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60

lula不是luna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经济师明长官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猫咪灰灰

已采纳
明太祖之初,定制袭封: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孔子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经济师明长官

140 评论(9)

请叫我癸小亥

总督:清朝时期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总兵官之下,还设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游击之下还有坐营官、守备、把总、提调官等。督师:在明代督师相对总督和经略来说,督师的级别要高一些,督师大都挂兵部尚书衔,但督师未必是很确定的职位。经略: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巡抚: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1)明代宣德、正统时流民问题逐渐严重,各地农民的反抗时有发生,政府的赋役来源也受到影响。河南、江西、浙江、山西、和南直隶等地巡抚,正是在这一形势下设置的。 (2)明初确立了都、布、按三司并立的省级政治体制。宣德、正统以后,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又使三司条条分割、运转不灵。另置巡抚,反映出统治集团坚持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原则的愿望。 (3)巡抚又是应提高统治效率、整肃军备的需要而产生的。通过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某些改革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已成为历代虽然不自觉却又经常性的措施。巡按:明永乐元年(1403)后,以一省为一道。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考察吏治,每年以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又称按台。巡按御史品级虽低(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但号称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对象,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颇重。清初亦有巡按御史,顺治十七年(1660)废。

209 评论(15)

annywong1990

崇祯在位17年,这么多年换了内阁宰相也有五、六十位,何况各个职缺,肯定不止一人。所以没有指明哪一年,实在很难答。而且一些中低级官员像知府等以下,除非有政绩或特别事迹,否则很难留下名字。就挑一些比较出名的写吧: 韩爌:万历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光宗时封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成为首辅。后被魏忠贤党诬陷,革职。崇祯初,复官为首辅。为人老成持重,天下称贤。 朱国祯:万历进士。天启时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改文渊阁大学士被魏忠贤所弹劾,托病甜蜜。崇祯五年卒,赠太傅。 何宗圣:举人出身,历官工部主事。后因附佞魏忠贤,骤加工部右侍郎。崇祯初年,列为魏党逆安,革职充军。其兄何宗彦,是泰昌年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天启年间加封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死后赠太傅。 周嘉谟:隆庆进士。万历时任吏部尚书。光宗病重时,与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火广等受顾命。天启即位后,他惟才是任,乱政者渐次引退而去,朝中一时清明。因得罪魏忠贤被削籍。崇祯初起复为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卒,赠少保。 陆梦龙:万历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因审讯张差“梃击”案,得罪权贵。天启中,以计贼功,累迁广东按察使。崇祯时,官右参政,守固原。为人慷慨好谈兵,以廓清群盗自许。后被农民起义军包围于老虎沟,战死,赠太仆卿。 傅梅:万历时,以主事竭力审讯张差“梃击”案,得罪权贵被罢官。崇祯中,历官台州知府,后解职归家。崇祯十五年,佐知府吉孔嘉守城,农民起义军攻陷城,被杀,赠太常少卿。 毕懋良:万历进士。历官御史,陕西、山东巡按,顺天府丞。天启中官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素有才气,与族史懋良并有清誉,时称“二毕”。被魏忠贤党弹劾,削籍。崇祯时,累官南京户部右侍郎。 毕懋良:进士出身,由万载知县历任顺天府尹、户部右侍郎。曾赈饥民、减加派、抚降海寇,政绩显著。