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嘟嘟呀呀
简单已逝
你好,你可以对比一下,然后再根据自己的个人职业发展选择造价师是指由国家授予资格并准予注册后执业,专门接受某个部门或某个单位的指定、委 托或聘请,负责并协助其进行工程造价的计价、定价及管理业务,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工程经济专业人员。会计师(accountant)指具有一定会计专业水平,经考核取得证书、可以接受当事人委托,承办有关审计、会计、咨询、税务等方面业务的会计人员,如中国的注册会计师,美国的执业会计师(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英国的特许会计师(chartered accountant),日本的公认会计师等。在西方国家,会计师是自由职业者。在中国,会计师又是会计干部的技术职称之一。
暖洋洋的心2006
现在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啦,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都会有造价咨询资质。 但也有少数会计师事务所的造价业务仅仅限于做结算审核工作, 而造价咨询公司做的业务就广得多了,可研啊,概算啊,代理啊,招标控制价啊,结算审核啊,全过程跟踪审核啊,等等 我们有很多分公司,有的招,有的不招。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会计师事务所的造价师一般会参与一些资产评估类、工程税类的项目。
福建不吃辣
1、惠灵顿 A.M.Wellington(1847-1895) 美国土木工程师、铁路选线经济理论的奠基人。生于麻省沃尔瑟姆。1867~1887年历任布鲁克林园林局测量员、布法罗—纽约—费城铁路首席副工程师、密歇根中央铁路定线工程师、多伦多—南加拿大—底特律铁路主任工程师、纽约—费城—俄亥俄铁路首席副工程师、墨西哥国家铁路主任选线勘测工程师、副总经理、韦拉克鲁斯—墨西哥铁路总工程师。1887年以后,他担任《工程新闻》杂志编辑、尼加拉瓜运河工程师和波士顿城市铁路顾问。 惠灵顿的著作有《铁路土石方初步与最后估算图解中计算方法》和《铁路选线经济理论》。后者是19世纪20年代蒸汽机车牵引铁路诞生以来最早提出的、系统的铁路选线技术经济理论著作。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该书对于美国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铁路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2、詹天佑(1861-1919) 中国近代杰出的土木工程师,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号眷诚,广东南海人。1872年考取清政府第一批幼童出洋预备班赴美,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1888年起参加修建或踏勘铁路和路线,有:京奉铁路、江苏铁路、京张铁路、张绥铁路、津浦铁路、洛潼铁路、川汉铁路、粤汉铁路和汉粤川铁路等,担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督办和交通部技监等职。詹天佑一生在工程技术上有很多重要贡献。在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采用竖井法修建当时中国最长的八达岭隧道(1091米),使之成为中国自建山区铁路的先驱和典范,闻名于世。在津榆铁路滦河大桥工程中,使用气压沉箱法建筑基础。他研究并建议在全国推广使用自动车钩,坚持采用标准轨距,为中国铁路运输的统一、通畅创造了条件。3、弗雷西内 Eugene Freyssinet(1879-1962 ) 法国早期的预应力混凝土专家,生于奥布雅。1905年毕业于国立桥路学校后,任穆兰的桥梁道路工程师。他早年从事钢筋混凝土桥的设计和施工,1930年修建了当时跨度最大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普卢加斯泰勒桥(3跨、净跨各171.7米)。他首次在拱顶采用扁千斤顶落架并预加应力,在拱趾处采用混凝土铰。用振捣获得高强度混凝土也是从他开始。弗雷西内的最大贡献是对混凝土收缩和蠕变的定量估算,并认识到只有采用高强度钢筋才能在混凝土中获得足够的永久预应力。1933年,他在勒阿弗尔港口火车站的加固工程中成功地应用了预加应力的方法。1938年,在他发明了一整套张拉和锚固钢丝的工具以后,该法在全世界得到普遍采用。弗雷西内的主要著作有:《混凝土应用技术的革命》、《预应力混凝土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弗雷西内生平和著作集》等。4、安曼 O. H. Ammann(1879-1965) 美国桥梁工程师。生于瑞士沙夫豪森,1904年移居美国,1927年任美国纽约港务局(PNYA)总工程师。曾设计建造过多座世界著名的大跨度悬索桥及钢拱桥,如纽约乔治 · 华盛顿桥,建成于1931年,主跨1066.80米,首次破千米桥梁跨度记录;旧金山金门大桥建成于1937年,为公路桥,主跨1280.16米,保持世界记录近30年之久,钢桥塔高出水面227.38米,当时也居世界首位;纽约韦拉扎诺海峡悬索桥建成于1964年,主跨1298.45米,为双层公路桥,全桥用钢量多达14.4万吨;纽约贝永桥1931年建成,为一公路钢桁架拱桥,主跨503.53米,是世界著名大跨度拱桥之一。5、太沙基 Karl Terzaghi(1883-1963) 近代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的创始人,生于布拉格。