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53

yissluckyg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刘仁成区发改委总经济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梦不吃土

已采纳
一代女皇——武则天 637 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武氏以美貌应召人宫,始为才女,赐号武媚,时年14岁。649年,太宗死,入感业寺别发为尼。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决计利用武媚的美貌,转移高宗对萧氏的厚宠。遂令武氏暗中蓄发,献给高宗,封为宸妃。翌年生是长子李弘,晋为昭仪。 武氏再次入宫,得力于王皇后,开始对王皇后卑躬屈节,极力奉承。她知道王皇后与萧淑妃有矛盾,便联合王皇后,夺去高宗对萧氏的宠爱。当萧氏失宠后,她认为自己要当六宫之主,必须把王皇后打下去。654 年,武昭仪产下一女儿,深得高宗喜爱。有一天,王皇后闲得无聊,到昭仅宫中逗小公主玩了一回,然后离去。传说武氏在王皇后来时故意避开,待王皇后离去后,将小公主弄死,嫁祸于王皇后。655 年,王氏被诬以杀死小公主的罪名,废去后位,立武氏为皇后。此后又生了三子一女:李贤(章怀太子)、李显(中宗)、李旦(睿宗)和太平公主。足见其专宠之地位。 武氏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683 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的谴斥。 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武则天年谱 1岁,武德七年(624年),生于长安。父,武土彟,年48岁,任工部尚书,判六曹尚书事。母,杨氏,年46岁。异母兄元庆、元爽稍长,姐一人尚幼。 2岁,武德八年(625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其兄建成、弟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八月初八,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为太宗。封武士彟为豫州都督。 5岁,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诞生。本年,袁天罡为武相面,在当地留下了朝天关、望云埔等传说。 12岁,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初六日,高祖死于长安大安宫垂拱殿。武士彟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岁。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于陕西三原献陵,庙号高祖,与太穆皇后合葬。之后,与母亲杨氏回文水葬父。 14岁,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之女美丽聪明有才华,召入宫中,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娘”。 16岁,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有州府358,县1551。高丽、新罗、西突厥、吐火罗、康国、安国、波斯、疏勒、于阗、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长相继遣使朝贡。 20岁,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为太子。 23岁,贞观二十年(646年)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诏军国机务并委太子李治处理。此后,太子隔日听政,朝罢,入侍药膳,武与太子开始接触,两人同在太宗身边侍疾。 25岁,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太宗作《帝范》12篇,赐太子李治。 26岁,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诏长孙无忌、褚遂良辅佐太子李治。太宗驾崩。二十八日,武在感业寺出家为尼。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为高宗,时年22岁。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于昭陵,与长孙皇后合葬。 27岁,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为皇后。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业寺行香,见到武。武氏哭泣,高宗伤感落泪。王皇后暗示武氏留长发,并劝皇上接其回宫。 28岁,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入宫,为一般宫女,在王皇后身边。 29岁,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立李忠(即陈王忠)为太子。十二日,户部奏:全国有户380万。本年冬,武生长子李弘。 31岁,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封武为昭仪。三月十四日,唐高宗应武之请求,加赠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彟等13人官。六月,王皇后的舅父看出皇后宠衰的现实,自请罢官,改封为吏部尚书。十二月十七日,高宗离京师谒昭陵,武从行,生次子李贤于途中。 32岁,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著《内训》一篇。六月,王皇后与其母柳氏为“厌胜”事发,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宫,后舅罢知政事。此时,在皇后废立问题上朝臣分为两派:长孙无忌、褚遂良、朝瑗、来济、等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袁公瑜等拥护立武则天为后。十月十三日,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诏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初一,举行隆重的册立皇后仪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长朝皇后于肃仪门。初七,追赠武后父武士彟为司空。本月,武后处死王皇后、萧淑妃。 33岁,显庆元年(656)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后子李弘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赠武后父武士彟为司徒,赐爵周国公。三月十七日,武后祀先蚕于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与武后在安福门楼观玄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自魏晋以来,佛事活动从无如此之盛大。九月十二日,武后制《外戚诫》献于朝。十一月初五,武后生第三子李显于长安。 34岁,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二日,封李显为周王。 36岁,显庆四年(659年)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以皇族与后族为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杀长孙无忌及柳(特殊字)。九月,高宗下诏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驹半等国置州县府127个,全国疆域进一步扩大。 37岁,显庆五年(660年)正月,高宗与武后及太子在东都洛阳过春节。二十三日,离洛阳到并州。二月初十、至并州。十五日,会见随从官员、诸亲及并州官属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后宴请亲戚故旧邻里于朝堂,宴妇人于内殿。初八,高宗讲武于并州城西,引群臣阅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后一行离并回东都。十月九日,改封武后母代国夫人杨氏为荣国夫人,品第一。本月,高宗初患风眩病,委武后处理部分政务,从此,武后参与朝政,处事都符合高宗旨意。 2 武则天年谱 38岁,龙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后请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古代指演滑稽戏的艺人),高宗采纳并下诏。四月,高宗欲亲率大军进攻高丽,武后抗表进谏以为不可,被采纳。 39岁,龙朔二年(662年)六月初一,武后生第四子李旦于蓬莱宫含凉殿,于殿内作佛事,供玉像。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满月,大赦天下,赐宴三日。 41岁,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西台侍郎上官仪谋废皇后失败下狱。十三日,杀上官仪等,赐废太子忠死。此后,高宗视朝,武后垂帘于后,中外称之为“二圣”。约于本年,武后生太平公主。 42岁,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后与太子去泰山封禅,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东自高丽,西尽波斯,各国朝会者随从。本年,又获丰收。 43岁,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于泰山之南。初二,封于泰山之上。初三,禅于社首山,武后为亚献。初五,礼毕,高宗御朝觐坛受朝贺,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群臣。十九日,离泰山。二十四日,至曲阜,赠孔子为太师。二月二十二日,还至亳州,高宗等祭老君庙,尊之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后回东都洛阳。令刻《登封记号文》,立于泰山。 44岁,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监国,改封殷王李旦为相王。 