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59

朵朵陌上花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经济师访谈节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阿尔卑斯1013

已采纳
注目人的价值,却不被人遮蔽 危机带来的好处之一是让人追问和反思。在这场全球的经济危机面前,那些能够帮助人追问和反思的组织正在成为萧条中的例外。 在英语世界的媒体中,《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周刊——它自称为报纸——是平日就在帮助人们辨清世界方向的少数新闻杂志,到了危机的时刻,它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在《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这样的传统主流媒体继续缩减发行量以及广告额不断下跌的时候,《经济学家》却截然相反。从2008年1月到10月,它的零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以上,到2008年8月中旬,它的北美版广告页数增加了7.2%,访问其网站的人数在7月份达到350万人,比去年同期多了45%,而评估世界媒体和广告业的美国《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机构评选这份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周刊为2008年度最佳杂志。 其实,早在一年前,距离华尔街危机的最终爆发还有10个多月的时候,《经济学家》就曾预测自己的读者很可能因为危机的加剧而变得越来越多。2007年12月,时任《经济学家》集团总裁的海伦·亚历山大(Helen Alexander)对《卫报》说:“还是回到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这个基本点,这绝对是这个品牌的亮点:形成判断和拥有观点。是观点纸(viewspaper),不是新闻纸(newspaper)。” 随便拿来一期《经济学家》跟同类的新闻和商业杂志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其他的媒体在相当程度上跟娱乐业没有太大的区别,差不多都以所谓名人的一举一动为焦点,只是名人所在的领域不尽相同,多是就人论人、就事论事,封面和内容自然也就多是各种名人的照片和故事,即使涉及观点,也多是这个名人说了什么那个名人发表了什么见解。 在《经济学家》那里,名人、不出名的人、公司、国家、非政府组织和新近发生的事件被置于广阔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中,读者从中看到的是比较清晰的事态分析,是鲜明的立场,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如果考虑到这本杂志的使命,有这样的风格就不奇怪了,很难找到还有另外一本周刊在它每一期的首页印上这样的话:加入“一场严肃的竞赛:让奋力前行的智慧战胜阻碍我们进步的卑劣而心虚的愚昧。” 不仅如此,自从1843年由一名苏格兰做帽子的商人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创立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实行文章匿名制度,除了专题和约稿之外,所有的文章都没有记者编辑的署名。在这里,人们会清楚地看到,这份在意识形态上以传播古典自由主义闻名的刊物跟个人主义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像他的前任们一样,《经济学家》现任主编约翰·米克尔斯维特(John Micklethwait)认为,这是品牌比个人才华更重要的办刊立场的体现,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个人崇拜是危险的。” 而他的副手,执行主编丹尼尔·富兰克林(Daniel Franklin)进一步解释这样的立场时说,他们注重的是有“好的人”,就是这些人要独立,不受各种势力的左右,对世界怀有好奇心,致力于寻求对世界的真正理解,而不是自己的名利,所以《经济学家》从来不去打造“明星记者”、“明星主笔”之类的光环,因为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反映了辩论的过程,不是哪一个记者个人的观点,有整个《经济学家》的力量在背后支撑。” 对大部分同行来说,这个《经济学家》的力量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它不是在短时间内由某些精英竭力拼搏而获得的名声,而是经过漫长的年月不断长大的生命。 比自由更高的自由 在它的早期,如果有人认为这本杂志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甚至不会存活多久,估计会有很多人认同。在《经济学家》纪念创刊30周年的时候,它的发行量才大约3000多本,而这本杂志自己对当时的记录是:“1876年,发行量达到3690份,之后逐渐下降,直到1881年。” 早在1711年,当现代媒体的先驱约瑟夫·阿狄森(Joseph Addison)和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 Steele)创办《旁观者》日报(The Spectator)的时候,那份读物的发行量最高时已经达到一万四千份,但《旁观者》日报却只维持了两年。如今在英国政界和思想界还很著名的《旁观者》周刊是在1828年创办的,而它的创建者是一直都没有多少名气的英国记者罗伯特·润特尔(Robert Stephen Rintoul)和他的那些更加不为公众所知的朋友们,这份刊物已经成为英语世界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刚好度过180年。 