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7

后果你在哪儿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房地产经济师任建康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先米团子

已采纳
东阳自古就有“勤耕苦读”之风,在历史上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累计进士题名共有305人,其中武状元6人,曾任正副宰相的5人。古代有名宦舒元舆、乔行简、张国维等,近现代有北伐名将金佛庄、中国新闻先驱邵飘萍、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著名物理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严济慈、台湾新闻报业巨子王惕吾等。据统计,目前在国内外工作的东阳籍博士和博士后有300多名,其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4名,具有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的东阳籍人士达2100余人,被《人民日报》称誉为“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目前,东阳的中小学教育水平名闻浙江省内外,每年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近千名,教学质量一直名列浙江省前茅,是远近闻名的“教育之乡”。   舒元舆(791-835):字升远。上卢泉塘北人。唐元和八年(813)进士。初仕即以干练知名。被宰相裴度荐为兴元书记,所作文檄豪健,一时推许。元舆负才,锐意进取。太和五年(831)上疏自荐,反复8万言,文辞精粹,出入今古,获文宗李昂嘉许。以擅文敢谏著称。宰相李宗闵谓其浮躁诞肆不可用。及李训得宠,召为左司郎中,充知杂事侍御史。九年七月权御史中丞。文宗省察记录囚徒罪状,因元舆奏辨明审,九月升御史中丞,以本官兼刑、兵两部侍郎,同平章事。时宦官仇士良专权。十一月,李训、舒元舆和凤翔节度使郑注等,密谋内外协势,铲除宦官势力。以左金吾卫石榴树上夜有甘露为名,诱使仇士良等往观,谋加诛杀。因所伏兵甲暴露,事败。元舆单骑出走,为仇士良神策军生擒,不日遭腰斩。史称“甘露之变”。弟元褒、元肱、元迥官同时。元褒早卒,余全被族诛。所著《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一日,文宗绕栏微吟,为之泣下。大中八年(854)昭雪。著有《舒元舆集》,其文《贻诸第励石命》 、《录桃源画记》收入《唐代散文选》,其诗入《全唐诗》6首。   乔行简(1156-1241):字寿朋。凤山乔宅人,后居城内乔宅园。学于吕祖谦。宋绍熙四年(1193)进士。历任通州知州,嘉兴知府,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兼侍讲,工部侍郎。理宗即位,行简应诏上疏,要求确守“求贤、求言”二诏之初意,持“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治乱安危莫不由此”的治国之道。行简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端平元年(1234)六月兼知枢密院事。朝议收复三京(今河南开封、洛阳、商丘),行简上疏,提出必先治内而后治外、欲用其民者必先得其心、必须选将练兵丰财足食的主张。次年六月拜右丞相,三年十一月进左丞相兼枢密使。嘉熙三年(1239)拜平章军国重事,封肃国公。四年九月加少师、保宁军节度使,封鲁国公。淳祐元年(1241)二月卒于家。追赠太师,谥“文惠”。行简历练老成,学识深厚,为人宽宏,好直言,善荐才。称永康陈亮有“特出之才,卓绝之识”,陈亮去世后,则为之上疏请谥,有《为永康陈亮请谥疏》存世。一生奖掖后学,关心家乡教育事业,曾执教于南园书院。著有《孔山文集》、《周礼总说》。   马光祖(约1201—1270),字华父,号裕斋,宋浙江东阳马宅镇(一说城西)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授新喻主簿。历知余干县、处州、镇江、隆兴府、太平州、临安府、建康府、江陵府及户部尚书、浙西安抚使、江东安抚使、宝章阁学士、明殿学士、资政殿学士等。   从真德秀学,宝佑三年(1255)累官至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继加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兼节制和州、无为军、安庆府三郡屯田使。   至建康,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钱20万缗支犒军民;削减租税,养鳏寡孤疾之人;给钱助诸军婚嫁;属县税折收丝绵绢帛,倚阁除免以数万计;兴学校,礼贤才,僚属皆极一时之选。招兵置寨。   继调荆湖制置,知江陵府,建康百姓怀念不已。理宗闻知,命以资政殿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学抚使衔,于开庆元年(1259)再任建康知府。   马光祖益思宽养民力,兴废起坏。免除前政亏欠钱百余万缗,罢减渔利税课,赐益于民。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撙节费用,建平籴仓贮米15万石,又为库贮籴本200余万缗,发粜常减于市价,以利于民。马光祖益思宽养民力,免除以前民欠赋钱百余万缗,鱼利税课全罢减;又修建明道南轩书院及上元县学;修饬武备,防拓要害为政宽猛适宜,事存大体。继进大学士兼淮西总领,召赴行在,升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   时值岁饥,荣王府积粮不发。