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鹿呀
浙江师范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哪个好,综合对比浙江师范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哪个好?是很多同学和家长在择校时想查询对比的内容,小编在此整理了浙江师范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两个学校的基本信息和师资力量和大学排名数据如下,供各位参考,更多浙江师范大学与四川师范大学的招生分数线等数据请添加我们招生客服微信查询。浙江师范大学基本信息:院校代码:4133010345主管部门:浙江省所在省市:浙江省 - 金华办学层次:公办 - 本科985:否;211:否 ;双一流:否重点学科:硕士点数:41 博士点数:9全国排名:79创建时间:1956年占地面积:(亩)学生人数:2万~3万人官方网站:高招网站:联系电话:学校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四川师范大学基本信息:院校代码:4151010636主管部门:四川省所在省市:四川省 - 成都办学层次:公办 - 本科985:否;211:否 ;双一流:否重点学科:硕士点数:25 博士点数:31全国排名:170创建时间:1946年占地面积:(亩)学生人数:3万~4万人官方网站:高招网站:联系电话:学校地址:狮子山校区: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浙江师范大学与四川师范大学综述浙江师范大学与四川师范大学哪个好,小编为各位整理了以下内容。浙江师范大学介绍浙江师范大学简介浙江师范大学本部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市,地处浙江中部,北依沪杭,南联闽粤,交通便捷。学校占地面积33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清幽,绿树成荫,芳草似锦,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双龙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求知成才的理想之地。浙江师范大学前身为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于1956年。1958年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1965年,浙江师范学院从杭州搬迁至金华现校址。1980年被列为省属重点高校。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2000年、2001年、2004年浙江财政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和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相继并入。2015年列为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现有初阳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行知学院(独立学院)等18个学院71个专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近25000人,研究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6000余人,留学生近3000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近2万人。在职教职员工2850余人,专任教师1920余人,具有正高职称教师340余人,副高职称教师68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QR”专家4人,国家外专QR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青年QR专家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8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9人;省特级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QR”专家10人,省“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9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4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1人。学校为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参与学校,并拥有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原铁道部确定的铁路机车司机培训基地、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浙江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浙江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浙江省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等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设在我校。浙江师范大学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心理学、中国史、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重中之重学科,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级江南村落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基础教育研究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个省一流学科,4个ESI学科;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优势专业,新增7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7门国家级课程,曾获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9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次入选国家“111计划”。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图书馆、资料室现有纸质图书370余万册、电子图书220万余种;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31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实验室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亿元。浙江师范大学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5大洲、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与40余个国(境)外大学确立了校际学生交换项目。学校入选“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具有招收长、短期来华留学生资格,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和港澳台地区学生招生资格。经教育部、公安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学校成立有“出国留学服务中心”,为广大师生自费出国留学提供相关服务。学校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国家汉办“非洲孔子学院研修中心”,长期承担我国教育援非高层培训工作。学校是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区域问题(非洲)研究高级人才培养计划”的项目执行单位、教育部“香港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的项目执行单位,是“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并于1996年在喀麦隆建立汉语培训中心,至今在乌克兰、喀麦隆、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美国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将继续秉承“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校训精神,发扬光大“务实、求实、扎实”的育人传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特色、和谐、美丽、活力、幸福浙师,早日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通讯地址通讯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联系电话:学校网址:邮政编码:321004四川师范大学介绍四川师范大学简介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是四川省举办师范类本科专业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学校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校园面积3300余亩。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32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近3000人。现有各类教学、科研人员近300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90余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8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0余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710余人。四川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东北大学校址创建了川北农工学院,1950年合并川北文学院,更名为川北大学,并迁到四川省南充市。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迁到成都现址。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我校。1985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建校以来,我校先后涌现出了以著名墨学家伍非百、我国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安宅、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刘绍禹、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文献学专家屈守元、训诂学专家刘君惠、凝聚态物理学专家赵敏光、拓扑学专家刘旺金、非线性分析专家丁协平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校拥有一支发展潜力大、学缘结构好、学历结构合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教师队伍,其中先后有8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入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2名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7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47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名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计划人选,4名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团队,4个省级本科教学团队。