自伤其愚陋,皆由偏重实用积习未改之故。此后若中国之实业发达,生计优裕,财源浚辞、则中国人经商营业之长技可得其用,而中国人当可为世界之富商,然若冀中国人以学问、美术等之造诣胜人,则决难必也。夫国家如个人然,苟其性专重实事,则处世一切必周备,而研究人群中关系之学必发达。故中国孔孟之教悉人事之学,而佛教则未能大行于中国。尤有说者,专趋实用者则乏远虑,利己营私,而难以团结,谋长久之公益,即人事一方亦有不足。今人误谓中国过重虚理,专谋以功利机械之事输入,而不图精神之救药,势必至人欲横流,道义沦丧,即求其输诚爱国且不能得。” 真是异常精彩,堪称不易之论。前面讲中国古汉语缺少分类方法和形式逻辑,当然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分类方法和形式逻辑,而是讲分类方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和形式逻辑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中国古人没有把分类方法和形式逻辑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进行研究。这跟古希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创立了分类的方法,并把形式逻辑确立为一门专门研究思维的学科,成为西方教育的重要类容。中国古代对分类方法和形式逻辑运用最好的是历史学。司马迁编写《史记》,创制纪传体,成为历代正史的标准。在《史记》里面,我们会发现,几千年的事情,组织得有条不紊,得益于本纪、列传、和志、表等为标准的分类;在探讨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和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时,言之有据、立论中肯,令人信服,其中运用逻辑不可或缺。 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至为允当。中国古人在伦理学方面,分类方法和形式逻辑也运用得很好。西方人叔、伯、舅不分,祖父母、外祖父母无别,中国人在人伦方面的研究超前西方数千年。老子相传是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历览前朝兴亡事,提出抱朴守真、君子不器。赵高演绎的“指鹿为马”两千年来反复上演。“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刘邦封异姓王、赵匡义“杯酒释兵权”、朱元璋诛杀功臣给出了最好的解读。前面讲的是中国古代的情况。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元1911年,清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退位,还统治权于人民,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四”运动以来,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政治被介绍到中国,并得到了自上而下的认同。语文由文言文改造为白话文,传统的农耕社会逐步向工业化发展。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发生的变化,较之于之前的五个甚至十个世纪还要大。但是我们看到,在我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方面,还有许多我们祖先的印迹。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印迹,那我们就不成其为我们了。在这些印迹当中,有一些是超越时代的,有一些是仅仅适应古代农耕社会的。我们现代的许多社会问题,源于我们没有很好地发展我们祖先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中超越时代的部分,源于我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中残留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印迹,源于适应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没有很好地发展、树立起来。”研究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在于获得两种文化的真髓。思维方式上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表现为西方人更重实用,而中国人则更偏重精神感受;反映到艺术上,如绘画,欧洲人往往不能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就使她们飞了起来,意境深远。毕加索认为,全世界最好的艺术都在东方,这绝非毕氏自谦之辞。徐悲鸿画的奔马之所以形神毕具,得益于中西技法的融合。东方以静为主的思想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它培养了人的服从性和顺从性,人们不思进取,不求创新和进步,延缓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传统的中国社会缺乏独立人格,不承认个性的奋斗,忽视或轻视个人个性的张扬和满足,过分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而轻视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但是东方文化重人际关系协调,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并注重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奉献和服务,带有群体和谐特点,这对工业化发展和自由主义导致的各种现代社会问题应是一剂良药。
348 评论(10)

阿丁0295

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即孔子所主张的谦、信、恭,为人做事主张谦虚恭谨、和善忍让。而西方国家却大大相反,处理事情以己为先,先考虑自身利益。在文学方面,也可看出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中国文学讲究主谓关系,文章主旨强调以意会来把握,所写文章必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起承转合,来龙去脉必须按顺序发展交代清楚,注重整体的完整性,中国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存在上述特点。西方文学作品则表现的较为随性,写作时可从任意一个中间局部开头,人物描写不仅仅从外形表达出来,包括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包括睫毛颤动等细节刻画,而且更加注重内心不可见的独白描写和心理描写。
332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