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1

薰妍maggiel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中级经济师预收账款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毛的惊喜

已采纳
会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籍记载,早在西周时代就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方法。在西汉还出现了名为“计簿”或“簿书”的账册,用以登记会计事项。以后各朝代都设有官吏管理钱粮、赋税和财物的收支。宋代官厅中,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通过“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见在(期末结存)”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这是中国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帐”,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四大类,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进行 核算,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并编制“进缴表”(即利润表)和“存该表”(即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在两表上计算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核对全部账目的正误。之后,又产生了“四脚账”(也称“天地合账”),这种方法是:对每一笔账项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四柱清册”、“龙门账”和”四脚账”显示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核算收支方式的发展,体现了传统严谨的中式特色。现代会计现代会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14、15世纪,由于欧洲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其主要标志:一是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二是广泛采用复式记账法,从而形成现代会计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基石。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传统的财务会计不断充实和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更加标准化、通用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会计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紧密配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使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转为事前的预测与决策、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核算与分析。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核算,使会计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反馈等操作程序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会计科学的根本变革.从不同角度考察会计,可对会计本质得出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可概括为:(1)会计是反映和监督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管理经济的工具。(2)会计是一个收集、处理和输送经济信息的信息系统。(3)会计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分析,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以价值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早期的会计包括审计。习惯上,对担任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简称为会计,有时把会计作为会计学的同义语。编辑本段发展(一)古代会计阶段古代会计,从时间上说,就是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会末期的这段漫长的时期。从会计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账簿法和初创时期的复式记账法等。这个期间的会计所进行的计量,记录,分析等工作一开始是同其他计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征的方法体系,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工作。(二)近代会计阶段近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标志一般认为应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所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公开出版开始,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此间在会计的方法技术与内容上有两点重大发展,其一是复式记账法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其二是成本会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继而成为会计学中管理会计分支的重要基础。(三)现代会计阶段现代会计的时间跨度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此间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导致的“会计电算化”,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3年便在会计中得到初步应用,其后迅速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软件方面数据库的应用,并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的全面管理系统。从系统的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的世界会计学会上获得正式通过。编辑本段分类按报告对象分类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用户提供信息。财务会计的信息是提供广泛的用户。其重点在于报告财务状况和营运状况,主要是对外部提供参考。管理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信息,作为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没有标准的模式、不受会计准则的控制。按行业分类按行业分为:工业企业会计 、商品流通会计 、金融证券会计 、保险企业会计 、施工企业会计 、房地产业会计 、邮电通讯会计 、农业企业会计、旅游餐饮会计 、医疗卫生会计 、 交通运输会计 、 文化教育会计 、物业管理会计、 行政事业会计、 上市公司会计 、物流企业会计 、连锁经营会计 、 出版印刷会计、 私营企业会计 、 小企业会计(制造业) 会计、小企业会计(商业) 会计、 电力企业会计、 煤炭企业会计 、钢铁企业会计 、 石油化工会计 、 汽车行 业会计 、 烟草企业会计、 酒类企业会计、 食品企业会计 、药品企业会计、 加工制造会计 、 轻工纺织会计、 外经外贸会计 、 信息咨询服务业会计 、广告服务会计 、房屋中介服务会计 、市场(农贸、五金、批发、建材、服装等)会计、个人独资企业会计 、 高新技术企业会计 、软件及集成电路会计。按工作内容分类按工作内容分为:总账会计、往来会计、成本会计、材料会计等。成本会计: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成本会计的中心内容为成本核算。成本会计分为管理及财务两个方面,成本会计协助管理计划及控制公司的经营,并制定长期性或策略性的决策,并且建立有利的成本控制方法、降低成本与改良品质。