他们的学术贡献和教书育人的业绩享誉海内外,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历经60余年的建设,我校已发展成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师范与非师范并重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7个学院,64个本科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授权单位,有中国古代文学和基础数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学科,2个省重点一级学科,17个省重点学科,6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16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国家特色专业,2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3个省级特色专业,44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所有20余年历史的“校中校”――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学校生源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及台湾剩“十五”以来,我校的科研工作在效显著,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15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100项,省部级项目290余项,综合科研经费24000万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89项,出版专著、教材809部,发表论文9400余篇。学校图书馆是四川省第三大图书馆,现有藏书280余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亿余元。学校设有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四川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四川省教师网络联盟管理中心和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检测中心等省级培训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高校对外交流中心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和接收澳门地区保送生的高等院校,已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关系。目前我校不仅培养各类层次的境外留学生,还拥有各类层次、不同国别的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和谐,朝气蓬勃,正在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把我校建设成国内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奋斗。通讯地址通讯地址: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联系电话:学校网址:邮政编码:610068添加浙江师范大学招生客服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高招帮”,关注【高招帮】微信公众号,在高招帮微信公众号输入【浙江师范大学分数线、浙江师范大学高招群、浙江师范大学排名、浙江师范大学
吴珊珊珊
川师教务处官网登录入口地址: 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及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是四川省举办本科师范教育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学校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现有狮子山校区、成龙校区、二个校区。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 东北大学 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抗战初期, 东北大学 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 东北大学 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原校址上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学校吸纳西山书院,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学校合并私立川北文学院,组成公立川北大学,迁址四川省南充市,改称川北大学。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 四川大学 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3年,原重庆师范学院部分系科师生进入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四川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迁到成都狮子山。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 西南财经大学 )数理化三系并入我校。198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四川师范学院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整体并入我校。 学科门类齐全。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第十批博士授权单位,举办有文学、理学、工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建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2个本科专业,其中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4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7个;建设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国别研究中心、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0个,建有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 师资力量雄厚。建校以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以著名墨学家伍非百、我国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安宅、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刘绍禹、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文献学专家屈守元、训诂学专家刘君惠、凝聚态物理学专家赵敏光、拓扑学专家刘旺金、非线性分析专家丁协平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校教师先后获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国家*领军人才”1人, “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国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16人,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0人,“四川省”10人,“天府*”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2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28人,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师德标兵等共39人次。另外,学校还特聘了两院院士、*特聘教授、国家“”、国家“杰青”等20余位高层次人才。 育人成效显著。学校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及省级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创办有1所具有33年历史的“校中校”——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学校建有“质量工程”国家级项目90项、省级项目429项,其中,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各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精品视频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5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9部,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35项,学校获近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96项(其中一等奖31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优秀硕士论文6篇,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近三年获得奖项49 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10项)。办学71年来,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勇、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郭鸿为代表的3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科研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4000项。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撑(重大研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重大、重点)、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0余项,省部级项目700多项。实际到校科研经费亿余元,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万余篇,其中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SCI/SSCI一区等高级别论文近400篇,授权发明专利155项,实施科研成果转化项目1000多项。2018年,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位居省内第2,省属高校第1,全国师范类院校第13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省内第1,全国师范类院校并列第3。 对外交流广泛。学校是四川省高校对外交流中心之一和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和接收澳门地区保送生的高等院校,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关系,培养各类层次的境外留学生,并开展各类层次、不同国别的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在韩国延世大学、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合作建立了2所孔子学院,与巴基斯坦佩德罗中学共建孔子学堂。