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47

脉脉含情阿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孔夫子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仗剑拂衣去

已采纳
居里夫人:玛丽1867年出生于波兰的华沙,高中毕业后,曾患了一年的精神疾病。由于是女性的原因,她不能在任何俄罗斯或波兰的大学继续进修,因此她做了几年的家庭教师。玛丽和姐姐都有想去法国留学的梦想,姐姐为了去留学已经存了一部分钱,但这些钱只够在法国学习一年。玛丽为了完成自己和姐姐的梦想,向姐姐提议。自己先去当家庭教师为她提供上学的资金,而等到姐姐毕业找到工作后,再为她筹备留学的资金。玛丽为了留学的梦想,整整做了8年的家庭教师。8年没有磨灭的梦想最终终于实现了。在她的姐姐的经济支持下来到巴黎,并在索邦(Sorbonne,巴黎大学的旧名)学习数学和物理学。经过四年的努力后,玛丽于巴黎大学取得物理及数学两个硕士学位。在那里,她成为了该校第一名女性讲师。 玛丽亚在索邦结识了另一名讲师,皮埃尔·居里,就是她后来的丈夫。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进行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以沥青铀矿石为主,因为这种矿石的总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铀的放射性还要强。1898年,居里夫妇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逻辑的推断:沥青铀矿石中必定含有某种未知的放射成分,其放射性远远大于铀的放射性。12月26日,居里夫人公布了这种新物质存在的设想。 在此之后的几年中,居里夫妇不断地提炼沥青铀矿石中的放射成分。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分离出了氯化镭并发现了两种新的化学元素:钋(Po)和镭(Ra)。因为他们在放射性上的发现和研究,居里夫妇和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八年之后的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为成功分离了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出乎意外的是,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并没有为提炼纯净镭的方法申请专利,而将之公布于众,这种作法有效的推动了放射化学的发展。 居里夫人晚年跟丈夫生前的学生保罗·朗之万有一段韵事,这个事件在法国闹得风风雨雨。1911年巴黎新闻报在11月4日的标题《爱情故事:居里夫人与郎之万教授》,传言皮耶在世,郎之万和居里夫人有密切的来往。爱因斯坦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如果他们相爱,谁也管不着,他在1911年11月23日给居里夫人写了封信,以表安慰。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仅有的两个在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居里夫人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之后,她曾在1921年赴美国旅游并为放射学的研究筹款。居里夫人由于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于1934年7月4日在法国上萨瓦省逝世。在此之后,她的大女儿伊伦·若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她的小女儿艾芙·居里(Eve Curie)在她母亲去世之后写了《居里夫人传》。在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中,居里夫人的头像曾出现在波兰和法国的货币和邮票上。化学元素锔(Cm, 96)就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所命名的。居里夫人著有《我的信念》。 一、靠自学走进巴黎大学 玛丽·居里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也是最聪明的一个。她的父亲是一名收入十分有限的中学数理教师,妈妈是中学教员。玛丽的童年是不幸的,她的妈妈得了严重的传染病,是大姐照顾她长大的。后来,妈妈和大姐在她不满10岁时就相继病逝了。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难。这样的生活环境不仅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使她从小就磨炼出了非常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2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894年初,玛丽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理化学校教师皮埃尔·居里,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学家。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共同意愿使他们结合了。玛丽结婚后,人们都尊敬地称呼她居里夫人。1896年,居里夫人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大学毕业生的任职考试。第二年,她又完成了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研究。但是,她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决心考博士,并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二、镭之光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具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和一般光线不同,能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它同伦琴发现的伦琴射线也不同,在没有高真空气体放电和外加高电压的条件下,却能从铀和铀盐中自动发生。铀及其化合物不断地放出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使居里夫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些能量来自于什么地方?这种与众不同的射线的性质又是什么?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1897年,居里夫人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研究课题,把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她辛勤地开垦了一片处女地,最终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三、金子—般的心灵 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1903年12月,他们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夫妇的科学功勋盖世,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 1906年,居里先生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决心加倍努力,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巴黎大学决定由居里夫人接替居里先生讲授物理课。居里夫人成为著名的巴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教授,还是在他们夫妇分离出第一批镭盐的时候,就开始了对放射线各种性质的研究。仅1889年到1904年间,他们就先后发表了32篇学术报告,记录了他们在放射科学上探索的足迹。1910年,居里夫人又完成了《放射性专论》一书。她还与人合作,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1914年,巴黎建成了镭学研究院,居里夫人担任了学院的研究指导。以后她继续在大学里授课,并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工作。她毫不吝啬地把科学知识传播给一切想要学习的人。她从16岁开始,成年累月地学习、工作,整整50年了。但她仍不改变那严格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就有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早年她为了供姐姐上学,甘愿去别人家里做佣人。在巴黎求学期间,为了节约灯油和取暧开支,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读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才走。提取纯镭所需要的沥青铀矿,在当时是很昂贵的,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一点一滴地节省,先后买了8、9吨,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 1932年,65岁的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华沙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居里夫人从青年时代起就远离祖国,到法兰西共和国求学。但是她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小时候,她的祖国波兰被沙俄侵占,她就非常痛恨侵略者。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沙俄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几十年来,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加上恶劣的实验环境和对身体保护的不够严格,时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袭,使她的血液渐渐受到了破坏,患上白血病。她还患有肺病、眼病、胆病、肾病,甚至患过神经错乱症。在居里夫人看来,科学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为了能参加世界物理学大会,请求医生延期施行肾脏手术;她曾带病回国参加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她曾忍受着眼睛失明的恐惧,顽强地进行科学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由于恶性贫血、高烧不退,躺在床上的时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儿向她报告实验室里的工作情况,替她校对她写的《放射性》著作。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献给了她所挚爱的科学事业。 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次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7多个。但是她一如既往地那样谦虚谨慎。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所有的著名人物里面,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居里夫人是女性的代表。孔子 英文:Confucius ; 拼音: Kǒng z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典籍中。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1]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2]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传说孔子出生时长得奇丑无比,他的母亲就把他扔在洞口,但是,十天后,他的母亲再来于此,发现老虎在给他喂食,天热,老鹰给他扇风,孔子的母亲见于此,于是又把他带回了家,后培养成为今日的至圣 参考资料:孔子:#1 居里夫人:像这种名人的资料上百科找全都有的,不过太长了,我能力有限,实在没法整理出来。不好意思哈!!!

