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阿婆
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支付宝的相互保其实和水滴筹差不多,都是众筹。半月公布一次,平均支助一人也就一二分钱。反正我看到每次也就扣几分钱。年轻的大病30万,岁数大的10万。挺好的。
香了哩个辣
第一:相互保,还是基于了保险的基本核心,支付确定的一笔小钱,获得可能的巨额的保障。但是风险承担的对象由保险公司转移到了所有参保人。第二:既然是风险被参保人所以承担,就必须承认这个保险的风险:首先是系统面对大面积的巨额分摊而崩溃,那么就需要设定规则,允许系统崩溃的出现,只要符合规则的系统崩溃,保险公司不受连带责任。再是,个人面对较大的分摊,产生规避行为,但没有影响到系统本身,那么需要允许个人有一次任性的机会,即便这个机会导致系统崩溃。如果个人已经出现过一次面对大额度的分摊,规避过风险而不是承担,那么根据这个险种的本质要求:风险是所有参保人承担,那么他违背了这个原则,因此,必须规划,弃保一次,或者多次,以及特殊情况的惩罚,解除惩罚的机制。第三:总之,要允许系统合法崩溃,允许卷土重来,毕竟,合法崩溃意味着这个系统还是 有价值,只不过风险过大,风险过大的条件下,任何保险系统都无法避免崩溃。所以不要因为一次系统崩溃而排斥了这个系统的价值。总体来说,我们需要在现有多数人可以轻松帮助极度艰难的少数人的前提下,支持这个系统的反复卷土重来,以及合理的长期的运行。实现人人可以为我,我可以为人人。系统风险之后,就是个人风险,个人风险也再所难免,所以要么你就去买商业保险,要么就要面临一次或者多次比较大的分摊。第四:允许系统主动崩溃,如果基于的对象和范围人群,风险过度,导致所有人的压力过大,为了避免合法约定到来的,无法控制的风险来临,可以申请预先崩溃。规避这种巨大的风险。余下风险由参保人承担。第五:总之,一定有很大风险,让系统崩溃,但是这个系统确实在正常条件下具有优势。个人的风险也可以随意规避,但是个人的规避将会导致权利受损。因此,让哪些实际中,承担义务过重,责任心较强的人,且拿到好处少,尤其是几乎没有的人,可以核算一下,给予一定程度的优待,这种优待也是合情合理的。至少在正常条件下,要支持这种优待的给予。
扭扭炒饭
这像是一个dubo游戏,所有的参与者都是du民,信美相互是zhuang家。zhuang家抽水,稳赚不赔,保险公司终于在饥渴时期找到了新出路。这条路看上去格外的美好:0元加入,出事分摊,连管理费都可以分摊;10%的管理费,明明白白,童叟无欺;650分芝麻分以上可加入,对于淘宝手残党来说,加入门槛低到尘埃;人们惊叹,保险公司终于为人民着想,彷佛这是保险从此平易近人的开始。大数据,区块链,让保险科技党也拍手称赞;彷佛勾搭上了高科技,保险就可以转身向好。不断上升的加入人数对局内人来说格外的刺眼,这将会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讽刺。蜗牛君拆险1、价格真的便宜吗?每单赔1元的秘密根据信美相互总精算师曾卓公开介绍,按照他们的计算,预计一个人每个月会被分摊6块。来源:凤凰网财经这句话,让所有的人都相信这就是他们未来所要交的“保费”,假设60岁之前都可以交费,那么30-40岁30万保额,40-60岁10万保额,总“保费”只有2000多块。这个故事讲的真漂亮。我想问问,这数据是怎么算出来的?我们来做一个推演:参与者的年龄:能达到650分以上的芝麻分,必然是个淘宝控了,那么年纪就不会太大,根据身边的人反馈,45岁以上就很少有痴迷淘宝了,大叔大妈都是玩拼多多,或者是让儿女代淘宝。但是年纪越大,越觉得保险重要,加入的冲动更多,而20多岁的年轻人,根本觉得保险和自己没关系。因此我们假设,在所有的参与者中75%为40岁以下人群;25%为40岁以上人群。