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4

恩恩慧慧
首页 > 导游证资格证 > 导游证考试云台山讲解词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尛嘴亂吃

已采纳

孔望山孔望山风景区是离市区最近的景区,离市中心只有4公里,也是连云港市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方,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它是国家级景区云台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片古老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组成,距今已有18亿年历史。孔望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三教文明的博大精深,既有儒教孔老夫子的足迹,也有道教东海庙遗址,还有佛教摩崖造像,这里不仅有原始社会新时期的杯盘古刻,有宋元明清的名人题刻,还有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汉代圆雕石像,经考证此石像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将近300年,被称为“中华母窟”。5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当年孔子曾在此山头上向郯子请教管制制度方面的学问,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山顶竖起了“孔子望海”的雕像。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这座雕像。此雕像是1993年为了纪念孔子登临而立,根据《左传》记载,昭17年也就是公元525年的秋天,郯国的郯子到路过的国都曲阜去朝见,当时在鲁国做官的孔子认为周王朝和鲁国的官僚机构太臃肿,后来孔子又亲自问官于郯,并且登上孔望山望海,现在的孔望山还有问官台的遗址,孔子在问官于郯的路上曾多次演说周礼,但是当他登上孔望山后往海边看,数不清的螃蟹向他招手,就像是行礼一样,于是孔子认为连鱼蟹都知道礼节,更何况是人呢?所以变绝了在这里演讲的念头。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佛教摩崖造像。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国最早的摩崖佛像,比敦煌的莫高窟要早二百年,被称为“九州崖佛第一尊”。大家随我看一下这一组以佛、道、俗混为一体的造像;其中佛门故事,是这组舍身饲虎图,以及那边的涅磐图,最具代表性。舍身饲虎图主要讲释迦牟尼的本身原是萨陲那太子,但他不愿作太子、当国王,却好行善好施。他常在大路上对贫穷孤独的老、幼、病、弱施财物,四面八方来的求乞者,都得到他的慷慨救助。一天,天上下着鹅毛大雪。萨陲那太子看到山中有一只饥饿的老虎,生下了七只小虎,因为没东西吃,眼看就要饿死了。萨陲那太子来到老虎面前,脱掉衣服,用竹尖刺破自己的头,流出血来,让老虎舐食,老虎先食血,后食肉,最后,萨陲那太子的身体成了一堆狼藉的骨肉。这组图就是把佛教的“以慈悲为怀”的教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孔望山的这组舍身饲虎与其他地区的舍身饲虎图相比,除了镌刻时代早,体积大外,还带着鲜明的示意性和原始性。这组涅磐图是中国石窟寺艺术中时代最早,人数最多,场面最大的一级涅磐图。洛阳的龙门、大同的云冈甚至敦煌莫高窟的涅磐图也不及。你们看,它巧妙的利用山石的自然形势构图,把佛像安入在图像正中,而且石质的颜色、高浮雕的手法,都与弟子,力士像明显区别。涅磐主要是讲佛教的八相之一的入相,在中天竺的拘尸那城,有一条叫做跋堤的河,河边有两株娑罗树,释迦牟尼“教化众生已毕,化缘既尽”,就在这两株娑罗树之间用一天一夜的时间讲完了《大涅磐经》之后,便入灭了。释迦涅磐之后,他的五百弟子,众力士等表情各不相同,他们或喜或悲,或悲声痛哭或喜逐颜开,这并不是他的弟子中有的敬爱释迦,有的憎恨释迦,而是根据各人道行的高低来表现出各人不同的表情。道行低的便认为师傅去世了,而失声痛哭,道行高的则认为释迦已经升入另一个世界,他的灵魂得到升华,所以就表现出喜悦表情。这一切呢!都在孔望山涅磐图中得到体现。好了,今天我们孔望山的景点就讲解到这里。连云港渔湾风景区渔湾渔湾,顾名思义就是渔船停泊的港湾,它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湾。由于山势陡峭,攀援困难,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世外桃源,保持着良好的原始风貌,直到1995年才开辟出一条游人进山的道路,刚问世不久,便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被誉为江苏省的九寨沟。渔湾景区的整体结构是有两条大涧一条山梁组成,现在开发的只是其中一条五公里左右的龙潭涧,远在明朝的时候,便以它独具一格的涧水著称,被列入云台三十六景之一,叫做“三潭激浪”。其主要景点有神鱼化龙铜质雕塑,九孔桥,龙潭涧,龙祈洞,金鸡石,千年龟,老龙潭等。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神鱼化龙铜质雕塑,它被誉为“天下第一龙首”,整个雕塑高米,龙首高达米,这座鱼身龙头的雕塑讲述的是古时东海有大鱼化身为龙的故事。而这座雕塑的整体造型取自于汉代古墓出土的神鱼化龙的玉雕的造型。接下来我们即将要到达的是龙祈洞。龙祈洞又名棋洞,传说是黄龙,青龙,绿龙在此下棋逗乐的地方,龙洞于巨石下,周围环境清幽寂静,适合下棋博弈,据说龙王三太子经常来此洞玩耍,后百姓在此烧香拜佛,祈求龙王保佑天气太平,风调雨顺。渔湾不仅瀑布悬挂,而且怪石林立,龙祈洞上面有块巨石,此石宛如一直蹲窝的雄鸡,形象可爱,逼真被称为金鸡石。再往前走我们还可以看到千年龟等。游览渔湾循“三潭、一洞、三汪”为主线。即三龙潭、二龙潭、老龙潭、藏龙洞、绿水汪、清水汪、黄水汪。其中以老龙潭最有神采,瀑布落差40多米,游人至此伸手可及。瀑布轰轰纷泻,飞珠溅玉。半山腰的藏龙洞是名副其实的水帘洞,参差怪石环绕洞门,洞口水帘倒挂,洞庭可容下20多人。在临近洞口的“观虹台”上远眺,还可见到老龙潭瀑布折射的巨大彩虹,景色十分壮观。渔湾以水为长,雨后游览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渔湾龙潭涧,源远流长,枯水时节水不枯,雨季自然水更多。每年雨季,山谷弥漫,涧水轰鸣,如千军呐喊,万马奔腾,群众以为奇。传说山里有龙,水里有怪。胆量不大很难孤身往入,故一直到现在,这里尚保存着完好的自然风貌。今人有诗赞曰:石险路难行,潭深水自清。野山虽不大,百鸟共争鸣。说实话,这是我在别的地方复制整理出来的。因为我也在找,今年也考了连云港导游证。你自己整理下吧,如果是考导游证的话,只要前面多说点城市概况,后面像我这样讲解两个景点然后收尾就好了。我去年考过了。笔试没过,现场就这样考的,过了。