建有日本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中法文化交流中心,与韩国延世大学合办“成都世宗学堂”。 社会服务有力。学校是“国务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长期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尤其是教育事业发展,设有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四川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四川省分中心、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四川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四川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全国首家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培训基地等省级培训及研究机构。长期对口帮扶甘孜州理塘县、凉山州普格县、广元市苍溪县、广安市武胜县等贫困县。2017年,学校牵头成立C5教育精准扶贫联盟,先后在南充市仪陇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广元市苍溪县、达州市达川区、巴中市恩阳区、凉山州普格县、甘孜州理塘县建立“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助力精准脱贫,振兴乡村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扎根巴蜀大地办大学,服务治蜀兴川新战略。******,全体师大人坚定以,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致力于把学校发展成为人民教育家诞生的摇篮、优秀校长成长的基地、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的平台、国家和四川省教育的高端智库, 认真履行四川师大引领区域教师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能力。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和谐,朝气蓬勃,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无敌沈阳人
看到有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话题,我也说说个人的看法。首先本人是川师大的2018级(大一)的学生,今年开学就是大二的了。首先我不知道评定一个学校为一二本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按分数的话,那么我可以很清楚得告诉大家,咱们川师从2017年开始全国全面一本招生,录取分数线四川省一般超一本线40分左右,外省一般超一本线30分左右,不同省份不同专业有些差别,具体看情况。如果说按学校整体实力以及师资力量的话,我不得不承认川师作为一所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与一些985和211教育部直属高校还有很大的差距。我看到有些人评论说川师的实力是二本院校的水平,对此我不想过多解释与争论。但川师现在确实一直在很努力地发展,自从实行一本招生以后,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也新招聘了一些很厉害的博士教授,总之川师都在努力发展,我相信没有那个学校不是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分强大,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没必要过多地争论学校是否是一本还是二本,我只能说在川师就读对得起你自己的分数。虽然我们川师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我希望川师能发展的越来越好。最后附几张图作为辅证。至于历年录取分数线可以在官网和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查询。
爱上大碴粥
二本!四川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是四川省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省属重点大学,位于成都市静安路5号,占地3,000余亩(其中校本部2100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6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1人、在读博士生127人、博士后33人、硕士523人,有17名两院院士受聘担任学校的首席教授、兼职教授和荣誉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的办学与东北大学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抗战时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三台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该校留川师生于1946年在东北大学三台校址上创建了川北农工学院,后更名为川北大学,并迁到南充。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为四川师范学院,并与1956年迁到成都。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今天的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现有校本部、东校区、草堂校区和成龙校区四个校区,面向全国招生,设有学院16个,本科专业58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6个,2个博士授权点(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4个硕士授权点,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学科,11个省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研究机构。四川师范大学办学方向明确,学校在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非常重视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教育实习、科学研究、勤工助学等活动,努力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校的美育学校为全国第一所“校中之校”,并开设素质教育课程100多门,结业学生已达4万多人次,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的表彰,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艺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建有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爱国主义艺术墙;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教学改革的措施,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实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1+2+X”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有坚实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研究能力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60年来,学校已为国家输送了20余万名本、专科生、研究生和成教生,他们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作风朴实而受到社会的好评,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普教战线、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党政部门及其他行业的骨干。四川师范大学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近年来,在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知名教授、学者和国家级专家。理科研究被四大国际机构检索的论文,一直位于全国高校前列,文科研究在全国同行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是全国少数几个省属高校中,获得教育部批准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之一。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876项(含国家高科技“863”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星火计划、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以及部省级科研课题、国际合作课题),共获奖115项,出版学术专著495部,发表论文5916篇(被SCI、EI、ISTP收录342篇、文科CSSCI期刊523篇),8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0人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35人被选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5位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10余人在国内知名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学校是四川省高校对外交流中心之一。自1980年来,先后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固定的学术交流关系,接收和培养了1000余名外籍留学生;学校还派出了300多人次到国外攻读学位、进修、访问、考察、开展合作科研项目。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被确定为“四川省高校出国人员外语培训中心”。另外,学校还是具有招收港澳台学生资格的学校之一。经省教委批准,四川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担负着全省高校中青年教师进一步提高和培训的任务。经四川省委批准,学校被确定为“四川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担负着四川全省高校干部的培训任务。此外,四川省“两课”培训中心,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基地,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检测中心也设在我校。学校图书馆是省内第三大图书馆,现有藏书近267万册。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亿,拥有先进的实验、生产仪器、设备,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把学校办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高林远 校长:周介铭没有兼并 分数线各个省不一样 科类 省控线 调档线 实录最高分 实录最低分 平均分 录取人数 本科二批 理工 517 517 549 517 7 本科二批 文史 513 533 544 534 54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