参与者的性别:由于男女的重疾发生率是不同的,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参与者的性别比例,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性占比为9%,女性占比为1%,支付宝2015年公开数据表明,男性用户占85%,女性用户占2%,考虑到支付宝已经逐渐变成必备工具,男女用户占比会趋于跟人口分布相同,我们就以人口普查数据为计算依据。(ps:男性用户占比高会造成“保费”上涨,因为男性重疾发生率在30-40岁阶段更高)重疾发生率:绝大多数的用户会集中在30-40和40-50岁两个年龄段,根据《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可以发现:30-40岁人群未来十年平均每年重疾率约为男性2%,女性23%。40-50岁区间的人群为男性44%,女性47%。管理费:每次赔付,相互保收取保额的10%,管理费也由大家整体分摊,因此每次赔付额度相当于33万元;40岁以上赔付额度相当于11万元。根据以上假设,我们来计算每个人每年需要支出的“保费”:330000×75%×(9%×2%+1%×23%)+110000×25%×(9%×44%+1%×47%)=655元每个人每年需要支出的“保费”要大概在每年650元左右,也比信美精算师所说的每年100元保费要高得多吧,有人这个时候想跳出来了,拼单不是更便宜吗,说不定这次群体超过1000万人参与呢!误区来了,保险的客户只要超出某个阈值(100万以上),基本上就可以遵循大数法则了,不要以为人多了价格就可以便宜,人多了赔案也多啊,客观的疾病风险是大数法则的存在,100万人的池子中单个人成本和1000万人的单人成本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保险绝非拼多多!!!不是人多就可以打折的!!不过有人要说了这个比市面上的产品便宜,是看似便宜,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年纪越大,重疾的风险越高,这一点从刚才的发生率上大家都能看的出来,50到60岁重疾发生概率会超过10%,而且伴随着通货膨胀,越往后需要的费用是越高的,我们总是要大家买至少3倍以上工资的重疾保额,为的就是为未来工资的上涨,通货膨胀,和医疗费用的上涨留空间,因此倍数越高越好,而保额不升反降将还降到一个鸡肋般的低,这是维持每个账户扣费平稳的最重要的原因。维持在600多块每年的扣费额,是根据现有全国疾病发生率计算出来的,所以曾卓精算师的年扣费100多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是把最低参与人数放大了6倍吗?如果参与人数放大六倍,发生率不变,那赔付成本也是6倍啊。。。请亮出计算公式及发生率吧。现在,我们即将进入高潮:看起来650块的扣费额很便宜,那么保险的价格呢?相互保是一个裸重疾,没有轻症责任,也没有豁免,也没有身故保障,所以我们拿同样的裸保险来做对比。呵呵,以30岁男性为例,在风险最高的40-60岁,依旧保持着30万的保额,保费不到相互保的2倍。如果已经40岁了,买保险居然比用相互保还要便宜,那么可以想象,长久来看,超过40岁的人是不会加入相互保的,那么相互保就变成了一个保额30万的只保到40岁的重疾险。到底是便宜还是贵,一目了然。降保额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出于对风控的考虑,如果参与人数超过330万,那么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不承担任何风险,就是大家玩游戏,保险公司坐zhuang,稳赚不赔,但是,当大家发现怎么扣了这么多钱的时候,就会纠结,犹豫,要不要继续玩下去,当大家醒悟以后,参与人数就会不断降低,所以不能让大家感觉到扣了很多钱,扣的太多,大家就不玩儿了。保险公司也很聪明:如果三个月内人数凑不够330万人,或者将来参与人数少于330万人,那么这个游戏就不会开始或者会随时结束,算的好精致,因为在这个人数上开始,保险公司在理想状态下是没风险的。可是,人数不够或者保险公司不想玩儿了,随时都能停止,而用户要退出,还要影响芝麻分?凭什么双标?这跟信用又有什么关系?