1904年毕业于奥地利格拉茨高等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继又选修地质学。早期在欧洲从事钢筋混凝土工作,1912年在母校获得博士学位。1921-1923年,他发表了饱和粘性土的一维固结理论,以及土中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的概念。1925年发表了最早的土力学专著。1925-1929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期间,发表了关于土力学原理的系列论述,被公认为近代土力学的创始人。1929-1938年,他重返欧洲,任维也纳技术大学教授。1938年后,又赴美国任哈佛大学教授,并长期定居于波士顿附近。他一生论著200多篇,代表性的著作有《理论土力学》和《土力学的工程实践》。1936年他发起成立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并任主席至1957年。有6个国家的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6、茅以升(1896-1989 ) 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分校、东南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教授、主任、校长、院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技术科学部副主任。茅以升长期从事桥梁工程、结构力学和土力学方面的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他曾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该桥是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跨度较大的现代桥梁。茅以升倡导土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发起成立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茅以升于1921年因研究桥梁结构次应力,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福蒂士研究奖章,1979年因在土木工程上的贡献,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卓越校友”奖章。198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7、纽马克 N. M. Newmark(1910-1981)美国力学和结构专家。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兰菲尔德,1930年毕业于拉特格斯大学。毕业后在伊利诺大学任教,1932年和1934年相继获该校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3年起任该校教授,兼任计算机实验室主任、结构实验室主任,后任该校土木工程系主任。纽马克在学术上和工程技术上的主要贡献,是对于承受地震、风力、海浪、爆炸冲击等的结构,提出了设计方法和设计标准。他研究并提出了适合于工程设计应力分析的简化方法。对承受特殊荷载的复杂结构,也提出了计算其应力和位移的有效方法。在结构抗震方面,他对地震的反应谱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参与了一些工程的设计工作,其中如墨西哥城拉蒂诺美洲大厦,出色地经受了地震考验。纽马克得到过许多荣誉和奖励。1968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勋章,1980年获大不列颠结构工程师协会的金质奖章。去世后,伊利诺大学以纽马克命名其结构实验室。8、林同炎 Lin T’ung-yen(1911-2002 ) 美籍华裔科学家。福建省福州人。193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1933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硕士学位1933-1946年,在中国成渝铁路、滇缅铁路任工程司兼桥梁课、设计课课长。1946年定居美国,1946-1976年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教授以及该校结构工程部门主席和结构试验室主任。1953年创建林同炎设计事物所,1967年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林同炎在美国有“预应力混凝土先生”之称。他在预应力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系统而完整地提出了荷载平衡法,用以求解预应力超静定结构。林同炎以他在结构工程,特别是预应力混凝土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获得各种荣誉。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1956年授予他惠灵顿奖状,1966年授予他贺瓦德金质奖章,并于1970年将该学会的预应力混凝土奖状改称“林同炎奖状”。国际预应力协会1974年授予他弗雷西内奖。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科学院1977年授予他“四分之一世纪贡献奖”。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