45岁,总章元年(668年)闰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长安、万年二县置乾封、明堂二县,以明志。九月十二日,李绩攻克平壤,擒高丽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征服高丽。 46岁,总章二年(669年)正月,封诸王嫡子皆为郡王。十二月初三,李绩病死。 47岁,咸亨元年(670年)正月初七,刘仁轨因年老辞官。三月十九日,许敬宗退休养老。八月初二,武后母杨氏病死于九成宫,享年92岁。 48岁,咸亨二年(671年)正月初七,高宗与武后离京师长安到东都,留太子李弘监国,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辅政。 49岁,咸亨三年(672年)正月,以梁积寿为帅,发兵讨叛“蛮”。昆明蛮14姓3万户归顺,设殷、敦、总三州。 50岁,咸亨四年(673年)八月,高宗患疟疾,病重,令太子李弘于延福殿受诸司奏事。十一月,高宗监制乐章,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官》、《十洲》、《得一》、《庆云》等曲。 51岁,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为神尧皇帝,太宗为文武圣皇帝,高宗自称天皇,武后称天后,改元上元,大赦天下。九月初七,高宗下诏复长孙无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十月二十七日,武后上意见十二条,高宗赞同,令施行。 52岁,上元二年(675年)三月十三日,武后祀先蚕于邙山之南。本月,高宗风眩病加重,不能听政,政事皆由武后处理。高宗欲逊位于武后,宰相郝处俊谏止。武后引文学之士于宫中著书,参决表奏,被人们称为“北门学士”。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病死。五月初五,追谥太子李弘为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贤为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于河偃师恭陵,高宗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 53岁,仪风元年(676年)二月初七,武后劝高宗封禅中岳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诏今冬有事于嵩山。闰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诏停封禅,遣相王李旦等率军抵御吐蕃。 55岁,仪风三年(678年)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长朝武后于光顺门。 56岁,调露元年(679年)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贤监国。 57岁,永隆元年(6肋年)正月十九日,武后登洛阳城门楼,宴请诸王诸司三品以上及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编《六合还淳》舞。八月二十二日,废太子李贤为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显为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58岁,开耀元年(681年)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请百官及命妇于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诏免雍、岐、华、同四州两年地税。河南、河北遭水灾处免税一年。二月,武后表请赦杞王上金、鄱阳王素节之罪,乃以上金为沔州刺史,素节为岳州刺史,仍不许朝集。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绍。闰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显监国。十一月初八,令废太子贤迁巴州。 3 武则天年谱 59岁,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十九日,皇孙重照满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 60岁,弘道元年(683年)正月初五,武后随高宗至少林寺,见其母旧营之所未偿完功,倍感凄凉,作诗并序,令武三思资金绢等物续成功德。七月,高宗下诏今年十一月有事于嵩山,不久因高宗病重改为来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诏罢来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则天门楼宣诏,气逆不能上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诏。当夜,高宗崩于洛阳宫贞观殿,终年56岁。遗诏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辅政,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武后进止。十一日,太子李显即位,为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 61岁,光宅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嗣圣,大赦天下,中宗立韦氏为皇后。武太后撰写《高宗天皇大帝溢议》及《述圣记》。二月六日,武太后与裴炎等废中宗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七日,立相王李旦为皇帝,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后处理。八日,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流韦玄贞于钦州。九日,令丘神绩往巴州监视废太子李贤,以备外虞。以韦待价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营造乾陵。三月初五,废太子李贤在巴州自杀。四月二十二日,迁庐陵王李显于房州,二十六日迁均州。五月十五日,高宗灵柩运往长安,武太后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册文》,留镇洛阳。八月十一日,葬高宗于乾陵,庙号高宗,刻述圣记碑立于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后改元光宅,改东都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后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为鲁靖公,高祖居常为太尉、北平恭肃王,曾祖俭为太尉、金城义康王,祖华为太原安成王,父士彟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于文水。二十九日,徐敬业以匡复为名在扬州起兵。十月初六,武太后令李孝逸等率兵30万讨伐徐敬业。十八日,斩裴炎于都亭。十一月初四,武太后令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徐敬业。十八日,徐敬业败逃,部将王那相杀徐敬业后投降。李孝逸令追捕余党,平定扬州。 62岁,垂拱元年(685年)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业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下。二月初七,武太后下诏:“朝堂所置肺石及登闻鼓不预防守。有上朝堂诉冤者,御史受状以闻。”三月二十一日,再迁庐陵王李显于房州。四月,下《求贤制》,制令自举。十一月,武太后作《方广大庄严经序》,撰《臣规》两卷,普赐臣僚,以教为臣之道。 63岁,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太后欲复政于睿宗李旦,李旦固让,请武太后继续理政。武太后开始起用酷吏。三月初八,武太后令铸铜匦,这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意见箱。十二月,免并州百姓庸、调二税,终其身。 64岁,垂拱三年(687年)正月初二,武太后封皇孙成美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业为赵王。 65岁,垂拱四年(688年)正月初五,武太后在神都洛阳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庙,令四时享祀如京师太庙之仪。十一日,令毁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由薛怀义督办。四月,武承嗣造瑞石,让唐同泰献上,其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太后命名为“宝图”。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号称“圣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后更名“宝图”为“天授圣图”,改洛水为永昌洛水,“宝图”所出为“圣图泉”,设永昌县于泉侧。封洛水神为“显圣侯”,嵩山为“神岳天中王”。又以先于汜水得瑞石,改汜水为广武。八月十七日,琅邪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太后。武太后令丘神绩讨伐,未至,李冲已为地方军所败。二十三日李冲被其旧部杀掉。二十五日,越王李贞起兵于豫州,攻陷上蔡。九月初一,武太后令左豹韬卫大将军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讨伐李贞,削李贞属籍,改姓虺氏。十一日,兵临城下,李贞自杀,平豫州。十三日,杀韩王、鲁王等参与叛乱者。十二月二十七日,明堂建成,号“万象神宫”,富丽堂皇,准许民众入内参观。武太后又令于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贮夹像。颁《亲享明堂制》。 66岁,载初元年(689年)正月初一,武太后服皇帝衮冕,大飨万象神官,登则天门,改元永昌,大赦天下。初三,在明堂接受朝贺。初四,布政于明堂,颁九条以训百官。初五,在明堂飨群臣,吐蕃等遣使来贺。二月十四日,武太后尊其父魏忠孝王为周忠孝太皇,其母为周忠孝太后,文水陵为章德陵,咸阳陵为明义陵。置祟先府官。十五日,武太后再追王其祖:鲁靖公(克己)为太原靖王,北平王(居常)为赵肃恭王,金城王(俭)为魏义康王,太原王(华)为周安成王。