按工作范围分类按工作范围分为:公共会计、私用会计、政府会计。编辑本段对象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包括特定主体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等过程。编辑本段要素(一)会计要素及其内容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动态要素:收入、费用、利润静态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二)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1.资产 (Asset)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主要特征有:(1)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制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形成资产。(2)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资产按流动性分类,可分为流动资产 (Current Asset) 和非流动资产 (Non-Current Asset)。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等。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 (Long-Term Investment)、固定资产 (Fixed Asset)、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等。2.负债 (Liability)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的主要特征有:(1)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按流动性分类,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3.所有者权益 (Owner's Equity)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Shareholders' Equity)。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paid-in Capital)、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资本公积包括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合称为留存收益 (Retain Earnings)。(三)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1.收入 (Revenue)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2.费用 (Expense)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3.利润(Profit)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Gain) 或损失 (Loss),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就会计原理或基础工作规范而言,各类单位基本相同,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事业活动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由此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设置及其定义与企业单位有所区别。行政事业单位为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类似企业的利润表)设置了五项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在会计要素的定义上,以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定义为例,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付的债务,包括借入款项、应付款项、应缴款项等;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的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等;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及其他收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拨出经费、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同时,在具体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上,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还有些区别。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编辑本段方法会计的方法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方式、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会计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它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方法。  (2).复式记账,是对任何一笔经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作相互联系的登记,从而能够全面、系统地核算经济业务对各会计要素的影响及其结果。  (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业务责任,并据以登记账簿的书面凭证。  (4).登记账划成本,就是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上连续、完整、系统地记录经济业务的一种专门方法。  (5).成本计算,是按一定对象归集各个经营时期发生的费用,从而计算各个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6).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的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存数,查明帐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7).编制会计报表,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顶起总括地反映企事业单位外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动情况的一种专门方法。编辑本段特点(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核算以货币量度为主、以实物量度及劳动量度为辅,从数量上综合核算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会计的四个环节(1)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或方法来确定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2)计量——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已确定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经济活动确定其应记录的金额。(3)记录——是指通过一定的会计专门方法按照上述确定的金额将发生的经济活动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进行登记的工作。(4)报告——是指通过编制财务报告的形式向有关方面和人员提供会计信息。编辑本段科目设置原则合法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相关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实用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全面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的全部内容,既不遗漏,也不重复。严密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科学、严密,科目的名称应当含义明确、通俗易懂。