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露微笑会让人留下美好印象。但是你知道吗,惊恐的表情才最引人注目。美国科学家近日通过比较大脑处理各种面部表情的速度,得出结论认为,惊恐的表情能够最快地被人类意识到。相关论文发表在《情绪》(Emotion)上。
(二)此次研究由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心理学家David Zald领导。他和研究小组利用视觉闪光抑制(visual flash suppression)技术(该技术能够减慢大脑对面部表情的反应速度),和一个能让双眼同时观看不同图像的阅读器,向参与实验者的一只眼睛展示静态的面部表情图像,向另一只眼睛展示一串快速翻动的随机图像,并让参与者报告他们第一眼意识到静态面部表情的时间。
(三)结果发现,相比较中性或快乐的表情,参与者意识到惊恐表情的速度要快得多。而且,Zald表示,这种现象在实验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四)研究人员认为,惊恐是对人类很重要的信息,它会提醒人们注意潜在的危险。所以惊恐图像在视觉处理过程中走了“捷径”,更快地被人类所意识到。
(五)同时,此次研究也显示了大脑对微笑的“漠不关心”。Zald说:“快乐的表情被察觉速度甚至比中性表情还要慢。”这表明,对于没有什么危险的信号,大脑相应的关注也较少。
(六)Zald表示,面部表情对于人们传递社会交往信息至关重要。有些人,比如孤独症儿童,无法正确地判断别人的情感表情,结果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交困难。
>从文章中我们能作出推断的是,大脑对惊恐表情反应更快的原因是( )。
A.展露微笑会让人留下美好印象
B.惊恐是对人类很重要的信息,它会提醒人们注意潜在的危险
C.对于没有什么危险的信号,大脑相应的关注也较少
D.文中未给出确切答案
>对于第三段划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惊恐表情的反应比中性或快乐的表情速度更快
B.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大脑都对于惊恐表情的加工处理更快速,跟我们的预测不符
C.研究结论表明了我们对于惊恐表情较中性或快乐的表情更为敏感
D.大脑对微笑“漠不关心”
>对于第五段划线部分研究的结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惊恐信号比微笑信号对于我们更重要
B.对于危险的信号我们的大脑给予相应的关注更多些
C.大脑对于微笑并不是真的“视而不见”
D.整体上说,大脑对于表情的反应顺序分别是惊恐表情、中性表情和快乐表情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做出的推论,错误的一项是( )。
A.视觉闪光抑制技术之所以能够减慢大脑对面部表情的反应速度,是因为其可以干扰面部表情信息传导至大脑
B.虽然文章没有言明,但我们可以推断出大脑对于表情的识别速度的差异可能有社会方面的原因
C.人们可能对于危险信号更为敏感
D.我们用仪器测出了眼睛对于表情反应的时间,对惊恐的意识更快一些
在大学里讲美学,我不太会用到“竞争力”。美可能是一朵花,很难去想象如果我凝视这朵花,跟竞争力有什么关系。
我曾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八千年前的一个雕刻:一个女孩子从地上捡起一朵落花闻。这个季节走过北京,如果地上有一朵落花,很可能一个北京的女孩子,也会把它拣起来闻。这是一个美的动作,它不是今天才发生的,八千年前的艺术品里就有。所以我在大学上美学课不谈竞争力,就谈这朵花。
那时,我在台湾中部的东海大学。校园很大,整个大度山都是它的校园,校园里到处都是花,每年四月开到满眼缭乱。教室的窗户打开,学生们根本不听我讲课。刚开始我有一点生气,可是我想,要讲美,我所有的语言加起来其实也比不上一朵花。所以我就做了一个决定:“你们既然没办法专心听课,我们就去外面。”他们全体欢呼,坐在花树底下:我问:为什么你觉得花美?有说形状美,有说色彩美,有说花有香味……
把这一切加起来,我们赫然发现:花是一种竞争力。它的美其实是一个计谋,用来招蜂引蝶,其背后其实是延续生命的旺盛愿望。植物学家告诉我,花的美是在上亿年的竞争中形成的,不美的都被淘汰了。为什么白色的花香味通常都特别浓郁,因为它没有色彩去招蜂引蝶,只能靠嗅觉。我们经常赞叹花香花美,“香”和“美”这些看起来可有可无的字,背后隐藏着生存的艰难。
后来我跟学生做一个实验,我们用布把眼睛蒙起来,用嗅觉判断哪是含笑,哪是百合,哪是栀子,哪是玉兰……这个练习告诉我们,具体描述某一株花“香”是没有意义的,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含笑带一点甜香,茉莉的香气淡远……美是什么?另一种物种没法取代才构成美的条件。我问学植物的朋友:如果含笑香味和百合一样会怎样?他说:“那它会被淘汰了,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所以我常常给美下一个定义:美是回来做自己。