十一月初一,武太后大享万象神官,改元载初,并始用周正(周历),即以十一月为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正月为一月。 67岁,天授元年(690年)正月初二,武太后布政于明堂。八日,下诏推行新造的字,其中新造字“瞾”为己名。改诏书为制书。二月十四日,武太后策试贡生于洛城殿,数日方休。贡生殿试自此开始。四月十一日,范履冰下狱死。告密之风起。七月,置制狱于丽景门,专理谋反案以扫除政敌。九月,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6万余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氏。睿宗皇帝也上表自请赐姓武氏。九日,武太后隆重登基称帝,大赦天下,降睿宗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十二日,群臣上尊号曰“圣神皇帝”。十月十四日,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县令品秩同赤县(京师长安),百姓世代免除赋税。 68岁,天授二年(691年)一月二十三日,杀丘神绩。二十八日,杀史务滋。二月,开始惩治酷吏,杀周兴、索元礼。九月二十五日,傅游艺下狱死。凤阁舍人张嘉福让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女皇不许。王庆之多次请立,女皇怒,令赐杖。风阉侍郎李昭德杖杀王庆之,并劝女皇立亲子为皇太子。 69岁,长寿元年(692年)一月初一,女皇召见存抚使所推荐的人。全部试用,高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者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自此开始。二月初三,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归顺,分设10州。三月,五天竺国遣使朝贡。八月,女皇令严善思按问旧狱,平反冤案850余人,罗织之风开始平息。十月,狄仁杰请放弃安西四镇,女皇不纳。二十五日,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滋,发兵戍守。 70岁,长寿二年(693年)一月二十四日,前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拜见皇嗣李旦被腰斩于市。又有人告李旦欲谋反。女皇命来俊臣审问其随从人员,太常工人安金藏自剖其胸以证明李旦不反。女皇亲临探视,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即令停止审查此事。这是女皇第一次在人前承认错误。九月初九,武承嗣等5000人上表请加尊号曰“金轮圣神皇帝”。女皇在万象神宫举行庆典接受尊号。 71岁,延载元年(694年)一月初十,女皇令娄师德为河源、积石、怀远等军营田大使,令搞好边境营田。二月,王孝杰击败吐蕃、突厥各3万余人。韩思忠击败泥熟俟斤等万余人。十六日,女皇命薛怀义为伐逆道行军大总管,率18位将军讨伐默啜。八月十七日,蕃胡慕义,捐钱百万亿,请立天枢,以颂女皇功业。女皇令于端门外铸天枢。 72岁,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正月初一,女皇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改元证圣,大赦天下。十六日夜,明堂起火,照城中如昼。二月初四,杀薛怀义。十六日,女皇去“慈氏越古”之号。四月初一,天枢铸成。天枢由工匠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女皇亲自书写枢名:“大周万国颂德夭枢”,群臣赋诗称赞。七月,吐蕃犯临洮,女皇令肃边道大总管王孝杰讨伐。九月初九,女皇合祭天地于南郊,加号为“天册金轮大圣皇帝”,赐宴九日,改元天册万岁,大赦天下。 73岁,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腊月初一,女皇前往嵩山封禅。十一日,封嵩山为“神岳”,改元万岁登封,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成县为告成县。免天下百姓当年租税。三月十六日,新明堂建成,规模小于旧者,名曰通天宫。四月初一,女皇行亲享之礼,改元万岁通天,大赦天下。五月,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举兵反叛,攻陷营州。女皇令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麻仁节等28将讨伐。七月,女皇令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防备契丹。契丹李尽忠自称可汗,以孙万荣为先锋,兵至数万。九月二十一日,默啜率部讨伐契丹,女皇封其为迁善可汗。十月,默啜破松漠,虏李尽忠妻子。女皇加封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不久,李尽忠死,孙万荣代领其众,军复振,攻陷冀州,河北震动。 74岁,神功元年(697年)四月初三,九州鼎铸成。五月,女皇令娄师德率兵20万讨伐孙万荣。六月初三,女皇下《暴来俊臣罪状制》,杀来俊臣。三十日,孙万荣败死,余部降于突厥。 75岁,圣历元年(698年)正月初一,女皇祭通天宫,改元圣历。本月,女皇下《条流佛道二教制》,禁止佛、道徒相互毁谤。三月初九,女皇托病,令徐彦伯召回庐陵王李显。二十八日,庐陵王至神都洛阳。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作太子不得忧愤而死。十三日,女皇令武重规、张仁禀、李多祚等率兵30万讨突厥。九月十五日,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女皇批准,立李显为太子。十七日,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二十一日,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副元帅,知元帅事,女皇亲自送行。 76岁,圣历二年(699年)腊月二十五日,女皇赐太子姓武氏。大赦天下。二月,女皇登嵩山,过缑山,谒升仙太子庙,亲书升仙太子碑文,立碑于缑山升仙太子庙。四月,吐蕃赞婆等来降。十八日,女皇为防止身后太子与武姓不相容,令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作誓文,告天地于通天宫,铭之铁卷,藏入史馆。七月,吐谷浑1400帐归顺。本年,改昊陵为攀龙台,顺陵为望凤台。 77岁,久视元年(700年)正月,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罗为平西大总管,镇守碎叶。三月初六,女皇令东至高丽国,南至真腊国、西至波斯、吐蕃及坚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并为入蕃,以外为绝域。四月二十九日,女皇在三阳宫避暑,作成《宴石淙诗及序》。五月初五,女皇服长生药病愈,改元久视,大赦天下,去“天册金轮大圣”之号。六月,令契丹降将李楷固击契丹余党,全部平定。七月,吐蕃将领麴莽布支侵犯凉州,围昌松,被唐休璟打败。十月初十,下诏复以正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一月为正月。 78岁,长安元年(701年)正月初三,成州言佛迹现,改元大足。八月,苏安恒上表请女皇还政,抑武兴唐。十月,女皇与太子李显、相王李旦等从洛阳回到长安,改元长安,大赦天下。十二月,女皇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昊陵。 79岁,长安二年(702年)正月十七日,女皇首设武举选将才。六月,女皇为其母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十一月一日,封相王李旦为司徒。命审查酷吏旧狱,昭雪者众多。 80岁,长安三年(703年)正月初一,女皇令武三思、李峤、朱敬则等修《唐史》。四月初九,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求婚。六月初一,突厥默啜又遣使请以女嫁太子之子。 81岁,长安四年(704年)八月,女皇病卧长生殿。十月二十二日,封秋官侍郎张柬之为同平章事。十一月初五,封天官侍郎韦承庆为行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82岁,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初一,改元神龙。女皇病重。下诏:“自文明以来得罪者非扬、豫、博三州及诸反逆魁首,皆赦免。”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等迎太子李显,杀张宗昌、张易之,进至女皇寝宫,逼女皇让位。二十三日,女皇令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女皇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封相王李旦为太尉,同三品。太平公主加号镇国。令免今岁税赋,放宫女3000人。皇族中的流放者和籍没者,子孙皆复属籍,量叙官爵。二十六日,女皇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中宗李显率百官谒女皇,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二十九日,中宗李显封崔玄为守内史,敬晖、桓彦范为纳言,张柬之为天官尚书,袁恕己为凤阁侍郎,并同三品。二月初一,中宗率百官诣上阳官问女皇起居,此后每十日一往。初四,中宗复国号为唐,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均恢复到永淳以前的原状。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五月初四,中宗迁周七庙神主于西京崇尊庙。下诏:“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得犯。”立唐太庙社稷于东都,封张柬之等5人为王,降武氏诸王为公。十一月二十六日,女皇崩于上阳宫仙居殿,遗诏去帝号,与高宗合陵。 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女皇于乾陵。谥曰:“则天大圣皇后”。 景云元年(710年)七月七日,改称“天后”。 景云元年(710年)十月十八日,改称“大圣天后”。 延和元年(712年)六月十七日,改称“则天后”。 天宝八年(749年)六月十五日,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夺李氏天下,做李氏没做的事,死后又复归李氏天下,前无古人,这样的人应该也可以被称为“则天”了。

