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不吃辣
soldierwill
一,社会知觉(一)什么是社会知觉作用?作用于个体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信息,另一类是社会信息,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有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社会知觉中的“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有所不同。后者一般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而前者则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既有对人的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与解释。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1,认知者的经验个体的经验不同,对同一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示的主要作用包括:a,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个体知觉他人,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的中心。b影响记忆。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c影响自我知觉。自我图式是个体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认识。d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个体知觉他人看见的往往是他想看见的东西。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能满足认知者需要和符合其动机的事物,往往成为注意的中心与认知的对象。3.认知者的情绪。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用消极的眼光去知觉他人。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定义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是最先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产生首因效应。2.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例,生活中的光环效应,我对一个朋友特别信任,他推荐的东西包括吃的,用的,我认为都是好的,会放心购买。3.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例如在我们当地,一提到博山菜馆,大家都会觉得特别好吃。一个平时不好好听讲的孩子,考试考了很好的成绩,老师就会觉得他是不是作弊了。(三)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是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2.平均模式(品+品+品)/33.加权平均模式,是指许多人在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是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还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依据的不是简单平均分,是而是加权平均分数。4.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四)印象管理1,印象管理的定义印象管理也呈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形成,重点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管理,重点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2.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管理方式。3.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及常见策略a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外表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而外表最容易为他人所觉察。所以个体往往注意修饰外表,尤其在异性面前更加如此。b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隐藏自我,个体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常常把真实自我隐藏起来。自我抬高通过自我抬高的人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c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需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期待。d投其所好。个体为了得到他人的好评,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往往采取自我暴露,献媚诗会等手段,投其所好。三,归因(一)归因的定义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且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二)行为原因的分类1.内因与外因内因只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给予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2.稳定性原因与异变性原因在内部原因中,人的情绪异变,而人格特征、能力则会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外部原因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而气候条件易于变化。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有些原因是个体能够控制的,有些原因是个体不可能控制的。对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如做一件事情,个体努力了结果就会好,个体不努力结果就不理想。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三)控制点理论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来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这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成为内控者。外控者: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内控者与外控者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临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四)归因原则1.不变性原则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如果某种特定原因在许多情境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伴,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那么就可能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如,一个小朋友他只要出现的地方,这个地方就会发生摩擦与纠纷,如果他不出现,小朋友就会相处的很融洽,此时就会假定该小朋友是个爱惹事的孩子。2.折扣原则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贡献者,凯莉提出来的。当一种结果看起来,是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引起来的时候,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时,显然需要谨慎行事。如教室里丢了东西,当时有三个同学在场,那么假定最大嫌疑者时,就要非常谨慎。3.协变原则。凯莉的三维理论:通过检查三种特殊的信息来进行归因,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a.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作出反应b,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C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作出的反应是否一致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做出外部因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因素的归因。P126页。马丽为什么对小丑笑----对凯莉三维理论的验证。(五)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2.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倾向于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有利于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失眠患者往往有相反的归因倾向,即他们认为失眠是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所以对部分失眠患者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归因模式来使睡眠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3.观察位置人们观察事物时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解释和看法也会有差异,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凸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4.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把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