马光祖一连三日往谒才得见,对之厉声说:“天下孰不知大王子为储君,大王不于此时收人心乎?”王以无粮辞,马光祖取怀中文书,一一陈说某庄某仓贮粮若干,王语塞,得粮活民甚多。   进同知枢密院事。差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后以沿江制置、江东安抚使再知建康府。三次任建康知府,累计12年,威惠并行,百废修举。建康郡民为其建生祠6所。   咸淳三年(1267)六月,拜参知政事,五年进枢密使兼参知政事,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   卒后谥“庄敏”。《宋史》卷四一六有传。   张国维(1595-1646):字玉笥。托塘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番禺知县。兴学校,课农桑,以德化民。崇祯七年(1634)擢右佥都御史,应天巡抚、安庆等十府,请命主持兴建繁昌、太湖城垣,浚松江、嘉定、上海、无锡等地河道,修筑吴江、江阴、苏州等县桥拱、塘堰、漕渠。积数年治水之经验,著《吴中水利全书》。升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继任兵部右侍郎。十五年九月升兵部尚书。清兵入京郊,国维获咎辞职归里,不久被捕解京下狱。路过苏州,沿途士人痛哭生祭。后以治河有功获释复职。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南都陷,国维拥鲁王监国,进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督师钱塘江。次年六月初,方国安叛降,十八日国维还守东阳。二十五日,清兵破义乌,抵东阳七里寺。遂召二子问生死态度。长子世凤即表示决不偷生,次子世鹏应答稍缓,国维即怒以石砚掷击,不中。世鹏泣对“从容尽节,慷慨捐躯,儿等甘之如饴,唯祖母年迈八旬……”。二十六日午夜,国维穿戴衣冠,向母诀别,从容赋《绝命词》三章,又写“忠孝不能两全,身为大臣,谊在必死。汝二人或尽忠,或尽孝,各行其志,毋贻大母忧,使吾抱恨泉下!”掷笔于地,付遗书于次子,投园池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谥“忠敏”。所著《吴中水利全书》,《四库全书》有著录。   金佛庄(1897-1926):乳名为文,学名灿,字辉卿。横店良渡人。民国7年(1918)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民国1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转为中共党员,为浙江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杭州小组的3名成员之一。次年6月,赴广州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民国13年春,奉命到广州参与创建黄埔军官学校,任军校第一期第三学生队上尉队长,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后历任营长、团党代表、少将团长等职。先后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和滇、桂军阀刘希闵、杨震寰叛乱及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部的两次东征。身先士卒,战功卓著,为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争得“党军荣誉旗”。北伐前期随总部转战,负责保卫指挥机关和苏联军事顾问的安全。南昌光复,入城维持秩序,除暴安良,民心大振。民国15年12月初,请命秘密赴杭州,策动江浙地方军队起义。9日晚离南昌,顺流东下。其行踪被孙传芳密探侦悉,11日在南京下关码头被捕。因营救不及,12日被秘密杀害于雨花台。   邵飘萍(1886-1926):字振青,紫溪人。14岁进秀才。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浙江高等学堂,受梁启超思想影响,任《申报》特约通讯员。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回金华任金郡中学教员。民国元年(1912)到杭州与杭辛斋合办《汉民日报》,任主编,严厉揭露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丑行,不时抨击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及其卖国罪行。报纸于1914年被袁下令查封,邵被捕。经营救出狱,流亡日本,入法政学校读书,并组织“东京通讯社”。1916年初,应邀回国任《申报》、《时报》及《时事新报》主笔,笔伐袁世凯称帝。袁倒台后,任《申报》驻北京特派员。1918年7月,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0月,又创办《京报》,任社长。1919年“五四”运动时,在《京报》上揭露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卖国罪行,触怒了段棋瑞政府,报纸被查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1920年下半年,段棋瑞政府倒台,回北京复办《京报》,与徐宝璜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于北京大学成立新闻研究会,主讲新闻采访课。以后,又在北京平民大学、政法大学讲学。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积极支持反帝反军阀斗争。4月,张作霖奉军入北京,邵即被捕。26日,以“宣传赤化”罪惨遭杀害。