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305

赤影妖妖艾可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桂林市刘六三高级经济师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秋水伊人ying

已采纳
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  寻根溯源  谷姓来源有四:  1、出自嬴姓,伯益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和《谷郎碑》所载,伯益之后非子(号秦嬴,为秦国之始封之祖),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一说在今陕西泾阳西北),其后以地为氏。  2、战国时,齐公子尾孙,封于夹谷,其后有谷姓。  3、他姓改姓而来。据《鼠璞》所载,古代谷阝姓去掉邑旁为谷姓。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代北鲜卑复姓谷会氏,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据《唐书》所载,唐时东夷人谷那氏,后改单姓谷;今彝、土家、满、蒙古、回、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伯益。一作伯翳、大费。颛顼玄孙,父亲为皋陶,系夏朝东夷族首领。长于畜牧、狩猎。舜时被任为虞(掌管山泽之官)。后又助禹治水,立下大功,因功赐姓嬴。后被选为禹的继位人。禹死后,在夺权斗争中,被启攻杀。西周时,其裔孙非子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肃清水东北),因非子最先住的地方叫秦谷,所以他的子孙中,有一支就以地为氏,称谷姓。并尊伯益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谷姓发祥于今陕甘一带,其得姓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繁衍于关中之地。秦统一天下后不久亡于汉,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陕地之谷姓因仕宦、游学、谋生等原因进入该地者甚多。两汉之际,谷姓还播迁到了其它地方,除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外,连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带,也从汉末开始,有了谷姓人家。西汉时,谷吉、谷永父子为长安人,谷春为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人,王莽时期有在天水任掌野大夫的长安人谷恭,光武帝时有寇恂外甥、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人谷崇,汉灵帝时,湖南耒阳出过一位大孝子谷朗,后曾官至九真太守。魏晋南北朝时期,谷姓播迁之地主要以北方为主,尤其在今河北怀来一带,由于比邻山区,战火难至,当地谷姓发展兴旺,后逐渐昌盛为谷姓上谷郡望,并以此为主源向北方各地播迁。此际见诸史册之谷姓名人有三国吴人、都亭侯谷利,东晋名士、湖南桂阳人谷俭,北魏昌黎(治今辽宁义县)人谷颍、谷纂、谷士恢父子三人。尤可一提的是昌黎的谷浑家族,其子谷阐、孙谷洪、曾孙谷楷俱显贵于北魏,为后世所敬仰。唐太宗时,东夷族人谷那律改为单姓谷,并定居于今河南南乐,孙谷倚相,曾孙谷崇义,玄孙谷从政俱为名宦,由于此支新鲜血液的注入,极大地壮大了谷姓家族。后此支谷姓因居地比邻河北、山东之故,逐渐播迁于上述诸省。宋靖康之耻后,谷姓南迁者渐多。宋末时,由于蒙古铁骑南下,繁衍于江浙之谷姓因避难之故,在南方诸省逐渐散居开来。明初,山西谷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明中叶以后,江苏谷姓繁衍得较为兴盛,名家甚多。清康乾年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冀、鲁、豫之地的谷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三省。如今,谷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河北、山东、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谷姓约占全国汉族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郡望堂号  谷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上谷郡——西晋时设置,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辖境约在今河北张家口以东,北京延庆以西之地。  ?堂号:  “经库”、“上谷”、“筑益”等。  宗族特征  1、堂号来历脍炙人口。如经库堂出自唐代谷那律,因其精于经书,被褚遂良称为九经库,世人亦称明经库,后人遂以经库为堂号。  2、谷姓得姓较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3、谷姓与米、麦姓均为粮食名,但其源起与粮食无关,而与地名有关。  名人精粹  谷永:长安人,西汉大臣。少时为长安小吏,博学经书,工于笔札。元帝时被举为太常丞。后历任光禄大夫、凉州刺史、太中大夫等职,官至大司农。今存文二十余篇,多为奏议、对策。谷利:三国吴人。原为孙权左右给事,因秉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而受孙权宠信。公元二一四年孙权被张辽围困,拼死突围而出,而必经之桥已被毁坏,谷利使权持鞍缓控,并从后力鞭其坐骑,马受惊而一跃过桥。因救主有功,被拜为都亭侯。谷朗:桂阳耒阳(今属湖南)人,西汉大臣。幼失母,事继母如亲母。官太中大夫,后因安抚南州叛乱立下大功,升九真太守。谷浑:昌黎人,北魏大臣。少任侠好气,后专研经史。道武帝时,因善写隶书为内侍左右。太武帝时官至侍中、安南将军、领仪曹尚书,赐爵濮阳公。居官以廉直闻名。谷洪:谷浑孙,北魏大臣。曾为文成帝的经学老师。文成帝即位后,累官至尚书,赐爵荥阳公。生性贪婪,攫取千金,仍不满足,后被献文帝斩杀。谷楷:谷浑曾孙,北魏将领。初任奉车都尉,因捕获叛乱头子法庆而升为城门校尉。眇一目,性残暴,时人称其为瞎虎。谷那律:魏州昌乐人,唐代大臣、经学家。太宗贞观年间曾任国子博士,后迁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其博览群书,尤谙经学,是当时学问渊深的学者和经学家。谷崇义:谷那律孙,谷倚相子,唐代将领。唐玄宗时出任幽州大将,以雄壮果敢著称,后升左金吾卫大将军。谷倚:魏郡(今河北临漳)人,唐代文学家。曾任太原主簿。以文词著名,与富嘉谟、吴少微并称“北京三杰”。谷子敬:应天府南京(今属江苏)人,元末明初学者。本为元朝旧官吏,元亡后被明遣戍。其明《易经》,通医道,口才健利。尤工乐府,有《吕洞宾三度城南柳》。谷大用:明朝宦官。正德时与刘瑾等并称八虎,他居第二。刘瑾掌司礼监,他提督西厂,分遣官校远出侦事,诬籍民产甚多。后因刘瑾被杀,他辞去西厂之职。正德六年,因镇压霸州的刘六、刘七起义有功,而权势益张。后被弹劾,并籍没其家产。谷景通:顺天府房山(今属北京)人,明代官吏。任阳城知县期间,廉洁贞介,为政纪律严明,后因事杖责小吏,为上峰所扼制,愤忧而卒,民皆惜之。谷应泰:直隶丰润(今属河北)人,清初官吏、史学家。顺治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浙江提督学政佥事。曾招揽文人助其写成《明史纪事本末》,因所据资料准确,又未遇文字狱之害,故有一定价值。另有《筑益堂集》。谷际岐:云南赵州人,清代官吏。乾隆进士,曾参与校对《四库全书》,官至礼部给事中,为官有直声。乞归后,主讲扬州孝廉堂垂十年。

