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25

Macchiato~0704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南昌柳华总经济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lueberry317

已采纳
刘会和党组书记、局长。领导局全局工作,主持局党组工作。曾志祥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协助局长领导局全面工作。分管财务科、信访科、矿产开发管理科、地质勘查科、测绘管理科。联系土地矿产储备中心。罗果勇党组成员、副局长。分管地产管理科、地质环境科、矿产资源储量科、娄星国土资源分局、开发区国土资源分局。联系土地矿产交易中心、地质环境监测站。吴崇周党组成员、副局长。分管人事教育科、机关党委、规划科、地籍管理科。联系土地登记发证中心、局联建办。宗娟娟党组成员、副局长。分管办公室、监察室、耕地保护科、综合管理科。罗忠平党组成员、副局长。分管建设用地科、离退休人员工作科、执法监察支队。联系征地拆迁事务处、土地开垦整理中心。熊勇总工程师。分管政策法规科。联系地理信息中心。柳咏良总经济师。分管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办公室、局联建办、综合统计工作。李贻升工会主席。分管工会、青年、妇女工作,协管机关党委工作。联系培训中心。调研员、副调研员不具体分管或联系某项工作,遇有重大中心工作由局长适时安排。   刘会和 男,汉族,湖南新化人,1955年1月出生,1975年1月参加工作,1987年1月入党,本科学历,土地管理经济师,现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个人经历:1978年9月-1979年4月,湖南农学院邵阳分院任教;1979年5月-1986年12月,娄底地区农业局工作;1987年1月-1988年1月,娄底市国土管理局工作;1988年2月-1993年1月,任娄底地区国土管理局用地管理科副科长;1993年2月-1995年4月,任娄底地区国土管理局建设用地科科长;1995年4月-2000年12月,任娄底市国土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1年1月-2003年10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2003年11月-2006年5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地质矿产处处长;2006年6月-2008年8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局长;2008年9月起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曾志祥 男,汉族,湖南邵东人,1959年9月出生,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入党,本科学历,现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协助局长领导局全面工作。个人经历:1982年8月-1984年11月,湖南煤勘二队任技术员;1984年12月-1992年11月,任湖南煤勘二队二分队副分队长,副队长;1992年12月-1995年10月,任娄底市地质矿产局服务部经理、矿管科科长(副处级);1995年11月-2003年10月,任娄底市地质矿产局、国土资源局纪检组长、监察室主任;2003年11月-2006年5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6年6月-2008年6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地质矿产处处长;2008年7月起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地质矿产处处长。罗果勇 男,汉族,湖南新化人,1956年3月出生,1974年12月参加工作,1976年6月入党,本科学历,现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个人经历:1974年12月-1980年9月,广西河池军分区教导队任战士、文书、副指导员;1980年10月-1982年12月,任广西公安厅民警处参谋,1983年1月-1994年4月,任武警广西总队第三支队参谋、干事、组织股副股长、股长、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1994年5月-1998年8月,任武警防城港市支队政治委员;1998年9月-2002年12月,任娄底市地质矿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03年1月起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崇周 男,汉族,湖南新化人,1967年12月出生,1990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7月入党,本科学历,注册会计师,现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个人经历:1990年7月-1992年5月,任娄底地区农科所干部(其中:1991年1月-1991年12月,在新化县崇山乡社教);1992年6月-1993年12月,任娄底地区国土局人事科秘书;1994年1月-1998年2月,任娄底地区国土管理局地价评估所副所长;1998年3月-2005年1月,任娄底地区国土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科员、娄底市国土资源局监察室主任;2005年2月-2006年6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2006年7月起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宗娟娟 女,汉族,江苏宜兴人,1967年11月出生,1987年10月参加工作,1998年6月入党,本科学历,现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个人经历:1987年1月-1997年12月,在原娄底地区、娄底市国土局工作;1998年1月-2004年10月,任原娄底市国土管理局、娄底市国土资源局任副主任科员;2004年11月-2007年11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财务科科长;2007年12月-2009年2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2009年3月起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忠平 男,汉族,湖南新化人,1959年8月出生,1978年2月参加工作,1980年2月入党,大学文化,现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个人经历:1978年2月-1987年3月,任陆军第41军军直防化连任战士、通信员,陆军第41集团军司令部机要处任连职参谋,坦克旅司令部任机要科代科长;1987年4月-1990年11月,任步兵第121师364团司令部任机要股长;1990年12月-1993年8月,任41集团军司令部机要处副营职、正营职参谋;1993年9月-1996年9月,任步兵第121师司令部机要科长;1996年10月-2004年10月,转业娄底市国土局、国土资源局任地产科科长;2004年11月-2005年7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耕保科科长;2005年8月-2008年12月,任娄底市征地拆迁事务处主任;2009年1月起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爱群 男,汉族,湖南邵东人,1964年12月出生,1983年10月参加工作,1988年5月入党,大学文化,现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分管监察室。   个人经历:1983年10月-1985年9月,大连87036部队服役;1985年10月-1987年9月,武汉市空军雷达学院学习;1987年10月-1995年3月,任大连87036部队干部;1995年4月-1997年9月,任娄底地区国土局科员;1997年10月-2004年10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地籍科、法规监察科副科长;2004年11月-2007年11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地籍科科长;2007年12月-2010年7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支队支队长;2010年8月起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谭 军 男,汉族,湖南涟源人,1970年12月出生,1994年7月参加工作,1999年7月入党,本科学历,现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执法监察支队支队长。  个人经历:1994年7月-1998年7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法规监察科办事员、科员;1998年8月-2004年10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法规监察科副主任科员;2004年11月-2009年3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规划科科长;2009年4月-2010年8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监察室主任;2010年9月起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执法监察支队支队长。熊 勇 男,汉族,湖南湘乡人,1962年10月出生,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95年6月入党,本科学历,现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个人经历:1987年7月-1992年12月,涟邵矿务局斗笠崇山峻岭煤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1993年1月-2000年10月,在娄底市地矿局工作,先后任双峰县青树坪镇副镇长(挂职)、法制科副科长、管理科副科长等职;2000年11月-2004年10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矿产资源管理科科长;2004年11月-2005年7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地环科科长;2005年8月起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柳咏良 男,汉族,湖南邵阳人,1962年9月出生,1981年12月参加工作,1995年9月入党,大专文化,总经济师。  个人经历:1981年12月-1988年12月,在省地矿局418队工作;1989年1月-1992年11月,娄底市地质矿产局财务科工作;1992年12月-1994年5月,任原地区矿管局财务征管科副科长;1994年6月-2001年10月,任原地区矿管局财务征管科科长;2001年10月-2004年10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财务科科长;2004年11月- 2007年11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储量科科长;2007年12月起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总经济师。李贻升 男,汉族,湖南涟源人,1956年9月出生,1974年2月参加工作,1986年5月入党,本科学历,现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工会主席。  个人经历:1972年2月-1979年7月,涟源市古楼中学任教;1979年8月-1981年7月,新化师范学习;1981年8月-1985年7月,涟源太和中学任教;1985年8月-1987年7月,娄底师专学习;1987年8月-1990年11月,涟源三中任教,(期间师大进修);1990年12月-1998年2月,任原县级娄底市国土局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98年3月-2003年2月,任原娄底市国土管理局地产办副主任;2003年3月-2004年10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开发分局局长;2004年11月-2009年3月,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地产科长;2009年4月-2009年5月,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工会主持工作;2009年6月起任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工会主席。