著有《新闻学总论》、《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新俄国之研究》、《实际应用新闻学》等。   蔡希陶(1911-1981):原名中矩,字侃如,曾用名玄彭,后以号为名。蔡宅人。历任中国植物学会名誉会长、云南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科院昆明分院副院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等职。毕生从事植物学研究。民国21年(1932)始,以3年时间深入云南大凉山、屏边等地调查考察,采集植物标本1万多号。成功引种、选育名贵烤烟“大金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发展烤烟品种,使烤烟生产成为云南省的经济支柱。1953年,种芽嫁接成功原产巴西的三叶橡胶树。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在西双版纳创建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和热带植物园。不久,又建立大勐龙生态群落研究站。1963年9月,出席在加纳举行的西非科学协会第四届年会。1972年,在勐连山中找到自唐代以来一直靠进口的重要内科植物“血竭”资源龙血树。推倒“中国没有血竭植物”的论断。蔡希陶毕生研究植物资源、植物分类,提出在一特定地段上,人为安排适应人类要求的木本和草本的各种组合,奠定了中国人工植物实验群落学的根基,成为著名的植物学家、植物资源学家。著作有植物学研究论文20多篇,译有《系统植物分类》、《农林植物考源》等。   严济慈: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1年1月23日生于浙江东阳,1996年11月2日在北京去世。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和东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士学位。1925年在巴黎大学获硕士学位。1927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27年起同时在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任教授。1928年起在巴黎大学光学研究所和法国科学院大电磁铁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1931年起一直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镭学研究所所长。1935━1938年当选为法国物理学会理事。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兼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东北分院院长,技术科学部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执行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校长,中国科技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等职。曾任全国人大三、四、五届常委会委员,六、七届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198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严济慈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和应用光学等方面做出重要成果。他精确测定了居里压电效应“反现象”,发现了光双折射效应;系统研究了水晶圆柱体施加扭力起电现象,发现水晶扭电定律;深入研究了碱金属蒸气等光谱,发现轴向对称的分子有效截面数值和费米━莱因斯伯格方程不符,并为原子物理学中的斯塔克效应等提供了丰富的实验证明;在大气物理学的臭氧层测试研究中,他精确测定了臭氧紫外吸收系数,被世界各国气象学家使用达30年之久;他还研究了压力对照相乳胶感光性能的影响,发现压力能减弱乳胶感光性能。抗日战争期间,严济慈在昆明领导开展应用光学研究,研制成大批军用、医用光学仪器设备,并被授予胜利勋章。   严济慈曾在法、美、英、德等国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3篇,1986年汇集出版了《严济慈科学论文集》。他还编著了从初中到大学的10种数学、物理教科书,如《初中算术》、《几何证题法》、《普通物理学》、《高中物理学》、《初中物理学》、《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电磁学》等,培育了中国几代科技人才和许多科学家,为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冯宿(767~837),字拱之。冯家楼人。唐贞元八年(792)与韩愈等同登“龙虎榜”进士。累官左散骑常侍兼集贤殿学士。太和初任河南尹。时,洛宛使姚文寿纵容部属强夺民田,吏不敢捕。冯宿袭取而杖杀之。四年,任工部侍郎,继调刑部侍郎,修撰《格后敕》30卷。九年,任剑南东川节度使,修建城郭,增备兵械,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建树颇多。与韩愈交厚,以古文名于时。秉性耿介。病危时,家人请宿宽恕将判重刑之囚犯,以求积德延寿。宿不许。年七十卒,以平生书籍陪葬。旨赠吏部尚书,谥“懿”。《旧唐书》卷一六八、《新唐书》卷一七七有传。柳公权书冯宿碑存西安碑林。所著《冯宿集》,《唐书·艺文志》有著录。诗2首入《全唐诗》。   赵松庭,一代笛子宗师。浙江东阳人。九岁学吹竹笛。上海法学院肄业。