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95

catmouse1972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土耳其首都经济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贪吃的懒妞

已采纳
列宁格勒 圣彼得堡(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位于俄罗斯西北部,波罗的海沿岸,是列宁格勒州首府,也是仅次于莫斯科的俄国第二大城市。国家 俄罗斯联邦 成立日期 1703年 现任市长 瓦仑提娜·玛特维延科 面积 606平方公里 总人口:(2002年)4,661,219 人口密度 :7,691/平方公里 位置:经度30°20′E 纬度 59°56′N 气温:全年最高 17.7℃ 全年平均 5.2℃ 全年最低 -8℃ 市名沿革 该市於1703年由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由该城的第一座建筑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圣彼得与圣保罗要塞命名。城名直接译自德文“Sankt Peterburg”。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出现反日耳曼情绪,沙皇政府遂将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期后苏联成立,为纪念领导者列宁於十月革命时曾於该市发动革命,於1924年列宁逝世后,将市名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市民投票,恢复圣彼得堡的旧名。 (注:「格勒」是俄语中「大城市」的意思。)历史 圣彼得堡地区原来是波罗的海芬兰湾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泽地,其周围地区,包括现时芬兰湾一带的土地,称“英约尔曼兰”(Ingermannland),为瑞典王国所拥有。沙皇彼得一世为了争夺面向西欧的出海口,与瑞典在18世纪初1700年开始可对瑞典的21年北方战争,彼得一世从瑞典夺取英约尔曼兰,并在这里修建城市,起名为圣彼得堡。1713-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从莫斯科搬到圣彼得堡,圣彼得堡成为沙俄帝国首都,经过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断建设,成为俄罗斯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将其称为俄罗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俄罗斯的农奴制度后,圣彼得堡的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立了机械、造船、电力、食品等工业,并形成了产业工人阶级。 1825年,一批俄罗斯贵族曾在圣彼得堡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1905年俄国第二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战役中战败后,圣彼得堡爆发“流血星期一”事件。1917年该城先后爆发二月革命资产革命和十月革命无产阶级起义。十月革命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军队接近圣彼得堡,首都即将沦陷。苏俄於1918年将首都迁至莫斯科。1924年该城改名列宁格勒。 1934年基洛夫在列宁格勒遇刺,由此掀开苏联大清洗的序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格勒曾经历德国军队900余天的封锁,战后成为苏联首批“英雄城市”之一。由于列宁格勒一直是苏联知识分子和学者的聚集地,因此斯大林在基洛夫遇刺之前就对列宁格勒采取敌视的态度,一些俄罗斯历史学家称斯大林故意拖延了为列宁格勒解围的时间,以便饿死更多的知识分子。战争期间从该城撤出的人口在战后没有得到返回家乡的允许。在战后,斯大林还制造了针对列宁格勒地方领导人库兹涅佐夫和沃兹涅先斯基的“日丹诺夫案件”。 列宁格勒在二战后进行了重建,并且再度成为苏联的工业中心区之一。尽管工人阶级在战后大量涌入,但该城还是保持了文化和艺术中心的地位。同时由于接近芬兰,该城成为苏联时代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电视节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万苏联游客经列宁格勒前往芬兰旅游。 