桂林市刘六三高级经济师

100 评论(10)

青木震雷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嘉靖进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他和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政大事都由他主持,前后当国十年,为人善谋,独揽朝政,是明代最有权威的一个首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当政期间,面对吏治败坏、财政危机、赋役不均、军心涣散的局面,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①整顿吏治。张居正目睹嘉、隆时期的混乱政局,认为其症结在于吏治腐败,官僚们“虚声窃誉”,“爱恶交攻”,结果吏治不清,贪官为害,故救时之急务便是刷新政治。万历元年(1573)提出考成法。其方法是逐级考核,随事考成,“抚按以此核属官之贤否,吏部以此别抚按之品流,朝廷以此观吏部之藻鉴。”(《张闹夜���纷嗍?)以部院考查抚按,以六科监督部院,以内阁督察六科。实行相互制约、监督,借此提高内阁权力。同时,抑制宦官势力,整饬学政,加强对生员的控制,重用人才,裁汰“冗员十二、三”。结果,行政办事效率提高,中央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明史》卷213《张居正传》)。②整饬边防,改善民族关系。张居正安定边防的方针是“外事羁縻,内修战守”。当时,北边战守的重心在蓟州。隆庆元年,调任御倭名将谭伦、戚继光主持蓟州防务。戚继光以曾对倭作战的浙兵作骨干,加紧练兵。他根据蓟州地理条件和蒙古兵作战特点,决定使用战车,并以步、骑配合作战。他又修补长城,建筑敌台一千多个,大大加强了防御力量。戚继光整饬边备的工作得到了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北边的安全。辽东方面,经过王崇古、方逢时的修边墙,开屯田,战守力量也加强了。至此,长期以来“虏患日涂,边事久废”的局面得到扭转。在边防巩固的基础上,张居正还通过和谈来改善明朝和蒙古族之间的关系。停战议和,互市贸易,“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水,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明史》卷222《王崇古传》)③量入为出,节缩开支。为挽救当时的财政危机,维持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张居正一方面裁减冗官冗费,节省皇室的费用。另一方面,严加催征田赋和清理逋欠。万历初年,下令“自隆庆改元以前逋租,悉赐蠲除,四年以前免三征七”。万历二年(1574)规定,拖欠七分之中,每年带征三分。第二年又定“输不及额者,按抚听纠,郡县听调”。并用考成法来严厉督促官员奉行。经过一番整顿后,明王朝的财政收入有了好转。④丈量土地,打击豪强。万历五年下令清丈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通行丈量,限三年竣事。万历九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数字为701万余项。对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⑤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参见《一条鞭法》)。张居正改革,是明朝封建统治者,为了挽救明中叶以后积弱积贫的统治危机而搞的一场改良运动。经过改革整顿,阶级矛盾暂时缓和了,社会经济也有相对的恢复和发展,府库钱粮充羡,边防力量加强,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209 评论(12)

Gemini9524

谷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谷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先祖中有个叫作非子的,他有后代居住在秦谷,其子孙以居住地名为姓氏,称谷氏。另有一支起源。周朝时有嬴姓毂国(今湖北谷城县西北),国君被封为伯爵,称毂伯。毂国的王族以毂为姓氏。毂后来简化成谷,这就演变成了今天的谷氏。北魏时北方有鲜卑族,鲜卑族中有以谷合为姓氏的,后来鲜卑族逐渐学习中原文化,并和中原的汉人通婚,谷合氏也迁居到中原,后来就渐渐简化为谷姓。 谷应泰,清朝官员,史学家,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人。他主持编写了《明史记事本末》一书,记载了从朱元璋起兵至明亡的史事,共80个专题,对研究明史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226 评论(12)

