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0

  • 浏览数

    197

cathy101012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考健康管理师需要考高数吗

10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和氣生財***

已采纳
1、想考教育学的研究生,不需要考数学。2、一般来说初试是考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和教育学基础综合。3、专业课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是统考,其他代码的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是招生单位自主命题。内容包括⑴教育学原理⑵中外教育史⑶教育心理学⑷教育研究方法。没有指定参考书目。专业书可以用大学同名教材,基本的原理都差不多。建议参考北师大的参考书目(相同的择一即可):《现代教育论》,黄济 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心理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教育史》,王天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初探》,叶澜,上海教育出版社。复习资料可以看类似备考指南或考研大纲解析等。4、查看招生单位网站发布的专业目录和参考书目即可了解,以招生单位官网发布的为准。拓展资料:硕士研究生,即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简称硕士生,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考上了硕士,读硕士等,正是指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是本科之后的深造学历,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该学科科研教学的能力。硕士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学位(Post-Graduate),拥有硕士学位者通常象征具有基础的独立的思考能力。硕士研究生正常毕业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以后授予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按学习方式划分,我国硕士研究生划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两种培养模式,2017年开始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硕士研究生在我国又划分为学术性硕士和专业性硕士,学术性硕士一般为3年,专业性一般在2-3年。2015年,我国在学硕士研究生47万人,招生06万人,毕业77万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都可招收应届毕业生与在职人员,上课与课程安排,住宿等待遇部分院校实行方式相同。区别1、按经费渠道不同分为委托培养研究生(简称委培生)和自费研究生。2017年部分院校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都提供奖助学金政策,非全日制学费高于全日制。2、按学习方式不同非全日制可在社会实践同时进行学习,可延长修业年限。3、社会认可度方面 非全日制统一考试后,社会认可度将与全日制等同,2017年实施之后将纳入常规化。全日制学术硕士:由于是全日制正规大学硕士毕业,拥有学历、学位双证,因此社会对这样的毕业生的认可度非常高。但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考虑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弱点:光有理论,经验不足。特别对于硕士专业与本科专业方向完全不同,又从无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企业会有所顾忌。建议这类毕业生通过实习、兼职或考职业证书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全日制专业硕士:2009年教育部才新增的硕士研究生,有国家颁发的“双证”。参考链接:百度百科 硕士研究生

考健康管理师需要考高数吗

317 评论(12)

tiaotiao1985

专升本是应该通过考试,然后可以选择适合的学校进行学习,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让自己更有学习兴趣,对自己未来会有帮助

137 评论(15)

薇儿的悲伤

专升本机构有很多,选择口碑好、课程丰富、师资力量强的机构即可。选择培训机构有这几个原则:第一、全面考察的原则,在选择培训机构之前去各个机构进行观看,询问相关情况,进行比较,不过有些机构就是会吹捧自己的实力。还是要小心的,千万不要一时着急就报名。第二、经济节约的原则,也就是在报名的时候大概可以按照所有机构的一个平均收费作为标准,如果机构收费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太好。第三、师资力量的原则,教师才是任何机构的核心力量,没有教师一切免谈,但是教师怎么样如何选择呢?我建议私底下问问前面参加过的同学,了解该机构的录取率。第四、相关服务和保障措施,有没有合理的退费约定,有没有合理的教学计划,有没有足够的学习指导等等。第五、试听课程的原则。一定要进行课程试听再决定,因为你不知道教师的本人素质,试听的时候问一下教师问题,不怕难就怕你不敢问。师大教育的培训课程和服务范围广阔,提供全国精品直播课程、录播课程、面授课程等,业务涵盖上班族学历,注册会计师,教师资格证等。师大教育深耕教育行业多年,对教育培训有自己的见解,为每个学员提供最好最棒的培训服务。

308 评论(13)

Ares填词人

青岛大学电子商务自考本科没有数学,再就是心理学没有数学,比如山师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没有数学的。

93 评论(8)

felixcyrus

好像成人高考最多的只考4科吧 如果你是考专升本的话,就没有数学,只是你们那个专业考的就是数学 不过应该也不太难的 `` 我今年刚考了成人高考,不过我是考高升专的 ``

338 评论(14)

抠脚大象

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等都不要考数学

304 评论(13)

阿蒙宝贝

金融管理,物流,还有心理学都没数学,都是专科的专业!

333 评论(11)

快乐Angels

很多人文社科类、语言类和管理类、艺术类专业的专业课不考数学,但是有可能比数学还难。管理学门类中行政管理不考数学,经济学门类还有工学门类都考数学。, 剩下的就都不会考数学:历史学,新闻学,广告学,文学,法学,农学,情报学,教育学中基本上所有专业都不考数学。

120 评论(12)

华美新建材

金秋八月,原本是各大高校放假时间,可各商学院的招生工作却没有“放假”,MBA招生的战场上已经硝烟弥漫,各大商学院使出各种招数吸引优秀生源,MBA的光环也吸引了无数学子的眼球,在挑选学校的同时,各位MBA备考学子也要做好MBA的备考准备工作,MBA学子首先要了解MBA考试课目。MBA考试科目分为两门:第一:【英语】:总分100分。题型分布为:词汇单项选择题20道,每题5分,共10分;综合填空(完型填空)20道,每题5分,共10分;阅读4-5篇文章,40分;翻译20分;写作20分。第二:【综合】:总分200分。此试卷由数学、逻辑和写作构成,其中数学占75分,逻辑占60分,写作占65分。数学和逻辑均为单项选择题。数学分条件充分性判断和问题求解两大部分,其中问题求解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条件充分性判断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逻辑为3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写作要求写两篇文章,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 论说文 形式从命题作文、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案例分析中选一种。据悉,2010年MBA考试或将不再考高数。MBA中国网的总编李老师说:“在MBA联考科目中,英语课目的考试在许多学生眼中比综合科目要难。数学可以在短期内有所提升,但英语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一课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把成绩提升上去的。而且如果你的数学不好的,可以用逻辑和写作来弥补一下,但因为许多学校对英语有一个小分(50分)要求,所以,英语这一课目在许多考生的眼中是一个坎。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MBA应试准备呢?这里建议同学们从复习、考试技巧、复试准备几个方面去展开:第一,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制订出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应试准备计划,要明确不同时间段的复习重点以及要达到的复习效果,并不断对照这些要求检查和调整自己的实际复习进度。第二,把握应试准备的重点。MBA入学考试改革后,考生应紧跟新的考试大纲,了解并适应相应的变化。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复习重点以及优势和薄弱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安排。应加强解题技巧的训练,多模拟真题练习,来适应考场氛围。第三,善于分配考试时间。在考试过程中,很多同学发现时间不够用,题目根本做不完。所以合理的分配考试时间非常重要,在熟悉考试大纲样题的基础上,考试之前就要多多模拟练习,抓住自己的特点,并结合自己平常解题的习惯,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考试时间。第四,高度重视复试环节的准备。现在MBA考试改革的目的就是加大复试环节的考核,复试考核的科目和内容增加了许多。而复试环节能否顺利过关,关键在于考生是否能够表现出良好的管理潜质,表现出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MBA考试也一样,所以,在考试前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与MBA联考有关的知识,将会对你的MBA考试有很多的帮助。具体请参考以下网页,里面的内容详细得不能再详细了, 我这里就不赘述了祝你成功!

138 评论(11)

chenmingzhu

教育学是不考数学的。教育学考试科目:政治英语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00分,含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研究方法)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 1、教育学原理 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 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1996年重印 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004年重印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教育史 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裴娣娜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袁振国著:《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78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