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6

布川依夫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二级造价师岩体特征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薇儿的悲伤

已采纳
我国山区各时代地层均有分布,岩石类型齐全,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一应俱全,各种成因类型土及特殊土也均有分布。岩土体是各类地质灾害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油气管道重要载体。也是环境地质的重要方面。岩体、土体基本特征分述如下。1.4.1 岩体的基本特征岩体根据建造类型、结构特征和强度特征分为如下类型(参见我国主要岩土体类型图)。1.4.1.1 岩浆岩建造1)坚硬块状各类侵入岩岩组该岩组主要岩石有花岗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等等。岩石本身工程地质性质极好,干抗压强度一般在10×104kPa以上,最高可达26×104kPa左右,软化系数一般在0.8以上。2)坚硬层状中酸性喷出岩岩组该岩组以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喷出岩为主,主要为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分布主要有3个地带:一为大兴安岭—燕山带;二为东北的东部山区至山东一带;三为东南沿海一带。该岩组岩石岩性坚硬、干抗压强度一般在(12~22)×104kPa之间,软化系数一般在0.8以上,个别在0.8以下,从岩体结构上看,一般为层状或块状。3)坚硬具气孔状的块状基性喷出岩岩组主要包括上二叠纪的峨眉山玄武岩和新生代的各期玄武岩。峨眉山玄武岩广泛分布在四川的西部,贵州的西部及云南的东部地区,厚度可达几米到1700余米。新生代玄武岩分布有内蒙到辽西一带的汉诺坝玄武岩;云南腾冲、潞西一带中新世杏仁状安山玄武岩;东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广东雷琼一带,新近纪末沿断裂带溢出的玄武岩。在吉林的白头山地区分布着中心喷发式玄武岩,通称高位玄武岩,覆盖了整个长白山区。在海南北部、雷州半岛、河北的黄骅及山东的无棣,分布着晚新近纪至全新世的玄武岩。第四纪以来,在台湾的北部和澎湖列岛区,分布有上新世到更新世的玄武岩;在河北的井陉雪花山、蔚县、山西东部的平定、昔阳一带,河南的伊山、山东的临朐、山旺、昌乐一带都见有早、中更新世的玄武岩。在全新世时期内,吉林的白头山地区,又发生了第二次玄武岩喷发,称低位玄武岩。东北德都地区从更新世以来,发生过多次碱性玄武岩的喷发,直到近代的1719~1721年间的一次喷发,才形成了五大连池。有钓鱼岛及其附近也分布有第四纪玄武岩。该组玄武岩岩性坚硬,有的具气孔构造,干抗压强度一般在120~180MPa,软化系数一般在0.8~0.9之间。4)软硬相间的层状火山碎屑岩岩组该岩组岩石主要为中生代火山碎屑岩,力学强度差异很大,常常形成软硬相间结构。主要分布在东北山地、燕山山地、东南沿海以及四川峨边、石棉、米易、元谋、攀枝花和金川一带。其干抗压强度有的在3×104kPa以下,有的在(3~8)×104kPa之间,有的在8×104kPa以上,最高达(12~18)×104kPa,软化系数变化范围也较大,在0.6~0.8之间。1.4.1.2 碎屑岩建造1)以坚硬层状碎屑岩为主的岩组该岩组包括各地质时代的碎屑岩,是分布最广泛的一个岩组。包括砾岩、砂岩、页岩等。岩性较硬,干抗压强度一般在(8~18)×104kPa之间,甚至更高,软化系数为0.8~0.9。本岩组特点:岩性比较复杂,大多数岩石强度高,岩组层理发育,有的还夹有薄层软弱层,特别是有的软弱夹层遇水易软化,致使岩组稳定性受到影响。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本岩组工程地质条件较好。2)以较坚硬层状碎屑岩为主的岩组该岩组主要包括中、新生代陆相红色地层,岩性主要为砾岩、砂岩、粘土岩、泥灰岩等,主要分布在南方中新生代红色盆地中。该岩组岩石强度主要决定于胶结物的成分及其赋予状态。其胶结物成分主要为泥质和钙质,干抗压强度一般在(3~8)×104kPa之间,个别在10×104kPa以上。岩石软化系数较低,一般在0.6~0.7之间。本岩组中岩石强度较低,遇水易软化,而且易于风化。3)以软弱层状碎屑岩为主的岩组本组包括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岩性主要为粘土岩、页岩、砂岩及砾岩。分布不甚广泛,主要见于中、新生代盆地中,岩石强度较低,一般抗压强度为(1~3)×104kPa,软化系数一般为0.3~0.4。主要为泥质胶结。因此,遇水极易软化,而且易于风化。4)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组该组包括各地质时代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组,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新疆、青海、湖北、湖南、甘肃等省(区),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布。碳酸盐岩岩层所占比例一般在30%以下。该组的砂岩干抗压强度一般为(1.6~8)×104kPa,软化系数变化很大,为0.14~0.93。