chenjialu1988

【历史名人】1、黄帝,我们现在知道黄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落联盟的总称。史传黄帝部落由甘肃的姬水迁入今河北省中北部,并与当时来自山东的蚩尤部落和河南的炎帝部落,在河北大地上(涿鹿、坂泉等地)上演了奠定中华民族的一系列战争, 最终三部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前身。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从甘肃迁入河北并完成一系列战争并最终融合,决不是一个很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过程,很可能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则从甘肃迁入河北到一系列战争的完成,可能已经在河北大地上繁衍了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照现在的观点,完成这一系列伟大战争的黄帝(部落联盟)是河北人。 2、据传说中国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尧出生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 , 因此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其它一些古代典籍记载 , 尧是黄帝的后代 , 为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儿子 , 本名放勋。帝挚九年 , 挚亲率官员到唐将帝位禅于放勋 , 放勋即帝位 , 帝号尧 , 因初封于唐 , 即以唐为朝代号 ,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号 , 后人称其为唐尧。 3、商王朝发迹于河北、山东东北部和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其中河北邢台是商古都之一。则商王朝开国者,不可排除不是河北人。4、伯夷,不食周粟的河北(卢龙)人。5、 赵武灵王(约前340年—前295年) 名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6、 赵奢,生卒年不详,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中后期整兵团歼灭秦军之第一人。 7、廉颇,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慷慨重义,以勇气闻于诸侯。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 8、乐毅,赵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人,战国名将,领五国之兵连下齐国七十二城。9、蔺相如,战国名相,英勇大义,智慧宏达,千古佳谈。10、荀子, 今邯郸一带人,诸子百家之一. 11、公孙龙,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公孙龙,字子秉,赵国人(今邯郸)。 12、毛遂,战国名士,“毛遂自荐”从此成中华美谈。 13、高渐离,战国侠士。 14、赵陀,河北正定人,越南开国始皇帝,至今越南将其列为人文始祖。 15、徐福,据传为日本天皇老祖,秦时齐人徐福(沧州战国时属齐,安阳内黄战国时属赵)率三千河北儿女东渡日本,至今河北有千童县,每年有大批日本人来千童县祭祖,(可怜那群东渡的河北儿女,或许是因日本的水土起了突变,留下后来的一批孽种)河北人看了哭笑不得。 16、董仲舒,汉初大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始作俑者,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功罪千秋评说。 17、赵飞燕,环肥燕瘦。 18、东汉名臣群,刘秀起兵于河北,当时一大批河北名臣,记不清了,有兴趣者翻书看去。 19、祖冲之(Zu Chong-zhi,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中国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字文远。生于未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源县)。 20、郦道元,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21、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内邱县), 春秋战国时代名医。22、李春,中国古代著名建筑学家。 23、张角,钜鹿(今河北宁晋县)人,汉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 。 24、刘备,河北涿州人,蜀汉皇帝。25、赵云,河北正定人,三国名将。 26、张郃,河北河间人,三国名将。 27、程普,三国名将。幽州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 28、祖逖,范阳逎县(今河北涞水)人。东晋北伐名将,中华英雄,从此“闻鸡起舞”,zhishi不忘。 29、冉闵,汉家男儿,中华英雄。 30、高昂,汉家男儿,中华英雄。 31、李渊,唐开国皇帝,甘肃成纪人,其祖乃赵国赵郡(河北赵县)人。 32、窦建德,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隋末河北义军首领,李家统一中国的最大挑战者,当时是鹿死谁手未可知。 33、刘黑闼,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人,隋末河北义军首领。 34、魏征,唐初名相,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市)人,中华铁胆直臣。 35、卢照邻,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36、高适,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著名边塞诗人。 37、卢纶,著名边塞诗人。38、贾岛,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代著名诗人。 39、安禄山,燕赵胡人。 40、史思明,燕赵胡人。 41、河朔四镇,读读唐史,强! 42、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43、五代燕赵英雄群,太多了,我也记不清,有兴趣翻翻书去。 44、柴荣,河北邢台人,北周开国皇帝。 45、赵匡胤,河北涿州人,宋朝开国皇帝。 46、赵普,宋朝开国名臣。 47、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四川人,祖籍河北省栾城县,苏辙有《栾城集》,以念其祖。 48、卢俊义,河北大名县人。 49、燕青,河北大名县人。 50、柴进,河北沧州人。 51、武松,河北清河人,因杀人逃入阳谷县。 52、丘处机,宋末元初道学家。 53、关汉卿,河北保定安国人,元曲大家。 54、纪晓岚,河北沧州人,清名臣,《四库全书》主编。 55、张之洞,河北南皮人,洋务运动重臣。 56、刘春霖,中国最后一个文状元。 57、河北武状元群,看看清二百多年来的武状元名单,河北一省约占四分之一,其它各省望尘莫及。啥叫尚武之乡! 58、曹雪芹,祖籍河北,文学大家。 59、霍元甲,天津静海县人,燕赵侠士,民族英雄。如果天津人不是河北人,至少是燕赵人;如果连燕赵人也不是,则霍元甲不是天津人。(静海本属沧州,建国后才划入天津,且静海讲沧州话,不是大家熟悉的天津话。) 60、赵三多,河北衡水人,义和团领袖,首先在山东率领义和团起义。 61、大刀王五,河北保定人,燕赵豪杰,京城侠士。 62、燕子李三,河北沧州人,侠义大盗,名震中华。 63、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 64、张作霖,东北王,辽宁海城人,祖籍河北。 65、张勋,大军阀,鞭子军首领,长江巡查使,江西人,祖籍河北。 66、王士珍,北洋三杰之龙,河北正定人。 67、冯国璋,北洋三杰之狗,河北河间人。 68、冯玉祥,祖籍安徽,生长于河北保定,保定土话保持一生。 69、佟麟阁,中国抗日将领,民族英雄。直隶高阳(今属河北)人。 70、张爱玲,祖籍河北丰润,近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功罪任评说。 71郭小川, 现代诗人。河北丰宁县人。 72、狼牙山五壮士,河北保定人,民族英雄,燕赵遗风。 73、董存瑞,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人,民族英雄,燕赵遗风。 74、马本斋,河北沧州人, 回民,中华抗日英雄。 75、王二小,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人。少年抗日英雄。 76、小兵张嘎,少年抗日英雄。

262 评论(8)

克利玛碴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爱民东道俗称“京津之廊 渤海之坊”历史好的话应该知道有个“廊坊大捷”!

90 评论(14)

许清池79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301 评论(13)

