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85

lurker1130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秦始皇的论文600字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立志躬行

已采纳
这是最好的时代,士子游学,百家争鸣;这是最坏的时代,烽火连天,尸横遍野;这是智慧的时代,合纵连横,远交近攻;这是愚蠢的时代,信仰迷失,投机盛行。……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大势。历史,在期待一位英雄的横空出世。他,就是秦始皇嬴政!提到他,我们不禁会想到:焚书坑儒、孟姜女哭长城、兵马俑、暴君、暴政……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些什么呢?况且,我们所了解的,也不一定是历史的真相。历史选择了他,他也选择了历史。他儿时历大难,磨砺了坚忍不拔的性格,也种下了复仇滥杀的种子;他少年成君王,奠定了一世伟业的基础,也掐住了历史命运的喉咙;他冠年平叛乱,握紧了无上权力的神杖,也领悟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他勤政奋发,从不懈怠,坚持每天批阅120斤竹简,不完成任务绝不休息;他奉公执法,公正公平,从未无功册封过一位子女,也从未无故枉杀过一位大臣;他知错就改,从谏如流,从不回避自己的错误责任,更从不因忠言逆耳而错杀忠良。于是,便有了“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的颂扬。勇于自我推荐的绝世神童甘罗、奉行老鼠哲学的特务头子李斯、暗中图谋不轨的间谍工程师郑国、创造外交传奇的红顶商人姚贾、不明民族大义的投降主义者郭开、悲叹怀才不遇的愤青学者韩非、擅长运筹帷幄的草根军事家尉缭、善于决胜千里的超级大将王翦、绝对才华横溢的超级帅哥赵高、政治立场摇摆的墙头小草昌平君……构成了他的黄金团队,为他的天下主义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于是,便有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慨叹。13岁登基,22岁亲政,30岁灭韩,32岁灭赵,35岁灭魏,37岁灭楚,38岁灭燕,39岁灭齐——500多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纷争,在他的手中成为了历史。公元前221年,中国在他手里得到第一次统一。不仅如此,他还为这个大帝国装上了统一的硬件:废分封,行郡县,强大的中央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应对突发情况;统一文字,南腔北调能够互相交流,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最坚韧的纽带;统一货币、车轨、驰道,建立统一的市场,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修建长城,军事防御外族入侵,并渐渐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号召人们危急关头奋起抗争……在中国5 000年历史上,“狡兔死、狐狗烹”的悲剧一再上演,但是他没有。他的政治核心层高度稳定,既没有“杯酒释兵权”的无奈,也没有“炮轰功臣楼”的无情。他打击豪门贵族,褒奖功臣良将,君臣关系善始善终。他堪称“中华第一CEO”!今天,中国被外国人称为China,和他的“秦”关系密切。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唯独在中国前面没有加“古”字,因为中国文明是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广袤的国土、庞大的人口、巨大的市场……所有这一切,早在2000多年前他开创的的大秦帝国时代,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那以后,中国一直是个整体概念,并且统一程度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尽管有时变换小名和定语,尽管有时会分成若干个小家庭,但她始终坚持是一个整体。如果她没有完全统一,那她一定就是在迈向统一的路上。大秦帝国的霸业因暴而兴、因暴而亡,但是秦始皇的制度体系却二世、三世……一直发挥着作用。秦始皇,千古一帝,居功至伟!

关于秦始皇的论文600字

151 评论(15)