曾任东阳中学、缙云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文工团团员,浙江省歌舞团演奏员,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员、艺术指导。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等。著有《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等。曾任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名誉校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赵被音乐界称为南派笛艺的代表人物,浙派笛艺创始人,被誉为“江南笛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等。著有《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笛艺春秋》、《笛子演奏基础教程》等著作,是我国第一位成功研制排笛、骨笛和铜管双笛的竹笛大师。

房地产经济师任建康

185 评论(14)

michellellll

“宋”之一字,最初的本意是可供人居住的房屋,但早已湮没弃用。西周灭商后,姬发曾分封帝辛(即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地,不过在三监之乱后武庚被杀,只好再封微子启(帝辛之兄)于宋城(今河南商丘),并顺势将国号改成了宋。 自此“宋”这个字,就成了地名、姓氏和国号的结合体。尤其是国号——除了宋国这个传承了34君、829年的两周诸侯国,人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立国于五代之后并终亡于蒙古人之手的赵氏两宋了。 对于南北两宋,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大概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一个是“富”,再一个就是“怂”。 两宋之富且不提,唯其将这个与国号近乎同音的“怂”字发扬光大的本事,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终其一朝319年间,被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蒙古人轮番暴揍就也不提了,赵家皇帝自身的不思进取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宋太祖赵匡胤手中的玉斧一划,大渡河以南的土地就不要了;宋太宗赵炅屁股挨了一箭,光复燕云十六州的理想就永远存在于士大夫的嘴炮之中;澶州之战本来已经对契丹人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宋真宗赵恒却心甘情愿的主动献上岁币;至于靖康之前之后的那些破事,更是让人提都懒得再提。 对此,赵宋君臣居然觉得心安理得,甚至用编瞎话的方式给自己找借口: 当然,除了两周之宋国和赵氏之两宋,在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一个以宋为国号的政权,那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刘宋。 而且与赵宋相比,刘宋更像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比如按照五德始终说的说法,赵宋属火德,因此又称火宋或炎宋;而刘宋属水德,因此也被叫做水宋。不过这个水宋其实一点都不水——他们那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开山老怪、宋武帝刘裕,堪称是中国两千年王朝史中诞生过的数百位皇帝里的第一猛男。在他的一生中,平桓楚、荡谯蜀、降仇池,扫尽孙恩、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南方所有割据势力后,又北上亡南燕、灭后秦、大败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使得新生的刘宋王朝得以据关守河,与鲜卑人的北魏隔黄河相望。 话说刘宋巅峰时期,疆域达到了276万平方公里,几与北宋持平,更远非真正苟在江南挨揍的南宋可比。可是在后世赵宋一直悄咪咪的冒充着大一统王朝,而刘宋却被盖棺定论为“南朝”——若非天不假年、刘裕称帝后不足两年即亡,北魏的鲜卑人弄不好都得被这位宋武大帝一口气撵回塞北老家去。而在刘宋十帝中,宋文帝刘义隆、宋孝武帝刘骏、宋明帝刘彧或是智商在线,或是手段狠辣,都颇有雄主之姿,可为啥却没有继承父祖的遗志、将统一大业进行到底?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刘裕的子孙虽然继承了他砍人的勇气和本事,但却对砍那些外姓的逆贼和胡姓的鲜卑蛮子兴趣缺缺。 那他们想砍谁?当然是砍姓刘的——砍外人哪有砍自家亲戚过瘾? 于是在刘宋59年间掀起的无数场腥风血雨里,被献祭的大多数牺牲品都是刘裕的子孙。等这帮刘家皇帝砍过瘾了,却赫然发现自家亲戚都快被砍绝种了,连个能生儿子的都没剩下。 在这种情况下,南齐的开国老祖萧道成要是还不赶紧来捡现成的便宜,恐怕都得遭天谴。 刘宋之所以以“宋”为国号,是因为刘裕自称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所以祖籍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又因为彭城这旮旯在春秋时期属于宋国,所以老刘发家后才被封为宋公和宋王,继而才有了刘宋王朝。 不管这个祖宗是不是刘裕“倒贴”的,反正到了他这辈老刘家早就成了破落户,毕竟“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嘛(刘裕小字寄奴)。所以老刘要想发迹,只能靠自己去奋斗乃至拼命,幸好他恰恰又有拼命的本钱。