阿迪思念

【古今名人】 1、尧,据传说中国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尧出生在顺平县 ( 原完县 ) 的伊祁山 , 因此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后人称其为唐尧。 2、伯夷,不食周粟的河北(卢龙)人。 3、叔齐,伯夷之弟,与其兄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4、赵武灵王(约前340年—前295年)名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 5、赵奢,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赵国人,与赵王室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 6、廉颇,战国四大名将,慷慨重义,以勇气闻于诸侯。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 7、乐毅,赵国人,战国名将,领五国之兵连下齐国七十二城。 8、蔺相如,战国名相,河北曲阳县人,英勇大义,智慧宏达,千古佳谈。 9、公孙龙,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公孙龙,字子秉,赵国人(今邯郸)。 10、李牧,赵国柏人(今河北隆尧)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功绩自不必说。 11、徐福,据传为日本天皇老祖,秦时齐人徐福(沧州战国时属齐,安阳内黄战国时属赵)率三千河北儿女东渡日本。 12、毛亨,西汉学者,河北河间人,“毛诗学”的开创者。 13、毛苌,西汉诗学“毛诗学”的传授者,河北邯郸人,《诗经》,就是汉学大儒毛亨、毛苌注释的“毛诗”。。 14、韩婴,西汉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注:诗经传承有齐鲁燕赵四家,后惟赵毛苌一家流传至今)。 15、董仲舒,汉初大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始作俑者,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功罪千秋评说。 16、窦太后,名漪,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自她之后,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 17、王政君,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正定人,一生经历七朝,享年84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 18、祖冲之,今河北涞水县, 是中国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生于未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 19、郦道元,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20、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任丘市),春秋战国时代名医。 21、李春,河北邢台临城人,赵州桥的设计者,中国古代著名建筑学家。 22、张角,钜鹿(今河北平乡县)人,汉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 。 23、刘备,河北涿州人,蜀汉皇帝。 24、赵云,河北正定人,三国名将。 25、张飞,河北涿州人,三国名将。 26、李渊,唐朝开国皇帝,甘肃成纪人,其祖乃赵郡隆庆(河北隆尧)人。 27、窦建德,河北故城东北人,隋末河北义军首领,李家统一中国的最大挑战者,当时是鹿死谁手未可知。 28、刘黑闼,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人,隋末河北义军首领。 29、魏征,唐初名相,巨鹿人,中华铁胆直臣。 30、卢照邻,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31、高适,字达夫。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著名边塞诗人。 32、贾岛,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代著名诗人。 33、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34、柴荣,河北邢台人,著名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周世宗。 35、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生于洛阳,常年居住在开封,死后葬于郑州巩义的宋陵。 36、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四川人,祖籍河北省栾城县,苏辙有《栾城集》,以念其祖。 37、卢俊义,河北大名县人。 38、燕青,河北大名县人。 39、武松,河北清河人,因杀人逃入阳谷县。 40、郭守敬,邢台人,中国元朝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 41、关汉卿,河北保定安国人,元曲大家。 42、纪晓岚,河北沧州人,清名臣,《四库全书》主编。 43、张之洞,河北南皮人,洋务运动重臣。 44、孙伏伽,隋河北清河人,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45、曹雪芹,祖籍河北,伟大的文学家。 46、霍元甲,河北东光县人,著名武术家,燕赵侠士,民族英雄。 47、赵三多,河北威县人,义和团领袖,首先在山东率领义和团起义。 48、大刀王五,河北保定人,燕赵豪杰,京城侠士。 49、燕子李三,河北沧州人,侠义大盗,名震中华。 50、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 51、韩荫亭,永年田寨人,中共直南特委特派员,八路军平汉支队司令员,一代英豪,传奇名将。 52、张作霖,东北王,辽宁海城人,祖籍河北。 53、张勋,大军阀,鞭子军首领,长江巡查使,江西人,祖籍河北。 54、裴文中,河北省丰南县人。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北京人发现者。 55、王士珍,北洋三杰之龙,河北正定人。 56、冯国璋,北洋三杰之豹,河北河间人,著名笑星冯巩的曾爷爷。 57、冯玉祥,祖籍安徽,生长于河北保定,保定土话保持一生。 58、佟麟阁,中国抗日将领,民族英雄。直隶高阳(今属河北)人。 59、张爱玲,祖籍河北丰润,近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功罪任评说。 60、郭小川, 现代诗人。河北丰宁县人。 61、狼牙山五壮士,河北张家口蔚县人,民族英雄,燕赵遗风。 62、董存瑞,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人,民族英雄,燕赵遗风。 63、马本斋,河北沧州人, 回民,中华抗日英雄。 64、王二小,河北保定涞源县上庄村人,少年抗日英雄。 65、小兵张嘎,河北保定安新县人,少年抗日英雄。 66,戎冠秀,河北平山人,中共党员,抗日英模,荣获“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等。 67、杨露禅,永年人,杨氏太极宗师。 68、冯至,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 69、孙犁,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70、盖叫天,京剧武生,号燕南,葬于杭州西湖。 71、于敏,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之父。 72、邓丽君,河北大名人,生于台湾,著名歌唱家,一代歌后。 73、王蒙,前文化部长,著名作家、红学家。 74、铁凝,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协主席。 75、裴艳玲,原名裴信。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兼演京剧,工武生,祖籍河北肃宁。 76、崔永元,崔永元出生于天津,籍贯河北,朝鲜族,央视著名主持。 77、周颖超,祖籍河北唐山,生于河北唐山,内地当红网络明星。 78、葛优,籍贯河北饶阳县,出生于北京,著名演员。 79、姜文,著名演员、导演。 80、高圆圆,祖籍河北唐山丰润,著名影星,《南京,南京》女主角 81、张铁林,著名影星,祖籍唐山人毕业于英国。 83、钱红,河北保定人,女子游泳运动员,奥运冠军,获51个世界冠军,“蝶泳皇后”。 84、郭晶晶,河北保定人,跳水运动员,奥运冠军。 85、范玮琪,台湾歌手,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系,祖籍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 86,杨公骥,教授,是我国著名社会科学家、著名学史研究专家,河北正定人。 87,何梦莲,字净亭,号周溪,正定人。乾隆己亥举人,历官榆林知府。有《式古堂诗集》。 88、苏大年,河北正定人。翰林编修,人称苏学士。最擅长画竹石等,能诗文。 89、怀丙,(生卒年月不详),真定僧人,北宋高僧、著名科学家。精于建筑工程技术。 90、梁梦龙(?—1592),真定(今正定)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 91、樊腾凤,河北邢台人五方元音编著者 中国著名 音韵学家 92、白朴,元曲四大家之一,正定人。 93、王宝强,1984年出生,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人著名演员,代表作《天下无贼》《士兵突击》 94、李想,河北石家庄人,80代表人,北京泡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95、韩乔生,河北邯郸人,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 96、庞伟,河北保定人,射击运动员,奥运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第二金获得者。 97、祖逖,范阳遒(今河北省涞水县)人,西晋名臣,闻鸡起舞和中流击楫由他而来。 98、刘琨,河北无极东北人。西晋诗人。少年时即有“俊朗”之美誉,以雄豪著名。闻鸡起舞的另一主角。 99,赵姬,秦始皇生母,今河北邯郸人。 100、李夫人,汉武帝妃子,死后被追封为孝武皇后,“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101、甄宓,河北省无极县人,庙号文昭甄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极贤的美女之一。后人称其为洛神。 102、窦文涛,籍贯山东,出生于石家庄,凤凰卫视主持人。 103、吴德,唐山市丰润区人。曾担任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会主任,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等党和国家的重要职务。 104.董振堂,邢台新河人, 红军名将,原红五军军长,为河北省参加革命以来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官 105.刘春霖,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人,清光绪30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106.赵佗,嬴姓,赵氏,名佗。秦朝著名宗室将领,华夏族(汉族先民),南越国创建者。是南越国第一代王,公元前207年[1]至前137年在位,号称“南越武帝”。秦朝恒山郡真定县人(今中国河北省正定县)。