huji110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灭六国,秦始皇人生中的第一件重大功绩,也是我们最熟知的故事。以灭韩为始,以灭齐为终,秦始皇结束诸侯间的互相攻伐,总共用了十年。时间说长实在不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比起绵延了数百年的乱世,这实在是弹指一挥间;说短却也不短——从29岁到38岁,占用了他一生五分之一的时光,而且正是一个男人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那黄金十年。我们或许可以说,秦始皇把他人生中最宝贵的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统一天下而斗争。  十年统一战争,有正面战场的金戈铁马,也有间战邦交的波诡云谲,甚至还有和平统一的和风细雨。它凝结了一切吸引人眼球的戏剧化要素,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件,必然的、偶然的,合乎逻辑的、充满巧合的:这里有韩非之死的《广陵散》般的凄凉,有李牧遇害的《林冲夜奔》般的压抑,有荆轲暗杀的《将军令》般的惊险,有水淹大梁的《江河水》般的刺激,有六十万对六十万大会战的《十面埋伏》般的激情澎湃,也有兵临城下对手却直接缴械投降的《平沙落雁》般的波澜不惊……所以,我更愿将其视为一首壮阔雄浑又不乏柔肠百转的宏大交响曲:灭韩的牛刀小试是它的序曲,主旋律从灭赵开始渐入佳境,随着灭燕灭魏而一步步走向高潮,灭楚的巅峰对决则无疑是最响亮的绝唱,而五国灭亡后齐国的不战而降,恰如余韵绕梁的尾声。至此,大幕才徐徐落下,演奏到此结束。  按我们惯常的思维,秦始皇人生的辉煌,在这里其实已经到达巅峰了,历史上能像他那样结束分裂割据、最终统一天下的皇帝,本就屈指可数。刘邦不过击败了注定要失败的项羽,便可意气风发地唱起“大风起兮云飞扬”;曹操只是大体统一了北方,便不无自豪地宣称“设若天下无有孤,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就连赵匡胤,仅仅是灭掉了几个微不足道的小国,连北方故土都没收回来,就自比为太阳,吹嘘“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更何况秦始皇结束的是数百年的分裂呢?然而,他没有像那几位后辈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什么振聋发聩的声音,他留下的,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一直传承至今的国家。秦始皇,他不是诗人,他是个政治家,所以他不必去唱那些高调——他既不需要,想必也不屑。  臧克家曾在诗中写道:“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本来按这种说法,曾在各地留下多块石刻的秦始皇,似乎也应属于那“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的一类人,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纵然往事越千年,他的影响力却依然在当今的华夏大地无处不在,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的灵魂依旧附着在那些沿用了上千年的有形的无形的资产之上:长城、灵渠、直道;郡县制、方块字、度量衡……与它们相比,灭六国、一天下的功绩,反而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所以对秦始皇来说,灭六国,既不是他人生的终点,也不是他人生的顶点,反而是另一个起点,一个继续去开创辉煌的起点。
232 评论(12)