1980年代末的列宁格勒市长索布恰克追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改革政策,该城在苏联8·19政变时持反对政变的立场。1991年9月6日,该城市民以54%的多数通过了恢复“圣彼得堡”旧名的决议。地理 圣彼得堡位於芬兰湾的最入处。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汇聚的三角洲地带,在18世纪初,这里还是一片沼泽。随著圣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运河在市内纵横交错,这些运河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开凿,以舒缓因芬兰湾水浅而倒灌进入圣彼得堡的海水。圣彼得堡共有42个小岛,由423座桥梁连接。人口 2005年1月1日圣彼得堡市人口为4,560,000人。2003年平均收入为6179卢布(约合176欧元)。该城居民主要为俄罗斯族(占89.1%),其他还有乌克兰人(3%)、犹太人(2.1%)、白俄罗斯人(1.9%)和鞑靼人(0.9%)。其他居民占3%,包括芬兰人、爱沙尼亚人、日耳曼人、波兰人、越南人、华人等。旅游宫殿 冬宫(Zimniy Dvorets):原为俄罗斯帝国的皇宫,现为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宫前为半圆形的总参谋部广场和亚历山大纪念碑。 夏宫(Letny Dvorets):位于冬宫东边,是一座简朴的两层建筑。其附属花园内有“工程师棱堡”(Inzhenerny Zamok),是沙皇保罗一世的遇刺地。 彼得宫城(Petrodvorets):原名“彼得霍夫”(Peterhof),坐落在圣彼得堡以西29公里的芬兰湾,是彼得大帝的夏日皇宫。主要建筑有大宫殿(Bolshoi Dvorets)和蒙普莱西尔宫(Monplaisir Dvorets)。该宫殿以其直通芬兰湾的喷泉阶梯和园林内众多设计巧妙的喷泉而闻名。 奥拉宁鲍姆(Oranienbaum):位于彼得宫城以西12公里,由彼得大帝宠臣、圣彼得堡市长亚历山大·缅什科夫修建,内有大宫殿、中国宫等建筑。 皇村(Tsarskoe Selo):现名“普希金城”,位于圣彼得堡以南25公里,内有叶卡捷琳娜宫、亚历山大宫等建筑。叶卡捷琳娜宫内的琥珀屋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巴甫洛夫斯克(Pavlovsk):位于圣彼得堡以南30公里,由苏格兰建筑师查尔斯·卡梅隆为保罗一世沙皇建造,其附属园林是俄国最大的公园,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花园之一”。 加特契纳(Gatchina):位于圣彼得堡以南50公里,是保罗一世沙皇的行宫和军事要塞。 塔夫利宫(Tavricheskiy Dvorets):是叶卡捷琳娜二世送给其情夫波将金的礼物 缅希科夫宫(Menshikovskiy Dvorets) 大理石宫(Mramorny Dvorets) 尤苏波夫宫(Yusupovskiy Dvorets):位于莫伊卡运河旁,是尤苏波夫家族的住所,1916年“恶僧”拉斯普京在该宫殿里被保皇派贵族谋杀。 教堂 伊萨克大教堂(Isaakievskiy Sobor):俄罗斯帝国的主教堂,也是圣彼得堡最大的教堂。以罗曼诺夫王朝的守护神——达尔马提亚的圣伊萨克命名(他的庆祝日和彼得大帝的生日在同一天)。 喀山大教堂(Kazanskiy Sobor):由沙皇保罗一世下令仿照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建造。十月革命后成为“反宗教博物馆”。 基督喋血大教堂(Khram Spasa Na Krovi),修建于亚历山大二世的遇刺地点之上。外观与红场的瓦西里·勃拉仁内教堂相似。 切斯马教堂(Chesmenskaya Tserkov),以1770年俄国舰队打败土耳其海军的切斯马海战命名,外观红白相间的条纹,十分醒目。 主显圣容大教堂(Spaso Preobrazhenskiy Sobor) 三一大教堂(Troitskiy Sobor) 参孙大教堂(Sanpsonievskiy Sobor) 施洗者约翰教堂(Tserkov Ioana Predtechi)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Aleksandro-Necskiy Lavra) 博物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Muzey Ermitazh) 俄罗斯博物馆(Eusskiy Muzey) 历史蜡像馆(Istoricheskiy Muzey Voskovykh Figur) 人种学和人类学博物馆(Muzey Anropologii i Ernografii) 动物学博物馆(Zoologicheskiy Muzey) 基洛夫博物馆(Muzey S.M.Kirova) 列宁格勒保卫战博物馆(Muzey Oborony Leningrada) 海军博物馆(Voenno Morskoy Muzey)

