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vas
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而且每一种方式都呈现出与文化相关的别具一格的特点。其中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特点最为突出。今天小编就中美家庭教育进行对比阐述,让更多的家长与学生了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别,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目的的差异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这个期望值不高。“社会人”不是一种飘渺的理想,而是一个平实、易操作而又宽泛的要求。所以美国父母能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把子女个性中积极的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子女实现自我价值,就算达到目的,也并不追求一些功利性的目标如高学历、好职业,但事实上,这样的教育却产生许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应,天才产生在不经意中。另外,在这个目的的指引下,确实能培养子女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存的能力。看看各个阶段的美国孩子:他们从小就独立睡,当会行走时,就自己玩耍,很少父母抱着玩;再大些时,就有自己的空间,房间内的摆设、布置和清理全由小孩负责;他们从小就做些力所能及的有偿服务,如做清洁、帮人看小孩、送报纸等,到了高中或大学后就勤工俭学,换取生活费。 中国的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首先,这个期望值高,而且功利性强,因为“有出息”、“好职业”、“顺境”不是一个一般的目的,较难实现。出于这个目的,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专心、安静地坐下来读书、学艺,却忽视孩子的天分,限制他们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反而扼杀了天才,产生许多“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效应。而且由于很少考虑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公民意识等问题,即使学业成绩好,将来也未必能顺利地立足社会,有时候,还会使父母的期望完全落空。家庭教育内容的差异美国家庭教育内容丰富,注意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可称之为“素质教育”。在促进体力的增强上,重视开展幼儿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如在庭院里荡秋千,野外远足等;在认知的发展上,重视训练孩子的各种感官,注意开拓孩子的文化、审美视野,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父母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或学习时,喜欢带上孩子,让其受周围环境的熏陶,萌发学习的愿望;在社会性的培养上,教育孩子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要求孩子学会具有与同伴合作、分享、互助的行为;在情感的陶冶上,指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舞蹈、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如带孩子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各种展品,鼓励孩子参加艺术创作活动,让孩子亲身接触、体验大自然的奥秘,如带孩子到森林公园旅游,海浪中游泳、攀登岩壁等。家庭教育方式来源:北京积极心理学尊重原创,感谢原创,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随时联系做删除处理。 
“文发网”可以免费提供论文参考资料 还可以帮忙 发表 学术 论文 创造能力是衡量人才质量高低的标准。未来社会的发展与竞争归根到底是创造能力的竞争。而创造力的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力应从小开发。儿童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本文拟从中美两国家庭教育比较的视角,结合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对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提出一些策略。 一、儿童创造力的特点 研究表明,幼儿就有创造性的萌芽,表现在幼儿的动作、言语、感知、想象、思维及个性特征等各方面的发展之中,尤其是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想象的发展是他们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 与成人不同,儿童的创造力通常表现为:在日常生活里遇到的问题情景时,表现出与他自身相比较有新颖性的举动或有创意的“成果”的一种潜在性能力。儿童的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可塑造性强等特点,在理解儿童创造力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性。儿童创造力具有发展性特征,它是一种潜在的创造力,而不是已经定型的能力。 2 儿童创造力表现方式的情景性。儿童创造力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景”中展现出来。通过各种随意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如绘画、歌唱、舞蹈、言语等。 3 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全面性。影响创造力的因素众多,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既要注重智力的开发、知识的掌握、方法的训练,还要塑造积极的人格特征,培养兴趣等,其培养是全面的。 4 儿童创造力评价的个体性。儿童是否表现出创造力或者说儿童创造力水平达到什么程度,评价标准应依据儿童自身原有的发展水平情况,即对其评价要指向他自身的下一个“最近发展区”,而不是与其他小朋友更不是与成人相比较。 二、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和洛巴特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创造力的多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创造力能否充分发挥,受六个因素的影响: 1 智力。它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影响个体对问题情境的感知、表征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过程。有研究发现,智力是创造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 知识。即有关的经验体验、知识结构,它给创造性思维提供加工的信息。众多研究和实践都表明,知识技能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结构不合理、学习偏科,知识不能相互渗透,不能灵活使用,就不利于创造。 3 认知风格。即认知过程的风格和倾向性。斯腾伯格和洛巴特认为认知风格有三种,分别为立法式认知风格、执行式认知风格和司法式认知风格。创造型个体常常具有立法式认知风格,即乐于建立自己的规则和善于解决非预制的问题。 4 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对创造力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其中对新鲜事物模糊的容忍力、冒险性、毅力和坚持性至关重要。 5 动机。动机是驱使个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 6 环境。环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也可以抑制创造力的发挥。 斯腾伯格和洛巴特指出,以上六个因素对创造力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是以综合效果发挥作用的。 三、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巨大,中美两国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比较显著,导致中美两国在教育观和知识观上极为不同。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美国的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与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和自立的意识,而中国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严格、严密和严谨的态度。具体在家庭教育层面,笔者认为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差异: 1 价值观与发展观不同。中美两国对孩子的价值期待是极为不同的。在中国,在传统的思想影响下,父母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单一的价值取向导致有的家庭重智轻德。过分看重考试成绩,造成小孩压力过大,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而美国的父母相对来说,对孩子的价值期待更宽松,他们更看重孩子个性的发展,认同孩子个性发展的差异,注重其潜能的开发。 文章太长了 如果你需要这篇和我联系 我给你发你邮箱吧
你自己不会在网上查啊???????????????意义很简单嘛,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差异来找到解决我们本国家庭教育问题的方法。首先说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在说美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两个对比,因为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有科技水平,以及地理的不同,孩子们的特点不同,家长的教育方式理念技巧内容都不同,所以有很大的差异。再写中国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再写美国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本国家教的缺点有可能是美国教育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要学习什么,改正什么。这样就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