luyaojxplyq

秦始皇散论在历史上,也许没有其他人像秦始皇更具争论性:千古一帝的称号,看似堂皇实是贬义,万世暴君的骂名,却是信史凿凿,铁案如山!于是历朝历代,匹夫匹妇,指指点点,口诛笔伐。然而有几个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俯瞰古今,洞若观火?时光翻过二千年多年,人类从愚昧走进文明,历史的轮廓大致定型和廊清,成王败寇的观点,依是贯彻始终,对历史的透视力一样是深度散光。 想想秦始皇为什么被骂,无非是残暴成性,横征暴敛,什么焚书坑儒,什么好大喜功等等,但是,一个懂得历史的人,谁不知道在我国百多名帝皇之中,有几多是仁义的?可以说,仁义往往是例外,残暴才是普遍现象。且不说夏?商纣,鲁迅就说过明朝的皇帝们是“无赖儿郎”,而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太平盛世在漫长的上下二千年可谓屈指可数。至于筑陵墓建宫殿,哪一朝哪一王没有?哪一朝一代不是靠剥削人民,有数不清,名目凡多的苛绢杂税?苛政猛于虎,大唐的柳宗原何尝不深深感叹过?天下乌鸦一般黑,算来计去差别不过是百步和五十步而已,既然这些罪名放在大部分皇王身上都适合,这些事在每个王朝都会发生,为什么独独是秦始皇受万世骂名,被千夫所指? 曾有学者指出,凡是短命的朝代,其皇王一般没有好的,因为写史的是他们的敌人,成王败寇自古皆然,取而代之者需要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是顺天应人,自然要美化自身,丑化对手。在我国历史上,除了一个项羽,再没有失败的英雄-----有学者指过,这是因为司马迁受了宫刑,对刘汉心有怨气,所以敌人的敌人就成了朋友,因为这个原故,才将项羽写得气盖天地,虽败犹荣。再看在历史上出名的淫君隋帝,”淫母乱伦“之事,几乎到了让见者洗眼,听者洗耳的地步,其实唐高宗和武眉,唐玄宗和杨玉环,一个纳父之妾,一个夺子之妻,不是一样乱伦?但为什么后者远远没前者突出?到了白居易笔下的〈长恨歌〉更成了一个感人的悲情爱情故事,说不完的缠绵恻悱,让大家都似乎忘记这个故事的背后,是夺子之妻的丑陋。隋唐的乱伦或真有程度上的差距,但更主要还是隋朝才短短几十年,写隋史是唐人,而大唐近三百年,官家早有定说于是慢慢成了公识。 尽信书不如没有书,哪怕是史书。我相信,秦始皇的残暴是事实,但也有刘汉的夸大成份。阿房宫,真是有“三百里”?就算古时的里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也是三十里呀,放在今日三十里是一座中城市了,可是,阿房宫只是一座宫殿,并不是一座城,真不敢想象三十里的一座宫殿是怎个样子,而且还在古代。真是烧了三个月?不知这场火是怎个烧法,三个月内能不下雨?断断续续烧三个月,可能实际不过需要十天半月罢了。当然文学上的夸张是许可的,太当真三百里,三个月的说法,是不智的。最为后人所指是,也是最失后人心的是“焚书坑儒“的事,汉武后独尊儒术,儒家在我国占据了差不多二千年的正统地位,代代皆为儒生,秦始皇此举可为后世天下儒人过不去,自然是成了众矢之的。但事实上,“焚书坑儒”的动机,是因为秦始皇,被徐福求长生不老药的把戏愚弄,一气之下才找几个代罪,多数不是“儒”,是其他黄老杂家居多。埋了四百多人,烧了多小本书却不得而知,总之对文化的推残和破坏,远不如独尊儒术的彻底,既没因此而中断了文化的发展,也没因此而改变了发展的方向。对社会的影响,较后代的“党禁之乱“,”文字狱“,甚至文化大革命,不论牵连之广,苦难之深,更是远远不如。“焚书坑儒”,被骂的不是埋了多少人,烧了多少书,是秦始皇得罪了所有的儒生,做成不好的影响。 退一万步说,就算秦始皇确实是残暴成性,但请你搁心自问,如果是你,你肯定自己会好得多?“糖衣炮弹”,“权力的腐蚀”,若没有坚定的信念,过人毅力,有几多人可以抵御?能面不改容指责秦始皇残暴者,大致有两种人,一种在词正词严的指责中,借此剔除自己的人,证明自己的正义感和道德感,比如历朝历代的帝皇和官方,树立一个万世暴君,好显得他们自己不算太坏。另一种是在权力车轮重压下的受害者,他们的高度纯洁往往只是不过是因为他们在权力的对立面,没有可能尝过权力的滋味,而他们作为被压迫者,对压迫者有着本能和刻骨铭心的仇恨,于是容易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种种原因,秦始皇成了暴君,留下万世骂名。秦始皇不是不能骂,却是不必骂到万劫不复的程度,再想深一层,真正能骂秦始皇者,应是秦朝人,而我们这些后人再骂,似乎是有失公允,因为秦朝人是受害者,我们却是受益人。我没说错,你也听错!评论一个人,不能光看一面,要综合分析,马克思说这是辩证法。