与《旁观者》这样重点关注本国事务的媒体不同,《经济学家》从一开始就是超越一时一地的视角。它的创立者威尔逊在最初介绍《经济学家》的使命时就明确指出:“我们严肃地相信,自由贸易、自由交流会比任何其他可见的动因都更加促进文明和道德在全世界的扩展。” 这个全世界当然包括威尔逊所在的国家,“如果我们在国内举目观看,”威尔逊在他那篇发刊词中继续写到,“我们看到的是愚昧、堕落、败坏、不信神,这些现象充斥的范围之广已经足以让任何一个文明国家丧失脸面了。”虽然身处被很多史书赞誉的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经济学家》创立者笔下的英国却可能更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在世界历史上更糟糕的社会。事后的历史表明,这份由英国人办的杂志并没有随着英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的眼界和使命感是《经济学家》不局限于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原因所在,威尔逊在1843年8月5日发表的声明值得在今天继续引述:“我们的眼光不仅仅在于议会中通过的各种法案的效力,甚至也不在于好善乐施者的努力,尽管值得称颂,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治愈这个国家的大麻风病,我们主要关心的是民众状况的改善。” 1938年,在创刊差不多100年之后,《经济学家》的发行量终于达到一万册,其中,海外的读者占了一半。又过了32年,到了1970年,突破了10万,1992年,达到50万,同年收购专门报道美国国会动态的《点名》(Roll Call)日报,到2002年,《点名》取代《华盛顿邮报》成为国会山最受欢迎的出版物,而这显然也为《经济学家》进入更多美国政治人士的视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无论是国会山还是白宫,官员的办公桌上可以见到《点名》和《经济学家》,而不一定有别的刊物。 2005年,仅仅在1992年的13年后,《经济学家》的销量超过100万。第二年,专门观察媒体产业动向的英国杂志《推广》(Campaign)将年度世界最佳媒体的头衔颁给了《经济学家》,谷歌(Google)位列第二,评审团给出的理由是:“在数字媒体占统治地位的一年,《经济学家》却证明,富于洞见的时事评论加上敏锐的市场定位仍然能够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收益。” 这里所谓“敏锐的市场定位”就是指《经济学家》对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不断拓展。目前,《经济学家》大部分的读者来自英国本土之外,它在美国最受欢迎,那里的发行量占据这份周刊全球总发行量——2007年超过130万,前面提及的《旁观者》也在增长,但不足10万——的一半以上。 在《经济学家》的执行主编富兰克林看来,是英语以及英语文化所重视的自由价值于199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更为广泛的传播,推动着《经济学家》获得了全球的知名度,它在美国的流行正是因为美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这种文化和价值最重要的承载者,《经济学家》所要做的不过是利用包括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推广它对这种文化和价值的阐释。 而根据美国亚马逊公司(Amazon)旗下的Alexa网络浏览系统在2008年12月上旬的统计,《经济学家》网站的访问者有将近40%来自美国,其次是杂志总部所在的英国(7.7%)、印度(6.8%)、法国(6.1%)、和中国(5.9%)。这显示《经济学家》正在亚洲的新兴大国中找到一定数量的爱好者,虽然比例还小,但也许已经开始帮助这少部分印度和中国的公民在各自的国家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时候增进对国际社会的理解。 除了《经济学家》的使命和立场,它对分析工具的运用也值得人们学习。经常阅读《经济学家》,你会发现,它十分重视跟踪各种有关趋势和民意的调查统计,而这常常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记者编辑和其他撰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眼界缺陷,因为在这样巨大和纷繁的世界中,个人所接触的世界样本都是很有限的,往往以偏概全,这方面的资源包括以反映政治和社会民情著名的盖洛普调查(Gallup Poll)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以反映商业活动效果特别是公布电视节目收视率闻名的尼尔森市场调查(Nielsen Ratings),还有各种组织的统计报告。 当然,《经济学家》毕竟也只是一家媒体,不足百人的采编团队远远不足以给读者解释清楚这世上的一切,按照它自己的原则,既然个人崇拜是危险的,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也不足以让人去崇拜。如果《经济学家》有些像给人提供坐标系帮助人反观地球的卫星地图(Google Earth),那这个地图更加展示了地球只不过是宇宙的一角,人就更不是什么中心了。 而尽管《经济学家》在全球经济危机下继续成长,这并不等于它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比如,这个强大的品牌在2008年11月也加入裁员的行列,该集团北美分部的大约15个工作岗位被取消。 虽然如此,《经济学家》仍不失为那些试图理解世界真相的组织和个人效法的榜样,毕竟,这样的组织和个人多了,个人崇拜就会不像现在那么多,人们对经济危机的到来会比现在更有准备,经济危机本身也许就不会如此严重,人的眼界会开阔得多,人的追求也不会像经济危机和历史上的种种危机所表现的那么低,在这世上,文明和道德很可能比如今扩展的要宽广、深沉和真切的多了。