刘仁成区发改委总经济师

200 评论(8)

么么1009

百度一下应该有你需要的

162 评论(8)

致远……

聂荣臻(1899~1992)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中国科技事家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终年93岁。卢作孚(1893~1952)著名实业家卢作孚(1893~1952年),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他创办的民生公司,到1949年,拥有148艘江海轮船,投资6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他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从自学成才始,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树。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他一生俭朴勤奋,公而忘私,服务社会和人群。他崇尚务实和科学精神,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 推荐评语:民生公司、北碚实验区、《卢作孚集》,其中任一项都足以改变历史,卢作孚正是这样一位改变历史而让中国人不能忘记的重庆人。刘伯承(1892~1986)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刘伯坚,中国四川省(今重庆市)开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市长。有“川中名将”、“军神”的称号。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 名显宗,重庆巴县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巴县医学堂,后在重庆官立医学校师范班、重庆存仁医学校学习。1918年与人合伙在重庆开设双桂堂药店,得针灸大师许直初秘传,使许多病人针到病除,享有“神针”之誉。1932年,与人共同创办巴县国学学舍(后改名重庆市国医传习所),从事中医药学的教育工作,1935年重庆国医药馆成立,任馆长。1939年创办重庆中医院和巴县国医学校。还创办苏生国医院、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任董事长兼所长。1954年后,先后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1956年2月,以“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将其珍藏多年的《子午流注环周围》献给毛泽东主席。1963年,作为特邀顾问参加了全国中医教材审编会议。著有《灵枢经浅注》、《子午流注说难》,合著有《灵枢语释》。曾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委员。以下还有很多人:(关于他们的资料可以再百度百科搜到的)王麟(1902~1938)抗日殉国烈士张德成(1886~1967)著名川剧艺术家苟文彬(1934~1986)搪瓷科技专家邱少云(1926~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廖静秋(1925~1958)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罗广斌(1924~1967)著名作家王朴(1921~1949)著名革命烈士钟惦斐(1919~1987)著名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彭咏梧(1915~1948)著名革命烈士陈子庄(1913~1976)著名国画大师何其芳(1912~1977)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李伯钊(1911~1985)著名革命戏剧家刘仁(1909~1973)无产阶级革命家、北京市委第二书记游曦(1908~1927)著名革命烈士郭汝瑰(1907~1997)军事家王超奎(1907~1941)抗日殉国烈士畲雪曼(1907~1993)著名书画家刘雪庵(1905~1985)著名作曲家王良(1905~1932)红军高级将领古耕虞(1905~1995)著名实业家任鸿隽(1886~1961)著名学者邹容(1885~1905)辛亥革命先驱李世棻(1821~1883)清著名诗人黄墨涵(1883~1955)著名社会活动家杨庶堪(1881~1942)重庆辛亥革命元勋余元章(生卒年不详)近代开采石油的先驱者之一向楚(1877~1961)著名史志学家张培爵(1876~1915)蜀军政府都督汪云松(1873~1958)总商会会长,曾主持留法勤工俭学谭祖尧(1902~1927)著名革命烈士赵世炎(1901~1927)中共早期著名活动家李初梨(1900~1994)无产阶级革命家、文物收藏家周钦岳(1899~1984)著名新闻工作者卞小吾(1872~1908)清《重庆日报》创办者朱之洪(1871~1951)清重庆保路同志协会会长萧湘(1871~1940)清四川谘议局副议长刘子如(1870~1948)重庆巨商、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和爱国知识份子许建安(?~1909)桐君阁药厂创办人程德全(1860~1930)民国江苏都督张森楷(1858~1928)著名史志学家余栋臣(1851~1912)清反洋教起义领袖钟云舫(1847~1911)“天下第一长联”作者徐邦道(1834~1895)清甲午战争抗日名将竹禅(1825~1901)著名僧人黄开基(1787~1854)清抗英将领龚有融(1755~1830)清著名书画家周煌(1714~1785)清《四库全书》总阅张鹏翮(1648~1725)清大学士破山(1597~1666)集佛学、书学、文学于一生的一代宗师秦良玉(1574~1648)明抗金巾帼英雄王应熊(?~1646)明大学士刘时俊(?~1629)明率军平叛收复重庆将领刘安恭(1899~1929)红军高级将领邹进贤(1899~1930)重庆和四川地区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冉钧(1899~1927)重庆和四川地区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万丛木(1899~1971)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著名画家杨暗公(1898~1927)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四川党团组织创始人胡子昂(1897~1991)著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陈铭德(1897~1989)中国报业巨子吴芳吉(1896~1932)“白屋诗人”童庸生(1899~1938)重庆和四川地区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曾吉芝(1872~1942)教育家来知德(1526~1604)明理学家张佳胤(1526~1588)明兵部尚书喻茂坚(1474~1566)明刑部尚书江朝宗(1425~1506)明翰林院侍读学士江渊(1400~1473)明工部尚书蹇义(1364~1435)明初五朝重臣桓渊(?~1258)南宋理学家道隆(1213~1278)南宋高僧赵智凤(1159~1249)大足宝顶石刻创刻者蒲国宝(生卒年不详)南宋状元冯时行(1100~1163)爱国名臣、北宋状元谯定(1023~?)北宋著名理学家陈抟(?~989)道教至尊范长生(218~318)大成丞相董允(?~246)蜀汉“四相之一”甘宁(?~215)东吴名将严颜(生卒年不详)巴郡太守董和(?~220)蜀汉掌军中郎将