由于岩石的岩性和组合关系不同,因而工程地质特征变化亦大,尽管从总体上来说该岩组属于碎屑岩类,但碳酸盐岩夹层也不能忽略。1.4.1.3 碳酸盐岩建造1)以坚硬层状碳酸盐岩为主的岩组该岩组包括各地质时代的各类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四川、辽宁、河北、山西等省(区)。其余地方分布较分散,连续性差。岩石类型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岩性致密坚硬,厚层状至薄层状。本岩组特点是岩溶发育,且其分布地区的岩溶现象和岩溶地貌也十分发育。在岩溶现象发育地区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岩石本身强度高,一般在(8~15)×104kPa之间,软化系数一般为0.5~0.6。本岩组除岩溶发育外,往往夹有软弱层面和软弱夹层,影响岩体稳定。2)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组该组包括各地质时代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广东、四川、湖南等地,另外辽宁、河北、甘肃、新疆分布亦较多。其余地方虽有零星分布,但连续性差。该组碳酸盐岩岩层所占比例一般为50%~70%,云南较高为70%~90%。该组灰岩和白云岩的干抗压强度一般都大于10×104kPa,软化系数为0.7~0.9。岩石中因常常含有泥质或其他杂质,成分不很纯净,加上夹有非碳酸盐岩,所以岩溶发育程度一般属于中等。溶隙、溶洞规模一般很小,比较均一;其工程地质特征大体同纯灰岩、白云岩相似,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1.4.1.4 变质岩建造1)坚硬块状变质岩岩组本岩组岩石主要为各时代深变质混合岩,片麻岩等。主要在辽东山地、山东半岛、燕山、太行山、五台山、秦岭等地广泛分布。岩体呈块状结构,干抗压强度一般在(13~21)×104kPa之间。软化系数一般为0.8~0.9。山区油气管道地质灾害防治研究2)以坚硬软弱相间的片状、板状变质岩为主的岩组本组主要包括各地质时代变质的片岩、板岩、千枚岩。分布比较广泛。岩体主要为片状结构、板状结构、千枚状结构。岩石强度差异较大,干抗压强度低者为(2~5)×104kPa,高者达15×104kPa以上。软化系数一般为0.5~0.7。1.4.2 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1.4.2.1 粗粒土1)砾质土砾质土分布比较广,主要分布在各大盆地边缘的山前洪积扇、大型河床、冰川前缘地带,如在松辽平原山前地带、松花江河床、华北平原山前地带以及青藏高原都有砾质土分布。从成因上看,其主要为洪积、冲洪积和冰水沉积物。2)砂质土我国砂质土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内蒙古高原、松辽盆地等沙漠区和松花江、黄河、长江等大河流的阶地上,以及黄淮海平原等地。成因主要为风成、冲积、冲洪积以及少量海相沉积。我国沙漠区砂质土多形成各种类型砂丘,特别是流动沙丘,对工程危害较大。各种地下水位以下的浅层砂质土,易形成砂土液化,是工程上应引起注意的问题。1.4.2.2 细粒土粘性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各大平原和盆地,沿海地带以及各大河流阶地,大湖的周边。其成因主要为冲积、冲洪积、湖积、海积及冰川沉积类型。粘性土工程地质性质较好,由于成因条件和埋藏条件不同,各地粘性土工程地质性质也各异,因此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也不相同。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工程类型和具体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它们的工程地质性质指标。1.4.2.3 特殊土1)软弱粘性土是指那些含水量高,承载力低,呈软塑一流塑状态的粘性土,包括淤泥及淤泥质土,前两者的有机质含量分别为大于8%和5%~8%。软弱粘性土在我国分布也比较广,主要分布在大型湖泊周边,河流入海处,海岸地带。软弱粘性土成因类型主要有:海相沉积(包括滨海相、泻湖相、三角洲相),湖泊沉积,河滩沉积和沼泽沉积。2)盐渍土土层内平均易溶盐的含量大于0.5%时,一般称为盐渍土。土中含盐量大于0.5%时,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受盐分的影响而改变,当含盐量大于3%时,则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主要受盐分和盐种类的控制,所以应进行土的含盐量及含盐类别的划分。我国盐渍土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的内陆盆地,如柴达木盆地、内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盐湖周围,松辽平原及华北平原;其次是滨海地区。盐渍土按含盐量类型可分为:(1)氯盐类盐渍土:这类盐溶解度大致相同,有较大的吸湿性,具有保持水分的能力,结晶时体积不膨胀。(2)硫酸盐类盐渍土:硫酸盐的最大特点是结晶时要结合一定数量的水分子。如硫酸钠从溶液中结晶为芒硝(Na2SO4·10H2O)时,结合10个水分子,因此结晶时体积膨胀,当失去水分时,体积缩小,所以硫酸盐类盐渍土又称松胀盐渍土。