因不阿附魏忠贤,被弹劾落职。崇祯初,起复为兵部右侍郎。 何乔远:万历进士,历官刑部主事、礼部郎中。力争不可封皇长子为王,抗疏救陈泰来,驳石星封倭主张。坐累贬广西布政使经历,后归家,家居二十余年。光宗即位,召为光禄少卿,迁太仆。天启中,以户部右侍郎致仕。崇祯二年,起复为南京工部右侍郎。为人博学。 张光前:为人操行清严。万历进士,官吏部员外郎、郎中。天启四年,因违为杨涟、左光斗辩护被革职。次年,其兄右布政使光缙治兵遵化,被阉党所弹劾削籍。兄弟两人都因得罪宦官去位,被称于当世。崇祯时,累升为大理少卿。 毛士龙:万历进士,历官杭州推官、刑科给事中。天启初,得罪魏忠贤,被弹劾削籍,遣戍平阳卫。崇祯即位后,起复官职,累升为左都御史。 李若星:万历进士,历任知县、御史、福建右参议。天启国历任右佥都御史、甘肃巡抚。曾因告发魏忠贤、客氏,被革职、受杖,戍廉州。崇祯即位,赦还,累迁右佥都御史,总督川、湖、云、贵军备,兼巡抚贵州。 王应豸:官户部主事,因谄事魏忠贤,骤升巡抚,加右都御史。崇祯二年,因克扣军饷,定死罪。 阿祖苞:崇祯十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次年因失事下狱,饮鸩卒。 张其平:以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崇祯十一年,因属邑逃亡多,被斩。 马成名:崇祯十四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因失军机,被斩。 方震孺:万历进士。由沙县知县累迁御史。天启时,得罪魏忠贤被弹劾罢官,后定为死罪关押在狱。崇祯时释放,累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 徐从治:万历进士。历官济南知府、兖东副使、山东巡抚。孔有德反,中炮死,赠兵部尚书。 朱燮元:万历进士。由大理评事累迁四川左布政使。天启中,以讨逆功升兵部尚书兼督贵州、云南、广西诸军。崇祯初,官到加少保、少师、左柱国。为人清廉,镇西南久,经手军费每年不下数十万,丝毫不侵占;治事明决,持重、有谋,善用人,赏罚严明。 卢安世:由举人授富顺教谕。天启时因功超升佥事,因总督朱燮元推荐,升贵州右参议,历四川副使。崇祯初升右参政。 林兆鼎:天启中为四川参将,积功至都督同知。崇祯时因讨苗功,升左都督。 刘鸿训:万历进士。历官编修、右中允、左谕德。天启中起为少詹事。因得罪委忠贤,斥为民。崇祯即位后,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钱龙锡:万历进士。思官南京吏部右侍郎。得罪魏忠贤被革职。崇祯时历官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入阁为相。定魏忠贤逆安多半劳动力由他主持,魏党对他恨之入骨。袁崇焕杀毛文龙,他被弹劾为袁同谋,遂甜蜜。后被诬陷为逆党,长期关押在狱。 钱士升:万历四十四年状元。崇祯时累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予机要。 钱士晋:钱士升弟。由进士授刑部主事。崇祯时,迁云南巡抚。 成基命:万历进士。天启中累官礼部右侍郎,因得罪魏忠贤落职。崇祯时,历任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多有建树。为首辅数月,即被周延儒党所排斥。 何如宠:万历进士,由庶吉士累迁国子监祭酒。天启时,官礼部右侍郎。崇祯时,历官礼、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阁辅政。 钱象坤:万历进士。天启中历官礼右侍郎兼太子宾客。因告罪魏忠贤落职。崇祯时,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阁辅政。后被周延儒所恶,辞官。 徐光启:万历进士。崇祯时累官礼部尚书。后历官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要。 文震孟:天启二年状元。因得罪魏忠贤,被廷杖八十,斥为民。崇祯初,起复。后特升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与温体仁有矛盾,遂落职闲居。 杨嗣昌:万历进士。崇祯时累官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农民起义军攻陷洛阳,福王被杀,杨不食而死。 吴甡:万历进士。由知县累迁御史。因告罪魏忠贤,被革职。崇祯初,累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督师湖广。因畏惧农民起义军,迟迟不肯行,被革职遣戍。 孔贞运:万历四十七年榜眼。崇祯时,累官吏部左侍郎,后入阁为首辅。 黄士俊:万历三十五年状元。历官礼部尚书。崇祯九年入阁,加封少傅。 薛国观:万历进士。由推官历官给事中、都给事中。阿附魏忠贤,攻击东林党。崇祯时被东林党所弹劾归家。后起官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被温体仁推荐入阁为相。后因通贿被东厂告发,赐自尽。 易应昌:万历进士。天启时由御史累迁大理少卿。被魏忠贤党弹劾为东林党,削籍。崇祯时,为左副都御史。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 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 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地方)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225 评论(14)