南昌柳华总经济师

284 评论(10)

维尼yuan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抵抗是蒋介石(一说张学良)下的命令(这是有争议的)。1931年9月18日夜,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驻守东北的东北军接受蒋介石(一说张学良)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自发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军由于经过了中原大战以及原先家底比较厚实,人员比较多,在华北地区驻扎11万人,在东北地区驻扎20万人,再加上29军,总兵力在40万人左右。关东军的部队在九一八事变前也就是一个师团和6个铁道守备大队,总共是1.04万人,其他可以动员的军事力量,包括在乡军人(即退伍军人)一万人,警察三千人,加起来总共三四万人左右,绝对不超过五万人。也就是说,从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毫无疑问,东北军是占有着明显的人数上的优势的。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张学良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自发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1931年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或宣布“独立”,或继续执行张学良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大部分地区。虽有一部分东北军加入了风起云涌的抗日义勇军,但东北寒冷的气候和稀少的村落,抵抗运动很难取得明显效果。扩展资料:日本从 “9•18事变”中得出一个结论,认为中国不堪一击,包括它的陆军什么资料,都显示说中国国家四分五裂,国民党腐败,军队没有军纪等等,这是最终使它在卢沟桥事变以后,敢于不断地在中国扩张侵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另外还有一点,它确实也是为日本的二战期间的疯狂打下了伏笔和坚实的基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直接的起因也和“9•18事变”密切相关。因为在1941年9月26号,美国国务卿赫尔向日本提出了赫尔备忘录,等于是最后通牒,提出四项要求,都是和“9•18事变”直接相关的,或者和中国直接相关的。第一个就是退出所有的中国领土,第二个,只承认国民政府政权,不承认汪伪政权,第三个,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第四,不缔结将影响整个东北亚地区安全的三国同盟条约。参考资料:人民网-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能否与关东军一战?百度百科-九·一八事变

350 评论(14)

