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1

wo洒脱小姐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扶贫路上的经济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ouchang1988127

已采纳
1、曾德曾德,简阳德盛集团董事长,简阳市商会副会长。曾德积极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的号召,带领德盛集团组建帮扶工作组,开展对简阳市新星乡桐麻岭村和飞龙乡方家村的扶贫帮困工作。建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持续开展电商培训,邀请简阳市的领导直播带货,安排公司的销售实体售卖脱贫村农产品。曾德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渠道帮助贫困村及贫困户增收。他还协助市政府完成永宁桑葚、新市藤椒等24个“四川扶贫”商标注册,助力创响“四川扶贫”公益商标。为帮助方家村和桐麻岭村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曾德的德盛集团联合优势名牌企业,积极帮助两个村打造生态农家乐,发展休闲采摘农业,开展乡村绿色生态游,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助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曾德始终坚持教育帮扶和技术扶贫。针对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他在简阳市草池镇秀才沟小学建成希望小学,每年资助10名贫困大学生。针对部分脱贫户缺乏种植养殖技术的情况,他联系大型种植养殖企业到村考察,指导村民推广应用新技术。针对交通不便导致快递物流无法入村的问题,曾德让德盛物流配送中心承担起乡镇“最后一公里配送”。他还引导村民改变原有的单一种植方式,创新推出“盆摘有机蔬菜”,并将其搬入超市、端上宴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曾德还先后组织多场专项招聘会,为贫困户提供销售员、保洁工、驾驶员、信息员等就业岗位,大力开展就业帮扶,力求实现“造血式”扶贫。开展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针对因疫情无法返岗的农民工(含贫困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对孤寡老人等弱劳动力则实行“保障式”扶贫。曾德压牢企业联系贫困村及贫困户的帮扶责任。针对两个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他积极推进两个村的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4年多以来,德盛集团先后捐资捐物2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约300个,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10多万斤。2、杨帆杨帆,简阳市扶贫移民服务中心副主任,先后荣获简阳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简阳市“五有五做”好干部等称号。在扶贫机构重组之初,杨帆第一个主动请缨加入脱贫攻坚队伍。作为综合科负责人,她充分发挥扶贫机构承上启下、协调各方、统筹组织的作用。担任市扶贫移民服务中心项目科科长、中心副主任以来,杨帆又挑起全市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工作的重担。面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难度大、遗留问题多的压力和挑战,她从管理制度入手,组织协调各行业部门、镇(街道)有序稳步推动扶贫资金项目工作。在没有可供借鉴经验做法的情况下,杨帆结合实践、勇于探索,研习历年文件,牵头修订完善实施细则、工作指南,建立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的有效模式,为简阳市扶贫资金项目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作出积极贡献。杨帆还研究创新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的有效途径。她牵头研究建立“扶贫项目绿色通道”、扶贫项目倒排工期推进制度、项目监管常态化管理制度、扶贫资金项目发现问题跟踪整改制度等,确保扶贫资金项目经得起历史检验。杨帆主动探索扶贫减贫带贫长效机制。她探索扶贫资金多种投入模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在扶贫资金项目规范化管理以及产业扶贫、贫困村集体经济壮大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扶贫是一场攻坚战,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坚持不下去的。”杨帆始终怀着这种激情,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她没有停歇。瞄准简阳市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她正围绕解决相对贫困人口问题以及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继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3、刘海川刘海川,成都简阳市雷家镇石岩寺村驻村干部,是石岩寺村群众心中的“草莓书记”“扶贫好青年”。自2018年6月到村以来,刘海川就在石岩寺村致富脱贫的道路上奔忙。“要想富、先修路”,两年间,刘海川累计争取到各类帮扶资金超过1000万元,新建村组硬化道路32.8公里,实现“户户通”,新建蓄水池101口,提灌泵站1座,并牵头建成农业示范园。脱贫重在增收。