经济师访谈节目

187 评论(11)

L美食诱惑

《财经郎眼》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广东卫视的一档节目,是2009开播的,并且以脱口秀的形式播出。这档结局最大的看点就是郎咸平了,作为一档聊天室的新闻评论节目郎咸平在讲的风趣幽默的同时又可以干货满满。每一期都会有一个相关的泛经济类的话题,且以民生角度出发,具备新闻类节目的实时性,同时因为充满干货,所以也有很深的思想见地,再加上郎咸平的个性化解读,我觉得这档节目和郎咸平本人的主持风格达到高度契合。并且这档节目做的最为匠心的一点就是做到了理论的视觉化,把相关的原理数据增长、衰退都直观的用动画体现出来,足以见得节目组的用心,其次这档节目也不光是郎咸平主持,还有另一个比较幽默的主持人牧笛,这种节目特色又一点像《老梁观世界》《晓松奇谈》的味道。但是他做的非常的好的点就是关注民生,以民生话题为主。

144 评论(14)

KauluwehiS

《财经郎眼》开播近十年以来,一直是毁誉参半,郎咸平也是一边扮演者经济学社会化推动者,一边忍受着诸多的非议。不可否认节目本身和郎咸平对于普通大众的贡献,但是也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迁移,节目本身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节目开始播出的时候,《财经郎眼》只有一张小小的圆桌,主持人的戏份相当的少,全程几乎都是郎咸平和请来的嘉宾之间对于某个经济话题活着社会热点经济问题的讨论,而那时候的郎阳平字字珠玑,言辞犀利,并且对于问题往往能用最简单的话语道破本质,这样以来就可以让普通大众能够理解到目前社会经济热点的背后蕴涵着哪些简单的经济学道理。可是随着节目的慢慢做大,就要开始迎合越来越多的观众,这样做出来的内容就要更娱乐化更浅显易懂,于是《财经郎眼》越来越红了,但是很多老观众却开始对节目不满,对郎咸平不满。因为节目里主持人的戏份开始增多,但是他只是说一些毫无影响的网络段子来博取观众一笑,郎咸平也变得没有当年那般犀利,那般敢说。前些你郎咸平在节目上于郭美美的对话让他的声誉跌倒了谷底,因为很多人心里他是一个敢于说话也能够分辨是非的人,但是他的观点却变得愈来愈含糊不清,他的提问也变得没有深度没有态度,如今的《财经郎眼》和当初刚刚开播的时候变化已经相当大了,但是人气却大不如前,这也正是观众们对于这个节目对于郎咸平的态度吧!

122 评论(15)

