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wenguo
可以是可以,但是一定要拿到专利申请号以后再去投稿,至少要在拿到专利申请号以后才让杂志社公开出版。因为评价专利申请的新颖性时,专利申请的内容在“专利申请日”之前不能被公开(包括不能被别人的专利申请、发表的论文以及自己论文的公开”)。如果还没有确认专利申请日,论文就已经被杂志发表了,在以后的专利审查过程中,审查员很可能检索到这篇发表的论文,指出d在专利申请日之前,其内容已经被公开,从而导致专利申请没有新颖性而被驳回,就没法拿到专利证书专利申请注意事项专利申请前,最好进行检索,以便确定哪些发明内容属于"现有技术"。如果待申请的内容在检索到的专利文献或者其他公开出版物上已有记载,则有可能影响申请的授权前景。此外,即使没有文献记载,如果他人能够确定这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也会导致专利申请被驳回。总结:专利申请是一件比较严肃的问题,涉及到个人或者团队的劳动成果归属权,所以申请前应更多的了解情况,做到申请专利时能较快的通过,并取得证书。 
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以及专利审查指南,这些申请专利的指导性法规文件,都没有对申请一篇专利可以参考多少篇博士硕士论文做出限制,也就是说你想参考多少篇都可以,不过要注意,一旦一个技术方案被披露了,就成了公开技术了,这样的技术方案,没有了新颖性和创造性,不符合授予专利权的条件,自然也就不能授予专利权了,申请了也白搭,不会通过审查
《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均未对专利所参考的文献种类和数量进行限定,因此,理论上可以参考所有的现有技术,当然并不要求一定要说明出处。对于参考文献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在审查员检索过程中,可能会检索出您所参考的文献,该文献可以用于评价该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目前专利审查比较严,国家提倡高质量的专利申请,目前纯杜撰的专利申请授权比较难,特别是那种随意增加技术特征,把牛头按到马嘴上那种专利,还有生活类的小专利纯杜撰的也比较难,特别要注意的是医院类专利是严打的对象,医院类专利再接的话要慎之又慎。发明专利的授权就比较难了,其中发明专利又可以具体分为1)开拓性发明:这种发明如果你研究出来授权是比较容易的,因为没有相关的对比专利,审查员审查的时候很难发现对比文件,创造性肯定有,授权率就高。2)组合发明:这种发明授权率比较低,特别是那种化学或中药成分类发明想授权很难,现在属于严打的对象,想要授权必须做好专利说明书布局,主要是说明书中要突出说明各个组分之间混合后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3)选择发明:这种发明授权率有50%,是指从现有的技术中公开的宽范围中,有目的的选出现有技术中未提到的窄范围或个体发明。在进行选择发明创造性的判断时,选择所带来的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为主要评判标准。4)转用发明:是指将某一技术领域的现有技术转用到其他技术领域中的发明。这种发明杜撰起来比较容易,属于性价比较高的专利,代理人也喜欢杜撰这种专利 ,如果转接过来的技术隐蔽的好,授权还是比较容易的。5)新用途发明:这种专利如果发现某产品新的用途,一般授权也比较容易。6)要素变更发明:包括要素关系改变的发明、要素替代的发明和要素省略的发明。这种发明创造起来难度也比较大,如果真的有成熟的方案,授权起来也比较容易。如果专利申请一旦被驳回,就还有其他的办法进行挽救,如请求复审、进行分案申请等,也可以增加专利的授权率。任何事情都是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办,一个成熟的专利代理人应对这些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本人从事专利代理行业已有七年了,有什么不懂的尽管来问,必定知无不言。好了,以上全是手工输入的,麻烦给点个赞,谢谢了。
可以写了,专利以申请日为优先权日,论文在专利申请之后,所以不影响其新颖性。
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专利申请应在发表论文之前全球最具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美国《Science》杂志在2017年8月11日刊发了一篇名为“The dual frontier: Patented inventions and prior scientific advance”的文章,由于人们不了解前沿科学的进展对市场发明的推动支持程度,文章作者对480万份美国专利和3200万篇科技论文对比发现,大部分学术论文都会导致后续的专利发明,而专利都可追溯到对应的论文。其中,生物医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联系尤为密切。