土耳其首都经济师

190 评论(13)

隔世的童话

1703年建城时叫圣彼得堡,因为是彼得大帝所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与德国互为敌国,把有着德国色彩的“堡”改为斯拉夫色彩的“格勒”,改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为纪念列宁改名为列宁格勒。苏联解体后,恢复原名圣彼得堡。

226 评论(9)

鸭梨山大痕

靠发明历史建立的土耳其,终究成了哈士奇。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凯末尔,造就了一群没良心的白眼狼。

329 评论(12)

人参娃娃小辫子

婚姻: 法国总统萨科齐与女友布鲁尼在爱丽舍宫举行婚礼,爱丽舍宫所在的巴黎第八区区长勒贝乐(François Lebel)接受电台访问时证实,08年2月2日他在法国总统府主持了两人的婚礼。 这是法国总统首次在任内结婚,53岁的萨科齐去年底与第二任妻子塞西莉亚离婚之后,开始同现年40岁、曾经做过模特儿的布鲁尼一起出席公开场合。 勒贝乐告诉法国电台“欧洲一台”(Europe-1):“我为两位住在巴黎市第八区圣誉郊路55号的市民见证结婚仪式。”这正是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的地址。法国法律规定,结婚须经区长见证,方能生效。 报导说,区长勒贝乐宣布两人结婚时,双方部分亲属、朋友以及证婚人约20人在场观礼。男方证婚人是萨科齐的密友、顾问尼告拉·巴齐尔,女方证婚人是公关专家马蒂尔德·阿戈斯蒂内利。 萨科齐就任总统后支持度一路下滑,在其大方表态下,媒体紧追其感情生活,使其花边新闻凌驾政策和国事宣导,令人民感觉总统为己胜于为民。 法国媒体给萨科齐取了个“亮晶晶总统”的封号,因为他送给布鲁尼一只粉红色迪奥订婚钻戒,布鲁尼则回赠他百达翡丽手表。 萨科齐就任法国总统创了两项纪录,一是去年他和前第一夫人塞西莉亚结束11年的婚姻,成为法国史上第一位任内离婚的总统;二是本月二日迎娶布鲁尼,成为法国史上第一位任内结婚的总统。萨科齐与女友认识不到三个月就结婚,萨科齐与第二任妻子赛西莉亚离婚也还不满四个月。可以看下这里:

311 评论(14)

正在缓冲1234

他领导土耳其抵抗外来侵略着,领导独立,是民族英雄。

294 评论(13)