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刘海川牵头建成了石岩寺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高品质大棚草莓。他聚焦产业长远发展,打造“石岩草莓”特色品牌,建立产品营销体系,一举成为“盒马鲜生”供应商。草莓种植户大多都是贫困户,拿不出钱买草莓苗和肥料,刘海川先后贷款8万元,从母亲的手术费里挤出3万元,凑钱借给种植户买草莓种苗买肥料。按照“分类分级、精准帮扶”的工作思路,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刘海川发展了“家庭养殖”项目,针对全村普通农户推广“茵红李”标准化种植,并成功打造了“石岩土鸡”和“石岩茵红”两个特色农产品牌;形成了石岩寺村“一莓一鸡一李”的品牌矩阵,让村里“土特产”变成了城里的“抢手货”。扶贫要扶智。为了让村里的孩子拥有梦想,刘海川利用寒假抢抓工期,将原本透风漏雨、破败不堪的农村小学改建为一所同时拥有塑胶操场、计算教室和图书室的现代化小学。他还设立专项奖学金,开设驻村干部支教小课堂,建立公益游学机制,开展“走出农村看世界”公益游学活动,让孩子们去看看乡村以外的世界。在刘海川的带领下,石岩寺村决胜脱贫攻坚,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6.7%,从贫困村蜕变成为全镇的产业强村。他也先后荣获简阳市“乡村振兴青年标兵”、成都市“蓉城先锋·党员示范标兵”、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20”感动人物称号。4、刘建国刘建国,成都东部新区董家埂镇核桃村党支部书记。幼年丧母的刘建国在家乡父老的关怀下成长,为回报家乡,事业小成的他回到核桃村,临危受命担任核桃村党支部书记。核桃村是省级贫困村,历史遗留问题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脱贫工作异常繁重。刘建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奋战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线,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繁重的工作曾经让他两度晕倒住院,独生女儿的婚礼也没能亲自操办。针对核桃村耕地少、村民思想观念落后、人口老龄化严重等实际情况,刘建国想方设法鼓励贫困户勤劳致富,在有限的耕地上最大化地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刘建国邀请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大的专家实地调研,并与村两委干部反复推敲,最终决定在核桃村发展韭菜产业。面对村民的顾虑及反对,他挨家挨户耐心做思想工作,带领村民到全国最大的韭菜基地实地考察。通过了解行情、技术,选育优良品种,逐步让村民消除了疑虑。他还与贫困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刘建国坚持不落下一户的原则,将贫困户增收与贫困村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核桃村成立了集体专合社,采取“农业经纪人+村集体+贫困户”的合作运行模式;建立起贫困户务工收入、效益分成、入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群众利用土地入股,享受合作社的分红,帮助贫困户多渠道、长效稳定增收。刘建国还创新思路,修建冻库储存农副产品,修建彩钢大棚种植金针菇,修建钢管蔬菜大棚种植绿色大棚蔬菜,建成20千瓦光伏发电助力村集体增收,为村民就近务工创造条件……在刘建国的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核桃村顺利通过脱贫攻坚评估验收,实现脱贫摘帽,并先后获得四川省“文化扶贫示范村”、成都市“三美”示范村等荣誉。刘建国也多次荣获乡村“新乡贤”“优秀支部书记”等称号。5、吴启红吴启红是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根据组织安排,吴启红来到简阳市石钟镇民强村挂职驻村扶贫。他用好挂职广安市前锋区副区长分管扶贫和农口工作积累的经验,以及成都大学的各项资源,全力帮助民强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民强村村民奔康致富。吴启红在产业发展上谋实招,在民强村牵头发展起了“订单农业”项目,即在成都大学扶贫办和后勤处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民强村与成都大学签订相关协议,根据成都大学的需要下订单,民强村的各项农副产品直接供应成都大学食堂和扶贫产品窗口。“订单农业”项目稳定了民强村农产品销路。在产业做精做特方面,他带领村民大力发展了生态鸡(蛋)、黑土豆、黑玉米、年猪等特色农副产品,并试点发展乡村旅游热点“标配”的民宿经济,推动民强村“一三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了乡村旅游零的突破。他促进成都大学积极强化和创新在民强村的党建引领脱贫攻坚,配合学校在民强村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学院教工支部和民强村党总支结对共建,通过“以购代捐”帮扶民强村困难群众增收。他还组织学校多个部门到村支教、对村小教师开展师资培训及到村开展法制宣传。此外,他还积极联系学校师生到村实施乡风民俗墙绘工程、举办田园诗歌文化节,助力乡村振兴。他还发挥专业优势,组建社会实践团,对民强村的房屋结构、道路桥梁、地质条件和环境保护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提交了详细的分析报告和整治意见,助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吴启红在民强村脱贫攻坚战线上真抓实干、迎难而上,在群众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人民教师和党员干部形象,连续两年被简阳市授予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扶贫路上的经济师

334 评论(8)

