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乐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对现代世界的发展痼疾具有独特的救治作用。对世界未来发展的启迪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的意义:理论形态文化与世俗形态文化的结合。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变得更加多样化,亟需在多元之中立主导,多样之中求统一。这就需要确立国家主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就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展资料:文化发展不能止于传承。创新和传承既非对立,也不能割裂。创新本身就是一种传承手段。事实上,中华文化的继承过程便是创新过程 
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指导。2)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到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第一,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4)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2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2)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世界分化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两个方面。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含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两个部分。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3)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3 必然走向自由1)必然性即规律性,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2)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3)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是有条件的:认识条件、实践条件。4)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4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2)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3)党的思想路线,其本内涵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4)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出发。5)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并没有改变。5 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1)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2)人类的创新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其中主要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循环。
传统文化内容浩如烟海,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内容都涵盖是不可能的,所以,写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化虚为实,以“具体”诠释“抽象” “传统文化”是较抽象的概念,写作时,化概念为万象,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绘画、书法、文房四宝、茶艺、京剧、刺绣、民俗节日、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就拓宽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也拓宽了发挥自己优势的天地。2.以小见大,用“细节”点染万种“风情” 语言于文章,就如同衣服于人体一样,不但有表情达意、张扬个性的作用,还有点缀、修饰的功能,衣服的一个花边,一粒纽扣,一处镂空设计,一挂饰物点缀,都可以使你风情万钟,独特妩媚。“小”处的设计显现出了“大”智慧。文章的细节同样可以显示作者独运的匠心。3.九九归一,点题、扣题彰显敏锐思维此话题,学生的写作范围非常广,写作思路也比较开阔,但是无论是写剪纸的精巧、川剧变脸的神奇、琴棋书画的高雅,还是写民俗节日的深入人心、诗歌艺术的源远流长等等,最后都要归结到话题“传统文化”上,要从中挖掘出传统文化的一些“共性”的东西,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4.写作体裁多种多样——贵在与话题相联系。可以写散文,重在创设优美的意境:如写民俗节日,要写出它的欢快喜庆,亦雅亦俗,在热闹、欢乐、锣鼓喧天、举国同庆的美好氛围中,让人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当然,不能用干瘪的语言。可以写议论文,如谈传统文化如何代代传承、永不消逝;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谈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与影响等等。也可以写记叙文或构思小小说,如①故事新编,赋予古老的神话、传说鲜明的现代意义,去表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出老百姓传统的朴素的人生追求。②老外学艺,通过一个外国人历尽“千辛万苦”,闹了无数笑话,也要学习那对他来说魂牵梦绕的东方文化的故事,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对外影响。③百姓生活:剪窗花,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变戏法,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等传统文化、习俗已经深入老百姓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学生问题] 1.只笼统地“介绍”一些传统节令,缺乏自己对这些节令文化意义的“认识”。选写一个节令,重点记述节日有关“活动”,始终未在节日的“魅力”或“文化意义”上“表态”。选写“诗词”类,未将古典诗词的“共性”特点归纳出来,只是一种“内容介绍”或“手法说明”,有的连“感受性”的文字也没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自然是与外国诗歌不同的,唐代“送别诗”、“边塞诗”有何特点?这特点里又具有怎样的文化意义?2. “传统的”应是有“特点”的:选材上不典型,不具“特点”,自然难以与传统文化相联系;有的选材较为典型,但没有抓住节令“特点”,挖掘不出某节令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寒食”、“端午”等节令其实是一种祭奠文化,之所以延续至今,中华民族怀宗追远、崇节尚义的品质因素可窥一斑;“中秋”则突出一个“圆”字,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月饼里,饱蕴了中华民族安定平静、雍乐和美的审美情趣与追求。3.“传统的”应是与外民族、外国有“不同”之处的。这其实已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的手法来构思,反映中外有别,以体现民族特色。作文中运用这种办法的几乎没有。4.音乐、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属于艺术,不具备对相关方面一定的了解尽量不要选写,否则欲求“大气”与“厚重”,结果却难逃“笼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