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1

颖的时光
首页 > 职业资格证 > 诗经中的经济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晚点寿司

已采纳
赞美老师的诗句  1、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4、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5、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6、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7、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10、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诗经中的经济师

234 评论(13)

egyptshizhe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汉族,汉广川郡(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  相关事迹  主要经历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这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世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民安于太平,士乐于学业,于是讲学通经之士,再聚徒众,复兴儒业,儒学阵营,陡然大具。经师们为了经世致用,取悦当道,解经说义,绘声绘色。家有家风,师有师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备。董仲舒,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仕学之路的。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将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据《史记》记载,西汉初年,传习五经的硕儒共有八人:传《诗》,于鲁(今山东西部)有申培公,于齐(山东东部)为辕固生,于燕(今北京)则韩太傅(婴);传《书》,为济南伏生;传《礼》,则鲁之高堂生;传《易》,则淄川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数人才能合治一部《诗经》。与那些专家之才相比,董仲舒可谓鹤立鸡群,形若天渊,无惭“通才”“鸿儒”之喻。

336 评论(14)

薄荷点点

一、《诗经》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于《诗经》的来源,“献诗说”也好,“采诗说”也罢,都体现出这些诗多来自民间,属民间文字范畴,因此《诗经》的内容极富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奠定了后世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基调。《诗经》的内容,它所反映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它的极为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和人民性,表现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在此我们列举后世文学中一些相应的内容,比较阅读中,可以看出《诗经》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反映劳动者受剥削和压迫的。 《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定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后世文字: “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晁错《论贵粟疏》 “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巍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汉·梁鸿《五噫歌》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白居易《观刈麦》 “苛政猛于虎也。” ——柳宗元《捕蛇者说》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王磐《咏喇叭》 又如《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 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可以卒岁”。 ——《豳风·七月》 这是一幅奴隶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画面,反映奴隶受贵族的压迫和剥削,虽终岁勤苦,仍不免饥寒交迫。 后世文字: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的尝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白居易《观刈麦》 宋代王安石《河北民》中反映了人民丰年无衣无食,荒年不免于流亡的惨状。 当然,现代作家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同样反映劳动人民终年劳作,丰收却成灾。统治阶级,十指不沾泥,嶙嶙居大厦,自古以来,是文学抨击的对象。(2)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邶风·式微》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王凤·君子于役》 “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若,念彼恭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小雅·小明》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监,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唐风·鸨羽》 后世文学中,反映兵役之难的作品很多。如“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美羹一时熟,不知怡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王粲《七哀诗》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曹植《七哀》 建安七子之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和唐代杜甫的《兵车行》、《三吏》、《三别》都反映了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3)反映恋爱、婚姻。 这一类在《诗经》中占很大比例,分三种类型: 第一类:歌颂诚挚、热烈、纯朴、健康的爱情。 如:《周南·关雎》写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并舍法追求,用琴瑟作乐来表达爱她之意,用锺鼓奏乐来使她快乐。 《邶风·静女》写的是一对情人在城隅幽会的情趣。 后世文学中: 汉乐府诗《上邪》,主人公自誓: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苏轼的《江城子》思妇之中,透出妇人生前生活的温馨。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望眼欲穿的等待,心花怒放的邂逅相见,增强了情韵。 第二类:反抗婚姻的不自由。 《卫风·氓》,反映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哀诉她被遗弃的不幸遭遇,为后世《琵琶行》、《长恨歌》以及《孔雀东南飞》等名篇之所本。 