分类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等科目。会计科目分类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并不是会计科目的分类方式,只是经济业务的一种分类方法,有利于财务的管理。1、资产类: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类科目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其中流动资产又分为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账款、存货、待摊费用等。2、负债类: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类科目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中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股利以及预提费用等。3、所有者权益类: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等。4、成本类:是指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按各种不同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借以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类科目包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和劳务成本等。5、损益类: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利润或亏损。损益类科目又分为损收类(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损费类(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共同类资产类、成本类、损益类费用这三类科目都是增加在借方,减少在贷方。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收入这三类科目都是减少在借方,增加在贷方。编辑本段基本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的反映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会计信息。会计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编辑本段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1、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这实质上就是说,凡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是会计主体,对企业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2、持续经营《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3、会计分期企业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决定了会计活动是连续不断的,如何将企业连续的经济活动以阶段成果形式反映出来,及时地为企业、政府及所有者提供企业经济和经营状况的信息,这就涉及到会计期间划分问题。《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4、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中,可能涉及到多种货币,由于各种货币单位之间的汇兑率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企业会计必须确立一种货币单位为记账用的货币单位,其他所有的货币、实物、债权债务等,都可以通过它来度量、比较和稽核。这一货币单位称之为“记账本位币”。《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同时还规定:“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编辑本段核算方法简介会计的核算方法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和账簿,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复式记账,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和检查、考核、分析会计资料等,最重要的是进行企业财务管理事务。会计的方法是履行会计职能,完成会计任务,实现会计目标的方式,是会计管理的手段。助记口诀会计核算很重要,各项要求要知道;一般要求有6项,第一依法来建帐;实际业务是前提,虚假业务要不得;第三资料是生命,保证真实和完整;以假充真是伪造,变造常用挖和涂。会计方法要正确,前后各期应一致。确有必要来变更,遵守制度并说明;会计记录用中文,照顾少数外国人;使用电脑来核算,会计资料不能乱。核算内容比较多,听我慢慢来细说:有价证券和钱款,财物收发与增减;往来款项记清晰,资本基金莫忘记;收支费用和成本,算出成果才放心;如果国家有规定,其它业务也办理。会计年度用公历,开始元旦终年底。记帐需用人民币,特殊情况选货币,编制报告要统一,期末折成人民币。编辑本段职称会计职称是衡量一个人会计业务水平高低的标准,会计职称越高,表明会计业务水平越高。国家现有会计职称: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职称有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中级职称有会计师,高级职称有高级会计师。编辑本段相关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目前我国实行考试制度,凡高中以上学历、申请《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均可报名考试,通过考试合格者可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实务证会计实务证(又称:全国会计实务专业能力证书)由中国商业联合会牵头,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联席指导的ATEP全国会计实务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程项目办公室组织颁发。ATEP工程迎合教育信息化趋势,适时填补了会计实务能力认证方面的空白,为会计实务培训提供了统一的参考标准,有效帮助了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升。作为对《会计从业资格证》等会计职称体系的有力补充,中国商业联合会及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对参加就业能力实训并通过考核的学员将授予《会计实务证》,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在实务能力及就业条件方面的权威认证,助力会计人员的上岗能力提升及职业发展。会计实务证(2张)根据会计岗位的级别不同,需要要求具备的岗位就业能力不同,按社会需求的岗位和要求的高低进行了划分,让会计从业人员更清晰各自的职业定位和现有所需能力提升点。会计实务证作为会计人员的国家技能标准,是会计从业的重要条件。而且有利于强化和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报名资格中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条件。编辑本段免考流程当具备一定条件时,会计从业资格证可以免考,具体要求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可以免考的,中专(含中专)以上会计类专业(包括会计学或各类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专门化、财务管理和审计专业)学历,取得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电算化专业除外)且符合第一条基本条件的人员,自毕业之日起2年内(含2年),可以直接申请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超过2年末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必须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自考。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第73号令》取消免考规定。编辑本段考试方法这个方法名字是三步循环法,或者叫粗-细-粗循环法。

