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爬—蜗牛
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科举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三个级别全考第一叫“三元及第”。殿试,为宋、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部分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开始于唐朝,部分历史学家认为科举制开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心菲殿下
乡试第一名解元、院试第一名秀才、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 。
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
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人数若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为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所以是从宋开始的。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
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院试是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因学政又称提督学院,故名。清初沿明制,各省提学官称提学道,亦沿称“道试”。凡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均可参加, 其报名、填写履历、廪生作保等手续与府试、县试略同。
学政于驻在地考试就近各府应试童生,其余各府则依次分期亲临考场主持。考试分正试、复试二场。试八股文与试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揭晓名为出案, 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札发入府、县学学习称“入学”,也叫“入泮”,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此为童生试的最高阶段考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院试 百度百科-会试 百度百科-殿试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