导游证考试云台山讲解词

228 评论(9)

艾米莉郡主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孔望山来观光游览。孔望山原名龙兴山,相传因孔子在此登山望海,明代的时候改名为孔望山,当时孔望山还是海中的一个半岛,直到公元1711年,海州发生了级地震后海水倒退了三十华里,孔望山才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孔望山因孔子三次在此登山望海而得名,可孔夫子为什么会在此登山望海呢?《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的秋天,鲁国的一个附属小国郯国国君郯子去鲁国国都曲阜朝奉,昭公设宴款待。宴会之间,当时在鲁国做官的孔丘问郯子说:“我听说,东夷少昊这个国家的官职皆用鸟的名字来称呼,这是为什么呢?”郯子开始还不太敢说话,听了孔子的问题以后,当即自豪地说“少昊是我的祖先,我知道这件事的原因。”于是郯子列举了一大堆以鸟的名字来命名的官职,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听了郯子的这番阔论,孔子十分感慨:哎!少吴的官职制度真是严谨呀!同时期的周王朝的官职机构之所以瘫痪,是因为臃肿而渎职,应多向周边的夷国学习,当官要能“命以民子”啊!不久,孔子就亲自“往郯子而学”。他来到郯国,向郯子请教有关官职制度方面的学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海州刺史在证孔望山的来历时说:“孔子问官于郯子,曾经登山望海,世传其为孔望山。”这就是孔夫子第一次登山望海。《论语》中又记载了一件事,孔夫子认为东夷族非常注重礼仪,有“仁贤之化”为“礼仪之邦”,因而带他的弟子子路,到东夷少吴之国去学礼仪。当时到孔望山须乘船才能到达。敢于跟着孔子冒险入海的弟子、门生之中,只有子路一人,所以孔夫子叹息说:“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唯子路也!”他这一次登上孔望山时,正好赶上退潮,沙滩上的螃蟹挥舞着大钳,孔子对子路说:“你看人家礼仪之邦,螃蟹都在向我们挥手致敬,更何况人呢?”这一次旅行使得孔子再一次登上孔望山。后业,孔子在辅佐鲁定公的干于的夹谷山会盟齐侯时,又第三次到孔望山望海。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和齐景公打算在祝其的夹谷会盟通好。这个夹谷就是今天干于的夹谷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夹谷会盟”。龙洞――龙洞原为海边的一个海蚀洞,海浪长期冲刷的痕迹还依稀可辨。这块石块,原来恰好遮挡了洞门。从昆的壁凿痕迹看,大约是东汉初年,这块石块被凿开,致使洞门暴露。据说,东汉时期,有位文人崔季听说郁州山上有“道士”在苦行修炼,便以为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仙士石室”。他开口问讯这位仙士,但道人“独处休休然,不谈不对……”崔季感到十分奇怪。后来把这件事记载在他写的《述初赋》里。郦道元又把这项奇闻转载在他的《水经注》中。从此,龙洞便成为胜名遐迩的天下奇迹,许多墨客雅士竟相趋游。洞东侧的寺庙也因龙洞的声名广大,而被称为龙洞庵。因墨客雅士来多了,在洞的四周便留下了许多石刻,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明朝人林廷玉留下的这一块石刻。林廷玉是明朝的一位工科都给事中言事官,后来被贬到海州当通判。公元1499年重阳节,他到孔望山来登高赏玩,来到龙洞前,也学古人崔季圭方询仙人。虽然没有见到仙人,但却有人像老友一样回答他的问讯。是谁呢?回音!是龙洞的回音在回答他。他觉得非常有趣,便写下这首妙趣横生的五言小律《看龙洞偶存》:幻化起溟朦,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这首诗,非常自然,并未形成什么千古大文章。倒是这首诗末尾的题记,却成了四百年来的一桩疑案:“大明弘治二十年,余以工科部给事中言……事,谪判海州,重阳日登山。闽人林廷玉谨识。”工科部给事中可以代表皇帝处理工部以上报提文件奏章,这里的“言事”是工科里的一种职称。但题记中“言”与“事”之间被铲去了九介字,这在名人题刻中十分少见,有可能是林廷玉记述了自己被贬的原因,借故以发泄对时政的不满。事后他预感到题刻中的记述会招致朝廷的追究。在那皇帝可以随时于金銮殿上杖责大臣的时代,这题记完全可以酿成欺君犯上的弥天大罪。于是,他把这一段容易招惹麻烦的牢骚文字铲去,成了遗留在孔望山上的这块令人费解的题刻。有人戏称它是“明朝的反动标语”,这也是不无道理的,从林廷玉的所作所为形象地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皇帝集权的加强以及政治制度的腐朽。此处共有石刻三十多处,我们也不可能一一看过,仅取两处具有代表性的石刻供大家赏玩,刚刚所看的是比较有趣的一组“反动标语”,现在来看下一这幅书法中的珍品。这道诗的作者及篆刻者均为明朝时海州刺史王同。从字体来看,他的篆法(篆刻手法)悬针劲健,敛藏合宜,结构谨严,笔势挺拔,很有秦篆的遗风,又具有宋小篆的流韵,在明代小篆中,它是难得的珍品。这首诗是王同于公元1549年重阳节,和海州的文人雅士,社会贤达等人于龙洞前饮酒赏月时所作,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是述景抒情:龙洞良宵月照,黄花满地秋香,此时此会文彦,一觞一咏情长。