比如他参军后第一次上阵,就敢举把大刀追着几千人砍: “裕独驱数千人”——第一次上阵便强悍若斯,堪称古今第一砍人王,怕是项羽、李世民、赵匡胤、朱棣之辈也不得不服气吧? 不过因为老刘出身太低,所以奋斗的历程就比较漫长。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直到义熙二年(公元406年),他的长子刘义符才出生,而此时的刘裕已经44岁了。 老父幼子对于一般人来说无所谓,可对于帝王而言就是个能要命的问题了。比如说一旦当爹的驾崩了,继位的儿子还没成年,皇权恐怕就不会太稳当。要是再赶上像南北朝这样的乱世,几乎就意味着一个王朝要玩完。 刘裕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可他没办法啊!老刘结婚其实挺早的,20岁时发妻臧爱亲就为他诞下一女,但此后老刘就拎着刀砍人砍前程去了,一直顾不上生儿子。直到义熙初年立下“匡复之功”的刘裕获封豫章郡公、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东晋朝政大权时,他可能才意识到自己的前程不止于星辰大海,必须得赶紧生儿子继承家业。 所以老刘一边继续砍人,一边开始努力耕耘。终于在余生的15年时间里,连续诞下了7个儿子和9个女儿。其中最受他重视的就是长子刘义符和次子刘义真。 刘裕的发妻、武敬皇后臧爱亲一生中只诞下过一女,因此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刘义符理所当然就成了刘裕的世子及后来的太子。而为了防止意外以及刘义符不靠谱,刘裕又一脚把刘义真踹进军队接受锻炼。 又因为老刘总是忙着在外砍人,所以刘义符和刘义真兄弟就有了如下分工——作为正牌接班人的刘义符坐镇建康(今江苏南京),在刘穆之的辅佐下主持后方大局;作为备胎的刘义真,则跟随自家老爹学习如何砍人。 应该说,刘裕对儿子的谋划在当时的条件下挑不出太多毛病,但也存在着两大隐患。其一就是刘义符和刘义真的年纪实在太小了,有点拔苗助长;其二就是谁也想不到,刘裕称帝还不足两年就撒手人寰了。 像刘义符当上豫章郡公世子时才刚满10岁,被册立为太子时也才13岁,17岁就不得不接班当上了皇帝。以这个年纪接手父亲开创的偌大基业,既难服众,他自身也没这个本事。相比之下刘义真就更惨了,刚满10岁就被任命为都督雍凉秦三州诸军事、领护西戎校尉、雍州刺史,不但要身为一方主帅直面北魏、胡夏、吐谷浑以及后秦余孽等如狼似虎的强敌,老爹刘裕还一拍屁股跑回建康篡位称帝去了——这个局面别说刘义真了,就算把同龄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拉过来,也只能是送菜的下场。 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一个10岁的娃镇不住场子,昔日在刘裕手底下老实得一塌糊涂的诸将爆发内讧。胡夏趁机来攻,长安随之沦陷,晋军全军覆没,仅刘义真一人逃回建康。 更要命的是小小年纪的刘义真在军营里染上了一身的痞气匪气,因此与徐羡之、傅亮等文臣关系恶化,成为后来宫变事件的导火索。 而太子刘义符也没好到哪儿去。一方面因为常年难得见到刘裕几面,所以难免对老爹“莫得感情”;另一方面就是他年少轻狂,性喜玩乐,哪怕是在父丧期间也照样花天酒地,谁劝都不听: “时帝于华林园为列肆,亲自酤卖。又开渎聚土,以象破冈埭,与左右引船唱呼,以为欢乐。夕游天泉池,即龙舟而寝。”(《宋书·卷四·本纪第四》) 年轻人爱玩是天性,刘义符也没干过什么伤天害理的大坏事。如果他能在皇位上多坐几年,没准也能成为一个不错的皇帝。可问题是当时天下相争,北魏正在一统北方,并对刘宋虎视眈眈,紧张的局势不可能给他成长的时间,而刘裕指定的4位“顾命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和檀道济也没耐性等待他成长。于是在景平二年(公元424年),徐羡之等4人以张太后的名义废刘义符为营阳王,随后干脆一刀将其宰了,时年仅19岁。 刘义符没了,按理说该刘义真上位。可是后者跟徐羡之等人关系不睦,为绝后患,干脆把这位刘老二也给剁了。 老二也没了,那么只有让老三来当皇帝。于是那位因为“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而跟英明神武的老爹形成鲜明对比的刘义隆,幸运的成为了刘宋的第三任皇帝。 是为宋文帝。 徐羡之等4位“顾命大臣”虽然宰掉了刘裕的接班人和备胎,但显然跟萧道成之流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毕竟最终还是将大政归还给了刘氏。 从这个角度看,刘义隆还得对徐羡之等人感恩戴德。毕竟若非后者一系列大逆不道的操作,他根本没机会染指皇位(刘裕并不重视刘义隆,曾处死其生母,还将其过继给三弟刘道轨)。 可刘义隆并不这么想。在他地位稳固后,先后设计逼徐羡之自杀,处死傅亮和谢晦,最后连最老实的檀道济都不放过,还给后人留下了自毁长城这个典故。 反正只要有人威胁到了他的权位,哪怕可能性只有0.01%,但经刘义隆四舍五入后,危险性统统高达100%——这样的危险分子,怎么可以放过? 等刘义隆干掉了所有外姓危险分子后,又把怀疑的目光盯在了自家人身上,比如他的四弟刘义康。 这位官拜大将军兼领司空的彭城郡王,除了从娘肚子里钻出来的时间比刘义隆晚了点外,其他各方面的特质都更适合当一个皇帝: 尤其是在宰相王宏死后,刘义康独掌朝政,实打实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同时这位刘老四性格霸道又不拘小节(比如府中私养有6千部曲,但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士族豪门中并非鲜见),于是就引起了刘义隆深深的猜忌。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自打刘义隆觉得他家老四心怀不轨,就不断有人撺掇后者造反,然后类似的消息又会立即传进刘义隆的耳朵里。于是在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刘义隆先下手为强,将刘义康的心腹党羽一网打尽,并迫使后者上表求退。 