风火轮妹妹123

个人简历 穆斯塔法·凯末尔(Kemal,又译基马尔,1881.5.19~1938.11.10),土耳其共和国缔造者、第一任总统兼武装力量总司令(1923~1938),元帅。出生在马其顿港口城市萨洛尼卡(今属希腊塞萨洛尼基)的一个木材商家庭。从小酷爱军事。1893~1905年,先后毕业于萨洛尼卡幼年军校、马拉蒂尔预备军官学校、伊斯坦布尔军官学校和参谋学院。1905年被任命为上尉参谋。在此期间,他创建了秘密组织“祖国自由协会”。12年的军校生活,为他立足军界和从事革命活动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911~1913年,历任伊斯坦布尔总参谋部参谋、驻外国武官,参加过意土战争和巴尔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土军第19师上校师长。1915年率部参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成功地粉碎了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的进攻,年底升任军长,并成为土耳其人崇拜的英雄和偶像。1916年晋升为准将。1917年起任军团司令、集团军司令和军团督察使等职。 从1919年起,他统一各地以商业资产阶级为核心的护权协会,成立土耳其民族代表委员会,领导民族解放运动。 1920年3月,协约国军队占领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苏丹充当傀儡,屠杀本国人民。凯末尔于4月间到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成立反对奥斯曼苏丹的临时政府,被选为大国民议会议长和政府主席,并组建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发表了被称为“土耳其独立宣言”的《国民公约》。 1921年8~9月,指挥萨卡里亚河战役,大败希腊国王亲自率领的近10万入侵军队,成为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的转折点。9月,被授予“加齐”(胜利者)称号和元帅军衔。 1922年,实行义务兵役制和改革军队体制,组建了有10余万人的西方面军。1922年8~9月在伊兹密尔决战中,指挥土军向由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军发起总攻,一举将希军全部赶出了国境,取得了独立战争的完全胜利。11月1日,主持大国民会议通过法案,宣布结束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统治。 1923年7月与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未尔被选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 1924年废除哈里发制度,着手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开创了土耳其历史的新时期。被誉为“土耳其解放者”。 1927年7月,他为适应新选举法而主动辞去军职,11月再次当选总统。执政期间,实行了行政、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1934年颁布姓氏法后,授予他“阿塔图尔克”(意即“土耳其国父”)称号作为姓氏。1938年11月10日,因病逝世。著有《阿塔图尔克言论集》、《讲话(1927)》和《新土耳其之路》等书。 在学界,同样有很多人认为凯末尔丧失了旧有文化,比如他把原始民族文字改成拉丁文字。人们对凯末尔的评论军事胜利对真正解放来说是不够的,在民族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在民族的思想教育中,我们的指南将是科学和技术,能否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凯末尔 穆斯塔法·凯末尔大元帅,他依靠军人精英的力量,拯救了一个民族的典范。他为共和国后来的那些深明大义的将军们,做出了最佳的表率。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关键在于,由什么样的人掌握枪杆子。上个世纪30年代,德国人选择了希特勒掌握枪杆子;而土耳其人,则幸运地迎来了——穆斯塔法·凯末尔将军。那位元首一心幻想的“千年帝国”早已如劫灰一般烟消云散,只留下罪恶滔天的业债;而伟大的阿塔土耳克的共和国,却依然屹立在欧亚之间,岿然不动,威严而不可分裂。 如果说土耳其像桥梁一样让东西方的文明在这里以战争的形式融和,那么要进入土耳其的内心,就不能不借助另一座“桥梁”——“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在土耳其,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村镇,人们都可以看到他的塑像矗立街头。在机关、学校、公司内,几乎每个办公室的墙上或桌上都有他的画像和照片,他被人们尊称为“阿塔图尔克”,即“土耳其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土耳其是战败国之一,不仅要割地赔款,而且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凯末尔挺身而出,1919年5月19日,他同部分战友一起乘船从伊斯坦布尔到了黑海滨的萨姆松,开始了土耳其民族解放战争。现代土耳其史可以说是从这天开始的。 经过近三年的英勇奋战,土耳其人民终于把所有外国军队赶出国境。1922年11月,在凯末尔的主持下,大国民议会通过废止奥斯曼王朝的法律,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统治。1923年10月29日宣告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定都安卡拉,凯末尔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共和国成立后,凯末尔提出了“学习西方”的口号,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24年通过新宪法,以最高立法形式确定了共和制、政教分离、权力属于全民等基本原则。几乎在一夜之间,伊斯兰教的整个法律制度被抛弃了。废除了一夫多妻制,使妇女地位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另一项具有真正革命意义的改革是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凯末尔甚至亲自下乡,带着粉笔和黑板,向土耳其人民示范新的文字,鼓励他们用新的方法来迅速接触西方科学和人文主义传统。 凯末尔逝世距今已经六十多年,但其影响力始终不衰。现在土耳其的政治家们,无论属于哪个党派,都宣称自己是凯末尔的继承者,来表达政治主张。凯末尔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土耳其,而且是世界性的。纵观近现代中东地区的历史,还没有其他能与凯末尔比肩的人物。 在历史的记忆中,土耳其并不让我们感到陌生。连接彼此的是那条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在古老东方,终点在遥远的伊斯坦布尔。 在现今的世界里,土耳其却让我们感受到些许的迷茫。也许是那曾经的金戈铁马离我们过于遥远,也许是那纷乱的宗教渊源对我们太过陌生。 所以,对于那些留连于此的现代访客们来说,土耳其的历史,绝不是三言两语那么单纯,因此投向土耳其的目光,也绝不可以有丝毫的漫不经心。

279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