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樽回忆绸缪。月光照耀着龙洞,满地秋菊散发出阵阵的清香。在这黄金季节的美好夜晚,在这个浓郁的地方,我会见了海州的才子高士。我们饮酒吟诗,共事多年,情谊长深。在这孔望山下,龙洞门前,四周有峻岭曲抱,畏岩峭壁。东有浩浩朐海,潺潺东流。不要辜负这月光山色,我们一醉方休。明天,我们就要分手阳!今后,诸们在宴会上,可不要忘记老朋友呀!这个呢?是王同的小篆,王同不仅善小篆,还善写榜书大字。像花果山的“飞泉”水帘洞的“高山流水”。龙洞这西侧的“归云飞鸟”四个大字也是王同所题。象石――这座象石是有生整块的花岗岩凿成的圆雕白大象,长米,高米,背宽米,据估算,他体重可达二百余吨!这尊大象鼻是一个典型的圆雕手法,象鼻末端的卷起文状也刻盏得十分细致,这耳朵和象牙都是运用的平面高浮雕的雕刻手法,耳廊上的血脉是用细线阴刻手法,流畅而奔放,这象的眼睛则是用了平面浅浮雕的手法。为什么说它是汉代的作品,首先看它整体的雕刻手法,这座象的整体是运用的没有镂空的圆雕手法,这正是汉代的一个最典型的圆雕手法,从汉代往后,圆雕基本上都是镂空的。再到这边来看一下,这前胸上,还镌刻着一个戴着脚镣的驯象奴隶。这个奴隶头上的“T”字形发是汉代人常梳的一种发型,斜领、紧身小袖的衣衫也是汉代的服装,这右手中所持的一个铁钩,它是象钩,是汉代的一种驯象工具,它的形状和汉墓中所出土的铁钩形状相同。再联系上象石的前脚上拴着一个宽厚的箍镣,可以看出,这尊大象是用来表演象戏的,汉代之时象舞表演已经非常盛行了,这些在《汉书》中都有记述。佛教摩崖造像――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国最早的摩崖佛像,比敦煌的莫高窟要早二百年,被称为“九州崖佛第一尊”。孔望山摩崖造像发现以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尤其是研究中外交通学者的关注和震惊:佛教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为什么在遥远的东海岸的孔望山地区,会有早期的佛教传播,会出现我国最早的佛教造像呢?答案只有一个:汉代另存在着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的以孔望山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在广州的佛教摩崖造像发现以后,又考证出这条丝绸之路,所以说中国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而是三条,第一条陆上丝绸之路就是从唐朝的都城长安出发向西经撒尔马汗到达西域;第二条是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长安出发向东经洛阳、徐州到达朐县再沿海经广州,日南(越南)到达西域;第三条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长安向东至洛阳,再从洛阳南下,经南阳、长沙、广州沿海经日南(越南)到达西域。自古从孔望山到徐州,到洛阳,直到长安都有一条宽阔的陆上交通,历史可以上溯到四千年前,羲仲从中原到东方的殇谷祭日,可以联想秦始皇三次东巡至此,立石为阙设置朐县。这条大道经过洛阳南下,正好又接上以广州为海上起点的第三条丝绸之路。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组摩崖造像是佛、道、俗混为一体的一组造像;其中佛门故事,是这组舍身饲虎图,以及那边的涅磐图,最具代表性。舍身饲虎图主要讲释迦牟尼的本身原是萨陲那太子,但他不愿作太子、当国王,却好行善好施。他常在大路上对贫穷孤独的老、幼、病、弱施财物,四面八方来的求乞者,都得到他的慷慨救助。一天,天上下着鹅毛大雪。萨陲那太子看到山中有一只饥饿的老虎,生下了七只小虎,因为没东西吃,眼看就要饿死了。萨陲那太子来到老虎面前,脱掉衣服,用竹尖刺破自己的头,流出血来,让老虎舐食,老虎先食血,后食肉,最后,萨陲那太子的身体成了一堆狼藉的骨肉……。这组图就是把佛教的“以慈悲为怀”的教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孔望山的这组舍身饲虎与其他地区的舍身饲虎图相比,除了镌刻时代早,体积大外,还带着鲜明的示意性和原始性。这组涅磐图是中国石窟寺艺术中时代最早,人数最多,场面最大的一级涅磐图。洛阳的龙门、大同的云冈甚至敦煌莫高窟的涅磐图也不及。你们看,它巧妙的利用山石的自然形势构图,把佛像安入在图像正中,而且石质的颜色、高浮雕的手法,都与弟子,力士像明显区别。涅磐主要是讲佛教的八相之一的入相,在中天竺的拘尸那城,有一条叫做跋堤的河,河边有两株娑罗树,释迦牟尼“教化众生已毕,化缘既尽”,就在这两株娑罗树之间用一天一夜的时间讲完了《大涅磐经》之后,便入灭了。释迦涅磐之后,他的五百弟子,众力士等表情各不相同,他们或喜或悲,或悲声痛哭或喜逐颜开,这并不是他的弟子中有的敬爱释迦,有的憎恨释迦,而是根据各人道行的高低来表现出各人不同的表情。道行低的便认为师傅去世了,而失声痛哭,道行高的则认为释迦已经升入另一个世界,他的灵魂得到升华,所以就表现出喜悦表情。这一切呢!都在孔望山涅磐图中得到体现。最后,祝大家在连云港的其它景点玩得开心,愉快!