最爱串串香

是张学良下的命令不抵抗。北伐战争结束以后,蒋介石意图独霸,削弱其他军人兵力,因此,于1930年5月,爆发了中原大战,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决意联军,合取蒋介石。联、蒋双方经过激烈战斗,死伤惨重,蒋军战势危机,被联军包围,蒋介石面临生命危险,向张学良求救。9月18日,张学良宣布反对内战,支持蒋介石,希望各方立刻停战。张学良的建议被联军拒绝后,张学良于两日后率东北军几万人入山海关,蒋张合力,联军溃败。11月4日,阎锡山,冯玉祥通电下野,张学良收编接管西北军,并入主燕京,进军华北,势力大增,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从此后对中国的影响力,对各地军阀的控制能力大增。中原大战和万宝山事件发生以后,全球经济大恐慌的环境下,刚从内战中恢复的华北、东北的统一的中国国家主权和日本的南满铁路的特权,冲突的可能性升高。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要求其率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退守锦州,日军很快便占领了东三省全境。东北军之所以不抵抗,一方面是因为东北军与日军的军事实力相差悬殊,况且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军的主力刚刚结束了中原大战,停留在关内,后来又有部队调入关内去剿灭石友三叛变,关外处于军事空虚状态。东北军内部也有很强大的降日派,在抗日的问题上会选择倒戈。另外,中国方面也不可能支援东北抗战,故此,东北军抵抗与否,结果都是一样的,东北必丢无疑。东北军不抵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张学良作为地方军阀,不愿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在当时的中国政坛,非嫡系只能以拥兵自重的方式生存,否则关内亦无其立足之地。所以他严格命令军民“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九一八事发当时,张学良亲自下令不抵抗,而蒋介石迟至9月19日到达南昌后,晚上九点至十点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的消息。张学良事后自己也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扩展资料: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此时,日本侵华日亟,中国分离主义愈加猖獗,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反蒋反日等口号、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1935年4月,蒋介石为了削弱张学良的军力,命令张学良围剿红军,却遭到挫折,逐渐对蒋的调遣有所反感。1936年4月,张学良与周恩来在肤施(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共中央所采纳,与红军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这时,叶剑英又携带双方停战计划及毛泽东的约书来到西安,张学良拿出巨额私款,赠送红军做冬季衣食补给费用。共产党也在西安设立了办事处。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最终得和平解决,而国民政府提前终止对共产分离主义的剿灭战,建立了中国抗日形式上的统一战线。参考资料:凤凰网—"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下令不抵抗

107 评论(11)

typical2006

2013年7月22日,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的重大战略决策。9月30日,南昌至永修县城的公交线路开通,这是江西省首条跨设区市的城际公交线路。12月31日,九江银行、南昌银行和两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率先实现银行卡、存折业务同城化 。2014年4月1日起,南昌、九江两市之间移动电话的漫游通话费和长途通话费调整为本地通话费标准执行。江西省昌九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于2014年5月6日正式开通,该平台汇集两个城市多个人力资源市场的人才供求信息。 2014年5月9日,总投资约35亿元的昌九大道九江段正式开工,这是目前九江市投资最大的一个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工期24个月。2016年5月1日建成通车后,南昌和九江之间通行将更加便捷,必将推动九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昌九大道建设按双向六车道的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规划,设计行车速度每小时80公里,路线全长约83.45公里,其中南昌市境内长8公里,九江市境内长75.45公里。2014年7月1日起,南昌、九江两市之间的固定电话长途通话费调整为本地网营业区间通话费标准执行。据介绍,南昌、九江通信同城化并未合并两市区号,南昌市区号仍为0791,九江市区号仍为0792。 记者从江西省发改委获悉,九江将推动九江八里湖金融服务区、共青城私募基金创新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面向本土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特色金融服务。加快推进昌九金融同城化,建立覆盖昌九的统一、便捷、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两市金融机构收费体系、信息体系、清算体系等无缝对接,打造重要的金融中心、产业金融创新基地和金融业后台服务基地。7月17日,在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强卫提出要尽快启动建设“昌九新区”的可行性研究。这是江西省首次公开设立“昌九新区”的计划。在南昌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柳华看来,推动“昌九新区”进入国家级新区行列,是我省积极把握国家“两带一路”战略,加快实施昌九一体化的重要举措。8月25日,南昌、九江跨设区市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服务功能开通,九江市副市长熊剑介绍,在九江就业的南昌户籍人员已纳入到了该市就业服务体系,享受同等政策,“户口迁移实行‘一站式’办理,只需迁入地核准即可。9月15日,“昌九通关一体化”改革正式启动,昌九两地海关真正实现“通关顺畅如一关”。对于两地民众关心的“公积金”问题,南昌、九江两地公积金管理部门,签订“昌九一体化贷款政策同城化”协议,2014年10月8日开始正式实施,两市缴存公积金职工,可凭公积金缴存和无贷款证明,按购房地公积金中心贷款政策申请贷款。11月13日,昌九两市卫生局签署协议,实现了南昌、九江两地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互定互认。2015年2015年3月31日,昌九高速“四改八”扩建工程通远试验段项目完工,4月22日,南昌、九江达成环保合作协议。5月12日,江西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江西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会上重磅推出了《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江西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将进一步突出昌九一体化的核心地位。昌九新区规划已正式上报国务院,争取国家尽快批复设立昌九新区。6月1日,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昌九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共20条,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布局、企业项目扶持、环保管理权限等多个方面。>>昌九一体化正在进行时……

182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