中级经济师预收账款

84 评论(10)

饿魔娃娃

中级会计职称

359 评论(9)

燕子138158

以下是官方勘误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问题解答第一期一、《会计》1.教材差错更正(1)教材第35页,正数第六行的“短期投资”改为“投资”,“现金”改为“资金”。本段最后一句改为“购买股票、债券等时,根据持有金融资产的目的,按实际发生的金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科目,贷记‘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科目”。(2)教材第42页例3-1:改为甲公司支付1060000从二级市场购入公司发行股票,而不是1000000元。(3)教材第48页至第51页〔例3-5〕答案中的“持有至到期投资——本金”全部改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共四处。(4)教材第49表3-2下方“*1138=....-3”,3是-3次方,应为右上角。(5)教材第115页第6行:55250000×0.0221应改为:55250000×10%。(6)P118,倒数第二行上面,增加:6.未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计提的折旧应计入“管理费用”。(7)教材第121页倒数第三行:删除“不考虑预计净残值和”。(8)教材第131页正数第三段的倒数第二行,5万元改为6万元。同页,表7-1第4列“利息”改为“利率”。(9)教材第133页正数第4行的会计分录应改为:借:无形资产——商标权 5020000贷:实收资本(或股本) 5000000银行存款 20000(10)教材第145页,正数第8行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改为:贷记“累计摊销”科目。同页,例题7-9第三行100万元改为10元。(11)教材第161页正数第10行,处置投资性房地产后面添加标点符号“。”。例16上面一段的倒数第1、2行中“;”改为“,”。(12)教材第162页正数第14行的“投资性房地产——已出租土地所有权”改为“投资性房地产——土地所有权”。同页,第(3)笔会计分录中,出售时其他业务成本应为19425000元,摊销应为10575000元。(13)教材第175页,最后一笔分录,借方应增加:“营业外支出 2 200 000”。(14) 教材第239页倒数第3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改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5)教材第255页正数第8行,(P/A, r, 10)改为:(P/A, r, 5);(16)教材第259页第5行:(100÷5)应为(10÷5)(17)教材第264页第14行:“库存商品”应为“发出商品”(18)教材第274页:第一笔会计分录的数字是否应为1100000,第二笔会计分录的数字是否应为900000。(19)教材第299页:(11)=(100000-200000)+(100000-100000)……这个(100000-100000)改为(953800-953800)。(20)教材第347页第六段:删除“重组债券的账面余额与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三、《财务成本管理》1.教材差错更正(1)教材第218页表下第5行“期末余值变现纳税”应为“变现余值损失抵税”,倒数第6行“(A/P,10%,5)”应为“(P/A,10%,5)”。(2)教材第219页第7行“-折旧抵税”应为“+折旧抵税”。(3)教材第277页第4行“营业流动资产增加”应为“经营营运资本增加”。(4)教材第281页第1行“净投资回报率”应为“净资本回报率”。(5)教材第299页第17行“每股销售收入83.19美元,每股净利润3.91美元”应为“每股销售收入83.06美元,每股净利润3.82美元”。(6)教材第308页倒数第11行“看跌期权的出售者”应为“看涨期权的出售者”。(7)教材第330页倒数第4行“NORMSDIST”应为“LN”。2.教材相关问题(1)问:教材第340页表11-19中“未修正项目价值”与“修正项目价值数字”是如何得出的?答:“未修正项目价值”与“修正项目价值”的计算方法,书上以第4年为例做了说明,在此以第3年为例进一步解释。第3年的“未修正项目价值”:第1节点:[0.483373×(1076 +1271)+0.516627×(484+679)]/(1+5%)=1652.90第2节点:[0.483373×(484+679)+0.516627×(190+385)]/(1+5%)=818.52第3节点:[0.483373×(190+385)+0.516627×(44+239)]/(1+5%)=404.18第4节点:[0.483373×(44+239)+0.516627×(-28+167)]/(1+5%)=198.43第3年的“修正项目价值”:第1和第2节点:由于第4年的第1-3节点无变化,所以不必修正。第3节点:第4年的第5节点239.25万元低于清算价值300万元,用300万元取代项目价值,所以:[0.483373×(190+385)+0.516627×(44+300)]/(1+5%)=434.08第4节点:[0.483373×(300+300)+0.516627×(300+300)]/(1+5%)=285.71该数字低于第3年的清算价值(400万元),用清算价值作为项目修正价值。(2)问:如果承认资本市场是不完善的,筹资结构就会改变企业的平均资本成本,那么即使满足两个条件为新项目筹资,也不能使用当前的平均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吗?教材163页说,“如果假设市场是完善的,资本结构不改变企业的平均资本成本,则平均资本成本反映了当前资产的平均风险”, 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如果新项目的风险与企业当前资产的平均风险相同,并且继续采用相同的资本结构为新项目筹资,则可以使用当前的资本成本作为新项目的折现率。