(3)碳酸盐盐渍土:碳酸盐类一般在土中含量较小,但碳酸钠的水溶液具有较大的碱性反应,它使粘土颗粒间的胶结产生分散作用。3)膨胀土膨胀土是指粘粒成分主要由强亲水性粘土矿物组成,液限WL>40%,且胀缩性能较大的粘性土,即使在一定的荷载作用下仍具有胀缩性能,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和反复胀缩变形的特点,因此,有人也称为胀缩土,一般自由膨胀率Fs>40%者,定为膨胀土。我国膨胀土分布较广,四川、云南、广西、湖北、安徽、河南、河北、陕西、山东、贵州、山西和广东都有分布。从地质时代的分布上看,主要为新近纪和第四纪的产物,从成因上看,其主要为湖相沉积、冰水沉积、洪冲积、残坡积物。我国膨胀土所含粘土矿物以蒙脱石和伊利石为主。湖积膨胀土中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伊利石为主;冲积和冰水沉积膨胀土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含有蒙脱石和少量高岭石,而碳酸盐岩残积的红粘土的粘土矿物则以多水高岭石为主。4)多年冻土我国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西部高山及青藏高原等地,总面积约为215万平方千米,占总国土面积的22.3%,各地冻土面积见表1-7。表1-7 我国多年冻土区的面积 单位:万km2东北多年冻土区海拔不高,主要为丘陵山地、属高纬度多年冻土。西部高山高原多年冻土区,纬度不高,地势高亢,深居内陆,属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山高原冻土。根据粒度成分估计的可能冻胀性类型,可划分强冻胀土、中等冻胀土及微冻胀土。强冻胀土,主要是细粒粘性土形成的多年冻土。中等冻胀土系由砂性土形成的多年冻土。微冻胀土主要由含砂砾石、砾石等粗碎屑土形成的多年冻土。当然,冻胀性与含水量大小有直接关系,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含水量再进行细分。5)黄土我国是世界上黄土最发育的国家,黄土分布广,厚度大,地层完整。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北纬33°~47°之间,其分布受到山系走向的控制。南以秦岭、伏牛山、大别山为界。我国黄土分布面积为63.1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6.6%。我国黄土分布地区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250~500mm。我国黄土一般分布在海拔200~2200m之间,黄河中游是黄土最发育地区,构成了著名的黄土高原。黄河中游黄土厚度最大。在六盘山以西,华家岭—马寒山一线以北到兰州附近以及白于山以西,黄土厚度在200~300m之间。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200m之间。祁连山、天山、阿尔金山等山系的北麓,黄土厚度在50m以下。华北平原的黄土系与其他冲积层间互沉积,厚度不大。黄土地区地貌形态主要为塬、梁、茆。河谷阶地黄土呈顺河延伸的平台;山麓地带呈带状分布。我国黄土从早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都有沉积。我国黄土成因各家说法不一,多数主张风成说,也有主张多成因说、水成说等。根据黄土的湿陷性质,我国黄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湿陷性黄土,一类为非湿陷性黄土。我国工程界以黄土湿陷系数为标准来划分,一般以湿陷系数0.02为划分标准,大于0.02为湿陷性黄土,小于0.02为非湿陷性黄土。大量数据表明,我国全新世黄土和上更新世黄土一般具湿陷性质,中更新世和下更新世黄土通常不具有湿陷性,松辽平原黄土状土划为非湿陷性黄土。我国湿陷性黄土面积约为43万km2,工程地质问题比较复杂。除具有湿陷性外,我国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崩坍、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较发育。

二级造价师岩体特征

229 评论(14)

Ares填词人

3.2.1 铜官山岩体铜官山岩体位于铜官山背斜北西翼,岩体呈岩株状产出,出露面积约1.5 km2,岩体平面上呈椭圆形,为北东向延长。岩体的北西、南东两侧倾向北西,倾角36°~80°,岩体侵入产状基本上和地层一致,局部地方有分叉现象,北东、南西两侧倾向南西,倾角70°~85°。岩体围岩为晚泥盆世的石英砂岩,晚石炭世的黄龙组—船山组灰岩、白云质灰岩,中二叠世的栖霞组和茅口组灰岩、硅质页岩夹灰岩,中晚二叠世的龙潭组砂岩和大隆组硅质页岩。岩体中有闪长岩脉、长英质细晶岩脉及细小的钾长石脉穿插,产状以5°∠59°、335°∠48°为主,岩体无明显的分相。岩体中含有较多的包体,局部地方成群成带分布。包体具有典型的微粒自形结构和斑状结构,矿物为斜长石(40%~50%)、角闪石(25%~30%)、黑云母(7%~8%)、钾长石(10%~12%)和石英(8% ~10%)以及副矿物磷灰石、榍石、锆石和磁铁矿、黄铁矿和黄铜矿。斑晶为斜长石,矿物化学成分类似于寄主岩中的斜长石。部分斜长石横跨于包体和寄主岩的边界上,还有部分斜长石具有椭圆形偏基性的斜长石核。基质中的斜长石具有反环带结构,包裹了大量的针状磷灰石;部分石英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状角闪石,这些结构特征表明了包体岩浆注入寄主岩浆中快速冷却的结果(Rainer et al.,2000;狄永军等,2003)。