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孔夫子

132 评论(9)

冷暖自知66暖暖

孔子的大名如雷贯耳,就算没上过学也知道孔子他老人家,尤其是孔老夫子的《论语》享誉全世界,那第子3000,放到现在哪一个不是教授别的?孟子他老人家那也不在话下,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孟母三迁的故事小孩都知道,您如果不知道,别说我看不起你,哈哈。孔子孟子这两位老爷爷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那他两个认识吗?答案根本谁也不认识谁?孔子和孟子他们之间其实相差百年,是不可能成为师生的,但是他们之间有什么渊源?被世人称为孔孟一家?其实孟子可以被称为隔代传人,因为孟子的老师是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而子思的老师是曾子,曾子的老师是孔子。所以说可以被称为隔代传人。但是为什么很人直接这么认为孔子是孟子是的老师呢?其实是因为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而且对儒家思想的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很多人直接认为孔子是孟子的老师。孔子和孟子都被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二人同时也被合称为孔孟之道,所以世人称为孔孟一家。现在也有很多人知道孔孟曾颜之间不通婚,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其实这之间存在着特殊性当然也有一般性,就特殊性而言,他们之间在儒家思想上有着特殊的关系,要么是师生关系或者同窗关系等,之间的关系比较的复杂,为了维护儒家道统的严肃性,所以他们之间不准许通婚。一般性质是因为他们被认为是一家人,或者是为本家的性质,所以他们之间不会通婚。 当然按照法律,人家当然是可以通婚的,具体这个也是一个人家的家族规定。

118 评论(13)

美丽苗条龙龙

从善如流

155 评论(15)

