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5

大灵灵小乖乖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经济师一致性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BCDG,43668

已采纳
1. 路灯是典型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而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用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而排他性是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须付费。 公共物品的非竞用性特点说明,尽管有些公共物品的排他性可以很容易被发现,但这样做并不一定有效率,依照有效率的条件,厂商的定价原则应该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如果路灯由私人部门提供,它们会索要等于边际成本的费用。使用路灯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那么厂商的价格也应该等于零,结果私人不可能供给这些产品。 公共物品的这种性质,使得私人市场缺乏动力,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政府的运行机制和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不同的。政府主要是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公共物品。但是,征税是可以精确计量的,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它的需要或消费是公共的或集合的,如果由市场提供,每个消费者都不会自愿掏钱去购买,而是等着他人去购买而自己顺便享用它所带来的利益,这就是经济学的“免费搭车”现象。 所以,市场只适于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活动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政府经济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财政支出的规模。 因此,公共物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政府提供的必要性。 自来水一方面是一种公共资源,另一方面自来水公司又具有垄断性质,其产品定价主要由政府制定。 1)公共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 在经济学上,所谓“公共资源”是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自然资源:一是这些资源不为哪一个个人或企业组织所拥有.二是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地利用这些资源.这两个条件决定公共资源具备了“竞争性”的特点,但同时却不具备“排他性”的特征。 和公共物品类似,公共资源品可以付费使用,但有效利用还需要政府给予一定补偿。 2)水是关系到人们正常生活的重要产品。作为垄断厂商的产品,我国自来水价格主要由政府定价。其价格低于其生产成本,企业要生存,必须获得正常利润,所以,国家需要对自来水低于成本的部分给予补偿。这就是自来水公司应该从政府中得到的津贴。 (本题关键在于认识公共物品、公共资源、垄断产品价格管制问题。) 2. 污染具有外部性。 外部性 (externality) 指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或者换种说法:外部性就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为后果的不一致性。   外部性又可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 控制污染可以采用直接管制、损失赔偿与征收浓度费等办法, (1)方法不同:直接管制是由一个制定规章制度的机构制定空气和水等等的质量标准,必要时通过法院强制执行这些标准。损失赔偿可以进行立法环境立法,强制污染者必须赔偿他们的受害者。征收污染浓度费是对每个污染源根据排放废物的容量和毒性收税。 (2)优缺点不同:直接管制在达到环境标准之前,必须执行浓度限定的方法。损失赔偿的优点是不需要一个大的制度规章的官价机构,缺点是法院的担子大大加重了,更大的困难是减低空气和水的污染来源很多,每一个来源的损害责任很难评价。 征收污染浓度费有自我督促的作用,对发现新的和花钱少的减低污染的办法,提供了经济刺激,技术的可能性范围极广,不大需要政府机关了解污染控制的一切技术可能性,了解每一种可能性的费用如何,以及把浓度费定在某一水平上最好。 所以对以上三种污染控制办法进行比较,政府单纯行政控制的办法往往是效果不甚理想的,而采取污染手段或许会有较低的成本与较好的绩效,如果政府采取通过价格机制的问题办法,可能会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后面部分你可以自由发挥,本题关键在于认识污染的外部性问题,这是前提,否则说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经济师一致性

297 评论(10)

林佳(林巧洳)

经济学悖论 节俭悖论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其实这个就是节俭悖论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其涵义在于: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以下是我从网上看到的一些观点: 其一,必须认识到节俭悖论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只有在大量资源闲置,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严重失业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悖论所呈现的矛盾现象。如果社会已经达到充分就业,但资源紧缺,甚至存在膨胀缺口,这时节俭可能就会抑制过高的总需求,也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 其二,正确理解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目前,我国居民的高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产过剩,开工不足,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给公务员加薪,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但这些措施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显然,高储蓄是不利于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其三,今天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在总体上正从节俭型向消费型转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意识明显增强。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消费心理的某些畸形发展,比如出于面子需要和攀比心理所导致的炫耀性消费、奢侈浪费等非理性的现象。因此,我们不仅要鼓励老百姓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 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三者之间的选择关系】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部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比如中国,就是实行的这种政策组合。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对外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监管能力较弱,无法对自由流动的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3)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资本完全流动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政策的任何变动都将被所引致的资本流动的变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国货币丧失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本国或者参加货币联盟,或者更为严格地实行货币局制度,基本上很难根据本国经济情况来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整,最多是在发生投机冲击时,短期内被动地调整本国利率以维护固定汇率。可见,为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与汇率的稳定,本国经济将会付出放弃货币政策的巨大代价。移民也许不会降低所移入城市的工资;2.土地税也许不会提高租金;3.收成不好反而有可能提高农民的收入。解释:1. a. 移民倾向于移到劳动力需求大的地方b。移民移入之后,当地居民可能移出2.当土地税增加时(由于投入品价格上升,从而导致供给减少),需求也在减少,所以租金的价格不会上升3。收成不好,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反而有可能提高农民收入

120 评论(15)

大酸杏儿

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主义经济”是从所有制性质角度界定的,即指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既从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角度,又从资源配置方式角度来界定的,即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具体的一方面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加强和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以优化资源配置的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市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又一个最重要的市场主体。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也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地位与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国家能够进行强有力的、有效地宏观调控的依据和保障。

344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