如果资本市场是完善的,则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只要新项目的风险与现有资产平均风险相同,就可以使用当前资本成本作为新项目的折现率。不过,完善的资本市场只是一种理论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完善的市场有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市场是无摩擦的,即不存在任何交易费用或者税收,全部资产均可以进行无限分割并均可交易,并且不存在任何限制规定;产品市场和证券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产品市场的所有生产者均以最低平均成本提供商品或者劳务,证券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均是价格接受者;市场信息处于有效状态,即信息是没有成本的,并且信息可以同时被所有的个体获得;所有个体均是理性的,即他们都是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投资者。满足上述条件下,产品市场和证券市场都同时处于资源配置完全有效和运行完全有效状态。配置完全有效,是指稀缺资源可以得到最佳配置;运行完全有效是指交易成本为零。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成本较低的债务筹资,会使权益成本随风险增加而增加,两者正好相抵,资本结构变化不会改变平均资本成本。这就是说,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杠杆企业和无杠杆企业的价值相等,平均资本成本不反映财务风险,它只是反映当前资产的平均风险。 (3)问: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实体现金流量法和股权现金流量法的现金净流量有什么区别?答: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实体现金流量法以企业实体的投资人作为计量现金流动的边界。这里的企业实体投资人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凡是项目引起的企业实体投资人经济利益变动的事项,都视为项目现金流量;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投资人内部的现金流动,不作为项目的现金流量。股权现金流量法以股东作为现金流动的边界,凡是引起股东经济利益增减变化的事项,都视为项目的现金流量,包括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现金流动。具体说来两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体现金流量法下,利息是股东利益减少,债权人利益增加,对于实体投资人总体来说现金流量无变化;而在股权现金流量法下,利息是股东的经济利益流出,应作为项目的现金流出。(2)在实体现金流量法下,“所得税”指的是“EBIT×T”;而计算股权现金流量时,“所得税”指的是“(EBIT-I)×T”。(3)在企业实体现金流量法下,“净利”指的是“EBIT(1-T)”即息前税后净利;而在股权现金流量法下,“净利”指的是“(EBIT-I)(1-T)”即息税后净利。(4)正常情况下,企业实体现金流量-股权现金流量=利息(1-T)。(4)问:教材第159页的表5-12中,旧设备变现损失减税(10000-33000)×0.4=(9200),为什么在考察旧设备时作为现金流出处理而不象折旧抵税那样处理?能不能详细解释一下这张图表的每一项的具体含义? 答:表5-12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列示继续使用旧设备方案得现金流出及其现值,下半部分列示购买新设备的现金流出及其现值。下面对继续使用旧设备方案的各项目进行解释。 第一项:旧设备变现价值10000元。一个项目使用原有资源时,相关的现金流量是它们的变现价值,即该资源的机会成本。如果旧设备变现预计可以取得 10000元的现金流入,因此相关的现金流出是10000元。第二项:旧设备变现损失减税9200元。这一项与前一项有关。如果旧设备出售,发生的损失可以抵减所得税9200元。继续使用旧设备意味着不变现,也就不能享受变现损失所抵减的所得税,相当于丧失了这一好处,因此应当作为现金流出项目。 第三项:每年付现操作成本作为现金流出。 第四项:折旧抵税。因为折旧可以减少应税所得,意味着可以少交所得税,相对减少现金的流出,减少的现金流出就增加了现金流入。 第五项:两年后大修理成本属于两年后的付现成本,是预计的现金流出。 第六项:残值变现收入是预计的现金流入。第七项:残值变现净收入纳税,属于将来的预计现金流出。·································2007年中级会计实务教材勘误第三章P42页例3-4有误,正确的做法应是:(1)2007年1月1日确定购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包括购买价款、增值税额、保险费、装卸费等购入固定资产的成本=2 106 000 ×3.7908+7 000=7 990 424.8(元)借:在建工程 7 990 424.8未确认融资费用 2 546 575.2贷:长期应付款 l0 530 000银行存款 7 000(2)2007年度发生安装费用50 000元借:在建工程 50 000贷:银行存款 50 000(3)确定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信用期间的分摊额: 表3-1 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单位:元日期 分期付款额 确认的融资费用 应付本金减少额 应付本金余额 (1) (2)=期初(4)×10% (3)=(1)-(2) 