独爱陌可可

孔子生在鲁国,三岁时父亲过世,家境衰落,母亲带着他离开家乡,到鲁国国都过着艰难的生活。生活的清苦、地位的地下没有消磨掉孔子的意志,反而让孔子更加坚强。后来,有人说孔子这样多才多艺,一定是天生聪明,孔子回答说,我小时候过着很苦的日子,所以会做很多事情。孔子的母亲希望儿子将来有出息,一边为生活奔波,一边让年幼的孔子接受教育,学习礼道,让孔子从小就学到了很多知识。由于操劳过度,在孔子十七岁那年,母亲也去世了。这时,孔子就得独自一个人闯世界了。一、孔子出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史书上称为春秋时期,此时周朝政权日益衰落,各国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为争夺土地和霸权而互相征伐,烽烟四起。在当时的鲁国,有一位武士名叫孔纥,字叔梁,是一位名声远扬的大力士,作战非常勇敢。在一次攻城战中,孔纥和战士们刚冲入城内,守城的人把一道吊起的悬门放下,企图把进攻的部队拦腰截断,危急之际,孔纥大步上前,用力托起悬门,喊道:“大家赶快出城,不要中了诱敌之计。”将士们趁势撤出城门,避免了损失。还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把鲁国的大臣包围在城里,孔纥率领三百名士兵半夜出城突袭,齐兵一片慌乱,孔纥乘齐兵忙乱中,把大臣送走,自己又带着兵士回城,关上城门坚守。齐国军队得知鲁国大臣突围出去了,又无法攻破城池,无可奈何,只得退兵。孔纥因为战功赫赫,被封为将军。但是有一件事让孔纥苦恼,他娶妻施氏,两人生有九个女儿,很想再要一个儿子。不久他再娶一妾,终于生下一个儿子,孔纥非常高兴,给他取名为伯尼,小名叫孟皮。不幸的是,孟皮出生后生了一场病,脚上留下疾病,成了一个瘸子。按照当时的礼仪,一个瘸子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孔纥于是终日叹息。一天,孔纥听说城中有一位叫颜父的老先生有五个女儿,个个才貌出众,此时孔纥虽然已经年过花甲,却因为求子心切,一心想着再娶一位妻子,就带着贺礼前去提亲。颜家的小女儿征在,不满二十岁,不过她早已听说过孔纥的英雄事迹,曾经对人说过自已非大英雄不嫁的话,看到孔纥登门求婚,就向父亲表示自己愿意嫁给他。孔纥和颜征在结婚以后,颜征在听说尼丘山的山神很灵异,就和孔纥来到尼丘山求子。孔纥夫妇俩登上尼丘山,在林涛和山风的伴唱声中,虔诚地做完了祈祷。不久,他们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就给孩子取名叫丘,字仲尼。“仲”即老二的意思,因为他还有一个哥哥。这男孩就是孔子。这一年,是公元前551年。【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启示】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安于自己并不富裕的物质生活,不屑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的富贵,表现了孔子淡泊名利,一心追求自己理想的一生。二、三岁丧父孔纥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时常在家中陪伴母子俩。幼年时期的孔子,乖巧聪慧,从不顽劣,与哥哥孟皮也很投契,两个小男孩经常结伴玩耍,快乐地度过了三年时光。但是,由于年龄悬殊太大等原因,孔纥夫妇的婚姻并不符合当时的礼制,社会上对此有很多风言风语。孔子的母亲过得并不称心。孔子三岁那年,父亲孔纥去世了。由于颜征在的名分,她和孔子甚至不能参加孔纥的祭祀活动,连孔纥安葬在什么地方,她也不能告诉孔子。颜征在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寡妇。孔纥在世的时候,颜征在母子还能够受到保护和照顾。孔纥去世后,正妻施氏大权在握,小妾被虐待至死,其子孟皮备受歧视。这时候,颜征在站了出来,她毅然带着孔子和孟皮离开了孔家,她明白,必须离开这个复杂的大家庭,才能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尊严地活着。一家三口来到了鲁国国都曲阜,从此开始独立谋生,过着贫贱而清苦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长大的孔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一些人的脸色,感受了一些人情冷暖,形成了谨慎小心的性格,遇事总爱思考。【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启示】孔子说,你不希望别人对你做的事,也不要对别人做这种事情。孔子很小就能读懂别人的脸色,深知人情冷暖,因而总结出这样一句为人处世的原则,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理解,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思考,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是不可以要求别人去做的。