《邶风·终风》、《邶风·日月》、《邶风·谷风》抒写了女子对狂暴的丈夫的怨恨。《王风·中谷有 》写弃妇悲苦无告。后世文学《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同样体现出这些思想。 第三类:妇思游子。 《周南·巷耳》写一个采卷耳的妇女怀念她远行在外的爱人,想象他在外的各种困顿情况,抒发了离愁。《郑风·风雨》写一个女子在想念她的爱人而爱人就回来了的喜悦之情。后世文学中,选这种题材的很多。如: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通。”《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此物何足赏,但感别经时。”《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唐代王昌龄有言:“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温庭筠《更漏子》“一叶一叶,一声一声,空阶滴到明。”《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更精彩的是元人张可久写道“云松螺髻,香暖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作美,呸,却是你。”这些思夫诗,感情真挚,绘声绘色,耐人寻味。追其本,当属《诗经》。 (4)揭露统治阶段荒淫无耻。 《邶风新台》刺卫宣公筑新台强要儿媳的丑事。《齐风南山》揭露齐襄公兄妹私通丑行。后世文学,以其为本的如:汉乐府《陌上桑》,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可耻。王安石《明妃曲》咏王昭君之事,讽刺皇帝的昏庸,《封神榜》、《唐明皇》抨击一代帝王误国为红颜的卑劣。 (5)《诗经》中的一类诗篇,反映当时农业生产状况 如:《豳风·七月》、《小雅·甫田·大田》、《周颂·载芟·良耜》以及《鲁颂、 宫》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已相当发展。《小雅·无举》、《鲁颂· 》等,反映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其中乡土气息,地方色彩相当浓厚。 我们认为这也许是农村题材文学作品的渊源,从古至今,特别是现当代,“农村文学”得到空前发展。孙犁的《荷花淀》、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柳青《创业》、了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无不显出清新的泥土气息,地方色彩极其浓郁,再现了人民的斗事和生活的画面。 二、《诗经》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 《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段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现实事物。更为可贵的是《诗经》对现实事物的反映,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采用了比兴艺术手法。宋代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相当于现代文学上的叙述方法。比兴相当于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 《诗经》用“赋”写的篇章,多是较长篇的。如《卫风·硕人·氓》、《魏风·伐檀》、《豳风·七月》,虽是叙事,并不排斥细腻的描写。如人物对话、人物内心活动和事件过程,都写得形象鲜明,意境深刻,感人极深。 (1)、先就刻画人物形象说。 “手如 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这一章,前五句写静的身体形象,已经非常美了,加上后二句,真是呼之欲出,把诗中人都画活了。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和“秾纤得中,修短合度„„。”“青丝为笼亻系 ,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的《长恨歌》、《洛神赋》、《陌上桑》的范本,开启后代刻画人物的先例。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凤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思之,躬自悼矣。”《氓》 文章写出结婚、勤劳持家,生活渐裕,被遗弃,为兄弟所讥笑,感到无限哀痛的事件过程和内心活动。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上山采靡芜》、《乐府·孔雀东南飞》及杜甫的《佳人》等,都是由这脱胎出来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如我哀”——《小雅·采薇》这章用写景物、时令来托出内心活动,意境高妙,引人入胜,是由典型环境刻画典型性格的千古范例。前人称赞评它是《诗经》中的压卷,名符其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通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 矣, 其适归?”“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 ,我独何害。”——《小雅·四月》 《蒹葭》意境亮丽如画,《伐檀》山清水秀。《四月》夏日酷暑,秋气肃杀,冬季严寒烘托时代离乱,人民无家可归的痛苦生活。写景为写人,写人的丰富感情。今人琼瑶,文字底蕴源自《诗经》,其小说《在水一方》干脆直接出自《蒹葭》。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文学作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可谓多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誉为“秋思之祖”,浪迹天涯而归的游子呼之欲出;四大古典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朱自清一篇《荷塘月色》尽极借景抒情之妙。这些寻其“祖宗”来,怕《诗经》莫属。 (2)《诗经》比兴手法,更是大量运用。 “硕鼠硕鼠无食我粟”。以硕鼠比喻剥削者与压迫者,不但形象生动也极贴切。 “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我相此邦,无不溃止。”——《大雅·召 》 这是用天旱成灾和水中枯槁的浮草,来比国家的动乱。令人想到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之句。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小雅·天保》 用高山、日月、松柏比国家的安定稳固,让我们又想到陶铸《松对的风格》来。 “中谷有 , 其干矣。有女仳离,唧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桃夭》 《中谷有 》是用山谷中的益母草,山洪来时被淹没;水退,又被风吹,太阳晒干。任那风雨摧残,干温不由自主。比喻妇人被遗弃,无家可归、各处流离。《桃夭》则以当春桃树,红花盛开,鲜艳绚烂,喻初嫁少女,光艳照人。 比兴手法,陕水民歌“信天游”最善运用,李季的《王贵和李香香》脍炙人口,与此不无关系。 (3)《诗经》的语言极其精练,以四言为主,对魏晋六朝、唐宋诗词、现代新体影响很大。《诗经》的押韵格式是多样的,无论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新诗,都受益于此。 总之,(4)《诗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确立了《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启发推动后世进步作家自觉从《诗经》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作。

349 评论(11)

相关问答