354 评论(9)

最爱尛草莓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嘉靖进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他和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政大事都由他主持,前后当国十年,为人善谋,独揽朝政,是明代最有权威的一个首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当政期间,面对吏治败坏、财政危机、赋役不均、军心涣散的局面,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①整顿吏治。张居正目睹嘉、隆时期的混乱政局,认为其症结在于吏治腐败,官僚们“虚声窃誉”,“爱恶交攻”,结果吏治不清,贪官为害,故救时之急务便是刷新政治。万历元年(1573)提出考成法。其方法是逐级考核,随事考成,“抚按以此核属官之贤否,吏部以此别抚按之品流,朝廷以此观吏部之藻鉴。”(《张文忠公全集》奏疏5)以部院考查抚按,以六科监督部院,以内阁督察六科。实行相互制约、监督,借此提高内阁权力。同时,抑制宦官势力,整饬学政,加强对生员的控制,重用人才,裁汰“冗员十二、三”。结果,行政办事效率提高,中央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明史》卷213《张居正传》)。②整饬边防,改善民族关系。张居正安定边防的方针是“外事羁縻,内修战守”。当时,北边战守的重心在蓟州。隆庆元年,调任御倭名将谭伦、戚继光主持蓟州防务。戚继光以曾对倭作战的浙兵作骨干,加紧练兵。他根据蓟州地理条件和蒙古兵作战特点,决定使用战车,并以步、骑配合作战。他又修补长城,建筑敌台一千多个,大大加强了防御力量。戚继光整饬边备的工作得到了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北边的安全。辽东方面,经过王崇古、方逢时的修边墙,开屯田,战守力量也加强了。至此,长期以来“虏患日涂,边事久废”的局面得到扭转。在边防巩固的基础上,张居正还通过和谈来改善明朝和蒙古族之间的关系。停战议和,互市贸易,“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水,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明史》卷222《王崇古传》)③量入为出,节缩开支。为挽救当时的财政危机,维持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张居正一方面裁减冗官冗费,节省皇室的费用。另一方面,严加催征田赋和清理逋欠。万历初年,下令“自隆庆改元以前逋租,悉赐蠲除,四年以前免三征七”。万历二年(1574)规定,拖欠七分之中,每年带征三分。第二年又定“输不及额者,按抚听纠,郡县听调”。并用考成法来严厉督促官员奉行。经过一番整顿后,明王朝的财政收入有了好转。④丈量土地,打击豪强。万历五年下令清丈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通行丈量,限三年竣事。万历九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数字为701万余项。对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⑤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参见《一条鞭法》)。张居正改革,是明朝封建统治者,为了挽救明中叶以后积弱积贫的统治危机而搞的一场改良运动。经过改革整顿,阶级矛盾暂时缓和了,社会经济也有相对的恢复和发展,府库钱粮充羡,边防力量加强,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中期政治家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明朝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在江南,有的大地主占田7万顷。 在朝廷,大学士徐阶一家就占田24万亩。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 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贵族大地主疯狂地掠夺土地,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 剧,激起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接二连三地发生了邓茂七、刘通、蓝廷瑞以及刘六、刘 七等农民起义。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 怎样才能将封建统治维持下去呢?地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认为,必须改革政治,寻 求一条自救的道路。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 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宰相)。他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内政方面,他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 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 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选用并提拔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 组织准备。并且整顿了邮传和铨政,他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 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在经济方面,张居正的成绩最为突出。他曾任用著名水利学家潘季驯督修黄河,使 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 京。 “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 的重大变革。 明朝初年的赋税制度十分繁杂。当时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 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一条鞭法”的内容是: “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就是把各州县的田 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 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使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解除劳役负担,有田 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同时,把徭役改 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 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这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 作用。 “一条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岁入有了显著的增加,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 善。国库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 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张居正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他派戚继光守蓟门,李志梁镇辽东,又在 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敌台”3000余座。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 行茶马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 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经过上述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 “言之必效”,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国防上增强了反侵略 的能力。当然,张居正倡导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而是为了巩固明朝 的封建统治。因而,他的变法不可能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只能作一些修修补补的 改良,挽救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尽管如此,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 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 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死,一些改革的反对派重新麋集,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他们攻击张居正改革“务为烦碎”,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 “祖制”。他们下令撤销了张居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进而查抄家产。 张居正的长子被逼自杀,其他家属也惨遭迫害。代表大地主、大贵族势力的封建顽 固派又掌了权,劳动群众生活更为痛苦。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并不乏有起自平民而荣登宝座的皇帝,刘邦、朱元璋都以开国的一代君主享名青史,但却少有出身寒微而力挽狂澜的宰相,张居正就是罕见的一位。他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从平民中崛起,在明朝万历王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人们赞扬他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1)。 “救时”,是很高的称誉,这不仅表明他在王朝颓败之际是一位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振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改革发生在明朝后期万历元年至十年(1573--1582),张居正出任首辅的十年期间。这是国家多事之秋,但究其所处的16世纪这一特定的时代,已不仅是一姓王朝的衰败,而是整个封建制度走向没落。在王朝末年力图振兴颓势而鞠躬尽瘁的政治家有之,但在封建社会末世,以回天之力使衰老的体制再现活力的唯有张居正得到成功,16世纪末的中国历史,给了他与历代改革不同的背景和机缘。 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从秦汉以来到明末,已经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它本身不仅有创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在不断地加强和削弱的反复震荡中发展。多少次农民起义,打翻了一个又一个王朝,一次又一次造成封建统治的瘫痪,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仍然沿袭下来,发育起来,愈到封建社会后期,愈益强化。发展到明朝,政治上的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连宰相的权力都收归皇帝所有,因此后世都把明朝视为封建专制主义极度发展的一个王朝。然而就在这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王朝的末年,衰败的景象远远超过汉末、唐末和宋末,这样一种极度强化和极度弱化的势态,共生在同一王朝的始末,是历代王朝从未有的境遇。这一强弱相间相随的的现象,反映封建专制主义体制本身蕴有不可克服的矛盾,标志封建专制制度已经百病丛生,沉疴临绝,不进则亡。 张居正就在这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走向政治舞台,留下他传奇的人生。 这个出身湖北江陵的农家子弟,自幼就以神童蜚声乡里,十岁通读四书五经,十三岁作了《咏竹》的绝句: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 凤毛丛劲节,直上劲头竿。 小小年纪就以竹自喻,显示了他少年时代的远大抱负。这一年他本可以考中举人,主考的湖广巡抚顾* 慧眼识俊杰,看到这少年的不同凡响,故意使他落选,让他经受挫折,以激励他更加奋进。果然,三年后张居正再度赴试,一举成名,时年16岁,成为最年轻的举人。顾* 知道后非常高兴,立即解下随身佩带的玉坠赠给他,鼓励他成为辅国的英才。 张居正少年得志,壮年入阁,运筹帷幄,才智明决。《明通鉴》说: “是时帑藏充盈,国最完富”,“起衰振隳,纲纪修明,海内殷阜,居正之力也。”这是清代人对他公允的评价。但在当时人的眼中却毁誉纷纷,人们对他是非功过的评论,众口交攻,相互抵捂,不胜其多。在《万历野获编》、《涌幢小品》、《五杂俎》、《定陵注略》、《寄园寄所寄》等明清笔记中,为张居正是否陷害朋友,接受贿赂, 勾结内监,两个儿子蝉联状元、榜眼,是否暗通关节等等,有的责难,有的辩解,褒贬不一,而至“人情汹汹”,这样多的是非荣辱集于一身,在历史上也不多见。 他个人的结局与商鞅、王安石等改革先辈一样坎坷,遭遇到不幸。如果说,这一切在历代改革家的经历中并不鲜见的话,耐人思索的是,导致他身后“鞭尸”,全家遭难的,是他一手提拔、重用的继任首辅张四维,而为他平反昭雪,奔走呼号的,竟然有当初被他廷杖致残的反对派,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邹元标。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在中国改革史上也属闻所未闻。 历史何以给了他这样的错位?! 二、临危受命 明朝是封建专制制度极度发展的一个王朝。它的统治体制,造成君主绝对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官僚政治。从封建社会确立以来,皇帝对处理国家事务有至高无上的独裁权,明初又收回宰相的权力,设置内阁首辅作为皇帝的事务秘书,一切章奏皆由皇帝亲自过目审批,任何人不得过问。