不过这还没完,此后又不断有人告发刘义康谋反,导致其被废为庶人。哪怕此时的刘义康已经成了没牙的老虎,但刘义隆根据他的四舍五入大法掐指一算,就得出了这货一定会反的结论,便在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将其毒杀。 整个刘宋朝野都说刘义康要造反,而且一旦真有人造反了还总是喜欢扯上刘义康的旗号。可是直到被自己的亲哥哥毒死,刘义康也没对自家的江山动过一刀一枪,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刘宋宗室大屠杀事件的第一个牺牲品。 刘义隆在位30年,其实也就杀了刘义康这么一个自家人。可见他虽然是老刘家玩自相残杀的始作俑者,但却志不在此,刘义隆考虑更多的,还是自己老子留下的经验教训。 啥经验教训呢?那就是要早生儿子——试想刘裕要不是44岁而是24岁就生下了儿子,那么即位时已经38岁而非18岁的刘义符又岂会那么胡闹?即便他依然胡闹,徐羡之之辈又岂敢轻易杀之? 不得不说刘义隆是个实干家,17岁刚登基那年就生下了长子刘劭,并在后者6岁时便册立其为太子。然后他又以平均一年一个的效率连生出29个子女,其中儿子就有19个。 这回儿子不但生得早,数量也足够多。一根筷子能轻易被折断,那19根捆在一块呢?怕是徐羡之复生也没辙了吧?这下子刘宋江山看上去是稳如泰山了。 可是刘义隆还是忽视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太子这个位置坐得时间久了,固然可以养望,但也很容易让一个正常人变得不正常。 比如太子刘劭6岁就坐进了东宫,可到了30岁时还是蹲在东宫。而他老子刘义隆此时才47岁,正值壮年,恐怕再过20年之后,刘劭弄不好还得蹲在东宫。 而且继续蹲在东宫的前提是他还活着——话说在那个一场感冒就能带走一地人的年代,儿子熬不过老子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更何况因为刘劭的生母袁皇后去世,他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弄不好连太子都没几天当头了。 于是急不可耐的刘劭就找了个叫严道育的女巫画圈圈诅咒那个老不死的(巫蛊之祸),并在事泄后铤而走险,联合二弟刘濬发动政变,一刀把他老子刘义隆给砍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弑父篡位结果还成功了的例子(此前北魏拓跋绍也曾弑父,但称帝未成就被干掉了)。不过这种“穷弑极逆,开辟未闻”(《宋书·卷八十五·列传第四十五》)的恶行显然是惹了众怒,使得刘劭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为了稳定人心,他急于改元以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因此没等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过完,就急吼吼的改成了太初元年。 刘劭的这种做法并非首创,在此前蜀汉后主刘禅、东吴废帝孙亮以及西晋惠帝司马衷都干过登基当年便改元这码事。不过因为刘劭弑父篡位的行径太过恶劣,这种做法反倒成了一种禁忌,在此之后的历代皇帝哪怕心里再猴急,也得耐心的等到下一年到来才肯去改元。 生怕别人拿刘劭跟自己作对比。 既然刘劭如此罪大恶极,那就避免不了天下共诛之的下场。不久以后,刘义隆的第三子、武陵王刘骏公开起兵讨逆,并得到了刘义宣、刘诞等宗室力量的支持,于是很快攻陷建康、斩杀刘劭。 从弑父到被杀,刘劭的皇帝瘾只过了72天。而且从刘骏到后世均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连个恶谥都没捞着,史书上只好将其称为“元凶劭”,他所引起的这场风波及内战,也被称为元凶之乱。 随即刘骏称帝,是为宋孝武帝。 刘骏堪称是刘宋的中兴之主。他在位12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上屡败北魏,文化上倡导礼乐,反正各方面的作为都比他那个号称开创了“元嘉之治”的老爹刘义隆强。 而论到宰杀自家亲戚的本事,当老子的刘义隆更是没法跟刘骏比。 大哥刘劭弑父篡位、罪大恶极,刘骏不但一刀将其砍了,为了斩草除根还把他的4个儿子也给连坐了,不过让人也挑不出多大毛病。二弟刘濬和四弟刘铄助纣为虐,杀之也不为过。不过刘骏可能是因此杀自家亲戚杀上了瘾,于是逮谁就想砍谁,要是砍不着或者砍不死,就简直比自己挨刀还难受。 比如六弟刘诞。当初刘骏起兵讨逆,刘小六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并在战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朝中位高权重。这样一来,他就理所当然的招来了刘骏猜忌的目光。 刘小六很懂事,马上给三哥上书,大力建议抑制宗室势力,公开用自缚手足的方式表达忠心。不仅如此,哪怕后来被贬黜到了地方,刘诞还是没完没了的向刘骏敬献祥瑞,等于是一遍遍的向自己的三哥认怂——我服了,别砍我了行不? 刘骏的答复呢?当然是不行。 刘诞上书要抑制宗室,刘骏就将其9条建议扩大到24条,不但要剁其手足,还得掏心挖肝;刘诞表示要放权享乐,刘骏就将其一脚踢出建康,却放在咫尺之遥的广陵(今江苏扬州)并派心腹统重兵监管;刘诞为了体现自己并无野心便在封地胡作非为,于是立马就有无数“义民”上书刘骏,表示这货要造反。就算表面看上去没反,心里也早就反了…… 于是刘骏先是顺应民意将刘诞贬为侯爵,又在其赴任途中欲行刺杀之举。结果刺客手艺太潮,不但丢掉了性命,还让刘诞逃回了广陵。 这下好了——你刘诞宰了皇帝的人,不肯受命赴任,还躲在广陵抗拒天使。这不是造反,那何为造反? 于是刘骏理直气壮的发兵讨逆。 对此,刘诞委屈极了: 刘诞在憋屈之下嘴上一时没把住门,泄露了刘骏的宫闱丑事,导致的结果就是后者在羞恼之下大开杀戒,将刘诞滞留在建康的亲友统统屠戮殆尽,死者达千人以上。 这下兄弟间再无缓和的余地,刘骏催动大军疯狂攻打广陵。