这其实是符合相互保险的原则的,相互保险就是有相同风险的人大家一起凑钱组成一个资金池,这个资金池的大小要跟发生率平衡,还要加上管理费用,管理资金池的人就是相互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是个非盈利组织,收取的管理费用只能支撑日常经营和管理费用。问题来了,相互保中收取的10%保额的管理费用到底是高是低?2、管理费真的低吗?信美总精算师曾卓说:相互保透明运作,用10%的管理费以覆盖经营成本,这么低的成本在传统保险设计中是无法想象的。各路媒体也纷纷渲染抨击以前的保险公司有多么龌龊,又是这个费用,又是那个费用,敢问各位媒体,你们知道保险公司的费用率到底是如何计提的吗?对于传统长期重疾险,保险公司的费用率是总保费的10%-20%之间左右,这里的总保费是几十年一共交的钱,包括了销售佣金,团队管理费用,分摊的保险公司公司开设成本,人员工资,核保费用,核赔调查费用等。而相互保,费用率是赔偿保额的10%,保额是要远高于保费的,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10%低于10%-20%,但考虑到发生率,30岁-60岁的重疾发生率在20%左右,也就是说,保费费用率和保额费用率是可以换算的。高潮又来了:相互保的费用率和保险公司的费用率几乎是一样甚至略高。定期重疾的费用率通常低于终身重疾,假设定期重疾费用率为15%,40岁,10万保额交20年,相互保的管理费用是1万,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为11820×15%/20%=8865元;以30岁,30万保额计算也是同样表现。几乎一样的费用率,保险公司用这笔钱做了这么多事,相互保做了什么?第一没有收一毛钱保费,没有保费可以管理;第二没有代理人,也没有销售团队,没有人可以管;第三核保靠的是芝麻分大数据,也没有人工核保,没有核保费用;第四没有任何分支机构,没有开设费用;就只管赔钱,调查,公示,给钱。少干了这么多活儿,成本比保险公司低这么多,凭什么收这么高的费用?还有人相信相互保险公司是非盈利性组织吗?在中国,私营企业不盈利,大概只有做梦才会相信。吹牛也要有依据,那么其他保险公司的25%从哪里来的呢?这个比较,是跟一年期的产品去比的,一年期保险,费用率确实有这么高,而且这个费用每年都会发生,为什么呢?因为保险公司每年都要重新开发用户,每一年都要花获客成本,不像长期保险,只要买了,就每年都会交费,因此费用率是比较高的。保险公司对于一年期保险和长期保险的费用和策略完全是不同的。这就暴露了相互保背后的意图,用户会把相互保当作长期救命稻草,并且从条款中对退出及机制终止的约定来看,除非停售要不然就是一直默认用户是参与的,并没有提到保障时间长短,等待期也是长期险用的90天,大家都心照不宣想要做一个长期保障。那既然是长期保障,为什么要跟一年期的保险去比呢?是随时等着跑路吗?根据条款,确实是这样,即便已经开始保障,如果人数低于330万,那么相互保就不跟你玩儿了,相互保就是要稳稳的赚钱,一有风险,随时撤。所谓的超过1元一个赔付分摊保险公司来承担,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因为330万人的发生率所对应的赔付总额+管理费=这330万人每人每次一毛×赔付次数。如果停售,或者因为用户自身没有充值等原因自动退出,那么不好意思,没有一分钱现金价值;如果用户不想参与了想退出,那么不好意思,没有一分钱现金价值。中间不玩了以后再重新买保险,那么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那个时候你的身体状况还能不能买保险,或者买保险还有没有足够的杠杆比。给你无限的期望,自己却想随时跑路,所谓的风险承诺,是不是看起来是个笑话?3、到底是风险守护神?还是“zhuang家”?保险就是为了守护风险的,而从相互保的机制里,我们没有看到任何风险守护的意思,所有的赔付风险,用户自行承担,产生的管理费用,用户自行承担,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管理费赚钱,也是突破了相互保险公司的底线了。