岩体发育矽卡岩化、透辉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钾长石化、黄铁矿化。在岩体接触带及其附近,自南向北分别产出白家山、宝山、老山、小铜官山、老庙基山、松树山及罗家村、笔山8个矿床。部分研究者在研究该岩体时,有时称小铜官山岩体或老庙基山岩体等,其实都是铜官山岩体,只是位置不同而已。3.2.2 天鹅抱蛋岩体天鹅抱蛋岩体属浅成小岩株,出露面积约0.8 km2,地表略呈 “人” 字形,向南东方向超覆于二叠纪栖霞组之中。岩性以石英二长闪长岩为主,局部为闪长岩。研究表明,该岩体是一个多次侵位的复式岩体。东南部接触带的外带离岩体50~100 m有马山金矿,岩体与碳酸盐地层接触处有零星矽卡岩和硫铁矿体分布。卫片、航片及物探重磁异常等资料表明,该岩体与铜官山、金口岭及虎山岩体等邻近的中酸性小岩株在深部相连,可能为深部岩浆房的岩浆演化而成,其演化系列为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具中-细粒花岗结构,闪长岩具柱粒状结构,花岗岩具微文象结构,致密状、角砾状及脉状构造。石英中见多相包裹体。斜长石发育环带结构。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演化由富Mg到贫Mg,由富Na到富K。呈浸染状分布的硫化物S同位素的δ34S为+5.11‰,明显低于壳源S(δ34S>+15‰),说明硫来自岩浆。副矿物为磁铁矿-磷灰石-榍石-锡石-刚玉型。磁铁矿含量高达0.5% ~1.76%,与石原舜三的磁铁矿系列花岗岩类似(0.1%~2%)。磁铁矿中含Au达194×10-9,而石英二长闪长岩中的Cu为30×10-6,Zn为50 ×10-6,Pb为0.01×10-6,Au为30×10-9,高于同类岩石的丰度值8倍。岩体接触带普遍具有金矿化(含Au为(0.5~1)×10-6)(周真,1984)。岩体含硫0.01% ~0.29%,远远高于一般的岩体,表明深部原始岩浆本身硫含量较高,可以为岩浆期后含矿热液提供硫源。3.2.3 金口岭岩体金口岭岩体位于铜陵市西约1.5 km处,岩体呈一不规则圆形,向北西突出,出露面积约5 km2,为小岩株。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半自形粒状结构,主要矿物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黑云母、钾长石。岩体侵位于金口岭向斜南西端近轴部,围岩为三叠纪殷坑组(T1y)、南陵湖组(T1n)、和龙山组(T1h)泥质灰岩及灰岩,发育矽卡岩化、透辉石化、绿泥石化、硅化,矽卡岩分布在岩体边部,大理岩化带较宽(约100 m),局部有角岩。3.2.4 虎山岩体虎山岩体出露面积约0.35 km2,为一不规则长圆形,呈北东—南西向延长的小岩枝,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斑状结构,基质具微粒结构。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及少量石英。岩体侵位于铜官山背斜倾伏端近轴部,围岩为二叠纪栖霞组(P2q)、孤峰组(P2g)灰岩、硅质页岩。岩体具矽卡岩化、透辉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在岩体的北东部边缘和南端发育矽卡岩,并有小型铁矿。3.2.5 谢家垅岩体谢家垅岩体因湖水淹没和表土覆盖,地表出露不全,已控制面积约7 km2,呈狭长条带状,为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两侧向北西倾,倾角较陡,为一岩墙。岩体侵位于金口岭向斜北东段近轴部,围岩为三叠纪南陵湖组、和龙山组石灰岩。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和石英。岩体蚀变为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围岩具有石膏化。岩体北西侧大理岩化宽约50 m左右,南东侧宽约100 m左右。该岩体与金口岭岩体可能为一个岩体。3.2.6 白芒山岩体白芒山岩体位于狮子山镇南约1 km,狮子山矿田东侧,青山次级背斜北东段的南东翼,岩体呈不规则 “人” 字形,为近直立的岩墙,走向北北西向,略倾向南东。岩体北起曹山,经白芒山、簸箕山,南至鸡冠山,地表出露长约2000 m,宽80 ~200 m。主要岩石类型为辉石二长闪长岩,岩石为中-粗粒结构。造岩矿物为斜长石(中长石)、透辉石、角闪石、少量黑云母,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榍石、锆石和钛铁矿。斜长石板柱状,长度一般为1~5 mm,含量60%~70%,环带结构较发育。辉石浅绿色,1~2.5 mm,含量为12%~15%;角闪石呈褐绿色,自形半自形,1~5 mm,含量16%~20%;黑云母为红褐色,板片状,含量为2%~5%;磁铁矿零星分布;磷灰石呈柱状、粒状,含量丰富;榍石含量较为丰富。围岩为三叠纪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周冲村组灰岩、条带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具矽卡岩化、绿帘石化、透辉石化、方柱石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3.2.7 青山脚岩体该岩体位于西狮子山—青山脚一带,地表出露呈北东走向,断续长约800 m,宽100~300 m。