我还是杰

毛相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9年1月生,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他立志改变全村贫穷闭塞的“宿命”,1997年起带领乡亲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千米长的“绝壁天路”。路修通后,他又带头引路、誓拔穷根,因地制宜,历时15年,带领村民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士气,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倍。他43年不改初心使命,不屈不挠、苦干实干,铸就了“下庄精神”。曾获“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白晶莹,女,蒙古族,中共党员,1963年4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她积极推动蒙古族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筹划建立国内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等,无偿设计制作出1072件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免费提供给广大绣工及返乡就业大学生使用,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逐步完善了蒙古族刺绣产业的组织架构,共带动科尔沁右翼中旗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带领贫困地区农牧民妇女开拓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刘虎,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7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局长。2016年11月任职以来,为实现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目标,解决当地各族群众因水致病、因病致贫的问题,他带领团队找水源、探路线、定方案、划标段。在发现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仍坚持奋战在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一线。2020年5月,工程全面通水并投入使用,47万各族群众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彻底告别饮用苦咸水的历史。因耽误治疗及劳累过度,刘虎同志病情恶化,左眼失明、瘫痪在床。曾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脱贫攻坚创新奖”。李玉,男,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1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他是“小木耳大产业”的领路人,是国内“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食用菌科技扶贫模式。2012年以来,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推动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张小娟,女,藏族,中共党员,1985年4月生,生前系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副主任。2008年6月,她主动放弃北京工作,毅然回到深度贫困的家乡工作,在舟曲泥石流抢险救灾现场一线入党。她遍访全县208个村的所有贫困户,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被干部群众称为“藏乡好女儿”“群众知心人”。2018年底,舟曲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8.24%下降至6.31%。2019年10月7日晚,张小娟在下乡扶贫返回县城途中,因车辆坠河不幸殉职,年仅34岁。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张桂梅,女,满族,中共党员,1957年6月生,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她胸怀梦想、矢志不渝,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建校12年来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她身患绝症,却拖着病体坚守三尺讲台,把对党的深厚感情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实际行动,形成了“党建统领教学,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特色教学模式,潜移默化中让革命精神、爱国情操、红色基因融入孩子们的血液,代代相传。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赵亚夫,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4月生,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他40年坚守科技兴农的情怀,创造性提出“水田保粮、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发展高效农业。2001年退休后,他作为志愿者来到茅山老区戴庄村,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村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2800元增长到2020年的34000元。2013年以来,他和团队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走进陕西、贵州、新疆等地。2018年5月,亚夫团队工作室挂牌成立,培育农村科技人才1200名。曾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姜仕坤,男,苗族,中共党员,1969年12月生,生前系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委书记。在晴隆工作的6年多时间里,他以近乎痴迷的状态探索晴隆精准脱贫道路,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以山地经济为引领,大力发展“羊、茶、果、蔬、薏”等特色产业,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晴隆羊”,山地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2012年到2015年间共减少贫困人口8.2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7.1个百分点,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了一番。2016年4月,他在出差时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6岁。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称号。夏森,女,汉族,中共党员,1923年9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1982年离休。夏森同志14岁开始投身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年来,她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她离休后仍心系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累计捐出自己靠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3.2万元,用于改善陕西省丹凤县、江西省上犹县贫困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其中100万元设立“夏森助学金”,目前已资助182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她强调,“资助的学生不光要看他考入的是几类、几本大学,主要看他的思想道德表现,资助的学生必须热爱祖国!”曾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等称号。黄文秀,女,壮族,中共党员,1989年4月生,生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她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代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她放弃大城市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巾帼不让须眉,勇敢挑起全村脱贫重任,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跑项目、找资金、请专家,组织村民大力发展产业,带动全村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6月,她在从百色市田阳区返回乐业县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年仅30岁。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称号。[3][4]

345 评论(8)

巨匠智能家居

她帮助百坭村发展电商,砂糖橘等特产销往全国各地,她为百坭村申请到通屯的路灯项目 ,在村里走夜路不再需要手电筒;她挨家挨户走访全村1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记录本上清晰地标注每一户的致贫原因……

244 评论(9)

木木停留

黄文秀研究生毕业以后,放弃城市里面的工作,毅然决然的回到乡村,注重乡村文明建设,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村规民约吟诵比赛和文明家庭评选比赛。黄文秀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脚踏实地,勤劳肯干,一年间带领88户,418名贫困户脱贫,全村贫困率下降了很多。

18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