权责利相统一是一份合约的灵魂,但在相互保的机制中,30-40岁的用户赔付30万,40岁以上用户赔付10万,而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扣除“保费”是相同的,保额不同,费用相同,即便是40岁的人买保险,价格也不会是30岁的3倍啊,公平从何而来?年龄小没占到便宜,年龄越大越吃亏。大家都知道,投保要核保,索赔时要核赔,每一个case我们都要看是否符合健康告知,是否还应该赔付,以保额为基数来计算管理费,赔的越多,管理费赚的越多,那么保险公司认真核赔的动力在哪里?过去保险公司是为了降低赔付率在核赔上卡,但是至少保证了公平性,对于不应该拿到赔付的人拒绝赔付,保险是给诚信的投保人提供保障服务的,用户的公平性和保险公司自身利益是紧密联系的。而相互保,赔的越多抽水越多,反正赔付风险不是自己担着,所有的赔付都跟自己没关系,当池子赔不起了就解散不玩了,松一点紧一点又有什么所谓呢?谁来监管这种赔付,吃瓜群众们谁又能看得懂呢?我们再来谈谈风险,如果支付宝账户中没有钱,在分摊日次日起5天内“保费”不交,就要被强制退出,用户也可以用清空支付宝账户的方式来主动退出,这相当于一个5天保费的交费宽限期。那么就有这么一种可能性,1000万的用户,只有300万的用户扣到了钱,其他的都在宽限期内,那么每人扣款就会超过1元,相互保声称,超出1元部分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但是,相互保是一款没有保费收入,没有责任准备金,也没有再保险分摊风险的保险,如果出现集中性事件,信美赔不起,用户的利益由谁来保证?至于所谓的区块链,所谓的大数据,所谓的科技,只是背后的应用工具而已,称得上这么跨时代吗?结论这真的是一个好游戏。0风险,有钱赚还可以享受免税还被无数大众、媒体感恩戴德对于用户,这跟一个月交的重疾险有什么区别?当然区别还是有的。长期重疾:可以保证以后身体有恙还能继续享有保障;可以保证每年的费用都如此的便宜;可以不用担心停售了能不能续保的问题;可以在重疾发生率高的年龄继续享有高保额。价格是一样的。那些收了钱硬写相互保好的媒体:你们良心不会痛吗?哦,可能还真不会,因为他们不懂精算,根本不会算费率。(保险专业防坑,就看蜗牛君知乎号:蜗牛说保险)
豪廷布艺
相互保险到底好不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1、相互保险定义是有共同需求、面临同样风险的人自愿组织起来,定好赔偿规则的一种预交风险补偿机制,赔偿最高上限是共同积攒的风险金,即可以理解为商业保险的保费。而商业保险是保险公司运作的,对有风险需求的人提供风险保障的商业产品,赔偿最高限额是保险金额,只要在保额内,商业保险都可以赔付,从风险金兜底角度,商业保险比相互保险好很多。2、相互保险的保障责任灵活、保险费也低,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保险以盈利为目的,凡是不赚钱的、基数小的、同质性低的风险通常都不保障,但是保险的功能是以少量保费,保障不确定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是自己扛不住的风险,所以,从这点来讲保险还是比相互保险更科学,更符合保险的功能和意义。当然,在决策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个建议:相互保险比较适合大团体,一般以团体为考虑点,如果评估团体中个别人发生风险,且聚集的保险金能够抗住最大范围内风险, 那么可以考虑相互保险。但是如果是从个人为考虑点,想要获取一份保险保障,建议还是选择商业性保险,毕竟相互保险里面的风险体是不确定的,不知道是不是会发生同质化风险爆发影响个人保障利益,为了万全保障,还是商业保险靠谱。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