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思想、真理的历史使命和立德育人的重任,师资队伍素质决定着高校的建设水平和发展高度。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评价等诸多方面。高校要以培养“四好”教师为目标,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综合改革,积极打造具有一流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重引进、轻培养等不正之风。针对这些问题,《指导意见》为高校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等各个环节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突出师德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摆在首位。《指导意见》也重申,高校要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不断完善和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制度规范,创新师德教育,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关键在严、核心在实,严中有规、实中有机制”。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不断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在教师招聘、职称评聘、岗位聘任、导师遴选、考核奖励、合同期考核、项目申报等工作中,对拟任教师师德师风进行全面考察。高校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不断完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学校要坚决贯彻党管人才方针,切实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把关作用,坚持把教师师德师风考核放在首位,严把政治关、师德关,确保“引进来必经审核”。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激励有要求
履行立德树人核心使命是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落实好这一要求,必须把教育教学工作摆在改革更加突出的位置。《指导意见》要求“加强教学业绩和教学效益在绩效分配、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考核中的比重,把承担一定量的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引导教师聚焦教育教学主业。《指导意见》还要求“改进绩效考核方式,向扎根教学一线、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包括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承担出题监考任务、指导学生投入工作量等”,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的表彰和激励,增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认同感、获得感、荣誉感。 《指导意见》同时要求高校做好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指导等工作。教学经验需要不断传承积累创新,教学技能需要交流精进打磨。高校要持续开展旨在强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系统培训,特别是帮助刚步入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尽快适应角色,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撑。《指导意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通过改革引导和鼓励教师始终关注学生成长发展,把教书育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 促进教师更加多元、包容的专业发展
现代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前提是尊重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为营造良好学术生态提供制度支撑。《指导意见》提出“深化职务聘任改革,实行职务任期管理,进一步探索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等管理方式,实行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高校要构建定位清晰、路径清晰、合理高效的职务制度,管理上更加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从机制上激发人才潜能,做到人尽其才。要引导教师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合理规划目标,尤其要将自身职业发展融入国家和学校发展大局。
《指导意见》要求“完善教师职称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学科、岗位特点设置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方式”,“要突出质量导向,以能力、业绩、贡献等为评价依据对教师进行评价,扭转轻教轻育人的倾向,克服重论文、重职称、重职称、重学历、重奖励的弊端”。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好评价指挥棒、风向标作用,积极构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符合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规律、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评价体系,坚决克服“五个只”倾向。要结合不同学科、岗位特点和规律,完善分类评价体系,破除“一刀切”。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能精湛、教育水平高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正确办学政治方向,全面落实《指导意见》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着力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协同改革,把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更大贡献。(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龚启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