期末(4)=期初(4)-(3) 2007.1.1 7983424.80 2007.12.31 2106000 798342.48 1307657.52 6675767.28 2008.12.31 2106000 667576.73 1438423.27 5237344.01 2009.12.31 2106000 523734.40 1582265.60 3655078.41 2010.12.31 2106000 365507.84 1740492.16 1914586.25 2011.12.31 2106000 191413.75 1914586.25 0 合计 10530000 2546575.20 7983424.80 (4)2007年12月31日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结转工程成本、支付款项借:在建工程 798 342.48 [(l0 530 000-2 546 575.2)×10%]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798 342.48借:固定资产 8 838 767.28 (7 990 424.8+50 000+798 342.48)贷:在建工程 8 838 767.28借:长期应付款 2 106 000贷:银行存款 2 106 000(5)2008年l2月31日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支付款项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l0 530 000-2 106 000)-(2 546 575.2-798 342.48)]×10% = 667 576.73(元)借:财务费用 667 576.73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667 576.73借:长期应付款 2 106 000贷:银行存款 2 106 000(6)2009年l2月31日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支付款项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l0 530 000-2 106 000×2)-(2 546 575.2-798 342.48-667 576.73)]×10% = 523 734.40(元)借:财务费用 523 734.4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523 734.40 借:长期应付款 2 106 000贷:银行存款 2 106 000(7)2010年l2月31日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支付款项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l0 530 000-2 106 000×3)-(2 546 575.2-798 342.48-667 576.73-523 734.40)]×10% =365 507.84(元) 借:财务费用 365 507.84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365 507.84 借:长期应付款 2 106 000贷:银行存款 2 106 000(7)2011年l2月31日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支付款项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2 546 575.2-798 342.48-667 576.73-523 734.40-365 507.84=191 413.75(元)借:财务费用 191 413.75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91 413.75 借:长期应付款 2 106 000贷:银行存款 2 106 000 P58例3-12答案应:(1)答案没有问题(2)应是:营业厅的累计折旧金额=1800000×3%×8=432000(元)借:在建工程 1368000累计折旧 432000贷:固定资产 1800000(3)应是:旧电梯的账面价值=200000-200000/1800000×432000=152000(元)借:其他应收款 100000营业外支出 52000贷:在建工程 152000(4)答案没有问题(5)分录应是:借:固定资产 1567000贷:在建工程 1567000P62页第二笔分录应该是:借:在建工程 167 000贷:原材料 100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7 000应付职工薪酬 50 000第七章P130:表格第二行S公司盈余公积20000000应改为2000000。第八章P157:第6、7行中的第一个“出”应是“入”;倒数第1、2行中的第一个“出”改为“入”。对于例8-6的处理中是否确认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处理根据目前查到的资料和咨询的结果来看,这里是存在争议的。P159:倒数第6、7、9、10、11行中的第一个“出”改为“入”。P160:是否确认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处理根据目前查到的资料和咨询的结果来看,这里是存在争议的。第十章P196第10行中的“本付息”改为“本分期付息”第十一章P206页倒数第四行中的“其他业务支出”应改为“其他业务成本”。P213页[例11-7]例题的条件有些问题,所以将例题叙述改一下,会计处理不变:答案处理在P214页最下面应该加上一笔分录:借:预计负债 24000贷:营业外收入 24000第十三章P259页(3)中的第2笔分录删除。