中间被隐爆角砾岩状内矽卡岩所代替。据钻探工程控制,在-400 m标高处岩体宽50 m;在-600 m标高处岩体宽300 m以上。岩体深部亦呈北东走向,长约1200 m,宽200~300 m,倾向南东,倾角75°,呈上小下大的岩墙状,岩体边部呈岩枝顺层贯入围岩。岩体两侧小岩枝发育,呈 “枝杈状” 顺层贯入围岩中。围岩具强烈的矽卡岩化。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呈浅灰色—灰白色,全晶质半自形粒状结构,局部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斜长石、角闪石,其次为钾长石、石英及少量黑云母,副矿物为榍石、磷灰石、磁铁矿及少量锆石、钛铁矿。该岩体与冬瓜山铜金矿床关系密切。深孔和物探资料推测,青山脚岩体和东西狮子山岩体在深部相连,可能属同期侵位的岩体。3.2.8 大团山岩体该岩体位于狮子山矿田青山不对称背斜南东翼大团山一带,属狮子山构造 “网格” 状岩墙-岩枝系的一部分。岩体地表出露呈“V” 字形,东支为岩体的主体,沿30°方向延伸,经西狮子山东南坡至东狮子山南坡,呈近陡立的岩墙状产出,出露长约900 m,最宽处达200 m;西支沿315°方向延伸,在西风井附近与青山脚岩体相接。岩体的西侧具矽卡岩化。岩性以石英二长闪长岩为主,部分为花岗闪长岩。大团山矿床西、南、北3部位被花岗闪长岩包围,中间有花岗闪长斑岩岩枝穿插,面积<0.01 km2,花岗闪长斑岩呈斑状全晶质结构,块状构造,矽卡岩化、大理岩化,铜、钼、金矿化发育。岩体西部产状:走向近南北向,倾向东,倾角近90°。岩体地表风化较强烈,一般呈土黄色,只有深部钻孔和坑道才可见到新鲜岩石。地表围岩为三叠纪殷坑组、和龙山组和南陵湖组灰岩、大理岩。3.2.9 胡村岩体胡村岩体呈不规则岩株状产出,岩体长400~500 m,宽300~400 m。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岩石为浅灰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局部为似斑状结构,斑晶矿物为斜长石、石英和少量的钾长石。基质为细粒的斜长石、石英、钾长石、黑云母。岩体中含有富云母包体,岩体接触带发育矽卡岩化及铜矿化。3.2.10 老鸦岭岩体该岩体位于铜陵狮子山镇南西约3 km处。岩体呈不规则圆形,呈小岩枝状,长150 m,宽50 m,出露面积约0.07 km2,倾向南东。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中粒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及少量石英。岩体侵位于青山背斜南东翼,围岩为和龙山组、南陵湖组灰岩,发育大理岩化,局部角岩化和矽卡岩化。3.2.11 包村岩体该岩体位于龙塘山包村一带,地表出露约0.18 km2,呈南北走向,长750 m,宽200~250 m。据深部钻探工程及物探资料,该岩体为一上小下大的岩墙状,倾向南东,倾角70°~80°。岩体边部呈岩枝顺层贯入围岩。岩体垂向上为3层结构;浅部-1000 m以上为岩技、岩墙及顺层贯入的 “蘑菇” 状、网格状;中部-1000~-2500 m为岩株;深部-2500 m以下为大岩体,呈 “圣诞树” 式。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呈灰绿色,斑状结构,斑晶以斜长石为主,角闪石次之,基质呈显微粒状嵌晶结构。斜长石呈宽板状,发育环带构造、聚片双晶及复合双晶,以自形晶为主,局部见熔蚀现象。角闪石斑晶呈自形—半自形长柱状晶体。基质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组成,斜长石呈半自形粒状,钾长石和石英呈他形粒状镶嵌。副矿物以榍石和磁铁矿为主,磷灰石、锆石次之。岩体具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3.2.12 东狮子山岩体东狮子山岩体最早作为东西狮子山一个长方形环状岩体的北西侧一部分,地表分布在东狮子山西侧及北侧,由北东转向东西,呈一弧形脉状,地表出露约0.02 km2,北东长500 m,转向东西长约400 m,宽20~100 m,东部与曹山岩体相通。东狮子山南东侧,在东狮子山隐爆角砾岩筒的西侧,呈岩枝状侵入于隐爆角砾岩筒中,早期呈隐爆角砾岩筒中的角砾,晚期的呈隐爆角砾岩的胶结物。据深部钻探工程揭示,该岩体为一上小下大的岩枝状,倾向南东,倾角约80°。岩体边部呈岩枝顺层贯入围岩。浅部-1000 m以上为岩枝呈网格状,深部-1000 m为岩株状,且与冬瓜山岩体相连。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呈灰绿色,似斑状结构,以中性斜长石为主(An =33~35),其次为角闪石和石英,基质呈显微粒状嵌晶结构。斑晶斜长石呈板状,发育环带构造,部分熔蚀呈圆滑的粒状。角闪石呈自形柱状晶体。副矿物为榍石、磁铁矿、磷灰石和锆石。3.2.13 西狮子山岩体西狮子山岩体最早作为东西狮子山一个长方形环状岩体西侧的一部分,地表分布在东西狮子山之间,走向北东,呈脉状、岩枝状,地表出露约0.002 km2,北东断续长200~600 m,宽20~100 m,据深部钻探工程揭示,该岩体为一上小下大的岩枝状,倾向南东,倾角75°。岩体边部呈岩枝顺层贯入围岩。浅部-1000 m以上为岩枝呈网格状,深部-1000 m为岩株亦与冬瓜山岩体相连。