87 评论(10)

sweetdream8

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知识的导游,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河南云台山导游词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青龙潭)青龙潭位于黄龙潭北面,二潭相辅相成,时时相连,宛如鸳鸯交颈,潭内有一块奇石,时而浮上水面,时而又沉入水中。人称“金龟浮水’。神话告诉我们,仙界如同人间一样,也有命运的沉浮和坎坷。

(黑龙潭、黑龙瀑)过了青龙潭,来到的就是黑龙潭和黑龙瀑了,在这里,碧绿的潭水映衬着朱红色的山体所透出的鲜艳让人惊叹。

(悬石)顺着步道往前走到一弯曲处时,就是家在峭壁间的那块巨石,摇摇欲坠,人站到下边不免会感到心惊肉跳。这块石头在当地又叫试心石。未婚男子在心爱的姑娘求婚时,女方为了考验小伙子的诚心和胆量,就让他站在这块石心石下,对天发誓,与爱妻永结同心,否则天理不容。现在,每到情人节这一天,都会看到许多情侣在诗心石下相对窃窃私语,山盟海誓。

(黄龙潭)面前的这条姿态壮观的瀑布,银白色的水幕从谷顶倾泻而下,声如闷雷。青苔巧妙地生长在泉水的周围,与泉水交相辉映,雄伟壮观中不乏芊巧丽质,宛如一块硕大精美的水体雕塑。在水体雕塑南面的水中还稳稳地躺着一块形似元宝的巨石----元宝石。

(天然壁画)从黄龙潭向北走过两座铁桥,(天然壁画)从黄龙潭向北走过两座铁桥,大家可以看到右前方有一幅珠光闪闪、色彩斑斓、宛若天工妙手编织的山水壁画。泉水从一条石缝处向下溢出,有无数个塔松形状的苔藓铺垫,勾勒出无数珍珠银丝的线条。并且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因其形状像针线,所以也叫“针线瀑”,每当阳光照射到水帘上时,便会呈现出另一番更为壮丽的景象,各种染色的水珠在青苔的衬托下熠熠发光,犹如.颗颗宝石珍珠镶嵌在山体上,因此又被称为“珍珠滩’。珍珠潭流光溢彩,满目生辉,人们在此都会目不转睛的欣赏,久久不愿离去。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汪绿水,便是子房湖了,子房湖因西汉名将张良(字子房)在此隐居而得名,是云台山景区最大的湖泊水体景观。大家看,这子房湖东西宽200米,南北长4000米,湖面300余亩,水深呈阶梯状分布,北浅南深,最深出约100米,水容量为1亿立方米,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领略高峡出平湖的秀丽景色。子房湖山青水碧,四季风景各异,春可临水赏山花,夏可入水戏碧波,秋观水天共一色,冬览山水扮素裹,置身于此,尽可得山水之乐。于是,便有人赋诗赞曰:“天光湖色应心开,双浆展翅一字排。清风乘坐歌谣去,夕阳驮得好梦来。”