凡是断大事、决大疑,臣下只能面奏听旨,事无巨细统统集权于皇帝一身,君主的权力高度膨胀,超过历代王朝。 事物发展到极点往往走向它的反面,由权力高度集中给皇亲贵戚带来更为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销蚀了他们管理国家事务的起码能力,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昏愦的帝王。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炼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吧。国初上朝有严格的朝仪,官员稍有失礼要受到处罚,甚至招致非命,大臣觐见都提心吊胆,丝毫不敢懈怠。时过一百多年,到隆庆年间,朝仪早已被人忘却,连怎样进退应答,都没人说得清楚。偶有朝参,大臣们在殿上大摇大摆,高声喧哗,随地吐痰,冒渎君威,不以为意。这种现象,不仅在封建王朝历史上见所未见,到清末都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皇帝,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最高的政治代表,皇帝威权的跌落,意味着中央集权的体制已经驾驭不了它的统治序列,这是统治机器崩溃离析的表现。皇帝长期不理国务,政治重心自然就落到内阁身上,谁成为首辅,谁就能主政,实际上就握有最高的权势,这就必然招致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内阁首辅的尖锐斗争。嘉靖、隆庆年间,短短六年,徐阶政倒严嵩,高拱又推倒徐阶。李春芳被高拱击败,高拱又被张居正轰跑,几乎一年一变。一个首辅倒了,牵连一批官员被贬谪,今朝得势的,来年就可能被赶下台。内阁之中爱恶交攻,吐唾辱骂,甚至大打出手。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2),“本朝姑息之政甚于宋代”(3)。统治集团的腐败、混乱和失控远比王安石变法的北宋还要严峻。 财政上的困难比政治危机还要紧迫。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土地集中私人的规模愈来愈大,皇亲国戚争先恐后地吞并土地,一旦占为已有,就利用特权瞒田逃税,土地被兼并愈多,国家的税收愈少。嘉靖皇帝的四子朱载圳在湖广占有良田数万顷,隆庆皇帝儿子的王庄、王店遍及各地。有爵位的勋臣、有权势的太监、有功名的乡绅,利用他们不纳税、不当差的优免权纷纷抢占土地,各类庄田迅速扩张。“私家日富,公室日贫”(4),税源逐渐枯竭。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 万两,而支出达到400 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政府累年的收 入每况愈下,而皇室的庞大开支却有增无减。隆庆皇帝的宫廷耗费比国初多至数十倍,官员的贪污、浪费和浩大的军费更加重了财政的拮据,国穷财尽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并未达到激化的程度,根据《明实录》的记载,隆庆年间的农民起义共有三十多次,年平均数还低于明初洪武年,大都是零星、分散的打家劫舍式的小股队伍,尚未对王朝的统治构成主要威胁。列宁在论述俄国革命规律时,曾经把下层不愿照旧生活和上层不能照旧统治,作为起义成功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条件。但是这两个条件不一定同时到来,在阶级斗争还没有全面激化,统治机构却已经瘫痪,达到不能按照原样统治下去时,却可能先期爆发执政危机。嘉靖、隆庆年间政治、经济的动荡主要来自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和冲突,这是社会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统治阶级中并非没有开明人士力图改弦易辙,但都难以奏效。嘉靖末年首辅徐阶下决心改变局面,把激励自己的口号贴在墙上,吃住不离内阁,通宵达旦地处理公务,裁减冗员,平反冤狱,改善士兵生活,但对时局的败坏并无大补,他自己不久即在敌手的攻击中举筹失措,被迫辞职。继任首辅高拱,早有雄心大志,想大干一场,他认为前任的措施不得要领,因此一反徐阶的作为,把平反的诸臣一概报罢,以“识人才”作为“兴治道”(5)的根本方针,选用官吏不问出身、资历,大力提拔年青官员,规定年满五十的只能授以杂官,不得为州县之长,奖掖优秀,惩治贪惰,务求克尽职守。这些都有可取之处,他也因此博得“善用人”的佳誉,但是,他无能通观全局,驾御左右,不久也被罢职。 他们都是首辅中的干才,为了兴利除弊作了力所能及的努力。问题在于,这种改进既不冒犯现存的社会关系,也不干预财政体制,只是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对衰朽的官僚机器进行点滴修缮。改革没有击中要害,更没有触动政治、经济的主要流弊,因而无能支撑破败的帝国大厦,所以,他们都很快地败下阵来,狼狈离职。 张居正则是有识之士中的佼佼者,他目睹时局的败坏,忧心忡忡地写下这样的诗句: 风尘暗沧海,浮云满中州。 目极心如*,顾望但怀愁。(6) 深切的忧患意识,使他无意留恋悠闲的生活,在同僚沉醉歌台舞榭的日子里,他闭门谢客,攻读历朝典章,剖析政务,探索救国兴邦之道;在告病回乡休假的三年间,不辞辛劳走访民间疾苦,立志要廊清天下之患。隆厌六年(1572),意外的机遇来了,这年皇帝病故,遗诏命高拱、张居正、高仪共同辅佐十岁的小皇帝朱翊钧( 神宗,即北京定陵的墓主) 。高拱是首辅,为人骄横,在他心目中张居正是下属,高仪年迈多病,都不是自己的对手,唯一能与之争权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在高、冯斗争中,张居正趁机联合冯保,挤走高拱,这年高仪病逝,得以循序升为首辅。他本是小皇帝的老师,又是唯一健在的顾命大臣,得到皇帝的完全信赖。在他主政的十年间,实际上掌握明帝国的大权,这为他实行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成功之道 张居正改革,是在统治机构近乎解体,财政濒于破产的局面下,自上而下发动的一场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 他有句名言: “当大过之时,为大过之事,未免有刚过之病,然不如是,不足以定倾而安国! ”这“刚过”,充分表现出他以刚毅明断的见识和魄力,把新政以迅雷之势推向全国,因此也留下“时政苛猛”的诃难,是耶? 非耶? 都已成为既往。历史关注的是,他以什么样的决策,使王朝转危为安,力挽狂澜于既倒! 十年改革从政治推向经济,从四个方面强国富民,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法治为理政的中心,示大信于天下,使改革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 封建社会的改革,都是从上层发动的改良运动,这首先要求集权上层,做到事权归一,如果不加强朝廷对各级机构的控制力,改革就是一纸空文。万历以前法纪废弛,政多纷更的情况不改变,任何美妙的新政都不可能付诸实施。张居正清醒地看到这点,提出“尊主权”为“方今急务”。这“尊主权”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忠于君主,它强调的是发挥政府的职能,所谓“一方之本在抚按,天下之本在政府。”(7)“一切以尊主、庇民,振举颓废为务。”(8)以做到“张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9)使尊朝廷和执法联为一体。它的要旨是以伸张法纪为重点,整顿政府机构和统治秩序。