327 评论(10)

木小蹬蹬民

2011-11-19 18:07聂荣臻(1899~1992)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中国科技事家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终年93岁。卢作孚(1893~1952)著名实业家卢作孚(1893~1952年),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他创办的民生公司,到1949年,拥有148艘江海轮船,投资6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他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从自学成才始,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树。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他一生俭朴勤奋,公而忘私,服务社会和人群。他崇尚务实和科学精神,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 推荐评语:民生公司、北碚实验区、《卢作孚集》,其中任一项都足以改变历史,卢作孚正是这样一位改变历史而让中国人不能忘记的重庆人。刘伯承(1892~1986)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刘伯坚,中国四川省(今重庆市)开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共产党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南京市市长。有“川中名将”、“军神”的称号。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 名显宗,重庆巴县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巴县医学堂,后在重庆官立医学校师范班、重庆存仁医学校学习。1918年与人合伙在重庆开设双桂堂药店,得针灸大师许直初秘传,使许多病人针到病除,享有“神针”之誉。1932年,与人共同创办巴县国学学舍(后改名重庆市国医传习所),从事中医药学的教育工作,1935年重庆国医药馆成立,任馆长。1939年创办重庆中医院和巴县国医学校。还创办苏生国医院、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任董事长兼所长。1954年后,先后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1956年2月,以“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将其珍藏多年的《子午流注环周围》献给毛泽东主席。1963年,作为特邀顾问参加了全国中医教材审编会议。著有《灵枢经浅注》、《子午流注说难》,合著有《灵枢语释》。曾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委员。以下还有很多人:(关于他们的资料可以再百度百科搜到的)王麟(1902~1938)抗日殉国烈士张德成(1886~1967)著名川剧艺术家苟文彬(1934~1986)搪瓷科技专家邱少云(1926~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廖静秋(1925~1958)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罗广斌(1924~1967)著名作家王朴(1921~1949)著名革命烈士钟惦斐(1919~1987)著名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彭咏梧(1915~1948)著名革命烈士陈子庄(1913~1976)著名国画大师何其芳(1912~1977)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李伯钊(1911~1985)著名革命戏剧家刘仁(1909~1973)无产阶级革命家、北京市委第二书记游曦(1908~1927)著名革命烈士郭汝瑰(1907~1997)军事家王超奎(1907~1941)抗日殉国烈士畲雪曼(1907~1993)著名书画家刘雪庵(1905~1985)著名作曲家王良(1905~1932)红军高级将领古耕虞(1905~1995)著名实业家任鸿隽(1886~1961)著名学者邹容(1885~1905)辛亥革命先驱李世棻(1821~1883)清著名诗人黄墨涵(1883~1955)著名社会活动家杨庶堪(1881~1942)重庆辛亥革命元勋余元章(生卒年不详)近代开采石油的先驱者之一向楚(1877~1961)著名史志学家张培爵(1876~1915)蜀军政府都督汪云松(1873~1958)总商会会长,曾主持留法勤工俭学谭祖尧(1902~1927)著名革命烈士赵世炎(1901~1927)中共早期著名活动家李初梨(1900~1994)无产阶级革命家、文物收藏家周钦岳(1899~1984)著名新闻工作者卞小吾(1872~1908)清《重庆日报》创办者朱之洪(1871~1951)清重庆保路同志协会会长萧湘(1871~1940)清四川谘议局副议长刘子如(1870~1948)重庆巨商、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和爱国知识份子许建安(?~1909)桐君阁药厂创办人程德全(1860~1930)民国江苏都督张森楷(1858~1928)著名史志学家余栋臣(1851~1912)清反洋教起义领袖钟云舫(1847~1911)“天下第一长联”作者徐邦道(1834~1895)清甲午战争抗日名将竹禅(1825~1901)著名僧人黄开基(1787~1854)清抗英将领龚有融(1755~1830)清著名书画家周煌(1714~1785)清《四库全书》总阅张鹏翮(1648~1725)清大学士破山(1597~1666)集佛学、书学、文学于一生的一代宗师秦良玉(1574~1648)明抗金巾帼英雄王应熊(?~1646)明大学士刘时俊(?~1629)明率军平叛收复重庆将领刘安恭(1899~1929)红军高级将领邹进贤(1899~1930)重庆和四川地区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冉钧(1899~1927)重庆和四川地区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万丛木(1899~1971)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著名画家杨暗公(1898~1927)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者、四川党团组织创始人胡子昂(1897~1991)著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陈铭德(1897~1989)中国报业巨子吴芳吉(1896~1932)“白屋诗人”童庸生(1899~1938)重庆和四川地区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曾吉芝(1872~1942)教育家来知德(1526~1604)明理学家张佳胤(1526~1588)明兵部尚书喻茂坚(1474~1566)明刑部尚书江朝宗(1425~1506)明翰林院侍读学士江渊(1400~1473)明工部尚书蹇义(1364~1435)明初五朝重臣桓渊(?~1258)南宋理学家道隆(1213~1278)南宋高僧赵智凤(1159~1249)大足宝顶石刻创刻者蒲国宝(生卒年不详)南宋状元冯时行(1100~1163)爱国名臣、北宋状元谯定(1023~?)北宋著名理学家陈抟(?~989)道教至尊范长生(218~318)大成丞相董允(?~246)蜀汉“四相之一”甘宁(?~215)东吴名将严颜(生卒年不详)巴郡太守董和(?~220)蜀汉掌军中郎将张伯苓 校长孔二小姐也出名刘伯承,开县人聂荣榛元帅 江津人.李鹏的亲戚 赵世炎 酉阳人歌乐山上蒋介石和毛泽东重庆谈判小罗卜头,渣滓洞