李出于蓝

1、《第一财经日报》是一份权威、主流的全国性财经日报,面向中国社会中最具影响力、消费力和决策力的三最人群,关注全球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财经新闻和政策是一份深具决策参考价值和投资指南价值的报纸。2、第一财经网站整合电视、广播、日报、周刊、研究院等内容资源,为投资者提供不断更新的财经新闻。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在线实时提供投资理财信息服务。每日有众多读者通过网站在线收听、收看第一财经广播和电视节目。第一财经网站未来的定位是:囊括影响中国金融市场和商业活动的重要国际国内新闻;面向机构和企业量身定制财经资讯产品和商用数据服务;整合第一财经电视和广播的音视频内容资源,打造独特的多媒体营销平台;推出第一财经富有亲和力和易于检索浏览的数字报和手机报。3、第一财经电视——经济的风向标,致力于为中国投资者创造价值。第一财经电视下辖三支频道:第一财经(地面频道)和东方财经(数字电视频道)。第一财经(地面频道)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实现全网覆盖,并通过香港NOW宽频电视覆盖在港的88万电视用户。全天20小时播出。东方财经(数字电视频道)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全天20小时播出。所有电视频道都是由每天6:00分开始播出。第一财经电视全天播出20小时,直播12小时,全面覆盖国内外各大投资市场。频道节目分为财经资讯节目、证券交易节目及财经专题节目。旗下拥有一批品牌栏目,包括《财经早班车》、《财经夜行线》、《今日股市》、《公司与行业》、《谈股论金》、《市场零距离》、《头脑风暴》、《波士堂》、《中国经营者》等。《第一财经日报》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在北京、上海、重庆、沈阳、济南、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成都印刷,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财经报纸。记者覆盖国内外主要商业城市。4、第一财经广播是目前国内省级广播中唯一一家专业的财经广播电台,全天播出18小时,每天6:00分开始广播,至晚上00:00分结束,每天播出14小时的财经资讯节目。其栏目《中国财经60分》通过节目联播网,辐射全国,并落地香港新城财经台。《中国长三角》节目已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播至全国。《三江联播》节目是国内唯一的粤港沪三地联播的经济新闻专题节目,是香港政府重点建设节目。《第一财经周刊》是中国第一本新闻性商业周刊,以轻松、有用、时尚的报道服务广大公司人群,自2008年2月创刊以来迅速成为中国财经商业杂志市场的领先品牌,在中国14个中心城市财经商业杂志零售市场平均销量排名第一。5、第一财经在中国经济论坛:第一财经整合优势资源推出的线下传播平台,致力于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经济论坛品牌。全年持续在重要经济城市开坛论道,集线下论坛、电视专题和报纸专栏于一体。第一财经研究院的业务包括:财经信息加工、行业研究与数据库、咨询服务、各类指数与榜单等。第一财经研究院推出了面向企业高层管理者,以“内参版”、“金融版” 、“证券版” 、“行业版”四大模块组合而成的“第一财经高层决策参考系统”;开发了中国内地首个《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数据库》,首个《阳光私募基金数据库》,以及《上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数据库》等。 上海第一财经频道当家主持黄伟、马红漫、袁鸣、杨盛昱、李莉、金瑜、阳子、李欣、侯文艳、李涛、孙睿琦、杨宇平、白宾、慰笛、姜波、路璐、褚琳、杨宇彬、廖英强、江予菲、刘晔、张晓峰、张晓稚、尹凡上海第一财经频道由十六个周播栏目、十五个日播栏目和三个季播栏目组成:十六个周播栏目1、周六13:00 醇享人生中国第一档商界精英品质生活的体验类节目。2009年,第一财经闪耀出品,高品质生活系列专题。节目关注商务人士的健康生活理念、休闲生活方式及正确商务礼仪等。30分钟呈现三大内容:“主角”品质生活秀+少数派报告:品牌故事/生活方式介绍+全球资讯,兼具观赏性与服务性。主持人:黄伟2、周日15:00 谁来一起午餐巴菲特的午餐太贵,谁来一起午餐绝对免费。中国未来在于创业新锐,世界舞台属于谁?《谁来一起午餐》是一档原创职场PK脱口秀节目。由著名主持人袁鸣担纲主持。