三、念书习礼这时的鲁国国都曲阜,不仅是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整个东周除了京师洛邑之外另一个文化重镇,保存有大量的典籍资料,素有礼乐之邦之称。孔子玒岁那年,吴国人季札遍游鲁、齐、郑、卫、晋几个诸侯国之后,在鲁国观赏到了当时唯一保存比较完备的周代乐曲,当他依次观赏了二十几种乐舞后,大声惊叹:“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乐舞!就算还有其他乐舞,我也不敢再看了!受不了了啊!”历经苦难的颜征在,看着聪颖可爱的儿子,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有学识、有教养的人。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也是孔子的母亲把家从乡下迁到鲁国的都城的最为重要的目的。征在的父亲颜襄是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能够让女儿识字识礼,可以见其开明。父亲的直接传授,使征在不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上也有很高的修养。她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选三间房子的一间作书房,准备在孔子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费,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征在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子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习,后来,征在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小孔丘成为他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丘,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鲁国是周公封地,可用天子礼乐,所以保存周礼较为完备。有一年,晋国大夫韩宣子来到鲁国,在考察了鲁国的典章文物方面的情况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不仅如此,鲁国人还普遍好学,学礼学乐,蔚然成风。在鲁国人看来,学习如同种植草木,不学,才智日退,就像草木枯萎落叶一样。孔母非常希望儿子长大后能有一番作为,她想到,少年习礼,长大必有出息,昔日伏羲、神农、文王、周公传下的经典,博大精深,孩子如果能学会,他日定有所长,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孔母非常重视儿子的礼道教育,每当附近的宗庙举行祭祀的时候,她都要带上年幼的孔子前去观看。孔子也对礼道很感兴趣,每次都好奇地睁大眼睛来观看这神圣的祭祀仪式,心里想着:这些人在干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要干这些事啊?为什么神情都如此的庄重呢?去的次数多了,年幼的孔子就把这些神圣的祭祀仪式的程序和祭祀仪式所用的礼器都烂熟于心。回到家里,他还喜欢模仿祭祀,母亲从集市上买来礼器给儿子当玩具,他就把这些礼器摆在桌上,练习着磕头、揖让,学着行礼玩儿。【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启示】孔子说,不学会礼仪、礼节和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作为社会的交往的基本要求,在人际交往中,一个懂得社会礼仪的人,也就有了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四、母亲过世孔子十多岁时,颜征在作出一个决定,让孔子到自己的父亲家里,让外祖父来教育孔子。这时的孔子,肚子里的学问已经超过了妈妈,常常问得她无言以对。而外祖父学问深厚,博通古今,相信一定可以指点孩子的学问,教导他成才。孔子的外祖父颜襄,原本就是老师,因年纪大了,不再收徒讲学,老人家平素最钟爱孔子的母亲及孔子。所以看到外孙回来求学,心中十分高兴。孔子一个人住在外祖父家受教用功,寒暑不歇,数年不倦。颜襄把胸中的学问,逐步传给他,看孔子天资聪颖,又这般好学不倦,知道他将来一定有出息,他对外孙鼓励有加,常说:“可惜我老了,看不见你的成就。”后来颜襄寿终正寝,与世长辞了。颜襄临终时,指着这位异相奇才的外孙对女儿说:“孺子可教也!……”外祖父过世后,孔子伴母亲守孝百日,就随母还家,这时孔子已是位博古通今的少年了。孔子十七岁时,母亲也去世了。维持生计的辛劳,年轻寡妇的凄凉,使得颜征在心力交瘁,三十三岁就离开了人间。