第十九章P374页第9行中的“预收账款”改为“预付账款”P378页第3行中的“单步式”改为“多步式”《财务管理》2007年教材勘误表1.P23:第二行“相关”改为“不相关”单期资产的收益率计算公式第一行第二个“=”改为“+”2.P28:A、B项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中括号中的每一个数字后面均少了“%”3.P26:方差的公式少了求和符号;标准差的公式中“Pi”改为“Ri”,将“Ri”改为“Pi”4.P33:“三、系统风及其衡量”上面一行中“因数系统风险”改为“因为系统风险”5.P44:贝他甲的计算式中“ σ甲,m”改为“ρ甲,m”6.P53例3-9:缺少了“银行利率为6%”的条件7.P53:年资本回收系数及上面公式中“n”改为“-n”8.P53:例3-9解答第一行的“14.7915”改为“14.7519”;第二行“24.7915”改为“14.7519”、“24.7915”改为“24.7519”9.P54:倒数第7行“F/A”改为“F/P”10.P55-P56:例题3-14的解答中“(P/A,2%,5)”改为“(P/A,2%,4)”,相应的计算结果也需要修改11.P57:第三行的公式改为“P0=A×[(P/A,i,m+n)-(P/A,i,m)]”12.P60:例3-22第6、7行中“4.9464”改为“4.9164”,计算结果改为13.59%13.P61:第5行“12.25%”改为“10.25%”;第二节上面一行中第一个等号后面加上“P×”14.P63:第7行的计算式左边的分母改为“16%-18%”15.P65:表3-2中第5行第2列“2.704”改为“2.074”16.P68:例3-34:解答第二行分母上的“n”改为“5”;第三行“1000”改为“100”例3-35:将“债券到期仍按面值收回”改为“债券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单利计息”17.P69:倒数第4行“7.65%”改为“7.84%”18.P70:例3-38第2行“券面”改为“票面”;第3行“400元”改为“40元”19.P71“例3-40”中“106%”改为“10600”20.P72:第2行“940000”改为“94000”;(2)答案前两行中的“940000”改为“94000”21.P72:倒数第3行小于号后面的“4000”改为“94000”22.P85:例4-10答案(4)中“+7”删除,“507”改为“500”;(5)中“-507”改为“-500-7”23.P86:续表中合计数中的“4070”改为“5070”24.P86:倒数第2行“(1-T)”去掉25.P91:例4-8”改为“例4-9”;例4-14第四行中NCF的下标“2-8”改为“2-10”26.P94“例4-8”改为“例4-9”;“例4-10”改为“例4-11”27.P96:“例4-17”改为“例4-19”28.P97:“例4-16”改为“例4-18”;“例4-17”改为“例4-22”29.P105:倒数第1行改为“228.914大于206.020大于162.648大于117.194”30.P106:倒数第8行“NCF”改为“ΔNCF”;“IRR”改为“ΔIRR”31.P107:倒数第4行中大于号改为小于号;倒数第5行中小于号改为大于号32.P110:倒数第4行“795.94”改为“795.54”;倒数第3行“718.07”改为“659.97”;倒数第2行“718.07”改为“659.97”33.P120:表5-1第3列倒数第2行的数据改为“1.98”表5-1第4列后三行的数据分别改为“3.63”、“2.18”、“5.81”每股股票价值的计算式中“5.82”改为“5.81”、“4.1427”改为“4.1356”34.P121:例5-3(2)原题和答案中的“交易价格”改为“价值”35.P125:例5-5答案最后一行中“982”改为“900”36.P127:倒数第2行中“手续费手赎回”改为“手续费赎回”37.P130:表格倒数第二行“基金市场账面价值”改为“基金资产市场价值”38.P138第六行:“附权优先认股权的价值”改为“除权优先认股权的价值”39.P153:表6-5中第三列最后一行“80”改为“60”40.P163:倒数第九行公式中的“进货成本”改为“存货进价”41.P165:平均缺货量的公式分母中的“-”改为“+”42.P299:例10-13中“20×4”改为“20×7”P233:“2006年企业财务杠杆系数”改为“2007年企业财务杠杆系数”43.P302:表10-22中全年数第3行和第四行分别改为“2.95”和“4040”44.P303:表10-23中最后一列最后一行的内容移至最后一列倒数第二行45.P307:表10-26中第四列第5行“30.72”改为“31.32”,第8行“60.52”改为“61.12”46.P308:表10-27“本年材料采购成本”对应的小计“216506”改为“218700”47.P309:表10-28表头中“20×4”改为“20×7”表10-29中第3季度的固定性销售费用改为“7500”48.P312:标题和标题下面第一句话中的“特种决策预算”改为“投资决策预算”49.P385:“资本公积=实收资本(股本)中的资本溢价(股本溢价)”改为“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中的资本溢价(股本溢价)”50.P386:第一行分子中“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改为“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报告期时间”倒数第四行“营业净利润”改为“营业净利率”51.P391:总资产增长率公式的分子“本年总资产增长率”改为“本年总资产增长额”52.P391:最后一行“2005年”改为“2004年”53.P392:资本三年平均增长率的公式下面第二行“2005年”改为“2004年”54.P398:“业绩评价的内容”上数第二行“债仅人”改为“债权人”55.P402:表12-24中“流动资产比率”改为“流动资产周转率”····························参考网址:

224 评论(11)

王生饮啖茶

那要看你学什么类型的技术了,你可以去问老师的

30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