李世民杀兄夺位,虽说情非得已,终不是怎么光彩的事,但依然不失为一代明君,为者何来? 不掩 也!反过来说,这样一代明君,也做出有悖于常理,不合儒道的事,可见是人无完人,重要者,是知人论事,要综观全部,不能一叶障目,见树不见森林。 秦始皇固然有残暴一面,有令人发指的事迹,然而这种残暴非他独有,更不是空前绝后,不管你对秦始皇是怎样深恶痛绝,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暴君确实是雄才伟略,气派不凡,干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事,如灭六国,一统天下,纵观历史,这位皇帝,留给后人的,留给历史的,论意义,断价值,是功绩远远大于过失,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在今天,长城几乎成了中国的代名,成了强盛的象征,多少国人为之自豪。还有兵马俑,被称为“第八奇迹”, 举世震惊。长城和兵马俑,让国人洋洋得意,扬眉吐气,发出多少大国强国古国的黄梁旧梦,膨胀着自得自喜自尊自满的阿Q新精神;假若,长城和兵马俑,是“罪证”的身份存在,哪么我们的惊叹和赞赏是自欺欺人------试问,德国会不会以集中营的“成就”向世人展示和夸耀其国的伟力和武功?如果,这些遗迹作为人民文化历史的瑰宝被肯定,那么我们这边赞叹着,欣赏着,那边却对着他的缔造者骂娘,到底是我们虚伪,还是怎么?这个逻辑有点奇。至小是该骂要骂,但该肯定的要肯定。或者你会说,建筑长城做兵马俑的不是秦始皇,其功不在秦王,要是这样,那么,世上有几个公认的英雄是真的英雄?毛朱若没有身后的红军,两个光棍司令可以闹革命?刘邓面前没有十万大军,两条汉子,可以过大江?孙中山如果光是一张嘴,靠这“大炮”可以轰掉满清皇朝?当然不行,但我们为什么说毛朱刘邓等是开国元勋,其功至伟?我们为什么还承认孙中山先生的国父身份? 这是涉及个人作用,和群众作用的问题,可以说两者一样重要,没有众群作用,只有个人作用,无疑是纸上谈兵,只有群众作用,没有杰出的个人作思想上的指导,往往也流于胡闹,走不了多远。在两者皆有的情况下,往往个人作用大于群众作用,所以,毛朱杀敌不及一个普通战士,却可以指导军队,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带领人们一步步走向胜利。历史没有假设,我们不知没有毛朱,会不会有李张出现,但总须是要有这么几个人来领导。既然历史选择了他们,这是不变的事实,他们的作用我们也只能肯定。所以,虽然秦始皇不是一砖一瓦,一泥一石去修筑长城,塑陶俑,但你能否认秦始皇起的作用?没有秦始皇,这一切只是可能,有了秦始皇,这一切才变成事现。我们既能为兵马俑长城欢呼自豪,又可以视之为秦始皇的残暴的罪证,那我们对秦始皇的认识上,也要来个一分为二,视为罪证,我们可以为秦人叫冤,批评秦始皇的残暴,当视为文化遣产,我们是不是应以一个现代人,站在拥有,分享,利用这些伟大奇迹上,对其缔造者给予公平的评价?我们看秦始皇,是应有一个理志的分析,功是功,过是过,不能相抵,也不能抹杀。 如果,光是给后人留一二样像样的遗迹,这样秦始皇的作用也太小了。纵观秦始皇对中国的影响和贡献,这几样遗迹不过是皮毛,是最轻微的,甚至是带着反面意义的-----作为残暴的见证,秦始皇真正的功勋,是中国的缔造者。假若我们为我们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自豪,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奠定中国基本格局,让这块庞大的大地上,虽有过短暂的分裂,但始终是完整,不像欧洲那样,分裂成一个个小国?这个功劳,豪无疑问是秦始皇。就算没有长城兵马俑,作为一个现代人,仍然在批评秦始皇之余,也应心怀一点敬意。 在秦之前,有夏商周,为什么我们会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而不说夏商周?难道仅仅是秦的版图比夏商周多得大,而夏商周因为小而让人忽略?当然不是,因为夏商周虽然是一统的国家,却不是严格意思上的统一国家,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分封建国的制度上,大国之内有小国,小国之内有更小的国,中央不能直接管理那些分封之国,封国自为一体,自主性非常大。可见,夏商周的统一,只是表面的统一,是版图上的一统,真实的统一,还需要政治上的统一,更需要文化上的统一。秦之前,政治上的不统一是显而易见,中央是不能直接管理地方(封国),文化上更是不统一,远的不如,战国七雄,各有文字,各有量度,音不同,文不同,量不通,秦人赵人鲁人燕人清清楚楚,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中国,其意义不光是在政治上消灭了对手,还在于改封建制为郡县制的政治改革上,更是在文化上的统一文字,量度等。