古人云:“山之名,以人著”。子房湖之所以闻名于世,于西汉名将张良密切相关。张良,字子房,是秦末汗初著名的大军事家,政治家。两千多年来,他一直被儒家所推重,为道教和民间所神化。宋代的《太平广记》中的《神仙传》更是将张良列为“神仙”之列来记载。传说,张良在博浪沙阻击秦始皇未中,经常在云台山来避难,因在河边踩住尹伊的脚印儿得到的“神”助,后因出山投奔反秦起义军而得志,成为了彪炳史册的一代名臣。历史上,张良作为西汉刘邦的军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协助刘邦实现了亡秦灭楚大业,统一了天下,建立了西汉,而后功成身退,拒荣华富贵,重返云台山隐居。他也因此躲过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杀身之祸。在这一点上,同时期的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些被刘邦,吕后害死的名将也只能望其项背,独自嗟叹了,想必这也正是他之所以成仙,得于青山共存亡的缘故

桃花水母)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之一,最早诞生于亿年前(另有专家认为是15亿年前),体型小,扇径仅10毫米左右,晶莹透明,古称“桃花鱼”,是国家濒危野生动物。2002年3月17日~20日在都江堰召开的“中国红色名录”研讨会已正式将中华水母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据有关资料记载:世界上的“桃花水母“已发现的有英国索氏,日本伊氏,和中国四川大渡河,四川灌县(基金都江堰市)以及湖北秭归五类,然而,前四类目前早已绝迹,仅存标本,秭归的“桃花水母”也因三峡工程而面临灭绝的困境,已受到包括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在内的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目前云台山景区已经邀请有关部门组织相关的生物学专家,水产学专家对“桃花水母”进行了系统研究,实地考察,并提出了科学论证和建议方案,从而使“桃花水母”这一珍贵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好了,朋友们,故事讲完了,体力也恢复了,我们启程继续参观游览吧!

大家一路辛苦了,首先我代表中国旅行社欢迎大家来到河南观光旅游。我是此次行程的导游员小张,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王师傅,此次河南之旅将由我们为大家提供全程服务。在旅途中,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会尽可能满足您的需求。最后,预祝大家旅途愉快!〔游的开心,玩的愉快〕

现在我们前往的`是河南省目前唯一一家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7个国家级称号的景区——云台山。它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内。从郑州出发,经郑焦晋高速,跨黄河,过新乡和武陟,大约需要两个半小时就可到达修武县内的云台山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河南及其省会郑州的概况。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因其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古称“豫州",简称“豫”。两千多年前,在《尚书?禹贡》中有“序列九州之地,河南独居其中”的说法,故又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是中国也是世界古代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河南这块土地上先后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人赞叹的史前文化,揭开了中国人类文明的序幕。自夏朝到满清,在长达4000余年的古代历史时期,有3000年河南都一直处于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域。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

各位游客,弭往前走,我们不矢¨不觉地便进入了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这里就是茱萸峰图家森林公园。这里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寓,森林覆盖率达到86%以上。跨入林间山道,可见举柏、橡栗、黄栌、红枫、核桃、山楂、山榆、柿树等大型乔木满山皆是,遮天蔽日。至于茱萸、连翘、绣线菊、杜鹃、山枣、野葡萄等灌木药材更是杂陈林间。山径小路曲曲弯弯,要不时地拨开伸到路上的枝蔓叶条,才能踏足通过。行走间,你会不时地被突然出现的红一片、黄一片、紫一片、白一片的林中野花所吸引,为奔跑的野兔、呜叫的山雀所驻足。呼吸着温润、新鲜的山林野气,踏着松软的苔藓,掣着波澜起伏的莽莽林海,心情也会变得格外轻松、愉悦。

茱萸峰脚下朋友们,这就是云台山的主峰——茱萸峰,因古时候这里遍生芳香植物——茱萸而得名。你看它端庄雄伟,威武挺拔。在您看来,山太高则可望不可及,山太低则不屑一登,而茱萸峰却不高不低,恰到好处。架萸峰景观丰富多姿,可以同国内睹如泰山、华山、嵩山等名山主峰媲美。千百年来,深受历代文人雅士、八方名流所青睐,前来登临者络绎不绝。唐代著名大诗人王维,每年九月九重阳节都要和亲朋好友一起登山茱萸峰望远寄情,曾经在此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千古绝唱,将千百年来游子心中最无法表达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重九登顶沿青石阶一路前行,我们便可到达圣顶茱萸峰。登顶之前,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地重九登顶的习俗。所谓“重九登顶”,就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当地男女老少蜂拥而至,齐聚茱萸峰脚下,人人佩带茱萸香个个饮菊花酒、菊花糕、赏红叶,争相登上圣顶——架萸望远寄情。据说,这样既可以免灾祛病,又可以给人带来好运。古时获嘉县有一个书生屡试不第,然而有一年在登茱萸峰后登科,巧的是两个“登”字相应,于是,一时问被人们传为佳话。从此以后,登茱萸峰之风便愈加盛行了。

鹌鹑斗山朋友们,大家都知道:鹤鹁本性好斗。但又有谁能够料到,这里就有一对鹌鹁在拼杀打斗呢,它们不仅一直斗到了高高的山顶之上,而且化作了顽石还要继续斗下去!不信,大家请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看见了吗?就在那里!你看它们嘴对嘴、眼对眼,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天知道它们斗了几千年,今后还要再斗几千年?