刘诞在破城后被杀,他唯一的儿子尽管在事前被偷偷藏在民间,但刘骏仍然不肯放过,在大肆搜捕后将其杀害。 不仅如此,刘骏还深恨拥戴刘诞的广陵士民,下令将城中女子犒赏军士,男子高过五尺(大约相当于1.3米)者悉数处死并垒成京观以作震慑。 有了刘诞这个先例,刘骏再看哪个亲戚不顺眼的话,砍起来就有套路可循了。比如六叔刘义宣,刘骏就把他的女儿们(也是刘骏的堂姐妹)弄进宫中乱搞一气,果然逼反了那位怒发冲冠的父亲,于是便可以发兵讨之、宰之;比如十弟刘浑,虽然就是个没脑子的莽夫,但谁让刘骏不待见他呢?于是又有人上书指其谋逆,刘骏顺势先将其贬为庶民,再派人勒令他自杀;再比如十四弟刘休茂是个暴脾气,刘骏就让司马庾深之、典签故意激怒他,逼其造反。 刘骏在位12年,叔伯兄弟宰掉了7个。不过这还不算啥,毕竟比起他的十一弟刘彧来,刘骏简直仁慈得如同万家生佛。 刘骏死后,长子刘子业继位。这位宋前废帝虽然年纪小(16岁即位)、在位时间也仅有短短1年,但做下的坏事、恶事、变态之事简直罄竹难书,是史上最著名的暴君之一。要历数刘子业之恶,我恐怕得另开一篇万字长文。 不过刘子业似乎对砍自家亲戚这码事并不是十分感兴趣。史书所载被他弄死的刘氏宗室只有3个——叔祖刘义恭受不了这货的残暴想要将其废掉,结果事泄被杀;八弟刘子鸾因为深受刘骏的喜爱,所以遭到了刘子业的妒忌,所以被赐死;倒是二十二弟刘子师只是个6岁的娃娃,却也被其杀害,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相对于砍亲戚,刘子业更喜欢虐待他们。 比如他的3个叔叔刘彧、刘休仁和刘休祐因为长得很肥,就被这货关在竹笼子里称重,并按照体重分别给起了“猪王”、“杀王”和“贼王”的匪号。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带着关有三王的竹笼招摇过市,对其大肆侮辱。 尤其是后来的宋明帝刘彧,刘子业最喜欢折磨他: 所以后来刘彧宰了刘子业,是不是看上去有些正义之举的味道? 不过刘彧弑君即位后,刘骏的第三子刘子勋表示不服。话说在刘宋王朝能当上皇帝的第三子,几乎就意味着皇位触手可及——刘裕家老三刘义隆、刘义隆家老三刘骏以及刘彧家老三刘准(即刘宋最后一任皇帝宋顺帝),除了倒霉催的刘劭家老三刘彬之外,都能过上当把皇帝的瘾,凭啥刘子勋就不行? 于是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刘子勋在寻阳城自立为帝,并得到了孝武诸王和各地州郡长官的支持,遂东伐建康,史称“义嘉之难”。 只可惜刘子勋口气大,本事却不行,很快被刘彧击败,并被砍了脑袋,时年11岁。 虽然干掉了刘子勋,但刘彧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屡次宫廷政变以及内乱不绝,刘宋国力消耗很大,北魏趁机侵占了山东及淮北地区,并对富庶的江南垂涎不已。 不过刘彧治国的核心宗旨是攘外必先安内——当然这么说也不准确,不过要是把“安内”改成砍死所有的刘姓亲戚,那就准确得不能再准确了。 刘彧也是个实干家,而且说干就干。他首先对准的目标,就是宋孝武帝刘骏的儿子们。 话说刘宋皇帝只要能活过20岁的,个个都是开枝散叶的小能手。刘裕44岁开动,16年间生了7个儿子,这在老刘家的生殖机器中都算是一只弱鸡——刘义隆活了47岁生了19个儿子,刘彧终年34岁生了12个,刘骏更是高手中的高手,用了35年生了28个! 等到刘彧即位时,在刘骏的28个儿子中除了10个早夭的、被刘彧亲手宰掉的刘子业和刘子勋,以及被刘子业弄死的刘子鸾和刘子师外,活着的还剩下16个。而对这16个亲侄子,刘彧一个都没有放过统统给弄死了,连还没断奶的小娃娃都不能例外。 于是宋孝武帝刘骏彻底绝嗣。 可是光让三哥刘骏断子绝孙哪能让刘彧满足?所以他的目光又盯上了老爹刘义隆。 至刘彧即位,刘义隆的19个儿子中活着的还有6个——当然不算刘彧自己。对自己这6个亲兄弟,他下手依旧狠辣,砍死了5个,就落下了个十八弟刘休范。不过不要紧,老爹的遗憾可以由儿子来补——刘彧死后,其子宋后废帝刘昱成功逼反并弄死了自己的十八叔。 自此,宋文帝刘义隆也绝嗣了(当然刘彧这一支暂时除外)。 刘彧杀亲戚杀得有多疯?十二弟刘休仁打小就是刘彧的铁杆小跟班,在刘子业“虐叔”期间,刘休仁跟刘彧同病相怜,一个是“杀王”一个是“猪王”,还结伴接受公众围观。刘彧弑君时,刘休仁更是头号帮手,并第一个拥立其为帝。义嘉之难时,刘休仁是刘彧的头号打手,又替他讨平了殷琰等叛军残余势力。 甚至于刘彧将刘骏的儿子们一扫而光,也是在刘休仁的建议下实施的。刘休仁对刘彧可谓是忠心耿耿,说他毫不利己专门利哥也不为过。 可就是像刘休仁这样的铁杆“死粉”,刘彧仍然心怀猜忌。泰始七年(471年)刘彧患病,因担心死后刘休仁无人可制以至于威胁到太子刘昱,便下巴一抬,谁都不爱。昔日娇俏可爱的小甜甜,转眼就成了面目可憎的牛夫人。 于是刘彧便派人拿着瓶毒药,去给刘休仁尝尝鲜。 临死前,刘休仁委屈得嚎啕大哭: 很快,刘休仁便一语成谶。 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在将刘宋所有前任皇帝的直系子孙几乎都干掉了以后,刘彧终于能放心的驾崩,并传位给自己的大儿子刘昱。 刘昱,史称宋后废帝,跟宋前废帝刘子业堪称是自古以来暴君中的“卧龙凤雏”,不分伯仲。 不过要是非得分出谁是卧龙、谁是凤雏其实也不难,因为相比刘昱,刘子业显然要稍逊一筹——毕竟后者当上暴君时已经是16岁“高龄”。而刘昱不满10岁即位时就已经恶贯满盈,到天怒人怨被弄死时才不过15岁,谁更有当暴君的天赋一目了然。 不过刘昱砍自家亲戚的战绩显然没法跟刘子业相比。但这是非战之罪,毕竟刘昱的老子刘彧太能干,把能砍的都砍得差不多了,就给儿子留下了刘休范这么个漏网之鱼。 这不能不说是刘昱的一个终生遗憾。 不过刘昱做不到的事,萧道成可以做。 话说刘昱在位时,老萧的遭遇其实并不比刘彧当年好到哪儿去。刘昱曾经在一个晚上跑到萧道成的府邸玩耍,非要拿这位后来的南齐太祖皇帝的肚脐当靶子射箭玩,幸亏在旁人的苦劝下才用骨箭代替了铁箭,否则后来的历史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还没完。可能是刘昱天生第六感非常敏锐,所以总想弄死老萧。于是他又在某夜率侍卫偷袭萧府,叫嚣着让老萧出来送死。