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呈浅灰、灰褐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An =38 ~40),普通角闪石,其次为钾长石、石英,局部见少量黑云母。副矿物为榍石、磷灰石、磁铁矿及少量锆石、钛铁矿。岩体边部常具矽卡岩化、钾长石化及碳酸盐化,局部见晚期含铜石英脉穿插,富集时形成含铜石英二长闪长岩矿石或独立的铜矿体。3.2.14 南洪冲岩体位于铜陵狮子山镇南约4.5 km,南洪冲—乌栗山一带,呈岩株状产出,岩体作北西向延伸,平面形态呈不规则的长椭圆形,长约2000 m,宽约1000 m,出露面积约1.2 km2,岩体北西端深部与胡村岩体和大团山岩体相连,岩体大部被浮土掩盖,岩体北部与鸡冠山石英二长闪长岩接触,接触面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近90°,接触面上形成鸡冠石银金矿床。岩体中发育东西向的断裂和节理(275°∠86°),控制着南洪冲、乌栗山硫、铁、金矿床。地表围岩为三叠纪南陵湖组灰岩、大理岩及周冲村组白云质大理岩等;花岗闪长岩中粒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矽卡岩化、大理岩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金矿化发育。近期在该岩体的北西深部(大团山岩体南东部)钻探见到斑岩型铜钼矿体。3.2.15 鸡冠山岩体位于铜陵青山不对称背斜南东翼鸡冠山一带,呈岩株状产出,岩体作北东向延伸,平面形态呈椭圆形,长约1600 m,宽约1000 m,出露面积约0.78 km2,岩体东部被浮土掩盖,岩体北部与白芒山辉石二长闪长岩接触,接触面参差不齐,南部与南洪冲岩体接触。岩体中发育东西向和南北向相交叉的断裂,控制着鸡冠石硫、铁、金矿床。地表围岩为三叠纪南陵湖组灰岩、大理岩及周冲村组白云质大理岩等,石英二长闪长岩呈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钾长石及少量黑云母。副矿物为榍石、磷灰石、磁铁矿、锆石、钛铁矿等,岩体剥蚀较浅,可见到少量的残留顶盖。3.2.16 焦冲诸岩体焦冲北傍山岩体位于焦冲之西约1km,呈岩墙状产出,平面上呈 “Y” 形,由两个交错的岩墙组成,一个大致方向为310°,倾向以南西为主,局部北东,倾角70°~80°;另一个方向为20°,倾向南东,倾角50°~78°,和围岩为不整合。岩体中流动构造发育,倾向以南东为主,倾角60°~80°,发育两组节理,产状分别为295°∠75°,20°∠60°。岩体中发育闪长玢岩脉、正长斑岩脉、石英脉及长英岩脉等。该岩体出露面积虽然不大(约0.05 km2),但岩性极其复杂,有辉石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斑状辉石二长闪长岩及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属中浅成相侵入杂岩体。岩体侵位于青山背斜轴部,围岩为三叠纪殷坑组(T1y)条带状灰岩。具矽卡岩化、角岩化、大理岩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等。焦冲荷花形岩体位于焦冲西约0.5 km,呈长条形小岩枝,近南北向。岩性为二长(闪长)岩,中粒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和少量钾长石及辉石。岩体侵位于青山背斜轴部偏南东,围岩为三叠纪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南陵湖组(T1n)灰岩。岩体边缘矽卡岩化约5 m宽,角岩化和大理岩化范围较大。焦冲老笋山岩体位于焦冲南西约0.5 km,呈椭圆形,北西-南东向,北东略突起,小岩枝,倾向北东,倾角陡,面积约0.015 km2。岩性为黑云母辉石二长闪长岩,全晶质斑状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辉石,其次为角闪石、黑云母、石英。副矿物为磷灰石、榍石。岩体侵位于青山背斜轴部偏南东,围岩为三叠纪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南陵湖组(T1n)灰岩。岩体接触带矽卡岩化带10 m,大理岩化带150 m。3.2.17 湖城涧岩体该岩体位于铜陵顺安东偏北4 km湖城涧一带,呈不规则长形的小岩株,倾向东,北东走向,出露面积1.2 km2。岩性为辉长闪长岩,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单斜辉石,其次为角闪石、黑云母及少量的石英。岩石具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和辉石,基质为辉绿结构,长条形斜长石不规则状排列,空隙中充填辉石、磁铁矿和角闪石等。岩体侵位于朱村向斜北东端,围岩为J—K凝灰岩、粗面岩、安山岩。主要蚀变为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具有磁黄铁矿化和黄铁矿化。3.2.18 舒家店岩体岩体位于舒家店一带,西与新桥头复式岩体毗邻。岩体作北东向延伸,平面形态呈倒“Y”形,表现出受北东及北北西向两组构造控制的特点。岩体长约2 km,宽约1 km,面积约2 km2,岩体外围有小岩体零星出露。岩体侵位于舒家店背斜近轴部,呈岩株状产出,接触面陡,倾角约80°。岩体由辉石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组成。辉石二长闪长岩出露于岩体的东北部,岩石具中细粒等粒结构。