节目主旨是发掘职场精英潜力,传承企业家精神。主持人:袁鸣3、周六、日16:00天下汽车(今年调整至12:30-12:55)全国播出量最大的汽车栏目,目标受众集中在中高端财经人士、汽车爱好者、汽车用户等高端人群。节目围绕赏车、购车、用车、玩车等环节讲述汽车故事,描绘汽车生活。主持人:杨宇平4、周六17:30 、周日18:00财经下午茶主持人:杨盛昱、路璐周六18:00 第六交易日中国第一档为广大股民度身打造的周末BBS化互动证券节目。在这里,股民能听到实实在在的技术分析,获得真真切切的操作建议,甚至能够决定节目探讨的话题,点播在场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这是一档属于投资者自己的“电视版BBS”!主持人:阳子5、周日18:00 市场这本经《市场这本经》是一档杂志型的深入研讨证券市场和行情的节目,节目分为五大板块,有新闻的点评,如“语录中国”,有行业和公司的透视,如《独立调研》,有行情的预测,如《风向标》,有投资家的眼光,如《投资家》,还有对潜力股的前瞻,如《股票池》,内容涉猎到了资本市场的各个角落,可以让投资者在没有行情的周末,静下心来想想市场的脉络,整理思路,以便更好的操作。主持人:李晨光、刘晓庆6、周六、日19:00 第一地产之决战商场主持人:金瑜7、周六、日19:30 财经夜行线周末版——财经壹周刊主持人:黄伟8、周六20:00 深观察主持人:杨宇彬9、周日20:30 速读时代第一财经打造的国内第一档泛财经类读书节目。节目以泛财经类畅销书为内容载体,将看似乏味的阅读和高效、时尚联系在一起,快速解读书籍背后蕴藏的创新理念和流行趋势,帮助受众跟上时代节拍、掌握财富先机。主持人:孙睿琦10、周日21:00 波士堂波士堂是由第一财经、东方卫视、唯众传播联合打造的国内第一档充满娱乐精神的高端人物脱口秀节目。节目每期约请一位企业界重量级的商界精英作为主角,同时邀请3位来自企业界、文化界或演艺界知名人士组成观察员团,构成立体的话语互动体系,从不同层面展现企业家的个人性情、商业传奇和精彩人生。主持人:袁鸣11、周日22:00 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是中国第一个跨地域、跨媒体(电视、报纸、广播)的财经资讯信息平台——第一财经频道开办的全新演播室谈话类节目,是立足国内,面向全球优秀企业总裁的大型财经深度访谈节目。在诸多矛盾、痛苦和成功的喜悦之后,折射财经界最新动向和潮流,在展现每位嘉宾个人魅力的同时,更达到“头脑风暴”式的思想探索。主持人:马红漫12、周六22:30 中国经营者《中国经营者》是上海第一财经旗下创办的深度访谈类节目。本节目通过东方卫视覆盖全国,并通过国际著名财经频道CNBC全球及CNBC亚太覆盖世界各国。每期邀请一位中国经营者,就某种经济现象、经济行为、经营观点进行访谈,展现被访者积极的心态、睿智的思想、真诚的魅力和传奇的故事。主持人:曾捷13、周六23:00 投资艺术主持人:侯文艳14、周六 23:30 主角主持人:尹凡15、周日19:30 《第一拍卖厅》20:00《财富地理周刊》16、周日23:00 中国经济论坛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是第一财经整合优势资源推出的线下传播平台,于2009年4月14日正式启动,致力于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经济论坛品牌。周播的《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节目汇集论坛现场精华,是经济智慧的展现,是对前瞻的、权威的财经观点的思考和探讨。节目的立意宗旨为:百家争鸣,海纳百川。15个日播栏目1、周一~周五7:00 财经早班车 主持人:沈沛文、李欣、侯文艳、江予菲2、周一~周五9:00-11:57、13:00-14:30 市场零距离 主持人:曹巍、张晓稚、徐敏毅(嘉宾主持)、杨沛文3、周一~周五12:00 财经中间站 主持人:慰笛、沈沛文放眼全球市场,聚焦财经生活。今日关注,关注市场所关注,财富星动向,评点经济众生相。财经中间站,您的空中加油站!4、周一至周五14:30-15:58 市场零距离之尾市盘点 主持人:李晨光、白宾5、周一~周五16:00 今日期市(已停播)栏目采取主持人与嘉宾互动的形式,评述当天期货市场的热点问题。主持人:李涛6、周一~周五12:40理财宝典《理财宝典》是一档理财类的日播专题节目,关注百姓(家庭)理财的方方面面——发布理财(投资)的一手资讯;寻找理财的独到方法;发现理财(投资)的新机会(渠道);精算、比较各类理财(投资)产品的收益;提醒投资面临的市场风险;提供百姓参与的交流平台。 主持人:慰笛7、周一~周五18:00 今日股市上海最受欢迎的证券谈话节目,收视率居第一财经电视频道首位。栏目旨在倡导“把握趋势、理性投资”,针对市场的参与主体选用券商、机构和散户的观点供投资者参考。