被逼到这个份儿上了,萧道成依然只能认怂,死守围墙就是不肯看门,这才逃过一劫。 元徽五年(公元477年)因刘昱又无缘无故的滥杀无辜,忍无可忍的侍卫干脆一刀砍死了这个尚在稚龄的暴君。刘昱死后,有萧道成的心腹手持其首级跑去报信,结果老萧却认为是皇帝又耍花招骗他出去送死,居然死活不敢开门。直到亲眼看到刘昱的首级,这才一口气咽进肚子了,终于敢跑出家门耀武扬威: 萧道成自此独掌朝政大权,早就快被自家人杀绝了的刘氏宗室根本无力相制,被其亲手送上皇位的又一位刘家老三、后来的宋顺帝刘准不过是个傀儡而已。两年后,萧道成逼迫刘准禅位,篡宋为齐。 新朝开辟加新君即位,还没死的旧朝旧君自然要扫地出门。当萧道成的心腹王敬则入宫赶人时,刘准差点被吓尿了: 在这里涉及到一桩典故,王敬则以此嘲讽刘准自作自受。 话说在刘宋之前,历代王朝都有善待亡国之君的传统——当然要排除掉没脑子的莽夫项羽和没开化的蛮夷们。像是西汉末帝刘婴在大新朝就一直活得好好的,汉献帝刘协在禅位后活得比当皇帝时还欢实,三国时魏蜀吴的倒霉蛋曹奂、刘禅和孙皓都得到了善终。 可刘裕篡晋后,先是将晋恭帝司马德文贬为零陵王并监视居住,又在毫无必要的情况下将这个已经没有任何威胁的亡国之君杀死,开了一个极端恶劣的先例。 于是萧道成也有样学样,先是让刘准当了几天汝阴王,然后就一刀宰了。不仅如此,他还斩草除根,“宋之王侯无少长皆幽死矣”(《南史·卷三·宋本纪下第三》),反正姓刘的一个都不放过。 自此,不但刘彧也断子绝孙了,连刘裕的直系子孙也一个都没剩下。 正像《尚书》说得那样,“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186 评论(8)

小年糕lc

乔行简(1156-1241):字寿朋。凤山乔宅人,后居城内乔宅园。学于吕祖谦。宋绍熙四年(1193)进士。历任通州知州,嘉兴知府,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兼侍讲,工部侍郎。  张国维(1595-1646):字玉笥。托塘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番禺知县。兴学校,课农桑,以德化民。崇祯七年(1634)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请命主持兴建繁昌、太湖城垣,浚松江、嘉定、上海、无锡等地河道,修筑吴江、江阴、苏州等县桥拱、塘堰、漕渠。积数年治水之经验,著《吴中水利全书》。升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继任兵部右侍郎。十五年九月升兵部尚书。清兵入京郊,国维获咎辞职归里,不久被捕解京下狱。 金佛庄(1897-1926):乳名为文,学名灿,字辉卿。横店良渡人。民国7年(1918)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民国1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秋转为中共党员,为浙江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杭州小组的3名成员之一。蔡希陶(1911-1981):原名中矩,字侃如,曾用名玄彭,后以号为名。蔡宅人。历任中国植物学会名誉会长、云南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科院昆明分院副院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等职

164 评论(13)

我们是MJ

厉文才于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登进士第,是金华第一个文武进士,他的学、才、能皆出类拨萃,以“靖寇安民”有功,深得唐太宗嘉许。厉文才在唐贞观初年任道州刺史,当时荔浦县盗贼猖獗,厉文才威爱并施,到任仅一个月,就平息了郡盗,一郡大治。“弭”,谓消除,平息。厉才子厉济侍御史,其厉乾耀初任主薄,后至翰林大学士。厉乾耀之子厉必达登唐代宗大历间进士,其孙厉元在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进士,厉元长子厉自南登光启乙巳进士,次子厉图南登大中年间进士,仕西川副节度史、天章阁御史。厉必达次子厉黄仕校修郎,其子厉休,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进士及第第二,官至桂州都督,与祖文才公并称“厉氏两都督”。厉氏子孙在宋朝声誉更为显赫,厉仲祥,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年)中状元,右科第一,官至两淮安抚史,左领卫中郎将,他的刚毅好学,深得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永康人陈亮(癸丑科状元)看重,便把小女许配给他,婿翁均为状元历史上极为少见。厉仲祥、厉仲枢、厉仲诠三兄弟皆登进士。厉仲枢,文武双全,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文武进士第五名,其子厉伫、厉琮于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同登进士榜,此即“父子进士”,“兄凝进士”坊之由来,两代五人登进士,《东阳隆庆志》记载:“兄弟同科,惟厉氏矣”。有厉蠲进士,子厉汪进士,孙厉模进士,曾孙厉文翁连续四代的“祖孙进士”,厉汪封西外宗正臣赠太师。厉文翁登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进士,仕正议大夫,迁资政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封东阳郡开国侯,食邑千户,在洋溪开厉府(现在后里村附近),居官四十年,《宋史·名臣传》有记载。

298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