可见专利技术发明与科技论文发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名科研工作者或者一个科研团队,该如何处理专利申请和科技论文发表的关系呢?笔者曾接触过一位教授,欲把大学多年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申请专利,技术方案非常先进,达到的效果也非常好,已经与企业联系准备量产,为了使自己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能掌控主动权,使自己的智力成果能够获取合理收益并得到司法保障,也为了使产品获得国内市场的技术垄断优势,想凭此研究成果来申请专利。但接触过程中却令人遗憾地发现,他早前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了一篇论文,详细公开了此设备设计的原理、结构和构造,直接破坏了他要申请的专利的新颖性,导致该专利申请文件撰写起来非常困难,因为要写得相对于他自己发表的论文更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话,就需要在论文公开的设计基础上增加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技术特征,而该论文已经非常详尽地公开了设备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几乎无法再增加技术特征,即便勉强写好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获得授权也很困难。由于先发表论文还是先申请专利这个顺序安排失误,导致这么好的技术构思因发明人自己的原因而难以申请专利,使得发明人的智力成果在向产业化转化过程中遇到了本可避免的法律问题,这实在是值得科研工作者引以为鉴。由此可见,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产权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专利申请前发表论文对专利申请具有负面影响,但申请专利并不影响申请后论文的发表,从专利新颖性的角度考虑,慎重选择论文发表的时间,确保论文发表的时间要在专利申请之后,至少是专利局告知的申请日之后,即申请专利在先,论文发表在后才是权宜之计,因为这样做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不受影响,也使科研论文成果得到著作权和专利权的双重保护。02论文和专利的区别?申请发明专利的重点在于知识产权保护,发表科研论文的目的在于知识传播和分享。两者在撰写上有不少类似之处。发明专利申请书的第一部分为背景技术介绍,要求专利发明人对背景技术及其不足之处进行总结。科研论文第一步部分和发明专利申请书很类似,也是介绍前人的研究工作及不足之处,引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发明专利申请书的第二部分为发明的技术方案。这部分和论文的方法(method)比较类似,但不同之处居多。这部分要求发明人用文字和公式阐述发明的技术方案,不能用图表。即使发明的技术方案用图表更容易说明问题,发明人也必须把图表内容转换成文字。尤其是涉及到复杂装置的技术方案,用文字表述需要特殊技巧。论文的方法部分则没有多少限制,论文撰写人可以选择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明白的论文撰写方式,可以有详细的公式推导和图表。发明专利申请书的第三部分为实施例和发明专利附图。这部分要求发明人必须结合发明专利附图说明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这部分和论文的实验结果部分类似,但差别很大。发明专利实施例为实现发明技术方案的一个或多个例子,很多论文的主体部分就相当于一个实施例。发明专利申请书的第四部分为发明的技术效果,这部分和论文的结论部分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说明发明的技术效果一两句话就行了,也不需要基于严格的逻辑推理。而论文的结论部分则是基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推理,可靠性高。发明专利由专利审查员审查,重点判断发明的技术方案和现有文献有无重复之处。科研论文由同行审稿,重点判断实验数据是否可靠,结论是否准确。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的周期一般为2年(今后有望缩短),科研论文的发表周期一般在1年之内。科研论文发表后的收获是同行的引用和评价。发明专利的收获依赖于专利的实施和转让。发明专利的重中之重是权利要求书的撰写,这部分关系到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和保护力度。好的发明专利权利要求书可以实施大面积保护,让竞争对手无从下手。科研论文则希望在论文基础上开展的研究越多越好,这与发明专利的排他性目标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