三秀谷、三秀石朋友们,这叠彩洞可谓“幽、奥、奇、幻”兼具。大家看,从我们刚才上山时的2号洞到现在通过的12号洞这一段,洞洞相连,时隐时现,在蛇形洞里摸黑,在陡崖峭壁间盘旋。过了12号洞之后,眼前豁然开朗,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条峡谷便是郁郁葱葱的三秀谷了。从12号洞外向谷对面森林上空望去,可以看见“三秀石”奇景。看见了吗?就是那块石头。说它奇特无比,一点也不夸张。“三秀石”屹立在山顶岿然不动,乍一望去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如果您不断地变换角度,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所在了。对了,它可以随着人们视觉的转变而变换姿态,可以从灵芝、傣族少女摇身一变成为现代派的时尚女郎。此情此景,令人叹为观止。

仙龛峰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山峰是仙龛峰。它位于12号洞与13号洞之问,地处两道绝壁的交角上,居高临下,拔地通天,堪称一绝。朋友们若身临其上,则会感到如履天台、似入云端、超凡脱俗、飘飘欲仙。此峰四周上下,景色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后上方,有主峰茱萸峰在望,形若倬笔,直插蓝天自云;前下方,阡陌纵横,田园如画,十八盘大道弯弯,子房湖碧波千顷;前上方.层层山峦,一望无垠,天连天,山犹如海石涛影接天。望之令人胸怀开阔,心旷神怡。除此之外,这里还常有“白云游谷”奇观出现,云台山以云称胜,不观云不算游云台。如果你幸运的活,还能一睹白云缭绕神奇。

丹风朝阳“丹风朝阳”是13号洞上方的一处植物景观。该景观本为一株古老的侧柏,因其衰老而有一枯枝,又因其枯木逢春又生出了许多繁荣的杖权。枯枝昂扬似风头,新枝横披如风体,尖端下垂似风尾,亭亭玉立在洞顶小山之巅。旭日东升时分,它便化作了一只美丽的丹凤,沐浴在灿烂的霞光盟,惟妙惟肖,故名‘‘丹凤朝阳”。

游客们,大家好!我是云台山的导游,现在我带你们去名山圣水之地——云台山。

我们沿着石径走,就到老潭沟了,传说这里年年干旱,有一位龙王因为没听玉帝的旨意,私自降雨被贬下凡间住在这里,所以这里也被称为龙潭。

我们接着向前走就会看到:小潭沟、红石峡、不老泉、龙凤峡……前面就是不老泉了传说喝了不老泉的水可以长生不老,现在大家可以在拍拍照或是品尝一下不老泉甘甜的泉水。

云台山真是“三步一泉,五步一潭,十步一瀑”。我们现在已经到了龙凤峡了,龙凤峡最有名的就是龙凤壁了,因为它有一个美丽而又凄惨的传说:天上有一龙一凤,一位蝴蝶仙子看他们很般配,就给龙凤做媒,让它们两个在云台山的龙凤峡前见面,可是这件事不幸被王母知道了,王母娘娘特别生气就带上神鹰去抓它们。神鹰和龙凤斗了几个回合实在支撑不住了,王母心想:大事不妙,就马上摘下头上的簪子在龙凤之间画了一道天河让它们永远不能见面,还让神鹰看守龙凤,并把蝴蝶仙子贬下凡间。

好了,我就介绍到这,剩下的时间大家拍拍照,给自己留下一个永恒的记忆!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中华第一奇峡”——红石峡。红石峡又名“温盘峪”,因谷内冬夏温差无异而得名。游览红石峡,您最好先站在桥上俯瞰一下,他几乎具备了中国盆景的所有特质,既有宏大粗犷guang的气魄,又不失精巧婀娜的体态,所以有人说:红石峡是缩小的山水世界和放大的盆景峡谷。在红石峡,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笔触远不是人类的理解所能涵盖的。红石峡长约两千米,深68米,最宽处30余米,最窄处仅有几米,由于峡谷幽深并且狭窄,形成了一种冬暖夏凉的小气候,人称“长春谷”。大自然的苍海桑田,十多亿年的地质变迁,伴随着无数次的造山运动,将那些含有石英砂的岩石抬升出地面,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崖壁。由于岩石中铁矿物质的氧化,经年累月,崖壁被染成了红色,于是形成了丹崖碧水的景观,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红石峡了。