熟知礼道的孔子知道,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把他母亲的灵柩与早已下葬十四年的父亲的灵柩合葬在一起。正如《诗》里所说的那样:“死则同穴。”问题是,孔子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到底葬在了哪里!母亲颜征在从没对他说起过。怎么办呢,孔子想出一个办法,他没有马上将母亲的灵柩下葬,而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借以引人注意,好向人打听父亲墓地所在。毕竟自己的父亲在鲁国是位有声望的英雄,总会有人记得他的坟地。孔子的这一举动,果然吸引了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这时,从驻足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位老婆婆告诉孔子,他父亲葬在曲阜城东南的防山。于是,孔子把母亲也葬在那里了。在他安葬了母亲后不久,鲁国的执政大夫季孙氏宴请名流,正在居丧的孔子穿着腰间束有麻带的孝服,兴冲冲地跑去了。谁知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呵斥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贵族,并不招待你们这样的人。你走吧!”孔子吃了一个闭门羹,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件事,孔子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改变现实地位必须依靠自己的加倍努力。现在,无父无母的孔子已经没有任何依靠,他要独自闯世界去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启示】孔子说,子女应该记得父母的岁数。一方面,年复一年,父母依然健康,心中很是喜悦;但另一方面,想到父母逐渐随时间的流逝而衰老,自己侍奉父母的日子就越来越少了,心中十分害怕。孔子的这番话,提示为人子女者要及时尽孝,不要到父母迟暮之年,因没及时尽孝而后悔。五、成家入仕青年的孔子,身材高大,脸上透着一种少有的文气,他既继承了勇士父亲的魁梧威风,又比父亲多了一份沉稳秀气。十九岁时孔子娶了妻子宋人亓官氏,建立了家庭。一年之后,孔子就有了自己的儿子。那时的孔子在鲁国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了!鲁国国君鲁昭公听说孔子生了儿子,专门派人送来祝贺的鲤鱼。生活的艰辛、家境的困顿与自己渴望立业救世的理想,让孔子对于当权者怀着一种期待。于是他为自己新生的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有了家室与儿子的孔子,就要在谋生与学习的路上,挑起更重的担子了。母亲健在的时候,小小的孔子干过很多贵族子弟不屑干的杂活,诸如扫地、打柴、推车、洗衣、挑担等。但是他真正走上社会做事,却要在母亲去世之后了。家道中落,又没有资格承袭官爵,这却从另一方面帮助了他,让他在艰难困苦之中学会了生活与做事的本领,坚强了面对困境时的意志,也锻炼出了承担苦难与挫折的良好心态。同时,也让他有机会能够看到贵族与平民两个阶层的真实状况,这也为他日后思考人生与国家的问题,提供了独到的视角。所以孔子日后回顾这些经历时说道:“我小时候贫穷没有地位,所以能够干许多被人认为鄙贱的事,我不能出仕,所以才学到了许多技艺。”结婚生子后的第一份工作,当是在鲁国权臣季孙氏家里任委吏。委吏就是管理仓库的一个小差役。看似容易,做好却难。他的前任就是因为管理混乱和有贪污嫌疑而为季孙氏不满。孔子并不嫌这个职位的鄙贱,尽心尽力,并让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料量升斗,会计出纳,全部做得清楚明白。季孙氏想不到年轻的孔子竟有这样处理事情的能力,就又委派了他第二份工作,做乘田。乘田也许比委吏还要鄙贱,因为这是一份管理饲养放牧牛羊驴马等牲畜的小吏。身大力不亏,加之孔子肯动脑筋,晨夕饲养,牵出赶进,清扫洗刷,很快又把这份乘田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孔子并不忌讳谈论自己曾经干过这样鄙贱的事情,他甚至还带有某种自豪的口吻谈起自己的这一段经历。他说:“叫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管理得肥胖强壮起来。”【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启示】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要深思熟虑;但工作却要勤劳敏捷。即做人应该少说虚话,多干实事。况且言多必失,反而害事。做得好比说得好更重要。

270 评论(12)

黑粉精灵

不耻下问

34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