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沙拉
1978年,杨学明考入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时还不足16周岁。在金华高村这块黄土丘陵上大学的4年,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有思想和理想的青年。杨学明对师大的生活满怀感激之情。他说,那是他真正成长的4年,无论是心智的成长还是学问的增加。在这里,他学会了怎样自学,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的感觉;在这里,他爱上了打篮球,英语从ABC开始学,到后来可以读英文版的物理原著。杨学明说,刚进大学的时候,他并没有具体的理想,因为他的小学和中学是在一个对科学没有什么概念的乡村度过的。一个农村的孩子很难想象今后与科学研究有什么关系,考上大学已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上到大学三年级,他才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的想法,那就是考研究生。当年教过他的师大物理系老师提起杨学明,共同的看法是,杨学明是1978级物理系特别优秀的一名学生。他非常聪明,而且学习很刻苦,不仅完成学业要求,还寻找另外的教科书和物理专著学习。当年,量子力学的课程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参加研究生的考试(大多数物理学的研究生考试,量子力学是必考课目),杨学明必须自学提早通过量子力学的考试。量子力学老师李鹤年对记者说,杨学明在暑假的两个月里自学了量子力学,为了通过开学以后的免修资格,他必须在开学后的两个星期内参加考试,而且要达到85分以上才能有资格免修。但是他考了80分。李老师说,他批阅了杨学明的试卷,发现他在数学计算等方面毫无问题,只是基础概念稍有欠缺,从整个卷子可以看出他对这门课的大局把握能力很强。李老师把试卷交给了当时的物理系主任何祖诒老师。李老师说:“这是一个研究生的好苗子。”何老师问:“你敢打包票吗?你敢,你就让他通过。”就这样,杨学明得到了量子力学课程的免修资格。后来经过严格的考试,杨学明顺利考上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杨学明对记者说,当年李鹤年老师对他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通过量子力学课程,他学会了自学。教统计热力学的程德声老师指导杨学明做毕业论文,他总是鼓励杨学明往研究方面努力。在老师的鼓励下,杨学明开始对科学研究有了感觉,并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一直延续到今天。杨学明现在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他通过自己设计,制造出了世界领先的科学仪器,然后使用这种仪器,得到别人无法得到的结果,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杨学明说,当年近代物理的实验项目是他很感兴趣的,那些实验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有一门机械制图课,当时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用处,恰恰是这门课,在他今天的仪器设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6年,杨学明在法国参加国际立体动力学学术会议并特邀作报告。会后,意大利佩鲁贾大学著名教授Casavecchia由衷地说:“这是我 30多年来听过的有关交叉束反应动力学研究最好的报告。”杨学明介绍,他的演讲能力跟他在浙师大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浙师大是一座培养老师的摇篮。在校期间,他跟其他同学一样,接受了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所必须接受的训练,到中学当过实习老师,带过学生。这让他在表达自己的科学思想时,能顾及听众的思维。杨学明的高中是在德清一所乡镇中学读的,没学过英语。进入大学,他从ABC开始学。程德声老师说,那时经常看到杨学明捧着一台收音机在校园周围边走边听。当年的浙师大是一所美丽而简朴的学校,周边有田野和小树林,还有美丽的金华二中。物理楼是当时学校最新、最漂亮的建筑。很多学外语的同学都喜欢离开教室,到操场、到学校后面的小树林或田野学习外语。那样既安静又不影响其他同学。杨学明通过长年累月收听英语节目提高英语听力。他认为当年这种学习对自己以后的留学生涯有很大帮助。师大当时的公共英语课一般开设到大学二年级,物理系还开设了科技英语,杨学明一直没有停下学英语,三年级的时候,就到学校的英语资料室借阅英文版的光学、电磁学等物理学专著来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