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15

夏日风清凉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经济师各个曲线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蜜桃红茶

已采纳
一、经济学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显示了随着价钱升降而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ceteris paribus),某个体在每段时间内所愿意买的某货物的数量。在某一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某一货物的总数量称为需求量。在不同价格下,需求量会不同。需求也就是说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若以图像表示,便称为需求曲线。二、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本身价格。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反之则反是。2、替代品的价格。当所谓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互相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比如煤气和电力等。一般来说,相互替代商品之间某一种商品的价格提高,消费者就会把其需求转向可以替代的商品上,从而使替代品的需求增加,被替代品的需求减少,反之亦然。3、互补品的价格。所谓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互相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比如汽车和汽油、家用电器和电等。在互补商品之间,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降低,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随之降低。4、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会增加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则反是,劣等品除外。5、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6、消费者的预期(对未来商品的价格以及对自己未来收入的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即将上升时,社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因为理性的人会在价格上升以前购买产品。反之,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预期需求量。同样的,当消费者预期未来的收入将上升时,将增加对商品的现期需求,反之则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7、消费者规模。 当消费者的数量增加时,需求随之增加,反之则少。

经济师各个曲线

129 评论(14)

nanahara0125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曲线方式:1、“失业-工资”曲线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2、“失业-物价”曲线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因此,这条曲线同样表现为图1中的曲线环。3、“产出-物价”曲线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这一关系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或是采用“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这一“偏离”,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现实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决定的产出增长情况,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则表明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正常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另一种是指最大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第一种含义。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是:在以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的走向与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正好相反。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这样,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右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右上方倾斜”,说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为同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物价上涨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右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物价上涨率的变动幅度不大。总结以上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西方一些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它们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同向对应关系。我们将这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它们分别表明的两个反向和一个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241 评论(8)

猫咪抱抱

---写给报考中级经济师的小伙伴们 2022年6月22日 周三 深圳 晴  988/1000  【主题】经济学基础 【字数】1261 报考中级经济师的小伙伴们,最开始接触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的时候,都会在各章节的一堆曲线面前臣服,整得完全没脾气。看得头晕脑胀不说,感觉学起来也似乎不太美好,还有些小挫败感。所以,从今天起,将中级经济师的《经济基础知识》内的各类曲线做一个汇总说明,尤其是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内的曲线。哈哈,先拉一个小仇恨哈,我个人觉得曲线学懂了,弄通透了,还是蛮好玩的一件事情,就是看图说话嘛,省去了看一堆文字的麻烦。而且理清楚并弄懂了这一堆曲线,放在自己脑袋里面后,就再也不会忘记了。完全不会象记忆文字那般枯燥乏味。也不会象记忆文字那般需要反反复复。曲线弄懂了搞清楚了,一劳永逸,完全不需要多次背诵啊。首先,我们掰着指头数一数各章到底有多少条曲线。 通读完教材的小伙伴们会发现:各类曲线大量分别在第一部分。所以,很多小伙伴都认为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太难,这一部分不单单是靠记忆,还需要理解+记忆。因为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的曲线比较多,所以,先将第二、第三、第四部分的曲线名称进行说明之后,再详细说明第一部分的各类曲线。第二部分“财政”有1条曲线,这条曲线名称为 拉弗曲线, 反映的是征shui限度的曲线。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有1条曲线,这条曲线揭示的是 流动性陷阱。 由凯恩斯(注意:凯恩斯在经济基础知识这本教材里出镜率很高,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比如在第一部分里还有他的“两减一收”,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提出,说明的是 “当利率降到某个点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会无限增大,这个时候没有人愿意持有债券,都愿意持有货币,流动性偏好具有绝对性。” 第四部分“统计”,按照类别,有2类曲线。分别是 散点图 (教材上给出了4种散点图的形状,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和 最小二乘法示意图 。最小二乘法可能也会让大家有点头大,它表明的是因变量的观测值与估计值之间的离差。现在,我的耳边似乎都听到了“啊哈,离差是个什么G?我不想学……”哈哈,不用焦虑,在这里只会考这类计算公式的辨认,不用你真正计算。第五部分会计,没有曲线。第六部分法律,也没有曲线。啊哈,大家是不是很开心,这两部分没有曲线也。对不起各位,我只好让大家小不开心一下下,这两部分要记忆的点真的比较多也。好啦,终于可以说到第一部分的曲线啦,这一部分究竟有多少条曲线,我先不告诉你,按照章节罗列,你自己再数数就清楚啦,我说出来,担心吓到了你们。言归正传,到达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这一部分曲线很集中,后续的简文会分别将每一章的曲线的内容进行具体说明。今天仅仅就各章的曲线名称做一个汇总说明。第1章:有两条曲线,分别是 需求曲线 和 供给曲线 。这也是学习各类曲线的起点,这2条曲线很简单,理解了需求和消费量之间的关系及供给和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他们的形状走势也就很清楚了。需求曲线 反映的消费者的需求量和价格的关系,即,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的需求量越小。所以, 需求曲线 是一条向 右下方倾斜 的曲线。(见下图)供给曲线 反映的生产者的供给量和产品价格的关系,即,产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的愿意供给的量越多。所以, 供给曲线 是一条向 右上方倾斜 的曲线。(见下图)

100 评论(8)

谁可知心029

对于不同的消费者,能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都是不同的,所以相同满足程度不能决定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  对于两个不同的消费者,对于同样一个消费组合的满足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效用水平是不同的,但在坐标轴中无差异曲线上点的位置是相同的,所以,无差异曲线即使位置相同,对于不同的消费者而言,效用水平也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尽管对于同一个消费者而言,效用水平与曲线位置对应,但效应水平始终与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无关。

203 评论(9)

Cathyshenzhen

简单说,无差异曲线的形状由点坐标(X,Y)的X和Y值决定。比如说(3,5)的位置和(5,3)的位置就不一样,3个苹果5个梨子给你的效用如果跟5个苹果3个梨子给你效用一样,则两点在同一个无差异(效用)曲线上,如果两个组合给你的效用不一样则不在同一个曲线上,也就导致了曲线的形状不一样。而不同组合给你的效用是否一样,完全取决于个人主观的偏好。综上,曲线形状取决于个人偏好。

90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