142 评论(9)

牛奶荡糕

古代的话,战国时期有巴蔓子,重庆忠县人,此人的历史评价是:守国为民、保全疆土,刎颈留城、义贯日月,为我巴国第一人;寡妇清,重庆长寿人,经营丹砂,富甲天下,曾捐巨资助筑万里长城,秦始皇则以贞妇客之,为其建“怀清台”于家乡龙山寨。三国时期有甘宁,重庆忠县人,东吴名将;董允,蜀汉“四名相”之一。有道教的陈抟老祖,重庆潼南崇龛的,也有说是河南省鹿邑县的;明末有秦良玉,重庆忠县人,著名女统帅。明末领兵勤王,与清军血战山海关外,建树奇功,被封为上柱国、忠贞侯。清朝有‍竹禅,重庆梁平人,清书画名僧,与扬州八怪媲美,被尊为禅林怪杰。近代有邹容,辛亥革命先驱;“三杨”杨闇公、杨尚昆、杨白冰,既有烈士、国家主席,也有上将,算是最出名的。

262 评论(8)

bigbig米米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该剧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其中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艺术的虚构。本文透过该剧创作的历史背景,介绍一些1948年前后北平真实存在的人和事,以飨读者。  令人发指的“七五”惨案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以“七五”惨案为导入线索,展开跌宕起伏的宏大故事。历史上真实的“七五”事件是这样的。  1948年春天,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三省的广大地域,把国民党军队围困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大城市。在国民党政府的欺骗威胁下,这些城市中的部分大中学校学生1.2万多人,随校迁至北平。到达北平后,国民党政府对这些学生采取冷漠、拖延、欺骗的态度,东北学生被安排住在寺庙、火车站、城门楼、防空洞等处,每顿只能吃上两个小窝头、几块咸菜,正常的学习生活根本无法保证。  7月3日,国民党北平市参议会第一届第三次大会,通过了所谓的《北平市参议会关于救济东北来平学生办法案》,规定对东北学生予以严格的军训,东北国立、公立学校停办,停发经费。  7月5日,流亡北平的东北15所大、中学校5000余名学生,在西长安街北平市参议会门前、北长街李宗仁门前、东交民巷1号院北平市参议会议长许惠东家门前请愿。  下午5时许,北平市警备司令陈继承从西苑调来青年军208师的两个连,在搜索营营长的带领下,把东交民巷许惠东家门前的学生分割成两段。两辆装甲车守在许宅门前,两辆装甲车堵住西边学生的退路。士兵排成两道封锁线,枪口对准了学生。为避免冲突,学生们仍忍耐着坐在地上,等候进入许宅谈判的代表的消息。  下午6时55分,当协议达成、学生们准备撤离时,东交民巷东口响起了枪声,一些学生中弹倒地。枪声停歇后,当学生救护伤者时,枪声又起,又有一些学生中弹倒地。  在这场惨案中,被屠杀的东北学生8人、北平市民1人,受伤130余人。7月6日,大批军警闯入东北大学等校学生的住所,又逮捕了37人。  城工部三部地下电台设在哪里?  《北平无战事》中倪大红饰演的中共北平地下党的领导、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襄理谢培东,在紧急时刻就会取出电台秘密向城工部发报,情节十分紧张。那么,城工部在北平有几部地下电台、都在哪儿、怎么使用呢?  早在1942年,城工部部长刘仁就着手筹建北平城内地下电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城工部决定在北平秘密建立地下电台,以便加强解放区与北平地下党之间的通讯联络。1947年5月,北平地下电台开始和城工部电台互相发报。经过近5年的准备,城工部北平地下电台终于建立起来了。  城工部在北平设了3部地下电台,隶属地下党“学委”,由崔月犁领导,李雪负责技术指导和日常工作。  旧鼓楼大街118号(老门牌)、帽儿胡同12号、西交民巷兵部洼91号、洋溢胡同36号、牛街沙栏胡同、宣武门外西草场12条等地都曾经是地下电台的掩护地点。  除了安顿好“家”,作为地下党的核心机要部门,刘仁还为地下电台的同志制订了严格的纪律。  1.一律停止党的组织生活;  2.杜绝一切社会关系,不许和亲友往来;  3.不允许到公共场所活动,不许上电影院;  4.不许读进步书籍;  5.“安分守己”,深居简出。  城工部系统的三部地下电台,始终没有被敌人发现,创造了一个奇迹,实际上这个奇迹是经过地下电台的同志们周密策划实现的。  发报量不大时,三部电台轮换使用,收、发报时间错开,来往的电文也都很短。这样,敌人很难发现电台的活动规律,即使侦测到可疑信号,也会很快消失,再也找不到了。  为了避免敌人破获电报内容,城工部地下电台一律使用密码,刘仁亲自参与编制密码。从1946年起,他们先后搜集了若干个版本的字典,苦心研究几套密码,不断变换。进城以后,译电员方亭在西单买了两套言情小说《惜分飞》,自己留一套,送组织一套。把小说当作密码底,双方商量好怎么译,实际上就是自创了一套密码。  每一部地下电台工作人员由报务员、译电员、交通员组成。电码只是一组组的阿拉伯数字,报务员根据电码收、发电报,但根本不知道电报的内容,只是将一组组的电码抄在小而薄的纸上,在预定的时间和地点与交通员交接。交通员只是负责传递,根本不懂得电码,即使遇到情况,也不会发生问题。译电员负责将情报译成电码或将电码译成情报,也是在预定的时间和地点与交通员交接。因此,不会出现一个人看着情报直接发报的情况。城工部地下电台只是在北平解放前夕,由于电报业务量太大,形势变化太快,报务员艾山、王超向和译电员方亭曾经短时间住在一起,这属于特例。  北平市民食调配委员会是个啥机构?  《北平无战事》中提到的“北平市民食调配委员会”主管北平市民的粮食配给,贪腐成风,被刘烨饰演的方孟敖整得够呛。