今天,虽然我们有五十多个民族,虽然每个民族的方言不同,但是汉字却几乎是所有民族的共同文字。这一点,很重量,小到一个民族,大到一个国家,其维护的基础,除了地域性,血源性,最深层是文化的一体。同共的文化,是最大的凝聚力,是最大的向心力。正因为文化上的一体,许多本来分裂的国家,最后实现统一,如东西德,而因为文化上的差异,有些最终是独立,如以前的苏联。欧州分成这么多的小国,始终不能统一,很重要一条是文字不同,法文,英文,西班牙文,几乎是有几个国家就有几种文字,虽然面对面,但文字不同,语言不通,能真正融合吗?可以说文化不统一,很难真正的统一。记得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中,说普鲁士人要占有地区改学德文,激发了很大的民族自尊心,也带来很大的屈辱感,真是反证文化上的不同,文字不同,其区别可止十万八千里。 汉朝在政治上,几乎是照搬秦制,只是去其残暴,与民安养生息罢了,假若当初没有秦王统一文字,改封国为郡县,仍然是分封,仍然是书不同文,量不同度,那么,很可能以后的中国还是以前的夏商周一样,最终会像欧州一样分裂分几个,或十几个国家,而没有现在这个地大物博,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中国的基本格局,是秦始皇奠定,真正意见上的中国是秦始皇揭开序幕,中国真正的统一,是从秦始皇开始,真因为有了秦始皇的真正统一,大一统的观念才一代代一直深入民心,不管其中有多过小分裂,曾如何的南北对峙,但依然是以大统一为主导,假若秦朝能长久一些,很可肯我们的民族不叫汉族而叫秦族,不叫汉人,而叫秦人了;假若没有秦始皇,我们能想象会像样?历史没有假设,我们只知道,因为秦始皇在文化上的统一,从此一个庞大的民族,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有了牢不可破的基石。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因为管仲不能死节,反而投敌,不是很符合儒家的准标,但孔子却对管仲的功勋是肯定的,假若孔子活动秦朝代,会不会也说:“微赢政,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孔子其实不是一个古板的人,是一个很有胸襟的人,他评价管仲就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评价,尽管秦始皇残暴,但其贡献也是巨大大的,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对于哪么一笔抹杀秦始皇的贡献,功绩的人,无限地扩大他的过失,难道这是正途?我深感悲哀,秦皇于中国,是有大功,就算不值得称赞,也不必这般辱骂。秦始皇可说是被严重拗曲的第一人,说他残暴,秦始皇不是空前,也不会绝后,但其功勋,却没几个可以望其背。自来成大事者,必是铁腕人物,为什么只见人说他残暴,不见有人肯定他的贡献?轼问有何罪?独名太高!历史是正公的,然而,史书却是人写的。
289 评论(9)

jackcheng12

残暴,但为我们建了长城功大于过吧。 统一六国:结束天下纷战,促进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 焚书坑儒:对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政治手段。 万里长城:为抵抗外敌,但劳民伤财,民不聊生,后来的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几乎因此而起。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统一文字等等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 正好历史学到这里。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他有功也有过,虽然他焚书坑儒,但是你查历史资料就会知道中国很多的文化其实都是他推进的 他是个暴君没错,但是哪个人没有私心
324 评论(8)

zyymyl123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15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