对“花是一种竞争力”的理解,不符合短文原意的一项是( )。
A.白色的花不参与竞争
B.花在生长过程中必然经历激烈竞争
C.花经历了千百年的优胜劣汰
D.花需要吸引蜂蝶传授花粉
关于“美是回来做自己”,最符合短文原意的一项是( )。
A.人需要自我观照
B.美是生物生存的需要
C.一个美的动作可以跨越千年
D.凸显个性的需求
最符合本文主旨的是( )。
A.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
B.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
C.美在心灵
D.美是天人合一
具体描述某一株花“香”是没有意义的,对这一说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比较没有意义
B.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无法量化
C.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人的嗅觉难以具体判断
D.每种花的香味都不一样,各具特色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无法从文中看出( )。
A.作者十分重视美学教育
B.作者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
C.作者采用了情境教学的方法
D.作者将生命体验引入教学
1.1.答案:
解析:
知此题考查细节判断的原因分析。
原文第四段中已经给了明确的答案:“惊恐是对人类很重要的信息。它会提醒人们注意潜在的危险。所以惊恐图像在视觉处理过程中走了‘捷径’,更快地被人类所意识到。”
故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语句理解题。
根据原文“这种现象在实验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知A项“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不准确。文章并未涉及我们的预测是否和试验的结论相符,所以B表达得不够准确。D的内容从第三段无法推出。因此,对于第三段划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故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理解。
原文只是说“惊恐表情最引人注目”,“快乐表情被察觉速度甚至比中性表情还要慢”,但不代表大脑就是这样按顺序来逐步反应每个表情。所以D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A、B项可从第四段“惊恐是对人类很重要的信息”及第五段“对于没有什么危险的信号,大脑相应的关注也较少”这两句话中推论出来。文章第一段提到“展露微笑会让人留下美好印象……惊恐的表情最引人注目”,由此可以推论大脑对“微笑”并不是真的“视而不见”,即C项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1.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文章第二段提到视觉闪光抑制技术能够减慢大脑对面部表情的反应速度,但并未解释其原理,所以A项内容无法从文章中推论出来。
B项可从第六段中推断出来,C可从第五段推断得出,D项通过前两段文字可以推出。
故正确答案为A。
2.1.答案:
解析:
根据第四段“花的美是在上亿年的竞争中形成的,不美的都被淘汰了”可知,B、C说法正确;由“它的美其实是一个计谋,用来招蜂引蝶,其背后其实是延续生命的旺盛愿望”可知,D说法正确;白色的花并非不参与竞争,只是扬长避短,在香气上获得胜算,A说法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2.2.答案:
解析:
定位原文“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意在强调要有自己的个性,只有D项提到了个性。故正确答案为D。
2.3.答案:
解析:
文段为分—总结构,整个文段都是围绕“美与竞争力的关系”进行论述的。开始描述作者自己的经历,最后得出结论,即美是一种竞争力;最后一段是对于“美是一种竞争力”的具体阐述。故正确答案为A。
2.4.答案:
解析:
文段中指出具体描述某一株花“香”是没有意义的,强调的是其抽象意义,而不是C项中的具体行为“人的嗅觉难以具体判断”,C表述理解有误。故正确答案为C。
2.5.答案:
解析:
由作者带领学生出去欣赏美,引导学生思考美,做实验等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美学教育是十分重视的,A可以推出;由“我”带领学生去教师外面,感受、思考美,可以得出作者使用“情景教学”的教学方式,C可以推出;由文段第四段,花运用形态与花香招蜂引蝶,延续生命,D可以推出;文段没有讲到美育与德育的结合,B属于无中生有。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