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机构?又是个啥机构呢?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接管北平,从此时起,直到北平解放,粮食供应一直是一大难题。  1946年2月20日,北平市成立粮价评议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后,共评定粮价12次,查处违反限价粮商58家,将各家存粮都按8折廉售处理。但北平邻近地区并无限价,限制了粮源,此办法形同虚设,很快废止。  1947年10月,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协议,利用联合国救济总署提供的18.6万吨粮食,在南京、天津、北平、上海、广州实行粮食配售,北平市于1948年3月相应成立民食调配委员会。  该会是北平市民食配售的决策机构,成立之初为6组1室,至1948年4月27日增加为6组4室,员工由108名增加到138名。主任由市长何思源担任,温崇信、凌志斌为副主任委员,另有行政院处理联合国救济物资委员会、粮食部、市参议会成员等为委员。  配购证管理组负责全市20个区发证所的管理工作。全市20个区,每区设发证所一个,各区区长任发证所所长,另设专职副所长1人及干事2人,20个区分388保,由北平市政府工作队队员协助各保办事人员发放票证。城区各保均设配售店1—3个,郊区配售以各区合作社为主。从1948年4月份起,采取“一户一证,一口一票”及“缴款登记”办法开始配售,每口每月15斤。  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限制物价。不久,市场上即出现结队抢购商品的风暴,粮食业因损失过重,无力继续营业,社会更显混乱。10月3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令:粮食依照市场价格自由购销,六大城市之配售粮食,仍由政府办理。事实上,早在10月初,北平市场的面粉价格已由8月份的七八元一袋猛涨到100元(金圆券)一袋,上涨10多倍。由于配售价格与市场价格相差悬殊,配售面粉所收回的款项不能买回所需原料的十分之一,使得购麦磨面均感困难,“配售办法”形同虚设。民食调配委员会虽然预收了市民的配售粮款,却付不出粮食。许多承办配售的粮店每天售粮仅以30人为限,而且每人只许买1斤。每天清晨4时,粮店门前挤满购粮群众,有些市民跑三四天竟买不到1斤粮食,怨声载道,酿成抢米骚乱。贫民与工人曾于11月中旬先后砸毁了广安门大和恒、东珠市口德聚永及安定门天德等粮店,并与赶去镇压的宪警发生搏斗。  金圆券的出笼与收场  金圆券是南京国民党政府为支撑其崩溃局面而发行的一种本位货币。  国民党政府由于发动内战,引起财政赤字直线上升和物价疯狂上涨,国统区社会经济一片混乱,恶性通货膨胀,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自即日起以金圆券为本位币,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限11月20日前以法币300万元折合金圆券1元、东北流通券30万元折合金圆券1元的比率,收兑已发行的法币及东北流通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  发行金圆券的宗旨在于限制物价上涨,但这一政策造成商品流通瘫痪,一切交易转入黑市,整个社会陷入混乱。  1948年10月1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限价政策,准许人民持有金银外币,并提高与金圆券的兑换率。限价政策一取消,物价再度猛涨,金圆券急剧贬值。10月11日,国民党政府又公布《修改金圆券发行办法》,取消发行总额的限制。至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竟达130余万亿元,超过原定发行总限额的65000倍。票面额也越来越大,从初期发行的最高面额100元,到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  金圆券流通不到一年,形同废纸,国民党政府财政金融陷于全面崩溃,老百姓拒用金圆券。  1949年4、5月,南京、上海相继解放,人民政府在6月起宣布停止金圆券流通,以金圆券10万元兑换人民币1元的比率,收回后销毁。  剧中的“马汉山”与历史上的马汉三  有哪些不同?  《北平无战事》程煜饰演名为“马汉山”的大贪腐,剧中的身份是军统北平站前站长、北平市民政局局长、北平市民食调配委员会副主任。他的原型之一应该是马汉三。  马汉三是北平市大兴县庞各庄人(今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早年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军,是一名下级军官。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共地下党员宣侠父在西北军中从事统战工作。在宣侠父的影响和教诲下,马汉三接受了一些革命思想,参加过一些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经宣侠父安排,马汉三在伪蒙疆政府中从事地下工作,以伪蒙疆政府驻北平办事处的名义,往来于北平、张家口、归绥、包头等地,搜集日伪及伪蒙疆政府的情报。也是在这一时期,马汉三通过宣侠父的关系,与军统在西安的负责人马志超相识(宣侠父与马志超同为黄埔一期的同学)。1938年夏天宣侠父遇害后,马汉三与共产党失去了联系。  