格子女77

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者,有总督、有提督、有巡抚,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及经历、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等员。  巡抚”之名即起于明代,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辛未,太祖令皇太子(即懿文太子)巡抚陕西地方,巡抚之名,始见于此。”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遣尚书蹇义等26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此后,逐渐派一些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去巡抚各处的边境腹地,办完事情就回朝廷复命。这样的官员,当时称为“巡抚”,或名“镇守”。巡抚兼军务的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而事务重者加总督。以尚书、侍郎任总督军务的,皆兼都御史,以便行事。由于总兵、宦官也可称为“镇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后来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就一律称为“巡抚”,以与“镇守”相区别。此外,明代还  派监察御史巡视各省,以资监察,称为“巡按”。“巡抚”、“巡按”略有不同,但这些都是明代才设置的差务。由于这些官职是临时性的,所以各处名称都不同。比较经常设置的,有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1员,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1员,总督陕西三边军务1员,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一员,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1员,巡抚顺天等府地方兼整饬蓟州等处边备1员,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兼管河道1员,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1员。巡抚偏沅地方赞理军务1员,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1员。这些官员设置都是以边防或镇压人民为主要任务的。日久之后,便变成定制,到清代才将督抚看作一省的最高长官。总督在明代有称总制的,所以清代一般还称总督为制台。而督抚仍用钦差官的体制,不给印绶而给关防,称部堂、部院,而不单称总督,巡抚.  总督:清朝时期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官阶为正二品,但可通过兼兵部尚书衔高配至从一品。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总兵官之下,还设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游击之下还有坐营官、守备、把总、提调官等。  督师:在明代督师相对总督和经略来说,督师的级别要高一些,督师大都挂兵部尚书衔,但督师未必是很确定的职位。  经略: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巡抚: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1)明代宣德、正统时流民问题逐渐严重,各地农民的反抗时有发生,政府的赋役来源也受到影响。河南、江西、浙江、山西、和南直隶等地巡抚,正是在这一形势下设置的。 (2)明初确立了都、布、按三司并立的省级政治体制。宣德、正统以后,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又使三司条条分割、运转不灵。另置巡抚,反映出统治集团坚持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原则的愿望。 (3)巡抚又是应提高统治效率、整肃军备的需要而产生的。通过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某些改革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已成为历代虽然不自觉却又经常性的措施。  巡按:明永乐元年(1403)后,以一省为一道。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考察吏治,每年以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又称按台。巡按御史品级虽低(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但号称代天子巡狩,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对象,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即时处理,事权颇重。清初亦有巡按御史,顺治十七年(1660)废.

110 评论(15)

阿波罗三下

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但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多数地区巡抚位于总督之下,亦有总督兼巡抚者;总督辖区较巡抚广,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时有管辖五省、七省者;总督级别较巡抚高,地方总督多由部院正官中推选,以尚书、侍郎任者,亦加都察院正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职衔。专务总督除部院正官外有寺卿至其位者,加官如尚书、侍郎制。 你一个个关键词搜一下 就全有了

286 评论(11)