分为“股市评述”、“市场声音”、“券商机构看市”、“深圳演播室”和“B股时间”等五个部分。主持人:孙睿琦 李婷8、周一~周五19:00 谈股论金市场投资者积极参与的谈话类互动股评节目。节目将汇聚上海滩一批有鲜明特色的个人投资者,以及北京、深圳的股民,对每天盘面发表各自的观点,是“马路沙龙”的集大成者。同时借助互联网和短信等新媒体方式的强势介入,“互动”成为该档栏目最重要的表述方式。主持人:廖英强、路璐9、周一~周五20:00 公司与行业2002年成立第一财经频道即开创了一档名为《公司时间》的直播类证券节目,几经扩版,在2008年初整合《行业报告》之后,正式采用《公司与行业》的名称。《公司与行业》内容包括两大板块。第一块是最新的上市公司基本面消息报道,采访,以及点评;第二块是当前行业板块的最新研究分析。主持人:马元、阳子10、周一~周五21:00 财经夜行线财经夜行线栏目是一档以深度报道为主旨的新闻节目。节目主要回顾报道当天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经济动态、上市公司新闻、以及国内外各大金融市场的行情主持人:李莉、黄伟、慰笛、尹凡11、周一~周五17:30 财经关键词(已停播)《财经关键词》是由第一财经和百度合作的一档财经脱口秀节目,节目选取每天关注度最高的“财经热搜词”,由专家型主持人马红漫进行解读和点评。《财经关键词》主持人视角独到、点评犀利、言之有物,力求让观众耳目一新,并有所受益。主持人:马红漫12、周一~周五22:00 财判(已停播)一档生动、活泼而不失锐度的经济故事类专题节目。内容涵盖了民生经济、行业经济、业内大事。节目以悬念引领故事进展,以通俗贯彻节目全篇,强调用事实说话,最大限度接近事实真相。主持人:姜波13、周一~周五22:30 第一地产之今夜播报《第一地产》栏目是目前中国最具专业性及参考价值的房地产专栏节目。《第一地产》的当日市场信息数据由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提供权威数据,及时展示楼市行情;栏目拥有一支20多位专业人士组成的顾问团队,第一时间解读楼市政策、解析市场行情。万科地产、大华集团等中国楼市最具影响力的开发商均与节目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主持人:黄伟、孙睿琦、阳子14、周一~周五22:00 解码财商《解码财商》是一档全新财经脱口秀节目。节目将厘清获得财富必备能力、素质,剖析财经人物成长轨迹,讲述充满智慧的财富故事,重现500强企业的商战内幕,揭秘古、今、中、外财富迷局。主讲嘉宾是一群对财智有着真知灼见的民间语言大师,是财经版的《百家讲坛》。主持人:杨燕青、刘晔15、环球第一财经 21:40 尹凡、刘晔(已与《财经夜行线》合并播出)三个季播栏目1、中国职场好榜样《中国职场好榜样》通过全媒体的互动评选、招聘网站、国内知名企业推荐,挑选“中国最具诱惑力的职位”,为选手提供令人心动的就业机会。主持人:黄健翔、孙睿琦2、财神到 正月初五的零点是我国传统的“财神时刻”。为点燃“迎财神”的节日气氛,第一财经频道于农历正月初四晚上19:30-24:30播出《财神到》大型春节联欢晚会。3、未来之路2012年底,第一财经推出全新跨年重头大戏——“未来之路”大型媒体行动。集结世界范围的媒体、NGO组织、企业,成立“未来联盟”,一起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重新审视“可持续发展”这个词,关注人类的未来命运。

274 评论(11)

布丁无敌

节目值得肯定,但是郎咸平确实争议过大。节目值得肯定的原因在于它深入浅出的把高大上的经济学场景化,生活化,让观众更加的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状态,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重要是节目关注民生话题,敢说敢播的耿直风格圈了一票粉。开播将近十年的原因就在于它与时俱进,不断的结合经济热点对国民生活进行分析,同时也对经济知识的普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郎咸平早起的主持风格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早期节目的关注不太多,那时候的郎咸平观点犀利,风趣幽默,针砭时弊,在节目中传授的知识也是比较丰富的。郎咸平分析财经问题的思路独到,总是给观众一定的启发。不过后期郎咸平开始说大话,言行不一致,题外话太多,观点有时候不明确,怼天怼地对空气,可以说是影响很坏了。节目有做下去的必要,主持人可以考虑换掉了。

249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