“高峡出平湖,云台生神韵”朋友们,我们继续前行,就来到了子房湖。古人云:“山水之名,以人著之”,子房湖因西汉名臣张良在此隐居而得名。张良,字子房,是秦末汉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两千多年以来,他一直被儒家所推崇,为道家和民间所神化。传说,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王未遂,到云台山避难,因在河边踩住了伊尹的脚步而“得神”。子房湖东西宽200米,湖面300余亩,是云台山仅有的湖泊水体景观,在这里您可以尽情地领略高峡出平湖的景色。这里青山碧水,四季风景各异;春可临水赏山花,夏可入水戏碧波,秋观长天共一色,冬揽山水扮素裹,置身于此,可尽得山水之乐。子房湖碧波荡漾,水质优良,在湖中还发现有珍稀国家濒危野生动物桃花水母,它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之一,最早诞生于5。5亿年前,因形似桃花瓣而得名,古称“桃花鱼”,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过了漫水桥,我们现在来到了老潭沟,大家请看,这里山雄水秀,峰高瀑急,青山四合,有如仙阁,可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多么的巧妙。朋友们,一路欢歌,一路美景,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了老潭沟的尽头,俗话说“游云台,赞云台,不到天瀑不算来,这就是著名的云台天瀑了,云台天瀑落差达314米,宽约五到七米,是目前亚洲发现的落差最大的瀑布。天瀑之高,雄冠九洲,站在它的近旁,可以领略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恢弘气势。她盛水时期气壮山河,淡水之时仪态万千。大家请看,瀑布上端朵朵白云,又好像团团棉花絮,悠悠飘落、连绵不绝;下端宛如飞花溅玉,溅起一米多高的水花,又化成一团水雾,把瀑布笼罩在蒙蒙的雾中,它既表现了力量、又体现了柔美,让人感觉充满活力、精神振奋!

出了老谭沟不远,有石桥横架河谷,这就是小寨沟了,这里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飞瀑、流泉、彩潭、奇石等景观,风光怡人,宛若秀丽江南,故得雅号“潭瀑川”。

过了金龙卧波,欣赏完造型奇特的Y字瀑布后,再往前行,我们就来到了清漪池,红石映碧水,使清漪池呈现出一种青纯气质,这里的水浅而清澈,清苔把一潭水映得碧绿无尘。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但在这清池中却有小鱼生长,为了适应水清的环境,鱼身逐渐变得透明,几乎和水一样,很难被人发现了。

好了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云台山的讲解暂时先告一段落,下面留给大家半小时的时间自由活动,半小时后在原地集合,小张将继续带大家参观云台山的下一个景点——茱萸峰。

各位朋友:

我们的旅游车已经快要到达云台山景区了,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景区的概况。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东北部的修武县境内,因为山势险峻,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所以取名为云台山。景区面积190平方公里,包括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等十大景点。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红石峡、潭瀑川、泉瀑峡三个景点。云台山以山称奇,整个景区峰峰如画,岩岩是景,主峰茱萸峰海拔1308米,是登高望远的绝好去处。云台山以水叫绝,单级落差314米的云台天瀑雄冠华夏。云台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竹林七贤得隐居地,有唐代大诗人王维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备思亲”的地方。云台山物产丰富,这里水源丰富,植被茂盛,名木古树、奇花异草遍布其间,种类有400多种。好了,朋友们。乘着景区的旅游大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红石峡的停车场,请大家带好自己的行李物品随我下车。红石峡是14亿年前震旦纪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地址遗迹,因为整个峡谷的石壁是棕红色的石英砂岩,所以叫做红石峡。请大家跟着我顺台阶向下走,穿过黑龙洞我们来到了黄龙潭,大家请看这里的水,水深处湛蓝无比,水浅处清澈见底,大家抬头看这里的石壁是棕红色的,再向上看天蓝的天空,是不是形成了“碧水丹崖蓝天”的精妙组合。俗话说“五石景不奇”,在秀丽的黄龙潭中也分部着大量极具观赏性的天然奇石。

大家请看我们面前这块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中的奇石,它的纹理自然,古朴悠悠,洒脱飘逸,如行云,似流水,如浅浮雕,如诗如画,真是大自然的杰作。大家请随我手指的方向看潭东北角,这是两块铁红色的紧紧连在一起的奇石,传说是龙子和龙女的热恋的化身,他们以独特的造型语言来表达彼此的爱慕之情。朋友们,我们看过了秀丽的黄龙潭。经过青龙潭、黑龙潭,现在我们面前有出现了一条姿态壮观的瀑布,这就是黄龙瀑,黄龙瀑潇洒飘逸,似水雾,似水帘,似纱帐。瀑布的后面有无数流水从泉眼喷射出来,美丽的青苔巧妙地生长在泉水的四周,与瀑布交相辉映,雄伟壮观中透着纤巧丽质,真如一块硕大精美的水体雕塑。游过了红石峡,经过子方湖,我们来到了潭瀑峡小寨沟。这里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飞瀑、流泉、彩潭、奇石等景观,风光宜人,如同秀丽的江南。