叹久妞子

明太祖开国之初,为了集中皇权,取消了宰相,以六部分担行政权。又改革了兵制,从制度上避免了高级军事长官以兵权威胁皇权的可能。首先,明太祖仿宋代设枢密院,又设立统军元帅府,不久“罢枢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之后又罢统军元帅府,最后确立为五军都督府。《明史职官志》介绍五军都督府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恩功寄禄,无定员。其属,经历司,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各一人。都督府的职责是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有明一代,都督府基本没有起到作用。都督成了空头官衔后,统兵官员以“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的名义来领兵,“无品级,无定员”。在明末增置繁多。都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长官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行都指挥使司,设官与都指挥使司同。《明史职官志》提到:“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明代是以卫所为基本军事单位。外卫皆统于都司及行都司。卫以下为千户所,千户所又辖百户所。《历代职官沿革史》说:凡卫所皆隶于都司,而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袭,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一般来说,“总兵”就是武职所能担任的最高官衔。明代重文轻武,社会风气和制度上都是如此,明代的高级军事长官,诸如“总督、提督、巡抚,及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只有进士出身才能担任,明代所谓的“文人领兵”制,就是体现在这里了。明政府的初衷是,这些高级军事长官都是临时性的,只是因为军务涉及到多个地区的联合作战,为了协调统一,提高战斗效率,不得不从中央派遣人员去总负责,但只要消灭了敌人,则此高级军事长官的职位不必继续设置,应当“事毕复命,即或停遣”,这样,虽然军队的作战能力低下,但兵权无法被某个人所掌控,相对皇权来说仍是利大于弊的,既然明帝国周边和内部很少有强大得足以使帝国必须改革兵制才能抗衡的竞争对手,则维护皇权为第一优先原则从来没有得到过修正。明代的中央军事机构是兵部,主要负责进行战略策划,大抵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兵部的地位是伴随着明帝国军事威胁的加大而提升的,“成化二十三年,始奉敕谕,专以本部尚书参赞机务,同内外守备官操练军马,抚恤人民,禁戢盗贼,振举庶务,故其职视五部为特重云。”以上为明代兵制的基本结构。显然,明代没有设置一个有关军事高级部门,真正有经验的武职人员地位低下,无法参予朝堂之上讨论的改革兵制、战略决策、战术研究、战争演练等军事问题,而明代的政治运作模式(文人官僚制度以及文人领兵制度)和经济结构(国库流动资金及其匮乏)也决定其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手段改善兵制,同样,明代也没有外在或内在动力(缺乏长期而且强有力的内部、外部敌人)促使其进行兵制改进。在明代中期,明军的战斗力就相当低下,主要反映在对付倭寇的极端无能上,而到了明代后期,明军除了边兵外,其他大都不堪一击,白白浪费国家粮饷。即使是精锐的边兵部队,也受到后勤补给困难、粮饷供应严重不足、高级指挥官贪婪无能等巨大困扰。本文题为“明代的总督、经略和督师”,主要讨论明代高级军事长官——总督、经略和督师的职位、职权、管辖等问题,兵制弊端的深刻动机和具体表现并打算不进行深入探讨。有明一代,始终缺乏军事高级长官的官职设置,朝廷文官被派遣到地方上,大都是以御史或副、佥都御史衔身份,驾凌于三司之上。最早出现的外派高级官员是“巡抚”,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辛未,太祖令皇太子(即懿文太子)巡抚陕西地方,巡抚之名,始见于此。”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遣尚书蹇义等26人巡行天下,安抚军民。此后,逐渐派一些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去巡抚各处的边境腹地,办完事情就回朝廷复命。这样的官员,当时称为“巡抚”,或名“镇守”。(由于总兵、宦官也可称为“镇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后来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就一律称为“巡抚”,以与“镇守”相区别。)“巡抚”的设置是不负责军务的,而总督、经略和督师主要是为了军务而设置的,而且级别比巡抚要高。即所谓“巡抚兼军务的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而事务重者加总督。以尚书、侍郎任总督军务的,皆兼都御史,以便行事。”我们首先来说说总督。明代最早的总督,应该是正统年间,《明会要》记载:“正统六年正月,征丽川,以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这里的总督是兵部尚书充当的,级别相当高。因为总督只是临时性官职,所以官员大都具备督察院都御史、兵部侍郎身份。我们也不妨将此名词理解为动词,把“总督”当成是“对地方军务总负责”。一般情况下,总督是由朝廷委派的文官充任,并且挂了督察院和兵部的官衔。如:(正德元年正月)己酉,升兵部左侍郎熊橘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武宗实录》卷9)(隆庆元年十月己亥)升兵部右侍郎曹邦辅为本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等处边务。(《穆宗实录》卷13)但也有不少武职担任“总督”的例子。如:(正德二年八月癸酉)命义勇卫指挥使郭宇总督广东备倭,以都指挥体统行事。(《武宗实录》卷29)(正德十一年二月)己未,以都指挥佥事秦玉总督浙江备倭。(《武宗实录》卷134)明末的“总理”职位也曾由武官担任过,比如戚继光,《明史戚继光传》曰:“会谭纶督师辽、蓟,乃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专属继光训练。帝可之。二年五月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

127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