石英二长闪长岩、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出露于岩体的东南部及南部,具粗粒结构。围岩为志留纪坟头组砂岩,热接触变质角岩化带达数百米。岩体蚀变发育,以辉石二长闪长岩蚀变最强,主要为钾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并伴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硫化物矿化有早期的浸染状和晚期的细脉状。岩体内发育北北西向的正长斑岩脉,其次发育辉绿岩脉、花岗斑岩脉。辉石二长闪长岩中发育走向北西及南北向的节理,而斑状石英二长闪长岩发育北西、北东向节理。3.2.19 矾头岩体该岩体位于铜陵顺安镇南东约6.5 km处,呈不规则的钳子形,北西侧倾向南东,倾角60°左右,南东侧倾向北西,倾角40°左右,出露面积约0.5 km2,呈岩株状。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岩体边缘相具似斑状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其次为钾长石,石英,角闪石,少量黑云母,副矿物为磁铁矿、磷灰石、榍石。岩体侵位于舒家店背斜南西端北西翼,围岩为二叠纪梁山组和栖霞组硅质页岩、灰岩、粉砂岩等。发育矽卡岩化、大理岩化、高岭土化。3.2.20 新桥头岩体该岩体出露于铜陵迪龙冲—新桥头—难民街—杉木岭一带。平面略呈弧形,自北而南作北东向、北北西向及南北向延伸,中段略向北西拱起。长约9 km,面积约9 km2。主体位于舒家店背斜轴部,南段伸向背斜南东翼,与轴线成45°交角。岩体由辉石二长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组成,前者出露零星,后者出露面积较大,约占总体面积的90%以上。辉石二长闪长岩出露于该复式岩体的北东端、中部(铜陵毛连头),深部可能有隐伏,平面上呈不规则等轴状小岩株。岩体接触面较陡,上部向内倾斜,倾角70°左右,围岩为志留纪坟头组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热变质较强,形成数十米至数百米角岩化带。岩体内常见到晚期的闪长玢岩脉和钾长石脉穿插,并含有志留纪粉砂岩残留体。花岗闪长斑岩为该复式岩体的主体,沿北东向舒家店背斜轴部与北西向凤凰山断裂的交切部位侵位,呈陡倾斜的岩株-岩枝状产出,岩体南、北两端倾向不同,以铜陵新桥头为界,北段倾向南东,南段倾向西,倾角均在70°左右。岩体中发育正长斑岩脉、闪长玢岩脉、辉绿岩脉及重晶石脉、含铜石英方解石脉等,走向多为北西—北北西向,流动构造一般为128°,倾角30°,或倾向250°,倾角40°。节理以走向北西及北东两组较为发育,倾角70°左右。岩体围岩以志留纪坟头组砂岩、粉砂岩为主,南段层位变新,为晚泥盆世的石英砂岩至二叠纪龙潭组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围岩发育数百米宽的大理岩化和角岩化带。岩体南段接触带发育矽卡岩化,并具有铜(铅、锌)矿化。蚀变作用有钾长石化、绢云母化(多硅白云母)、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及高岭土化等。3.2.21 瑶山岩体该岩体位于铜陵矶头南约6 km邵家塘之东,岩体呈不规则 “M” 形,呈岩床状产出,出露面积约3km2。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斑晶为斜长石和石英,大小为1~2cm,基质为细粒的长英质。岩体具流动构造,倾向116°~173°,倾角15°~30°,节理走向以北东—南西为主。岩体侵位于新屋里向斜北西翼,围岩为二叠纪栖霞组、孤峰组灰岩、硅质页岩夹灰岩。接触带围岩为大理岩和角岩。岩体发育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3.2.22 凤凰山岩体岩体出露于凤凰山—新屋里一带,平面等轴状,边界形态曲折,面积约10 km2,是本区出露面积最大的岩体。岩体呈岩株状侵入到新屋里复向斜的核部,岩体北部向北倾,倾角70°~80°,接触面平直,岩体东部向东倾,倾角一般为45°~82°,岩体西部及西南部产状变化较大,部分超覆于围岩之上。局部地方见到包体及角闪石定向排列所构成的原生流动构造,总体方向为北东—南西向。上述产状表明,岩浆由北东上侵,而岩体西南部的超覆现象,指示侵位岩浆的前缘。岩体围岩为泥盆系至三叠系,以南陵湖组灰岩为主。根据岩石类型、岩石化学成分及石英含量的变化,岩体可分为内部相和外部相。内部相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占52.63%),少量的斜长花岗岩(占7.02%)和二长花岗岩(占5.26%),外部相为石英二长闪长岩(占31.58%)和极少量的闪长岩(占1.75%)以及石英二长岩(占1.75%)。不过,相带之间为逐渐过渡关系,无明显的分界线。岩体蚀变以钾化最为发育,主要表现为钾长石化和绢云母化,钾长石化又以钾长石脉为主要表现形式,并伴生金属硫化物。此外,还有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黝帘石-绿帘石化等,且与绢云母化相伴生。接触变质作用广泛而强烈,形成宽约0.5~1.4 km变质晕圈,主要为大理岩化及少量的角岩化。接触带内侧发育矽卡岩化,一般为0~30 m,铜矿体产在其中。后期岩脉主要为正长斑岩脉,呈北北西向斜穿岩体,其次还有辉绿岩脉。3.2.23 横山岭岩体该岩体西北侧与凤凰山岩体毗邻,由大小不等的3个岩体组成。岩体平面形态不规则,大致作北东向展布,总出露面积约1 km2。