沿着山间步道我们来到了潭瀑峡的最北面,大家请抬起头看一下峡谷的四周。这是一个U型峡谷,三面环山,一面敞口,沟底的宽度大于谷的顶部,峡谷就像一个口小肚子大的坛子。我们四周除了垂直陡峭的山崖外,只剩下头顶的一片蓝天,是不是有坐井观天的感觉。这是云台山最有特色的地貌类型-----瓮谷。(它是怎样形成的呢?瀑布从上倾泻而下时,流经两组不同寒武纪时代的灰岩,上面厚的层状的灰岩相对结合的紧密,下面是薄层状的易碎的灰岩,日久天长,流水不断的冲刷,下面易碎的灰岩被水淘出大洞,形成上部小,下部大的瓮谷地形。)看过奇特的瓮谷地型,大家请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能看出这像什么图案吗?对了,这是一幅天然的龙凤呈祥图。真是美妙绝伦,不知是哪位艺术大师,把天当作笔,以山为画卷,以泉水、苔藓和蕨类植物作为笔墨,勾勒出如此活灵活现的一条巨龙和一只仙凤来。神龙顶天立地,昂扬巨头,张口吐雾,人们称作“神龙播雨”。再看这只仙凤,凤尾的上方,正好有一条银白色的瀑布顺着苔藓流下,好似在仙凤翠绿色的羽毛上均匀散开,然后化为一颗颗断了线的珍珠散落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珍珠华丽无比,鲜艳夺目,令人叹为观止,人们称为“凤尾串珠”。

游过了潭瀑峡,大家想去看看华夏第一高瀑吗,接下来我们就去泉瀑峡。泉瀑峡的主要特点是“一长双高”:一长指这条峡谷较长,双高指峡谷尽头的云台天瀑落差大,谷口海拔1158米的宝塔峰高入天际。高瀑、深沟体现了云台山特殊的地质特点。朋友们,这便是落差达314米,号称华夏第一高瀑的云台天瀑了。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令人神往的大瀑布的脚下。她凌空飘落,携雨抚风,宛如透明玉带。站在她的旁边,我们充分领略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伟气势。各位亲爱的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云台山的游览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云台山一年四季皆美景,春赏山花,夏看山水,秋观红叶,冬览冰挂。真诚的欢迎各位再次光临云台山!谢谢大家!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修武县以北12公里处,主峰是茱萸峰,海拔1304米,因为山势突兀,好像一口大锅,覆盖在群峰之上,在古代被称为“覆釜山”又因为它山势高耸,森林茂密,山间常有云雾缭绕,因此又被称为“云台山”。从地理学的观点看,云台山在地形上是属于南太行山地的一部分,故又称“太行云台山”。

云台山自古就是豫北名山,现在已建成了云台山风景区,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地质公园。现在开放的主要景区有:温盘峪、茱萸峰、老潭沟、小寨沟等。

好,朋友们,我们现在进入了温盘峪景区,它是由于地壳断裂运动遗留下来的断裂构造痕迹,看上去是很狭窄的线状峡谷,这就是“一线天”。我们要沿崖壁栈道进行游览,所以大家在欣赏景色的同时还要注意安全。

进入峪内,各位是不是感觉比外面要暖和一些呢?大家请看,两测试悬崖绝壁,四周群山环抱,这样就使峪内外空气不易流通,因而造成了峪内独特的气候特点,就是冬暖夏凉,全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因此被称为“温盘峪”。

温盘峪全长近1公里,宽有3—10米,峪内溪流清澈见底,溪里面有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在两侧的丹崖长墙上,有一挂挂珠帘式的泉瀑,竞相倾泻,形成断崖飞瀑景观,再加上青苔、野菊花及其他植物的点缀,显得生机盎然,令人赏心悦目,因此被人们称为“盆景峡谷”。

好,游客们,我们继续向西前行,经过了子房湖和漫水桥,映入大家眼帘的有一座山门,上写“老潭沟”三个大字。相传有位天河龙王为解救民间干旱之苦,不顾玉皇的旨意,私自降雨,被贬下凡间,栖身在这里的一个深水潭中,人称“龙潭”,这道沟被称为“龙潭沟”,后有人为表示对龙的敬意,将“龙”字改为“老”字,就成了“老潭沟”。

由于地质,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剧烈的断裂构造,形成了东西走向的“u”形断崖,因而这里出现了东西走向的沟谷景观,还有又高又陡的崖墙地貌景观,大家请看,这里峰高瀑急,山雄水秀,可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多么的巧妙。

在老潭沟的尽头,就是著名的云台山瀑布,它落差达到314米,宽约5—7米,是亚洲目前发现的落差最大的瀑布,因此,又被称为“天瀑”,它也是云台山景观之最。大家请看,瀑布上端朵朵白云,又好像团团棉絮,悠悠飘落,连绵不绝,下端宛如飞花溅玉,溅起1米多高的水花,又化成一团水雾,把瀑布罩在蒙蒙的雾中。它既表现了力量,又体现了柔美,让人感觉充满了活力。

326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