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鱼苗
会计基本等式主要有两个: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代表“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
2、利润=收入-费用,这是代表“利润表”的会计等式。
具体内容如下: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
具体而言,它表明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以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都是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的。
2、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会计等式,称为财务成果等式,它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会计等式提示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反映资产负债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利润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收入-费用=利润。
分类
静态等式
静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是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
其公式为: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动态等式
动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是由动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组合而成。其公式为:收入-费用=利润
综合等式
综合会计等式: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利润
会计等式是指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恒等式,所以也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等式
秋秋花花
会计要素是会计等式的基础,通过会计要素体现会计等式的内容。财务报表是对会计要素的诠释,会计等式是做财务报表的依据和前提。财务报表的格式设计就是依据会计等式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而来的。
西安指纹锁
以备考阶段对知识点的牢固掌握为出发点, 特选取基础阶段精讲内容供考生参考学习, 帮助考生快速构建知识框架, 细致学习知识体系, 打牢基础, 提高学习效率 [更多免费课程, 欢迎加入初级会计职称备考QQ群: 605138607]
华科办公
会计等式:是揭示会计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或会计恒等式。会计等式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会计等式提示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反映资产负债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利润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收入-费用=利润。
扩展资料:
静态等式
静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是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
其公式为: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动态等式
动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是由动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组合而成。其公式为:收入-费用=利润
综合等式
综合会计等式: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利润
会计等式是指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恒等式,所以也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式。
(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具体而言,它表明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以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都是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的。
(2)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会计等式,称为财务成果等式,它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3)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一等式综合了企业利润分配前财务状况等式和经营成果等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等式
蜜儿桃子1
会计基础各类会计公式总结 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账户期末余额=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资产账户增加额合计+权益账户减少额合计=权益账户增加额合计+资产账户减少额合计资产账户期末余额合计=权益账户期末余额合计资产类账户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短期借款利息:短期借款利息=借款本金×利率×时间购入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实际买价+采购费用税额公式:当期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销项税额=销售额×增值税税额 进项税额=购进货物或劳务价款×增值税税额材料采购费用的分配:材料采购费用分配率=共同性采购费用/分配标准合计某材料应负担的采购费用=采购费用分配×该材料的分配标准不含税价款=价税款总额÷(1+税率) 增值税税额=价税款总额-不含税价款制造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分配标准总额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分配标准额×制造费用分配率完工产品的计算公式: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生产费用 - 期末在产品成本商品销售收入的计量方法:销售净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商业折扣主营业务成本:本期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本期已销售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本期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一次加权平均法:一次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入库存货数量)发出存货成本=加权平均单价×发出存货数量期末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 –本期发出存货成本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入库前结存成本+本次入库存货成本)/(本次入库前结存数量+本次入库存货数量)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收入=不含税单价×销售数量—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商业折扣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值税销项税额=销售货物的不含税售价×增值税税率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应交消费品的销售额×消费税税率 应交城建税=(当期的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城建税税率 应交营业税=转让收入×营业税率利润:利润(或亏损)总额=英语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净利润: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企业所得税: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所得税前利润中予以调整的项目各期预交所得税:当前期累计应交所得税=当前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当前期应交所得税=当前期累计应交所得税—上期累计已交所得税企业利润分配: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净利润—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以前年度非分配利润+公积金转入数本年末未分配利润=可供投资人分配的利润—优先股股利—提取的任意盈余公积—普通股股利原材料采购:原材料采购成本=买价+采购费用实地盘存制:期末存货结存数量 = 实地盘点数量本期发出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期末存货实地盘存数×单价存货结存数量=存货盘点数量+在途商品数量+已提未销数量—已销未提数量本期减少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成本银行存款清查: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项—银行已付企业未付款项=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项—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项明细账余额计算: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明细帐(借余)-坏账准备+预收账款明细帐(借余)预付账款=预付账款明细帐(借余)+应付账款明细帐(借余)应付账款=应付账款明细帐(贷余)+预付账款明细帐(贷余)预收账款=预收账款明细帐(贷余)+应收账款明细帐(贷余)待摊费用=待摊费用明细帐(借余)+预提费用明细帐(借余)预提费用=预提费用明细帐(贷余)+待摊费用明细帐(贷余)(记忆口诀:两收合一收,借贷分开走;两付合一付,各走各的路 )“未分配利润”项目=“本年利润”账户余额—“利润分配”账户余额收益性支出按资本性支出处理——利润虚增、资产偏高资本性支出按收益性支出处理——利润虚减、资产偏低库存现金日记帐:日余额=上日余额+本日收入额—本日支出额会计科目:资产类: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存货跌价准备、待摊费用、长期股权投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溢负债类: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其他应收款、预提费用、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预计负债所有者权益类: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成本类: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损益类: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财务会计报告:根据总账余额直接填列: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应交税费其他应付账款、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根据总账余额计算填列:货币资金、存货、未分配利润根据总帐与明细账余额分析计算填列:长期借款、长期待摊费用根据有关账户余额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的净额填列: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资产负债表内容表首: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计量单位等正表:报告式(上下结构)和账户式(左右结构)在我国,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利润表内容表首:报表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报表编号、货币名称、计量单位等正表:单步式和多步式在我国,利润表一般采用多步式
paradisevita
会计等式(Accounting equation) :是揭示会计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或会计恒等式。
会计等式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是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经济关系利用数学公式即数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恒等式。它是各会计主体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报表的理论依据。
会计等式提示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反映资产负债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利润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收入-费用=利润。
扩展资料
静态等式
静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是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
其公式为: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动态等式
动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是由动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组合而成。其公式为:收入-费用=利润
综合等式
综合会计等式: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利润
会计等式是指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恒等式,所以也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式。
(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具体而言,它表明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以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都是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的。
(2)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会计等式,称为财务成果等式,它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3)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一等式综合了企业利润分配前财务状况等式和经营成果等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等式词条
半调子810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恒等式、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等式。会计等式是指反映各项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表达式。
(一)会计等式的表现形式
财务状况等式,亦称基本会计等式和静态会计等式,是用以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平衡关系的会计等式。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也称资产负债表的要素,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第一会计等式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
(二)交易或者事项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经济业务,又称会计事项,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使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的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经济业务按其对财务状况等式的影响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九种基本类型:
(1)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2)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增加的经济业务;
(3)一项资产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的经济业务;
(4)一项资产减少、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5)一项资产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6)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7)一项负债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8)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9)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上述九类基本经济业务的发生均不影响财务状况等式的平衡关系,具体分为三种情形:
基本经济业务(1)、(6)、(7)、(8)、(9)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保持不变;基本经济业务(2)、(3)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等额增加;基本经济业务(4)、(5)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等额减少。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