通过马志超的关系,马汉三加入了军统,历任军统陕坝工作组组长、军统兰州站站长、第八战区调查室主任、宁夏缉私处处长、军统局本部布置处处长、军统华北实验区区长。  1940年11月29日9点50分左右,在东皇城胡同14号(老门牌)美国教会远东宣教会门前,军统北平区行动组的麻景贤(即麻克敌)、邱国丰(又名邱裕丰)刺杀了日本天皇的特使高月保、乘兼悦郎。之后,日伪特务搜查了马汉三在北平的住所(西城缸瓦市附近),恰好马汉三去了张家口,躲过了这一劫。而马汉三的叔叔马德明恰好由大兴县庞各庄乡下背了一袋子白薯进城看望马汉三,被“蹲坑”的日本宪兵逮捕,后来被拷打致死。马汉三被通缉后,在平绥一带无法安身,只身南下,辗转逃亡香港。  抗战胜利后,马汉三先后任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肃奸委员会主任委员、北平行辕军警督察处处长、军统华北办事处主任、北平特别市民政局局长(1947年2月—1948年6月)等职。  由于军统高层特务大多是浙江江山人,北方人很少,当初戴笠重用马汉三,也是无奈之举,戴笠形象地比喻说:马汉三就是我的一本字典,在北方要找谁,一查字典就行了。  1948年3月29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即所谓的“行宪国大”,选举总统、副总统。当时李宗仁任国民政府北平行辕主任,马汉三暗地里支持李宗仁。选举结果,李宗仁当选。马汉三投靠李宗仁,但得罪了蒋介石。  1948年7月1日晚,保密局局长毛人凤在灯市口大街秘密抓捕了马汉三与军统北平站站长乔家才,关进了炮局监狱。7月9日上午,马汉三和他的秘书刘玉珠(男)被押解南京特设监牢。9月27日,马汉三在南京被国防部保密局行动员李希成执行枪决。  马汉三1948年7月1日就被抓捕了,他不可能参与“七五”事件之后的那些事了。可见,“马汉山”是一个艺术创作的人物,只不过他的身上有一些马汉三的历史影子罢了。  剧中的“方孟韦”,历史上的白世维  《北平无战事》中王凯扮演的“方孟韦”是方步亭的儿子、方孟敖的弟弟,北平市警察局副局长兼北平警备司令部侦缉处副处长。历史上,北平市警察局有一位副局长叫白世维,“七五”惨案时他就在东交民巷现场。  白世维,字子廉,山东蓬莱人,在北平已落户多年,黄埔军校七期毕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被派到河北抚宁县任党务宣传员,兼临榆、抚宁民团教官,组织了1000多人的民团,袭击长城沿线的日军,后来受聘为东北义勇军第27路军司令,当了8个月无粮、无饷、无补给的义勇军司令。1932年成为“复兴社”特务处北平站的特务,化名“刘诗白”。  1933年初,日本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打算组织一个傀儡政权,任命原北洋皖系军阀首领之一的张敬尧为“平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5月,张敬尧化名“常石谷”,由天津来到北平,住进东交民巷六国饭店,开始了一系列汉奸活动。“军统”天津站、北平站决定刺杀张敬尧。  5月7日12点左右,白世维和“军统”天津站站长王天木来到六国饭店订房时,王天木无意间发现二层甬道左首一排房间中,有间房敞着半扇窗子,一个人侧身坐在床沿上,仰头对着窗子,手里还摆弄着一个小物件。仔细一瞧,这个人就是张敬尧。  白世维随着王天木的视线也瞧见了张敬尧,转头与王天木眼神交汇的一刹那,王天木用手往房里指,嘴里小声说:“就是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王天木快步向楼梯口走去,白世维站稳脚步,撩起夹袍,抽出手枪,对准刚刚站起半个身子的张敬尧胸部连开3枪,击毙了张敬尧。  刺杀张敬尧成功后,时年24岁的白世维受到嘉奖,晋升为北平站行动组组长、中校军衔,并被保送到中央陆军大学深造。  1945年10月,白世维随平津区铁路局警务处处长吴安之来到平津,担任该处副处长,并与原北洋政府贿选总统曹锟的长孙女曹继英结婚。1947年4月,陈仙洲调沈阳,保密局派白世维任稽查处长。1947年9月,白世维调任北平市警察局副局长。天津解放前,白世维逃到台湾,后来曾担任过高雄市警察局局长。  保密局北平站站长“王蒲忱”  与王蒲臣  《北平无战事》中有一位身体羸弱、爱抽烟的保密局北平站站长“王蒲忱”,而历史上的保密局北平站站长的名字与之只有一字之别—王蒲臣。  王蒲臣,号壬初,浙江江山县人,与军统头子戴笠是江山县文溪高小的同学,与保密局局长毛人凤是浙江省立一中的同学。  王蒲臣加入军统后,先为戴笠办理机要,后任南昌和贵阳办事处主任;1940年入成都军分校高教班受训,毕业后任局本部外事秘书、军统川康区副区长、第8战区调查室少将主任、军统机要室主任。  1946年,戴笠为了对付马汉三,调王蒲臣任军统华北总督察,秘密调查、监视马汉三及其同党在平津的所作所为。初到北平时,他受到马汉三的猜忌怀疑。后来他改变手法,表面上与马汉三等人同流合污,花天酒地,吃喝玩乐,无所不为。慢慢地,马汉三将他列为可以争取的“自己人”,警惕就放松了。结果却被王蒲臣将马派小集团的内幕活动打听得一清二楚,报告毛人凤记录在案。戴笠死后,王蒲臣帮助毛人凤剪除了保密局华北办事处主任马汉三、保密局北平站站长乔家才,之后接任保密局北平站站长。  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在“华北剿匪总部”召集华北特务头子讲话,宣布决定起义。会后,王蒲臣电请国防部保密局,要求保密局北平站长职务由徐宗尧接替。毛人凤当然不能让同学加亲信的王蒲臣白白送死,马上批准。1月24日,王蒲臣等人乘最后一架飞机,离开北平南逃重庆。1949年底飞往台湾。2008年7月,在台湾去世,享年104岁。

126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