值得称道的是,他把不法权贵看成“权蝎”(10),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祸国殃民的大患,因此以打击不法权贵作为“励精之始”(11),提出“锄强戳凶,剔奸厘弊”(12)的主张。把改革的锋芒指向统治阶级内部的不法现象,以触动最腐朽、最黑暗的社会势力,这比一般把镇压百姓视作首务的地主官僚,是明显的胆略过人,才高一筹。 不法权贵横行一方由来已久,恶势力盘根错结,谁也碰不得,有没有这个胆量对他们绳之以法,是能不能以法理政,取信于天下的严峻考验。张居正还在主政前夕,即面临他少年时代的恩人,江陵辽王作恶乡里,鱼肉百姓一案,地方官畏惧辽王府的势力,对辽王的罪行,不敢如实上报,张居正断然处治了失职的官员,甘冒“谋产害友”的骂名,废去辽王,惩办了江陵一霸。改革刚刚启动,又碰上最有权势的太监冯保的侄子殴打平民犯了法,这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因为张居正当上首辅主要得自冯保的支持。然而,这件事并未难倒张居正,他当机立断,把冯的侄子革职,杖打四十大板,并通告冯保严格家教,伸张了法纪。他还依法惩治了孔夫子的后裔衍圣公,法办黔国公,用强有力的措施限制皇亲贵戚擅权,一再宣告: “所在强宗豪民,敢有挠法者,严治不贷。”(13) 将抨击不法权贵与革除弊政连在一起,从规章制度上堵塞漏洞,是他最成功的一举。在明代,驿递是官方办理公务的主要交通工具,从北京到各省的交通要道都设有驿站,负责供应来往官员的吃、住、差役和车马等交通工具。这些负担都分摊给就近的民众。明初使用驿站有严格的规定,非有军国要务,不得发给印信乘驿。这些规章到明后期已经名存实亡,兵部和各省抚按,随意填发印信送人情,一张印信使用终身,或是辗转赠送。官员在驿站百般勒索,捕人掠盗,成为酷虐的暴政。张居正决心从此开刀,痛加裁革,扫除多年积弊,使人民得到实惠,这是改革取信天下,得到百姓信任的重要保证。 (二)、以理财为监察的中心,整顿官府,使新政得到财政收益 张居正认为,外之豪强兼并与内部官府舞弊,这两股势力的勾结,是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弊源。要有效地约束不法权贵,打击违法活动,必须从吏治着手整顿官府机构。但是官官相互,历来如此,当事情触及大大小小官员的既得利益,那就是捅了马蜂窝,遭到众多的抵制,甚至陷入孤立,所以在封建社会中整顿官府是件冒风险的事。张居正为政不久却取得成功。主要办法有三条。 其一,从加强监察着手,提高行政运转的效率。明朝的中央机构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中又分设监察机构六科。部的最高长官是二品官,科的长官最高是七品,可这七品对二品却有封驳纠劾的权力,所以大官统率小官,小官却可以牵掣大官,六部和六科都直接向皇帝负责,内阁不干预,这遇到昏愦的皇帝那就乱了套。张居正改为由内阁总其成,颁行官员考成法,吏部通过询事考言,以言核事,以事核效,评定官员的勤惰,定期考勤,随事考核,以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防范玩忽职守的现象。 其二、以理财作为考核的准则,这是考成法的最终目的。当时官场通行的是增加赋税,向小民头上搜刮,不敢督缴正赋田税,因为逃税拖税的都是豪强权贵,追缴田税无异在是太岁头上动土,谁也不敢出这个头。张居正毅然提出对官员“以钱谷为考成”(14)的主张,凡是追缴欠税不足的官员,都要受到批评、调离或撤职的处分。以追索田粮评定政绩,迫使官员打击不法权贵,使贪官无处藏身,不用加税而补足国家亏损,这是一项成功的经验。 其三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培植改革的中坚力量。有为的政治家们往往都能在用人方面破除论资排辈的偏见,但像张居正那样重视从下层提拔人才,殊属难得。他倡导:“采灵菌于粪壤,拔姬姜于憔悴。”(15)认为立贤无方,唯才是用,即使贱为僧道皂隶,只要出类拔萃,可以位列九卿,作为国家的栋梁。他突破成规起用行伍出身的李成梁为镇边大将,破格重用残疾小吏黄清为太仆卿高级官员,重新起用被罢官的水利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在改革推向高潮时特许府、州、县的考生越级报考京师的国子监,把各地人才收罗到中央,很快组成精干的班底,形成改革的中坚力量,为建树新政作出贡献。 (三)、以均赋役为中心,厚商利农,发展社会经济 明朝的赋税制度是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按人头派差役,所以土地和户口是王朝财政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随着兼并势力的发展,民间的土地和人口逐渐集中到勋臣、贵戚和大地主的名下。他们倚仗特权,贿赂官府,隐占户口,瞒田偷税,逃避差役,到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大批的土地、人力流进私人腰包,使国家的税源衰竭。本来国家征收田赋是,田多的多征,田少的少征,按亩核算,从法制上说是公平的,这也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条件下的均税实质性内容。有的农户土地被豪强侵占,田赋却留在原田主的名下,造成产去税存,这就发生了赋税不均的社会问题。考成法只能解决一部分欠税的问题,大量的瞒田逃税和税役不均亟需从赋役制度上加以整顿,这才能开辟理财安民的新途径。万历五年开始调查,次年即通令清丈全国田地,详审细核,三年查出漏税土地八十余万顷,从严打击了违法的权贵地主,迫使他们守法,不敢轻易欺隐,小农免受赔累,国赋按时收纳,扭转了财政亏损。后人评价这一举措说: “既不减额,亦不增赋,贫民之困以纾,而豪民之兼并不得逞。”(16)确实做到了公私两利。 在赋税不均的现象初步纠正后,立即着手解决逃役问题。万历九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即是将赋役中的各项名目,如杂泛、均徭、力差、银差等各种税收合并为一种,将力差归入田赋,一律按田亩核算,减化手续,统一征收。并可改折银两,允许被征调的差役出银雇人代役。这就扩大了货币流通的范围,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使商贩和工匠获得了人身自由,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在调整经济政策的同时,又把兴修水利作为发展生产的重要课题。历来治河的方针只顾漕运,为朝廷运粮,不顾民生,因此大多采用分疏黄河的办法保障运河渠道的畅通,也就是在黄河下游多开枝河,分泄河水,这种办法容易淤塞河道,垫高河床,但却急功近利为历代王朝惯用。张居正大力支持水利专家潘季驯摒弃传统方法,采取漕运与民生兼顾的方针,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利用奔腾的河水,冲沙入海,自此多年没有大患,使得黄河两岸“十年弃地转为耕桑,河上万艘捷于运输。”(17)保障了生产,稳定了政府的财源。 (四)、以近民便俗为宗旨,提倡面向实际,为改革提供有力的思想资源 张居正自从政以来,就倡言治国理政不外乎谋求富强大事,这在当时并不容易为一些官僚士大夫所接受。宋明以来,理学被尊为儒学的正宗、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到明后期愈来愈走向空疏。它宣扬心外无物,不假外求,把做学问的功夫引向发掘内心世界,否认客观真理,这种完全脱离实际的学风,养育出一批文人学士谈玄说虚,好说大话、空话,鄙薄民生实事。他们嘲讽张居正说:“吾辈谓张公柄用,当行帝王之道,今观其议论,不过富国强兵而已,殊使人失望。”张居正对此报之一笑说:“过誉我矣! 吾安能使富国强兵哉!”(18)

359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