岩体呈小岩株状侵位于新屋里复向斜南东翼,沿层间裂隙贯入早三叠世南陵湖组灰岩中。接触面平直,倾向南东东,倾角50°~60°,东部向深处渐陡,倾角达80°。岩体的岩性为花岗闪长岩,接触带矽卡岩断续分布,厚10~16 m,其外围的大理岩达数百米。变质带具有分带现象,内变质带(内矽卡岩)为矽卡岩化花岗闪长岩→块状矽卡岩,外变质带为层状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大理岩(局部角岩),黄铜矿化主要出现在内外矽卡岩中,局部构成小矿体。岩体及围岩中北北西向张裂隙发育,并被后期脉岩充填,平行排列,规模不一,个别岩脉长达千米,以正长斑岩脉为主,辉绿岩脉次之,两者多相伴出现。从岩体产出位置及岩性特征分析,该岩体与毗邻的凤凰山岩体在深部可能相连,属凤凰山岩体的浅部旁侧岩枝。3.2.24 板石岭岩体岩体分布于板石岭一带,呈岩株状侵位于板石岭背斜轴部,接触面不规则,倾角较陡(>60°),常见小岩枝切穿围岩。围岩为早三叠世灰岩及晚侏罗世中分村组流纹岩,围岩蚀变较弱,灰岩几乎无变质现象。但流纹岩具有轻微次生硅化。岩体内岩脉少,但规模较大,如流纹斑岩脉,呈岩墙状产出,倾角较陡,走向南北,宽度>10 m。3.2.25 缪家岩体该岩体出露铜陵缪家—山勘汪一带,近东西向,呈东宽西窄的带状,长约4 km,宽0.3~1 km,面积约2.5 km2。岩体产于舒家店背斜北东端北西翼,呈岩床状,向北平缓倾斜,倾角<20°,与围层理基本一致。岩体总体趋势由北向南沿层间裂隙上侵。岩体中发育北东向节理、裂隙。岩性稳定,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岩体中发育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岩体围岩为二叠-三叠纪沉积岩及晚侏罗世火山岩系。热接触变质较弱,主要为轻微的大理岩化。岩体中部,发育南北向的流纹斑岩脉,成群分布。主岩墙宽约150 m,长约2000 m,为超浅成相次火山岩。岩体东部出现大隆组硅质岩残留体。3.2.26 沙滩脚岩体该岩体分布在桥头杨岩体以东,呈岩株状产在新屋里复向斜与戴公山破碎带、九榔断裂带的交切处。岩体出露形态复杂,边界不规则,岩体长轴呈北东东向,长5 km,面积约5 km2。岩体由北向南超覆,倾向北,接触面不规则,倾角在西部沙滩脚较缓,东部戴腰山较陡,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属整合侵入接触。岩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以中粒等粒结构为主,局部为似斑状结构(岩体西部),岩石具有绿泥石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和透辉石化。围岩为上泥盆统至下三叠统。岩体边部含有围岩捕虏体。广泛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形成了较完整的环抱岩体的变质带:矽卡岩化花岗闪长岩→内矽卡岩带(包括透辉石矽卡岩、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和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外矽卡岩(条带状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及角岩→大理岩化及角岩化围岩。铜矿化主要赋存于南接触带的矽卡岩带,形成铜矿床。岩体内发育辉绿岩脉、花岗斑岩脉,规模不大,常分布在岩体边部,穿切接触带矽卡岩。3.2.27 戴家汇及黄林岩体岩体位于南陵戴家汇西北部,呈串珠-条带状,作北东向断续分布,长3 km,宽100~200 m,出露面积约0.3 km2。岩体侵位于戴公山背斜南东翼,宣南断陷盆地边缘。岩体受北东向构造破碎带及层间裂隙控制,岩体上部小岩枝发育,顺层产出,下部岩枝相连,岩体变大,岩体倾向东南,浅部接触面平直,倾角45°左右,与围岩层理近于平行,向深部倾角渐陡。岩体围岩为早志留世坟头组至早三叠世南陵湖组的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大理岩化、角岩化等热变质现象。变质带宽达百余米。接触带断续发育矽卡岩化,伴生铜矿化。主要蚀变为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深部为碳酸盐化、钾长石化,铜矿化与钾长石化伴生。岩体中发育正长斑岩脉和辉绿岩脉。3.2.28 桥头杨岩体该岩体出露在桥头杨一带,呈北东向伸展。宽0.2~1 km,长达7 km,面积约5 km2。岩体呈岩株状侵入到新屋里复向斜核部,倾向南南东,倾角35°左右。接触面平坦,与围岩层理基本一致,为典型的侵入接触。南西端由于北东向层间裂隙发育,导致岩体多处分支及复合,平面呈 “多尾带状”。上述产状特征表明,岩浆由南东向北西平缓超覆上侵。岩体原生流动构造和节理不太发育,但局部发育微细裂隙,走向280°~310°,倾角70°及走向东西,倾角60°两组。岩体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蚀变较强烈,主要为钾长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等。黄铜矿局部富集在钾化、碳酸盐化较强烈的部位。围岩为三叠纪的灰岩及灰质、白云质砾岩。热接触变质作用较强烈,形成宽400~600 m的大理岩化带,东部接触带局部发育石榴子石矽卡岩,但矽卡岩的厚度不超过10 m,并具有铜矿化。

106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