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江南小水龟
世界杯之猪
贝多芬祖籍佛兰德的德国作曲家生于波恩,祖父及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帝侯酗酒之父强逼他长时间地练习键盘乐器,望子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十一岁辍学十三岁任宫廷乐队(指挥为内费)羽管键琴手,十四岁任宫廷第二管风琴师,十八岁任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演奏员1790年,海顿在从维也纳至伦敦的途中,宴邀贝多芬及其他宫廷音乐家事后贝多芬获准于1792年去维也纳从海顿学习,此后终生定居维也纳在此之前,贝多芬曾去维也纳从莫扎特学习,1787年因其母病危而中断随海顿学习的时间亦不长,且师生不能合作,后贝多芬师从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列里、申克1795年于维也纳首次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演奏《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他虽与许多贵族,如华尔斯坦伯爵、鲁道夫大公爵友情甚笃,并乐意接受个人的援助,但他反对18世纪把音乐家束缚于一个雇主手中的庇护人制度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重听日益加剧,1802年,当他意识到耳聋已无法医治时,写了哀感动人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打算自杀;奇怪的是这正是他创作最明朗的交响作品《D大调第二交响曲》之时随后几年中,他对自己没有希望成为大演奏家有了自知之明,因而主要投身于创作他同疾苦的斗争,反映在《英雄交响曲》(1804)(到那时为止是篇幅最大、感染力最强的交响曲)中 他没有结过婚(虽然他不断地与一些富有的女生相爱),孤独感日益加重,作为他的无能的侄子卡尔的监护人,为孩子操心并没有使他的脾气好转他举止极其粗暴,与出版商之间的关系趋于剑拔弩张到1819年,他完全失聪在一生的最后阶段,他创作了一些最伟大、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最后五首弦乐四重奏,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在这些作品中他超脱个人生活的痛苦而进入艺术的未来境界虽然它们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当时这些作品却并不被人理解第九交响曲是瓦格纳的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弦乐四重奏影响了巴托克;迈克尔·蒂皮特宣称他得益自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其它作品1826年,其侄自杀未遂后,贝多芬的健康日益严重恶化翌年卧床不起,伦敦爱乐乐团汇来一百镑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写作第十交响曲,但他已不不可能再有所进展; 医生诊断致他于死命的是浮肿病 贝多芬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他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满意为止他对当时的自由思想的同情表现在《爱格蒙特》、《菲岱里奥》及《第九交响曲》等作品中;法国大革命前不可设想一位作曲家会有这样的人生观就这方面而言,贝多芬是第一位伟大的"主观"作曲家:写于1800年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标志着一个新世纪的黎明,显示出与古典时期的客观性截然不同的音乐态度所作唯一歌剧《菲岱里奥》消耗精力比其它作品为多他不是天生的歌剧作曲家(总的说来,他拒绝为维也纳每年写一部歌剧的邀请,是明智的),但他创作了歌剧的最大杰作之一《菲岱里奥》提出了贝多芬最珍视的种种信念一位忠贞而有胆识的妻子从西班牙压迫者手中解救自己的丈夫免于被处死;这一题材由于在德国歌唱剧的朴素背景上展开,更为激动人心《菲岱里奥》与《魔笛》(据说这是贝多芬唯一真正欣赏的歌剧)一起成为德国歌剧剧目的基石,但其主题的普遍性超越了音乐的民族性,因此在世界各地,《菲岱里奥》增被公认为是爱情与自由的象征 贝多芬的许多作品,特别是中期作品(如《热情奏鸣曲》)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往往也反映出他对现状的不满足他反对保守,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诚挚和乡土味的纯朴思想的奔放不羁,使他不能容忍技巧上的限制,在作品中他可以对人声和乐器毫不怜惜,如弦乐四重奏《天赋格曲》、第九交响曲的终乐章和《庄严弥撒曲》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某些慢乐章有德国人称之为真挚亲切的静谧之感,揭示出作曲家的另外一面这类音乐的最佳范例也许是《第九交响曲》和《A小调弦乐四重奏》,132中的慢乐章,后者是贝多芬的最伟大的、感人肺腑的感恩颂歌,是在大病初愈后写成的
王小若1127
贝多芬成功的作品,除《月光奏鸣曲》之外,还有《第二交响乐》、《克莱策奏呜曲》、《第三交响乐》(又叫《英雄交响乐》)、《曙光奏鸣曲》、《热情奏鸣曲》以及后来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响乐》。其中,《第五交响乐》创作于1808年,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交响乐,也是他的作品中最完美的典范作品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告诉人们要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要积极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音乐巨匠贝多芬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传世名篇,他最引人注目的代表作,就是那九部交响乐,其实除了九部交响乐之外,贝多芬还有很多可以列入教科书的曲子,现在音乐系的专业学生如果要深入了解贝多芬的话,一定要会弹贝多芬的大部分作品,因为贝多芬的曲子有独特的风格,具有浪漫主义的元素也有古典主义的元素,是上个世纪欧洲历史上最值得学习的一位作曲家。其实在各大杂志上还刊登过一首贝多芬的作品,这就是《月光曲》,虽然这是以传说的形式刊登的,不过人们了解贝多芬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其实贝多芬的成就是属于全世界的,他为世界音乐发展作出的贡献不容得人们忽视。贝多芬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很多,几乎每一首曲子都值得后人细细揣摩,现在一些大学开设了一门专门研究贝多芬的作品的课程,想从中吸取音乐大师作曲的精髓,对于音乐迷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模仿,而是获取偶像内心的灵感,看看偶像的内心世界是如何支撑他作出一首首曲子的。其实有一些音乐好好收录的不一定是贝多芬的作品,不过这很好辨别,因为只要是贝多芬的曲子都带有强烈的贝多芬风格,旋律都很欢快,一听就很容易辨别出来。这也是贝多芬知名度如此高的原因,他的曲子辨识度很高,在世界各地流传得很广。贝多芬的童年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的天之骄子的生活,贝多芬的童年可以说过得相当清苦。尽管祖辈生活相当光彩,可是到了贝多芬这一辈,已经沦落为破落贵族了。贝多芬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属于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之间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作品风格很独特,也受到了来自全世界音乐家的赞赏,贝多芬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他们对贝多芬的评价大多是集中在事业方面的,所以贝多芬在音乐上的成就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他的看法。
我爱吃土豆儿
比较有名的:卡拉扬 库贝利克 富特文格勒 伯恩斯坦 小泽征尔 朱里尼 布鲁诺·瓦尔特 克莱伯等等 可以说 只要是个指挥 都会去演绎一下贝多芬的作品的 个人推荐 卡拉扬 布鲁诺·瓦尔特 克莱伯版本的
HELLO小不不
田园奏鸣曲,D大调,0p.28,32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排序第15。这首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这是贝多芬自己写在原稿中的年代,而其原始的构想开始于何时,就不得而知了。在这一年中,贝多芬写了许多革新的作品,它的作品又大多是形态性的。这首奏鸣曲以《田园》名称之后,广为人们所知和采纳了,但在贝多芬的原谱上是没有的,也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的,是在汉堡的克拉兹版上得到了《田园奏鸣曲》的称号,很可能是汉堡的出版商克拉兹附加上去的。据考证,因为当时非常盛行把音乐作品加上田园的要素,而这首奏鸣曲恰好在人们的想象中唤起了对和平的乡村、大自然景象的记忆。贝多芬并不是只顾把自己的主观情怀注入作品中,而是很用心地为每一首作品塑造出独特的表现世界,给予永恒的独特形象,这种作法就是他毕生的努力目标,也是为何他的作品独具说服力的秘密。《田园》的名称和本奏鸣曲的音乐性质并无矛盾,如歌的第一乐章、优雅的第二乐章都是田园风格的,田园牧歌诗般的最后回旋曲及其低音都与田园的音乐类型很相近、很有共同点,全曲的情绪平稳、温和平实、明朗闲适,充满了一种幸福感。贝多芬自己称这部作品为“大奏鸣曲”,标题的《田园》与这首奏鸣曲的内容和形式是比较吻合的,也完全符合奏鸣曲的音乐特性。 这首奏鸣曲于1802年8月14日由维也纳美术工业社首次出版,是呈献给维也纳犹太族著名的启蒙作家、维也纳美术院常任秘书约瑟夫·埃德伦·冯·宗南费尔斯男爵。这位维也纳文坛的名士是有名的启蒙文学家,曾经给予格鲁克、莫扎特很大的帮助,但与贝多芬并没有很深的交往,呈献的理由可能是贝多芬对这位元老大力推行启蒙运动,倡导人道的活动表示好感或许为其书阐述的自由思想所感动,因此把作品呈献给他。 在这首奏鸣曲巾没有发现什么革新的、创造性的要素,但最杰出的是贝多芬第一次在各乐章中采用了统一的主题素材,确立了自己的中期作风,表现出苍劲有力的世界。曲体结构再度又回到保守的、常规的古典奏呜曲巾的四个乐章样式中去,作品的形式顺应了贝多芬当时平稳的心境状态,展开了内心体验的宽广世界,深刻地触及了人们的感情深处。这部作品大胆地面向人类说话,深切地表达了关于人类集体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贝多芬通常喜爱的感情上的极端,在极其强烈的心潮起伏后,贝多芬急切需要心灵上得到喘息。罗曼·罗兰曾指出:这首奏鸣曲是“所有奏鸣曲巾较少激情的一首,是幸福的,充满了阳光。”是贝多芬最“清澈的小河”之一,并称它为:“田园中逍遥自在的散步……没有一点儿激情的特征。”兰兹称这部作品为“田园诗”。那盖尔写道:奏鸣曲其中有“贝多芬在乡间生活带来的宁静,从容不迫的印象。”十分明显,《田园奏鸣曲》形象的客观特性很容易使人想起《田园交响曲》。 如果说在第一乐章中主要是抒情地观察大自然,第二乐章接触到民间与乡间生活,但仍伴随着个人的不安感情的表达,第三乐章客观因素得到了胜利,而第四乐章是作了形象的总结。贝多芬正是在努力地寻找更完整、更朴素、更严格的风格,在本能地不同中寻求统一和自信力的个性。
爱上家装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6-右边的图片是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祖籍是荷兰(亦说是波兰)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公认的最像贝多芬Beethoven的画像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听力衰退,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妖精1208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著名作曲家,其父为德国宫廷歌手,他从小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和创作乐曲为生。后来因为创作上的成就而成为德国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在欧洲音乐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28岁起,贝多芬听力逐渐减退,至50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隐忍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乐九部,其中第三、第五、第六部又称作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再加上第九部合唱交响曲,都是享有盛名的交响乐作品。除此而外,他还有《悲怆》等32部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6部弦乐四重奏曲及《庄严的弥撒曲》等众多作品。 《月光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还有‘‘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 音乐家。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 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 女儿。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 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 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 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 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 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 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 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 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 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 剧都曾有过贡献。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 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但贝多芬 并未被艰难困苦的适遇所屈服,他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 他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他 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他虽然没有莫扎 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他那孜孜不倦 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辈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 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 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 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 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 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 为一体的最早尝试。 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 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 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 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 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 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 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 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 ,而长期隐 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 脱开海顿和莫 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 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 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 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1815一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 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 笼罩着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 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 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 歌上。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 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 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 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 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 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 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 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 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 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 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 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 期。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优质职业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